其實大部分人都誤解了「中庸」的意思

2020-12-18 讀經論道

今天,我們正式開始聊《中庸》。

《中庸》是由子思所著,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是繼承孔門正統學問心法的曾子的學生。

曾子繼承孔子「一以貫之」之道而著《大學》,子思師從曾子而著《中庸》,可以說子思是孔門學問心法的正統繼承人。

而之後的孟子,則又是從子思手中接過儒家道統。

故而提起儒家,世人常稱之為「孔孟之學」,也就是因這代代傳承之故。

到了孟子之後,正統儒家的思想便漸漸變了味道,而心法更是一度失傳。

尤其是到了宋代,雖《大學》中曾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但實際上儒家思想早已成為帝王之學。

其人文文化更是在封建腐儒的發揮下淪為教條,不僅誤國害人,還致祖師孔子在後世無端背負了罵名,實乃罪過。

了解了此背景以後,我們便不妨撇開誤會,嘗試重新去品讀《中庸》,去感受、繼承祖先博大精深的學問思想。

其實提起「中庸」這個詞,很多時候我們會感覺這個詞並非褒義。

很多人認為中庸就是「馬馬虎虎」,就是「和稀泥」、「不上進」,甚至還有人認為中國的問題就出在「中庸」這個觀念上,做什麼都隨隨便便,不確定明確的努力方向,以致總是碌碌無為。

這種理解其實就是對中庸最大的誤會,但這種誤會卻也賴不得別人,恰是因自家先哲的錯誤解釋而導致的。

宋代大儒程伊川云:「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關於「中庸」這個詞程頤老夫子是這樣解釋的,中就是保持中正,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庸就是永恆不變的道理。

這是典型的理學觀點,這種解析看似宏大、精彩,但如果細細推敲,便會發現其言虛矣。

他說「中」就是不偏,那什麼才算是不偏呢?

若假定不左不右為不偏,那從左來看,中便已在右邊了,而從右邊看,中便已在左邊了。

所以中永遠是要相對來講,若強行設定一個概念就是絕對的中,那這個「中」就已經是大偏了,又何來不偏呢?

而「庸」即不易這個解釋則更不合理,世間哪裡有絕對不變的定理呢?

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其道理亦是不同的。

譬如說謊,若照傳統道德觀來看說謊就是不對的,但「善意的謊言」促成好的結果,那這個謊言便又是對的了。

所以關於「中庸」含義的諸多誤會,以及理學家後期死板呆滯的思想便是由此而來。

那麼到底「中庸」一詞該如何解釋呢?

所謂「中庸」即中和之用,庸者,用也。

這種解析絕非空穴來風,結合子思的老師曾子所著《大學》來看,《大學》的核心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之三綱,內明「明德」,外用於民,終止於至善。

而關於內明的學養功夫則包括「知、止、定、靜、安、慮、得」七個功夫次第。

此皆強調以「中和」人之心性修養為基礎,進而闡發出智、仁、勇之德,以此境界入世,來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外用,最終止於至善。

從心性入手,到人之個體之外用,再到天下太平的事業,皆是以「中和」之理而調之,此即是「中」之用,也就是所謂的「中庸」了。

這是根據道統傳承去看待,如從全文內容來看待,則更無處不體現出此含義。

《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關於「天」與「性」的概念,我們之前在品《大學》的時候曾進行過解析,「天」不是天空的天,也不是宗教中那個天神所在之天,而是形而上的本體之天。

而「性」就是我們人與生俱來能夠感受萬物,獲取外界信息的本能。

所以子思所謂「天命之謂性」也就是在做一個命名,把我們人一出生上天便賦予我們能夠感知外物的這個能力,叫做「性」。

其實佛家對於這個「性」有個類似的比較細緻的總結,佛家講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了這六根也就接收到到「色、香、聲、味、觸、法」,這「能知」和「所知」其實就是「性」。

而之後「率性之謂道」,這裡也就要特別去了解一下什麼是「率性」了。

「率性」我們其實時常都是有所體會的,有的時候我們一拍大腿「索性就這麼幹了!」,這個「索性」其實就是「率性」。

這其實就是一種直覺性的行為衝動,這其中並不包含我們主觀思考的環節,是完全順從本性感受引起的本能反應。

比如天氣熱了,我們索性就把衣服脫了,天熱脫衣服誰都知道,不用思考。「

率性」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率性之謂道」,也就是這種本能引發的反應就是「道」,因為本能之性是上天賦予的,那我們順從上天賦予的本能之性那不正是所謂的「順應天道」嘛。

所以儒家所謂的「人心」和「道心」的區分就在這裡了,摻雜了思考和思慮因素的心即是「人心」,而沒有了這些意識因素的心即是「道心」。

之後「修道之謂教」,什麼是「教」呢?

有意識的去讓自己順應這個「道心」,就是「教」。

其實我們的意識雖然看似是一體的,但其實如果細分是有好多層的,不過是因為多層意識平日裡如同亂流一樣並行,我們未曾察覺罷了。

比如早晨剛醒來的一瞬間,心中空空蕩蕩、清清明明,什麼念頭都沒有的狀態其實就是「道心」,也就是我們的本性。

過了一會,緩過神來了,突然間各種念頭就都開始湧現,時而覺得餓了想要吃飯,時而想起還有工作要做,時而又記起一件很生氣的事情等等。

這時候心就亂了,佛家唯識宗管這種狀態叫尋求心,也就是心自己開始找事情琢磨了。

我們一般人平日裡基本時刻都保持著這種尋求心。

而學養水平高的人則不一樣,他們平日裡時刻都能監視這種尋求心,能夠在起心動念的瞬間將其察覺,並立刻就能夠讓這些閒思雜慮止住,回歸心原本的清明純粹。

這種時刻監督和管控心念的過程就是「修道」,也就是把「人心」中的是是非非修整乾淨,回歸「道心」的過程。

子思管這功夫學養叫做「教」,這也就是子思的老師曾子所述「知止而後能定」的道理了。

這是《中庸》的第一句,也是總綱。

僅從這第一句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庸》所講述的學問思想,絕對不是尋常理解的諸如「不好不壞」、「隨波逐流」等膚淺含義。

而是一門從人心性入手,來探索人之性命與天地萬物,以及人間之事之間如何合理相融的哲學思想,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相關焦點

  • 80%的人,對儒家中庸文化理解錯誤,到底什麼是中庸?
    其中一套理論體系是建構在什麼上的,答案是中庸。我們對中庸這個詞並不陌生。有時做什麼事情,有人就說:「我恪守中庸之道」,那到底啥是中庸之道,我們好像都知道,但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今天我們來詳細的專業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庸,真正的理解了中庸,對我們自身修養的提高,學業的長進以及事業的進步都是有好處的,一生受益無窮。但是由於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很多人對中庸都是理解錯誤的。據一項不完全的調查顯示,大約有80%的人對中庸都是理解錯誤的。
  •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漢朝與宋朝的大儒們,對中庸的解釋有什麼不同?01漢朝的理解說到漢朝人對《中庸》的理解,我們必須得先回憶一下之前說過的《尚書》。漢朝迷信的是天人感應、五行生剋之類的神秘知識。他無非是在說,人的根器各不相同,雖然都是「善」,但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方面各有偏重,五行對應的道理,我們今天很多人都在運用,但是其機理或許早已不熟悉了,我覺得很有必要解釋一番。道理是這樣的:「木」對應的是東方,東方對應的季節是春天,春天催生萬物,所以是「仁」的特質。
  • 中庸思想其實很有現代氣息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又說: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總的來說,孔子認為中庸是宇宙至高的標準和規則,因為有它,天地才能各安其位,才有萬物的生發。 但長期以來對中庸有個誤解,說它是和稀泥,沒原則。 最初我對中庸也是不理解的,但在深入了解學習相關儒家思想及現代思想後,兩相對照,發現其要旨非常契合,即都是一種辯證的思維。
  • 《中庸》:你們都誤讀了我
    很多人認為「中庸」乃折中、平庸之意,或者稱之為是一種「無為」之道(這裡的無為指無所作為的意思,不指道家思想),這都是對中庸的繆解。事實上,「中庸」是在兩個極端中間選取最恰當的方式。其實,正是取自「中庸」之意。如果用兩個字來詮釋「中庸」對人的作用,那便是「慎獨」。《中庸》原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故君子慎其獨也」,本來是用於對君子的約束。簡潔點解釋就是:自己監督自己。說起來多麼簡單,做起來就有多難。
  • 中庸,一種至高的人生智慧
    其實大部分人都誤解了「中庸」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意思絕不是平常理解的那樣「不能夠讓道片刻離開」,而應該理解為「道是片刻都不會離開的,離開了的則不是道了。」這是一個大的原則,本性這個東西,始終是與我們渾然一體,所以在體悟的時候莫不可犯了一味「內求」或「外尋」的邊執。
  • 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道家文化這樣的解讀向死而生!
  • 「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話說,孔子有個老相識,名叫原壤。有一天, 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聽說了,就帶著弟子前去探望。
  • 中庸三是三不是。怎樣達到真中庸?
    此外,中國的道家、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基督教的《聖經》、乃至印度的古典哲學也都無一例外地反對極端思維,都明示或者暗合「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在切入正題之前,如果環境允許,您可以一邊聽一首:《Secret Garden的Nocturne》,一邊看這篇微課程。在這種背景音樂下閱讀,或許別有一番滋味。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在孔子的《論語·雍也》篇中,他是這麼說得:「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很顯然在孔子的眼中,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它非但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還是一個褒義詞。不過中庸之道異常難行,以至於連孔子都發出了「民鮮久矣」的感嘆!中庸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德行,以至於得到了孔子如此的盛讚呢?
  • 《有翡》謝允人設被誤解,玩世不恭是假象,深層意思有幾人看懂?
    《有翡》謝允人設被誤解,玩世不恭是假象,深層意思有幾人看懂?相信大部分人已經看了《有翡》這部電視劇了,不知道大家對於《有翡》中的角色,最喜歡的是王一博飾演的謝允,還是趙麗穎飾演的周翡呢?其實小編更喜歡的是劇中的吳楚楚與李妍,一個天真活潑古靈精怪,另一個溫文爾雅大家閨秀。兒女私情我們先放在一邊,今天我們先來說說大家的一些誤解。其實很多人認為是王一博拯救了謝允這個角色,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顏值。大家都知道現在這個世道,只要你長得好看再油膩都沒關係,因為女生並不會這樣覺得。
  • 中庸與中道都有個中字,但差別卻很大,很多人不懂
    最簡單的一個差別,就是我們用我們的思想在理解佛陀的觀念,於是很多人弄不清楚中道跟中庸的區別。不要說弄不清中道跟中庸的區別,他甚至連佛教跟儒教的區別都搞不懂。不要說正統的區別了,佛教跟法綸功的區別他都弄不清楚,這是很大的問題。
  • 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前半句才是正解,很多人都誤解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前半句話才是更重要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源這句古言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很早以前這句話就流傳下來,歷史久遠,無法考證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明末清初,中國已經歷經「唐宋元明」等幾個年代,在文學的創作已經非常之多,七言五言絕句,又或是宋詞,四書五經,大學中庸孟子這些已經佔據古時中國文學的大半個江山,文學文化已經發展的十分成熟,明代的文人無法在這個文學上有非常出色卓越的成就,就將目光轉向人的思想文化道德修養,詩詞文學等是有形的東西可以比較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中庸的意義是什麼
    中庸的意義為:中庸書中: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爾?譯白:平常的德行要努力實踐,言行要謹慎,有不足之處不能不勸勉自己,言行一致君子怎麼能夠不忠厚呢?所以中庸兩個字其實應該拆開來看,其中恪守正道謂之忠,謹小慎微謂之庸。所以中庸連起來翻譯就是「恪守正道,謹小慎微」。這個和中庸書本中的敬,誠,忠是一致的。儒家本身是人乘善法,仁義禮智信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五條戒律。所以中庸意義本意也是修行方法:恪守正道,言行謹慎。
  •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只是普通的時候以為自己很牛逼。普通人的不幸福來自於外界給的誘惑。當欲望大於能力,就會產生焦慮。人一焦慮就不幸福。人不幸福就會充滿戾氣,對人不友善。所以佛教說減少欲望。王陽明說,人慾即天理,存天理滅人慾。存的是基本需求,滅的是超出能力的誘惑。普通人就要過普通人的生活,有普通人的戀愛。古代講門當戶對,就是真理。現在是被網絡雞湯拉高了欲望,每個人都想獲得更好的,但是自己的能力匹配不到,於是嫉妒,怨恨,埋怨,摧殘著人的心理,讓心理變得極端。
  • 不經世道考驗,不懂中庸之道
    人到中年,要懂中庸之道。一片片黃葉飄下,又是一個秋天到了,總有一個聲音在追問自己,可知道什麼是中庸?中庸,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卻不會放棄自己的堅守。蟬在地下潛伏四年,它體會的季節變化是泥土中的冷與熱,只在一個夏天飛上枝頭熱情地鳴叫,無法看到完整的四季景色。
  • 中庸達不到,只有揚長避短
    體,在我的理解中是個體的意思,正如一個個的人,都有不同的形體。這一章所分析的是偏材之人以及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孔子曾感嘆:中庸不可能也,所以對於普通人只要心嚮往之就可以了,中庸的不可能,正好可以讓人不自滿。多數人是達不到中庸境界的偏材,各有長處和短處,發揮長處的同時,也該彌補短處的不足,這是否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呢?
  • 「中庸不可能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辭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歷史上最奇特的成語,連孔子都誤解了意思,至今誤人無數
    ,成語是中國燦爛文化的濃縮,一個成語可以表達很多意思,像漢字一般。說到成語就不能不說這一個成語,歷史上最奇特的成語,連孔子都誤解了其意思,至今誤人無數。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成語,聰明的你可能已經想到了這個成語吧,不知道的也沒關係,就帶你來看看,這個成語呢,也經常被說,就是「以德報怨」,大家是不是非常熟悉,這個成語的意思呢,是這樣的,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 「文質彬彬」一詞的原意,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然而,最初孔子的意思並不是這樣的。這個詞出自《論語·雍也》:「子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什麼是「文」?什麼又是「質」?《說文解字》中說:「文,錯畫也。象交文。」即交錯的筆畫、紋案。可見,「文」就本義而言,指文理、文飾。對於儒家學者來說,「文」最重要的表現在於禮樂。禮樂是國家、朝廷「文」的形式,個人修身也是「文之以禮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