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2020-12-27 養成教育知識分享驛站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

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

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

道家文化這樣的解讀向死而生!

這是最原始的生存思維,每一個生命的個體,最終都會走向死亡,無一倖免。

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在網絡百科是這樣的解讀,字面意思為:當老百姓為了某一項追求,不再怕死了,那麼統治者用剝奪其生命的方式來威嚇人民,將沒有作用了。寓意為政者要用合適百姓的方式來治理天下,不能總是以刑法恐嚇百姓,而要以真正讓百姓愛戴的方式來治理天下,此之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實,這是一種可笑的誤解。

老子段位沒有這麼低。

否則,《道德經》就不會成為萬經之王。

老子的意思,我們可以這樣解讀,人生之路的終點都是死亡,活著的時候,就要選擇精彩,無論你怕不怕死,都沒有實際的意義,看開了,死亡並不可怕,既然死都不怕,就沒有必要,心有恐懼。大自然充滿了無數的未知,勇敢的去嘗試,怎麼活都是一輩子,為什麼不選擇精彩?活到淋漓!

應該說,向死而生是一種豁達的心態!儒家文化的解讀,就更加有意思了!

「未知生,焉知死?」原話見於《論語 先進第十一》。

情節是這樣的!

弟子季路問鬼神的事情。

孔子很不滿,訓斥弟子「你連人的事都不了解,想鬼的事幹啥?

弟子又問,死亡後的事。

孔子更加不滿,訓斥弟子說「活都沒活明白,考慮死幹啥。「

原因,很簡單,孔子也不知道。

在孔子晚年,即將謝幕的時候,留下了三句話,左右了整個中國歷史,甚至會對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一句,時也,命也。這樣解讀,要想改變命運,就要把握時機。第二句,慎始,善終。這樣解讀,選擇道路要謹慎,選對了就要堅持下去。成功了,就是好的!第三句,盡人事,聽天命。這樣解讀,放下一切包袱,勇敢前進,只管努力去做事,其他的交給老天爺,無論成敗,至少努力過,死了也不後悔。

孔子這一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四處碰壁,顛沛流離,這三句話就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留給弟子的最後教誨。影響是深遠的,一個聖人都活成這樣,我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第三句話,寫進了《中庸》!

被後人,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刻骨銘心的!

文天祥寫下絕筆!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曾國藩名段子,「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蘇軾名篇,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汪精衛人長得漂亮,文採更好,《被逮口佔》: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最後當了漢奸,可惜了!

我們沒有必要褒貶古人,正確的態度,是我們自己要有是非觀。

佛教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外來文化!

佛陀曾經遇過這樣的挑釁,一個有名的婆羅門,問佛。

我是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這個問題的高度,非常的深邃,被西方人稱為哲學上的三個終極之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佛的回答,相當智慧。「我說,你這個倒黴的孩子,你從來的地方來,要到去的地方去,你活明白了,就知道你存在的意義了。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被隔壁老王騙糊塗了。」

生活才是修煉場,品人間百態,成就自我價值,真正的出路是走出自己內心的困境,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相關焦點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關於臨終關懷的幾點思考文/沈德詠 發於《中國慈善家》2020年第5期五百多年前,著名的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藉助劇中人哈姆雷特之口,提出了一個千古之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因此,向死而生本質上是提倡這樣一種生活態度:以一種不避諱死亡的態度來生活,在明白了生與死的關係之後,既能勇於面對生活的挑戰,又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的到來。海德格爾認為,真正的人是應該在看清生命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並且以一種高於物質利益的精神,引導人們和睦、向善、友愛,從而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有點像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過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薦書|這部小說告訴我們: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尼採說:「人註定死亡,所以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但即使這樣,我們仍要快樂的將它演完。」麥家說:「人生就是向死而生,我們註定孤獨,也註定堅韌。去年因為《人生海海》大火的麥家,帶來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風聲》。
  • 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所有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
    作家塞林格曾說過,不成熟男人的表現才是有為了他所謂的視野前去赴死,而成熟的男人則是會為了它努力的或者。塞林格是村上春樹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書《麥田裡的守望者》曾兩次客串村上春樹的代表作《挪威森林》。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逝者雖已逝去,但活著的人卻要活得長久。死亡不是亡者的話題,而是活人必須面對的現實。雖然人們不能「體驗」死亡,但他們必須通過他人「體驗」死亡的恐懼和痛苦,認識它,面對它,學會生存之道,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
    黑格爾說,「任何人都要死,自然的死亡是一種絕對的法律」。因此,生與死的問題就成了人類的頭等大事。任何一個哲學家都會去探討生與死的問題,因為生與死的意義其實也是人類所要探索的終極目的。但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卻對死亡的事情不大關心。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然而在中國,死亡卻成為人們最忌諱的話題之一。為了避免談論死亡,人們發明出「崩」、「薨」、「卒」、「歿」、「亡」、「故」等諸多關於死亡的字眼。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不得不死。事實上,忌諱談死,並不能讓我們逃脫死亡。相反,一個人越是敢於直面死亡,他對生命的理解也必將越透徹。
  • 《中庸》釋名
    這個良知心體,就是《中庸》所說的「中」。庸者,大用也,大相也。《中庸》的「庸」,不是平庸無能的「庸」,不是碌碌無為這個意義上的「庸」,不是低級庸俗的「庸」。這個「庸」,是順從大中之道的「用」,是無為之用,是無住之用,是神通妙用。聖賢文化,有體有用。就《中庸》而言,中即體,庸即用。中庸,即是體用。體用一如,謂之中庸。《中庸》之篇,只是要人證體而起用。
  • 中庸思想的含義是什麼?
    值得指出的是,喜怒哀樂的「中和」是指讀書人氣質上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溫文爾雅」的變化,與城府深沉者的喜怒不形於色,心裡咬牙切齒、臉上卻滿面春風截然不同。看到別人善的地方,不是心生嫉妒,而是佩服學習,使自己也同樣做好;不是去抹殺掩蓋,而是到處宣傳弘揚,使善行遍布天下;這樣善就越來越茁壯成長,越來越發揚光大。針對惡與善的不同表現,人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對惡要隱,對善要揚,這才叫中庸。相反那種不分善惡,標榜「客觀中立」、「一視同仁」的人和媒體,實際上是在走極端。
  • 《金色夢鄉》:假如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逃亡,你會怎麼選?
    作者曾說過對生活持悲觀態度,但他並不想讓讀者因為讀了他的小說而覺得人生更加黯淡無光,所以要寫「在悲觀的舞臺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所以我們就看到了那個背負著「刺殺首相」這樣一個對於本國居民來說最可怕、最難以逃脫的罪名,卻依然奔跑在尋找生的希望的男主角。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而莊子呢,在他妻子死後,他開始很難過痛苦,但是隨後他就想明白了。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
  • 向死而生因為大義擔當
    作者:王麗芳 人生過大半,第一次對演員這個職業充滿了羨慕,是因為電影《金剛川》。羨慕那些演員可以代替逝去的英雄體驗為國捐軀的決絕,向死而生的信念。這種紀念方式讓人動容,逝去的英烈他們用血肉之軀扛起一個民族的尊嚴。
  • 人生的本質是什麼啊?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 讀完《皮囊》後忍不住淚目: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死了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看了這句話我恍然大悟,也明白了——「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這句話的意義。
  • 《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九十年代後,餘華的創作理念發生改變,認為創作的使命不是為了發洩,也不是控訴,而應當向人們展示人性善的一面、高尚的一面。他越來越看重客觀世界和現實生活,更加注重闡釋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於是就有了《活著》這樣一部關於生活與意志的寓言故事。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活著》是以解放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叫福貴的人悲慘一生的故事。
  • 讀《活著》後哭得不能自已: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
    福貴——活著的意義一個老人用自己的生命丈量著這塊土地,承受著一次又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繁華落幕,最終卻孤獨可是並不寂寞的活著,而且活的淡然,活的自然,就像"女人召喚兒女,土地召喚黑夜"一樣的自然的活著,沒有痛不欲生的,沒有悽悽慘慘,他和老牛送走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成了村子裡的兩個"老不死",這是一個神話
  • 是向死而生的過程,看看《我不是藥神》就曉得了
    這種享受式的人生也是大多數人一輩子追求的目標,哪怕是這樣的看似合理且平常的目標在人類社會裡想要達到也得費很多的功夫,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比如前幾年很火的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主角程勇開始是怎樣的一個人,靠灰色收入生存的人,和老婆離婚,爭奪孩子撫養權,老爸又病入膏肓,沒得辦法的情況下決定到印度弄一些藥效差不多但卻便宜的藥。
  • 中庸(方法和心態),修為到了,領悟的就是內功的最高心法
    這可以通過孔子等先秦思想家的「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事亡如事存」等可以看出來。儒家思想是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絕不是專屬於私人的日常生活,而是一種社會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娛樂、宗教活動、政治活動、經濟活動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使人與人之間保持著一種密切的精神關係。
  • R現場|向死而生的鬼卞,註定成為人類世界的異象
    今年10月,鬼卞終於發布了全新專輯《向死而生》,隨即而來的就是2020個人巡演。這個男人身上的標籤過於分裂多元,像靈魂碎片一樣散落在各處,讓人很難拼貼出一個立體完整的「鬼卞」。於是,「捉鬼」計劃開啟。我們來到上海站巡演後臺,和他本人一起微觀剖析這位如「怪象」般存在的歌者。
  • 中庸三是三不是。怎樣達到真中庸?
    ③有利於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用「中庸」的原則來做到自我修養,最終實現個體的身心和諧。中庸的思想內容裡包含了自省、克己、慎獨的方法論,這是被認為增進自我修養的最有效的方法。【三】中庸不是什麼?不少人認為,中庸帶有強烈的調和主義色彩,本質上是折衷主義,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其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