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皮囊》後忍不住淚目: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2020-12-15 筱凡凡情感

我平時是比較喜歡看書的,但是我總是讀完一遍了劇情之後就過去了,很少會讀第二遍。

而《皮囊》卻是個例外,讀第一遍的時候還是個學生,只是覺得寫得很感人,但當我現在再次讀這本《皮囊》,卻忍不住淚目。

皮囊是什麼,是軀殼吧?既是承載我們的東西,也是鎖住我們的東西。

書中的阿太就非常明白這一點,蔡崇達說,他的阿太,硬得像塊石頭。確實如此。

她讓自己兒子學遊泳的方式就是:把不會遊泳的兒子丟下海,差點淹死。被救上來沒幾天又丟下去。人人都說她沒良心。她卻毫不在意。

不僅是對自己兒子這樣,他對自己也這樣,切菜斬斷自己的手指也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即使九十多歲也依然堅持出門步行,從來不坐車。

對這樣的行為,阿太的解釋就是:「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有點深奧的樣子,只是試著去理解這句話,但是當我再次讀的時候,卻是感觸很多。

關於親人,關於朋友,關於愛情,關於生死,作為一個個普通的人,這個皮囊承擔了太多,感覺每一天都在負重前行,相信這也是現在有「房貸、」「車貸」的中年人的常態。

所以看到總是忍不住淚目。

但是皮囊這本書不只是在帶給我們負能量,而是真正告訴了我們解決的辦法。

阿太就是明白這個辦法的,在去世之前,阿太給作者留了一句話:

「黑狗達不準哭。死了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看了這句話我恍然大悟,也明白了——「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這句話的意義。

人活著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

一個人的皮囊,經歷過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擊,意想不到的、猝不及防的,但他還活著,這時就讓我們的靈魂,深深感知到生命的重量。

我們要做的不是嫌棄自己的皮囊,而是成為皮囊的主人,在汙濁中,不失去自我,不被其拖累靈魂,才能讓生命保持輕盈感,自在來去人世間。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懂得對人生做減法,才是對這具皮囊、這縷靈魂的善待。

看完《皮囊》感觸特別深,不是說這本書寫的多麼優秀,而是它真的寫進了我的心裡。對於《皮囊》,蔡崇達自己的評價是「這本書裡沒有一句廢話。」

大家生活在浮躁的世界中,偶爾真的需要撕開皮囊,看一看自己的靈魂走過的路。然後重新認識一遍自己,去思考未來的路,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走下去。

韓寒說:他會把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巖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劉德華說:看這本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讀的好書,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筆寫故事,傳遞一些自以為深刻的思考,而蔡崇達則是將自己的回憶撕開,毫不掩飾善與惡,一面刺痛自己,一面寫出這些文字,我想絕大多數作者都沒有這樣的勇氣。

《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

當你因為太過迷茫,太過偏執,以至於曲解了夢想和責任,不如先學會生活。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8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

相關焦點

  • 《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醫生家庭的餘華,早年曾當過牙醫,後棄醫從文,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評論界稱為"先鋒文學"。《活著》創作背景餘華的早期寫作充滿了殘忍、血腥的情節和憤懣、孤僻的情緒,他稱為「暴力美學」。九十年代後,餘華的創作理念發生改變,認為創作的使命不是為了發洩,也不是控訴,而應當向人們展示人性善的一面、高尚的一面。
  • 讀完《皮囊》忍不住潸然淚下:他的悲歌也可能是你的故事
    在和他們的相處之中,他們似乎並沒有做出什麼了不起的壯舉,但你後來的人生,卻因為他們而改變。比如說,有這樣一位老太太,農村的,沒受過什麼教育,可是她張口閉口就是什麼「皮囊」與「魂靈」這樣高神秘測的終極問題。並且她的觀點犀利獨到,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 讀完《人生海海》哭到不能自己:若生活充滿絕望,那就向死而生
    心中的人生海海早已萌生麥家在福建生活過,閩南語的歌著實好聽,其中有一首叫做《人生海海》,麥家對照著歌詞,越聽越喜歡,也許從那時候起,他就想過有一天把這幾個字用在自己的作品上。冥冥之中,這本《人生海海》早已在麥家心裡已久,而非沉澱三年,執筆五年。
  • 《皮囊》中:阿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就在阿太去世後,「我」和母親抱頭痛哭,可她老人家留給「我」的話是: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我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在阿太看來,死並不可怕,也不是什麼折磨人的難事,看透生死的人才能從容面對生死。
  • 讀完《皮囊》,忍不住落淚:寫盡世間百態,從書中看到真實的自己
    而看到這句話,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剛讀完的出自青年作家蔡崇達的《皮囊》一書,它讓我體會到:終其一生,透過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我們不斷經歷的真正目的。這本書他寫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劉德華曾公開表示,自己把蔡宏達視為生命中的一盞明燈。《皮囊》,感動百萬讀者的國民讀本,由韓寒特別監製、劉德華、李敬澤作序;白巖松、劉同、蔣方舟、阿來、閻連科、張曉龍傾情推薦。
  • 讀《活著》後哭得不能自已: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
    在這本書的結尾這樣寫道:"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這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勢,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看著老人和牛漸漸遠去,餘華似乎也看到了生命的意義——活著。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整部小說是一個悲劇,因為在福貴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著天災人禍,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面臨著死亡。可是為了活著他們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和所謂的命運爭奪活著的權利。
  • 讀完《皮囊》忍不住落淚,源自內心深處的共鳴,劉德華白巖松盛讚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地,在哪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而皮囊本身都是逃不掉的,因為無論好與壞,痛及苦,幸或者不幸,來人世這一遭,你都要與皮囊為伴,切無從選擇。
  • 讀完《皮囊》才明白:踏雪無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讀完《皮囊》就像是深秋裡得的一碗冷粥,緩緩入口,胸口總是時不時起一片小疙瘩,涼氣入肺,委實讓人一陣清醒。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克制兩個衝動:一個是停下讀書寫一篇書評,另一個是讀完之後檢索其他的書評。前者是因為這本書讓我有很多代入感能夠感同身受,我期盼著在閱讀中能找到和他更多的共同感。
  • 佛說人生:若無相欠,怎會相見,18句箴言,讀完後如夢初醒!
    人們心生疑惑,既然一切天意自有安排,任何努力都是徒勞,那麼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於是佛說:你來你走你進你退根本就是你自己的選擇,這一念之差便足以決定你的所見所遇,所以說歸根結底你的所見所遇還是由自身把握。若無相欠,怎會相見,欠得多了,這一世便結伴的久一些。欠的少了,還完了也就散了。讀完這18句箴言,讓您如夢初醒!
  • 《皮囊》裡最戳心的一句話,只有28個字,卻說透了人生
    昨天終於把蔡崇達的《皮囊》讀完了,心裡一直有一種意猶未盡,不想讀完的感覺。就像韓寒說的那樣:「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好,達到更快。」在讀的過程中曾幾度被感動到落淚,也許是我和作者一樣來自於南方小城,所以在南方的生活有很多共性;也許是被作者的父親、母親的很多事情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也許是每一個小人物的故事都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另一面。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在地鐵上流淚讀完了
    《皮囊》是作者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作品收錄了15篇文章,記錄的是作者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事和遇見的人。初讀這本書時,無論是故事和文字就像被賦予魔力,直擊心靈深處,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地鐵上淚流滿面讀完了。
  • 《皮囊》之下,人生百態,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這幾年流行一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然而不管是否千篇一律,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標誌之一,便是這副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皮囊》這本書是現代80後作家蔡崇達的第一部作品,講述了14則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
  • 薦書|這部小說告訴我們: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尼採說:「人註定死亡,所以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但即使這樣,我們仍要快樂的將它演完。」麥家說:「人生就是向死而生,我們註定孤獨,也註定堅韌。去年因為《人生海海》大火的麥家,帶來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風聲》。
  • 讀完《皮囊》哭得不能自已: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捨棄皮囊,看見自己。老段聽說《皮囊》這本書,只因為那句曾經火爆全網的名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但當我真的開始讀這本書,只感覺深深的觸動,最後甚至喉嚨哽咽,淚眼模糊,哭得不能自已。
  • 名為《皮囊》,寫的卻是靈魂|劉德華讀完後寫300字序言,精彩無比
    視人生無常曰正常,或許是頓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己的距離,自我保護;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
  • 劉德華推薦的《皮囊》為何一句話痛擊4萬人的心?讓無數讀者淚目
    《皮囊》中最精彩的章節就是年齡近百的神婆,阿太的故事了。作者曾說:「他的阿太,把人生活得太透徹,所以內心硬得像塊石頭」。的確如此,書中的阿太做法就令很多人心生不滿,她曾把自己不會遊泳的兒子扔進海裡,差點就溺水。當孩子被眾人救起時,阿太並沒有感謝,而是沒過多久就再次將孩子扔進水中。
  • 《皮囊》很戳心的1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給你勇氣直面生活
    翻開扉頁,是一段韓寒對《皮囊》的感慨:好的文字往往帶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覺得《皮囊》是屬於讓人捨不得讀完的那一種。這本書應該是少之又少能讓我為之落淚的書。讀完後我總想為它寫些什麼,可每次拿起筆我都覺得如鯁在喉。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向死而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以不避諱死亡的態度來生活。其三,向死而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1926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以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作者站在哲學理性思維的高度,論證了「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在「向死而生」的概念之下,死是過程,亡是結果,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因此,向死而生本質上是提倡這樣一種生活態度:以一種不避諱死亡的態度來生活,在明白了生與死的關係之後,既能勇於面對生活的挑戰,又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的到來。海德格爾認為,真正的人是應該在看清生命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並且以一種高於物質利益的精神,引導人們和睦、向善、友愛,從而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有點像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過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