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2021-01-08 紅衣記史官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餘華

《活著》是餘華寫作生涯的巔峰之作。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醫生家庭的餘華,早年曾當過牙醫,後棄醫從文,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評論界稱為"先鋒文學"。

《活著》創作背景

餘華的早期寫作充滿了殘忍、血腥的情節和憤懣、孤僻的情緒,他稱為「暴力美學」。九十年代後,餘華的創作理念發生改變,認為創作的使命不是為了發洩,也不是控訴,而應當向人們展示人性善的一面、高尚的一面。

他越來越看重客觀世界和現實生活,更加注重闡釋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於是就有了《活著》這樣一部關於生活與意志的寓言故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

《活著》是以解放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叫福貴的人悲慘一生的故事。

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國共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福貴的人生跌宕起伏、竭盡全力卻最後孑然一身。

福貴本來是一個紈絝子弟,因為嗜賭輸盡了家產,窮困潦倒的他又被國民黨抓壯丁捲入了內戰,後來被解放軍俘虜,回到家鄉的福貴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一雙兒女,只是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悲劇還沒有真正開始。

家珍因為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

兒子為了救縣長夫人,鮮血過多而死;

女兒鳳霞嫁給了二喜,生下苦根後大出血死在手術臺上;

鳳霞死後不久,家珍也死了;

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

福貴帶著苦根回鄉,難得吃上一頓飽飯的苦根,因為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撐死……

親人們一個個離開,只剩下衰老的福貴,和他那頭老牛。

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福貴多舛的命運讓人壓抑的無法呼吸。一切的不幸像暴風雨一樣撲在了福貴身上。世上最痛苦的莫過於,忍受失去最親的人的痛苦。而福貴已經將所有的力量都用來承受生活給他的苦難了,很頑強地活了下來。

他把他所有的親人,以另外一種方式,存活在他的心裡。因為富貴知道,不管多難,只要活著,才會有希望。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的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有時想想我很傷心,有時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到了我死那天,也不用擔心誰了。」

越是活到最後,福貴越是能夠接受命運的安排。作者借富貴之口,告訴人們要接受命運的安排: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千古艱難唯一死」,死都不怕,還怕活著?但在很多時候,選擇生確實比選擇死還要艱難,因為活著需要超凡的忍耐力和承受力。

「人為什麼要活著?」

我想,很多人在心底都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

為了金錢、為了地位、為了名聲,或是為了家庭、為了親人、為了孩子。

每個人都會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活,但如果這一切都不存在呢?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餘華的這本《活著》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看過很多餘華的小說,但沒有一本像《活著》這樣給我這麼大的震撼。

這是一本完全不需要書籤的書。一口氣讀完,人的一生,甚至人類的一生便全部鋪開在眼前。

你讀過《活著》,但並不知道《活著》創造的奇蹟

美國《西雅圖時報》曾這樣評價餘華:

能塑造一個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個民族的靈魂的人物,堪稱是一個罕見的文學成就。

當今網際網路巨頭之一馬化騰坦言,是《活著》這本書給了他力量。當年馬化騰成功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活著》這一本書,我做不到現在的成績。

《活著》問世後,在臺灣出版了二十多年來暢銷不止,在美國出版十年後仍能賣出4000冊,在西班牙第一年就印刷了4次,而在中國大陸,讀者基數更為驚人,恐怕我們身邊的人,10個就有9個是《活著》的讀者。

這本被譽為樸素粗糲史詩的書,讓無數人潸然落淚。

倘若你還在思考活著的意義時,不妨去看一看這本《活著》。內容通俗易懂,篇幅簡短,三四個小時就可以讀完。

這本書,任何年齡都值得一看。因為這是關於生命的啟迪。現在只要28元。一頓外賣的錢就能買到,卻可以讓你得到更多對生命的感悟,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的點擊下方即可購買,歡迎品讀:

相關焦點

  • 《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活著是人生哲學|仝卓讀到了什麼
    造化弄人,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再次上演。女兒鳳霞在生孩子的時候因為產後出血而逝世,只留下一個叫「苦根」的男孩。而徐福貴的妻子家珍此時也飽受打擊,走向了生命的末尾,在床上一睡不起。福貴和女婿、孫子相依為命,可是女婿卻在做工時被水泥吊車夾死,連一根完整的骨頭都不存,而孫子苦根又因為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所有他愛和愛他的人都離他遠去,只有徐福貴一人孤單地站在田埂邊,還有一頭行動遲緩的老牛跟在他身後。
  • 讀《活著》後哭得不能自已: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
    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整部小說是一個悲劇,因為在福貴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著天災人禍,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面臨著死亡。可是為了活著他們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和所謂的命運爭奪活著的權利。試想,如果福貴沒有抵抗苦難的積極樂觀你的心態,沒有困境中堅韌的精神,沒有為了活著千方百計尋找生存的希望,他也許早在破產後頹廢而死了,也許早就在炮火中嚇死了,也許早就在戰爭期間逃跑了,也許早就在饑荒面前倒下了,也許早就在親人離世後絕望自殺了,無數個也許,那是別人,福貴好好地活著,伴著老牛,伴著心裡的一家人好好的替他們耕地,勞作。
  • 《活著》:為活著本身而活著,去接納現實給予我們的苦樂
    ——餘華《活著》《活著》:一個沒有反轉,悲傷到底的故事,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活著》用樸素的語言描述了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的各個時期,內戰、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福貴還活著,陪他經歷這一切的人卻紛紛逝世,老的、少的,都頃刻湮沒在歷史中。
  • 讀完《皮囊》後忍不住淚目: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而《皮囊》卻是個例外,讀第一遍的時候還是個學生,只是覺得寫得很感人,但當我現在再次讀這本《皮囊》,卻忍不住淚目。皮囊是什麼,是軀殼吧?既是承載我們的東西,也是鎖住我們的東西。死了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看了這句話我恍然大悟,也明白了——「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這句話的意義。
  • 《活著》所謂人世一遭,不過是一場為活著而活著的修行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斬獲獎項無數,有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臺灣《中國時報》十本好書獎,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 人到中年要懂:人是為了活著本身《活著》,不是為了任何事物活著
    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2021年重溫《活著》的感悟!新的一年,我們有許多的期盼,期盼今年會過得更好!可是我們心中知道,理想與生活或多或少存在鴻溝。
  • 向死而生:影片《活著》所展現的普通中國人的生命意識
    導語作為一部豆瓣評分9.2的作品,影片《活著》是基於上世紀90年代國內先鋒派作家餘華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電影版本的《活著》沒有向觀眾展示小說中全部的死亡事件,並且將小說的主題從「苦難與死亡」變成了「活著與希望」,向我們展現了普通中國人的生命意識,即面對生活,我們只能不斷忍受生命賦予的平庸與苦難,向死而生,堅韌地活著。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活著》:無論生活有多苦,活著才是人最高貴的希望
    女兒鳳霞長大後結婚,卻因為生孩子難產而死;不久,身患軟骨病的妻子家珍也死了;四年後,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壓死了;唯一的外孫苦根長到七歲,卻因為家太窮,沒吃過豆子,最後吃豆子過多撐死了。人生無常,世事難料,箇中變化,全不由人,而本該堅強的活著,生命卻又是那麼脆弱,轉眼間說不在就不在了,瞬間已是陰陽相隔,再無相見之日。
  • 從「祥子」到「福貴」,《活著》的終極意義就是「活著」本身
    人的生命幾十年最多上百年,就走到盡頭,不只是人類,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周期。對於歷史的長河,這短短的幾十年上百年猶如曇花一現,那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看《駱駝祥子》時,活著對於祥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活著等於死去,而看《活著》時,活著本身對福貴來說就已經很有意義,因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
  • 餘華:《活著》就是活著,又不僅僅是活著!
    活著,人為什麼活著?人依靠什麼活著?人究竟要怎麼活著?關於活著的命題和思考,估計據人生誕生以來,就一直存續著!人類越複雜,思考越重要,回歸人類三個最原始的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窮盡一生書寫答案。
  • 活著就有可能,就有希望;只有活著,生命才有價值,人生才有意義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在這個無情的世界裡深情的活著。誰不是一邊尋思著不想活了,一邊又在頑強努力的活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歹運與逆境常常是不請自來,有時真讓人感覺到生已無可戀、死才是解脫。但是,人生又總是會碰到些不期而遇的溫暖與感動,讓自己的心裡不禁湧起生生不息的憧憬與希望。一個人真正能堅持一輩子的東西太少了,但每個人都做到了堅持活著、堅強的活著。即使命運把人推倒了激流漩渦與懸崖峭壁等險境絕地,這個人也不會放棄對生的渴望。因為好死不如賴活,活著就有希望。
  • 《活著》:教給你2個人生哲理,把人生看透,活著才有希望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二個深刻的人生哲理。活著,要學會珍惜小說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自幼衣食無憂,連上學都要家裡的傭人背著去。
  • 《活著》:目之所及悲歡喜,人生不過向死而生戲一場
    (《老黑奴》)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觀的態度。寫作的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活著》序言「活著」兩字,不管是漢語還是英語的發音,都是極其空乏與平淡的。
  • 一部《活著》告訴你:人生已經如此艱難,為什麼還要活著?
    前半生,他從高高在上的富家子弟,成為流落街頭的落魄少年,再到為家苦撐,向命運低頭的唯唯諾諾之人。後半生,本以為改過自新,戒賭的他只想一家人在一起,過和和美美的平淡生活,卻不曾想命運的巨輪又一次次碾壓過來。在那流水般的歲月裡,他先後經歷了喪母、喪子、喪女、喪妻、喪孫之痛。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福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他曾擁有良田百頃、深宅大院,然後在賭博中喪失殆盡。
  • 生而為人,用盡全身力氣「活著」
    活著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是生命體有生命體徵僅此而已,亦或者是得過且過,碌碌無為度過此生嗎?我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或許都想過一個問題:我問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到底什麼呢?這個春天,似乎是對生與死,活著的意義有了一些更加深刻的體會。
  • 別問活著為什麼,既然活著不可選擇,那就儘量找點意義吧!
    父親老了,安然度過的每一天,對他而言都是人生贏家,明知最後的結局必輸,我們兄弟姐妹仍然竭盡所能,希望在生命的賽道上他能堅持的更久一些!生也不由己,死也不由己,這中間我們如此辛苦努力的活著,卻常常活的一踏糊塗,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過不上我們嚮往的生活,活著為什麼?到底為了什麼呢?唱歌的「大歡」唱哭了一眾人等,也沒唱出結論,先賢學者們著書立說,也沒有給出一個讓我們內心安定的答案。科技進步把我們帶到5G時代,也不能明確的告訴我們,活著為什麼?我想這是個誰都在問、卻誰也回答不出來的問題。
  • 人到底為誰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那在我這裡,是得不到答案的。因為人為誰活著,是個相對的、互相選擇的命題。假如夫妻恩愛,感情至深,你願意為它捨棄生命,可不就是為了愛人而活著嗎?假如夫妻感情並不怎麼樣,甚至隱隱有些發綠,那你為他(她)活著豈不是一個蓋天罩地的二百五?如果父慈子孝,母親女愛,那麼,為家人活著不也是應當的嗎?
  • 那人為什麼活著?
    不知道大家有沒想過一個問題,人我是你活著,雖然生活的很艱辛,每一個人還是開開心心的活著,或許,這一切就像有一本書中反覆想傳達的思想一個,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且都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一生經歷了失子,喪妻,亡家,最後只剩一頭老牛與之相依為命,這本書就讓我們大家感受到了主人公的那種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