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餘華
《活著》是餘華寫作生涯的巔峰之作。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醫生家庭的餘華,早年曾當過牙醫,後棄醫從文,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評論界稱為"先鋒文學"。
《活著》創作背景
餘華的早期寫作充滿了殘忍、血腥的情節和憤懣、孤僻的情緒,他稱為「暴力美學」。九十年代後,餘華的創作理念發生改變,認為創作的使命不是為了發洩,也不是控訴,而應當向人們展示人性善的一面、高尚的一面。
他越來越看重客觀世界和現實生活,更加注重闡釋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於是就有了《活著》這樣一部關於生活與意志的寓言故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
《活著》是以解放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叫福貴的人悲慘一生的故事。
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國共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福貴的人生跌宕起伏、竭盡全力卻最後孑然一身。
福貴本來是一個紈絝子弟,因為嗜賭輸盡了家產,窮困潦倒的他又被國民黨抓壯丁捲入了內戰,後來被解放軍俘虜,回到家鄉的福貴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一雙兒女,只是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悲劇還沒有真正開始。
家珍因為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
兒子為了救縣長夫人,鮮血過多而死;
女兒鳳霞嫁給了二喜,生下苦根後大出血死在手術臺上;
鳳霞死後不久,家珍也死了;
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
福貴帶著苦根回鄉,難得吃上一頓飽飯的苦根,因為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撐死……
親人們一個個離開,只剩下衰老的福貴,和他那頭老牛。
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福貴多舛的命運讓人壓抑的無法呼吸。一切的不幸像暴風雨一樣撲在了福貴身上。世上最痛苦的莫過於,忍受失去最親的人的痛苦。而福貴已經將所有的力量都用來承受生活給他的苦難了,很頑強地活了下來。
他把他所有的親人,以另外一種方式,存活在他的心裡。因為富貴知道,不管多難,只要活著,才會有希望。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的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有時想想我很傷心,有時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到了我死那天,也不用擔心誰了。」
越是活到最後,福貴越是能夠接受命運的安排。作者借富貴之口,告訴人們要接受命運的安排: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千古艱難唯一死」,死都不怕,還怕活著?但在很多時候,選擇生確實比選擇死還要艱難,因為活著需要超凡的忍耐力和承受力。
「人為什麼要活著?」
我想,很多人在心底都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
為了金錢、為了地位、為了名聲,或是為了家庭、為了親人、為了孩子。
每個人都會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活,但如果這一切都不存在呢?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餘華的這本《活著》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看過很多餘華的小說,但沒有一本像《活著》這樣給我這麼大的震撼。
這是一本完全不需要書籤的書。一口氣讀完,人的一生,甚至人類的一生便全部鋪開在眼前。
你讀過《活著》,但並不知道《活著》創造的奇蹟
美國《西雅圖時報》曾這樣評價餘華:
能塑造一個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個民族的靈魂的人物,堪稱是一個罕見的文學成就。
當今網際網路巨頭之一馬化騰坦言,是《活著》這本書給了他力量。當年馬化騰成功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活著》這一本書,我做不到現在的成績。
《活著》問世後,在臺灣出版了二十多年來暢銷不止,在美國出版十年後仍能賣出4000冊,在西班牙第一年就印刷了4次,而在中國大陸,讀者基數更為驚人,恐怕我們身邊的人,10個就有9個是《活著》的讀者。
這本被譽為樸素粗糲史詩的書,讓無數人潸然落淚。
倘若你還在思考活著的意義時,不妨去看一看這本《活著》。內容通俗易懂,篇幅簡短,三四個小時就可以讀完。
這本書,任何年齡都值得一看。因為這是關於生命的啟迪。現在只要28元。一頓外賣的錢就能買到,卻可以讓你得到更多對生命的感悟,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的點擊下方即可購買,歡迎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