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釋名

2021-02-23 悟心精舍

《中庸》釋名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元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授受,方便接引。凡是發願證得自心真相的人,皆可與我聯繫。

 QQ群:悟心禪院75872451

 

中者,大體也,大本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中」,而是生發喜怒哀樂的那個源頭。《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朱熹憑著他極強的妄想力,把這個「中」想像成一個不偏不依的一種狀態。任何一種狀態,皆不是生發喜怒哀樂的「中」,皆不是生發思維想像的「中」。從實際上來說,這個中間的「中」,那只是一個理論上的存在,而不是一個事實上的存在。兩個事物之間,那是一個沒有面積、沒有體積的「中間點」。兩個事物之間的「中間點」,尚且不存在,萬事萬物之中,哪裡會有一個「中間點」呢?譬如,天上的星星,哪裡會有這些星星的「中間點」呢?星星如此,世間的萬事萬物,也是如此,乃至人們的種種不同的觀念之間,哪裡會有一個不偏不依的「中間點」?真正的「中」,就是這個平等的映現萬相的這個良知心體。這個良知心體,就是《中庸》所說的「中」。

庸者,大用也,大相也。《中庸》的「庸」,不是平庸無能的「庸」,不是碌碌無為這個意義上的「庸」,不是低級庸俗的「庸」。這個「庸」,是順從大中之道的「用」,是無為之用,是無住之用,是神通妙用。

聖賢文化,有體有用。就《中庸》而言,中即體,庸即用。中庸,即是體用。體用一如,謂之中庸。《中庸》之篇,只是要人證體而起用。

自性法身,如如不動。大中至正,亙古亙今。佛家謂之「不生不滅」。道家謂之「穀神不死」。儒家謂之「一以貫之」,「不可須臾離」。這個不生不滅的,究竟是什麼?這個不死的穀神,究竟是什麼?這個一以貫之的,究竟是什麼?三家所表,異口同聲。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指出了這個「原本的真實」。

這個恆常目前、不生不滅的,就是《中庸》所說的「中」。此「中」即是《大學》所說的「大」。這個生生不息、滅滅不已的,就是《大學》所說的「學」。《大學》即《中庸》,名異而實同。

明乎此「中」而起「庸」,則一切作用,皆是大中至正之妙用。

證乎此「大」而興「學」,則一切作用,皆是真性妙體之智慧。

《中庸》之中,屬於空體。《中庸》之庸,屬於妙用。空體與妙用,一體如如。一體如如,謂之真空妙有。

真空不空,妙有不實,諸人之心,莫不如此。若能徹見此中,若能徹證此心,則一切作用,皆是無用之大用,皆是無為之大為。徹見了「中庸」,徹證了此心,不但《中庸》之全篇義盡,孔孟畢生之言,老莊罄竹之說,釋迦四十九年說法,則一時畢盡。

曰解脫,曰般若,曰法身,曰真如,曰菩提,曰涅槃,曰無上正等正覺,此是釋氏之言。曰自然,曰玄宰,曰螭珠,曰靈樞,曰道,曰天君,此是老莊之說。曰明德,曰中庸,曰心性,曰至善,曰仁,曰道,此是孔孟之謂。種種言說,無量妙義,皆中庸一事而假多名。此一事實,切莫外求,此是自家的妙明真心,此是自家的良知心體。若人求玄弄虛,向外求佛,向外覓道,恰是背道而馳,痴狂外走,是故釋迦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者,此心也,中庸也。離此一心,向外求中庸,向外覓道德,正是背道而馳、痴狂外走的人。

中者,自心之體。庸者,自心之用。見乎此中,則妙庸自興。明乎此心,則大用流行。如此而行於世法,則世法皆是聖賢法。

千古立則,聖人成化,皆黃葉止啼,權設方便,故曰「戲把枯桐收作樂,權將黃葉指為金」。若能依權悟實,證乎中庸,則千言萬語皆是聖教流行。若不然者,縱汝將孔孟釋迦老莊之玄言妙語蘊在胸中,也只屬於被聖人法所捆綁的人。

 

相關焦點

  • 中庸三是三不是。怎樣達到真中庸?
    【一】中庸之道,全球共識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時候,釋迦牟尼也提出了「中道」思想。佛教的精神,也是避免走向極端,主張破除對外物和內心的執著,以獲得合適的「中」。所以當時佛教又自稱為「中道教」。西方哲學史上的最大宗師之一、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同樣主張中庸之道。他認為人類要獲得幸福,生活必須有節制,因為中庸之道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 中庸的意義是什麼
    中庸的意義為:中庸書中: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爾?譯白:平常的德行要努力實踐,言行要謹慎,有不足之處不能不勸勉自己,言行一致君子怎麼能夠不忠厚呢?所以中庸兩個字其實應該拆開來看,其中恪守正道謂之忠,謹小慎微謂之庸。所以中庸連起來翻譯就是「恪守正道,謹小慎微」。這個和中庸書本中的敬,誠,忠是一致的。儒家本身是人乘善法,仁義禮智信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五條戒律。所以中庸意義本意也是修行方法:恪守正道,言行謹慎。
  • 80%的人,對儒家中庸文化理解錯誤,到底什麼是中庸?
    其中一套理論體系是建構在什麼上的,答案是中庸。我們對中庸這個詞並不陌生。有時做什麼事情,有人就說:「我恪守中庸之道」,那到底啥是中庸之道,我們好像都知道,但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今天我們來詳細的專業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庸,真正的理解了中庸,對我們自身修養的提高,學業的長進以及事業的進步都是有好處的,一生受益無窮。但是由於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很多人對中庸都是理解錯誤的。據一項不完全的調查顯示,大約有80%的人對中庸都是理解錯誤的。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體現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於怎麼樣才算學會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為儒家精髓來看,要學會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但是,世事無常,而中庸思想所講求的那個度總是難以掌握的,所以,還沒有誰可以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中庸的,只能說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傳統上,把這四書五經看作是儒家的名著或經典。儘管孔子做了「十翼」,我個人還是覺得《周易》不是局限於儒家的,應該是先於儒家、超脫於儒家的。今天,想探討一下「中庸」這個概念。
  • 「中庸不可能也」
    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中庸思想的含義是什麼?
    然而,什麼是中庸呢?許多中國人已經不知中庸的真實內涵,往往以為中庸是平庸無能、碌碌無為、隨波逐流、老於世故……其實不然。中庸」出自《禮記》第三十一章。開篇就表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中庸》,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讀《中庸》一定要讀各家的註解,否則根本無法理解那些超級大詞是在表達什麼,並且各朝大儒對《中庸》的理解是按照通經致用的原則,與時俱進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漢朝與宋朝的大儒們,對中庸的解釋有什麼不同?01漢朝的理解說到漢朝人對《中庸》的理解,我們必須得先回憶一下之前說過的《尚書》。漢朝迷信的是天人感應、五行生剋之類的神秘知識。
  • 《中庸》:你們都誤讀了我
    很多人認為「中庸」乃折中、平庸之意,或者稱之為是一種「無為」之道(這裡的無為指無所作為的意思,不指道家思想),這都是對中庸的繆解。事實上,「中庸」是在兩個極端中間選取最恰當的方式。那麼「中庸」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在弄清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中庸」的思想是什麼。那麼,「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中庸》的兩個概念與「鄉愿」的涵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中庸》,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漢朝與宋朝對於「中和」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也知道了朱熹曾經用「月印萬川」的例子來證明了天地一心的道理。不過《中庸》所謂的「中和」實在是太缺乏標準,什麼樣的境界才算「中和」呢?
  • 《中庸》描繪的「至誠境界」是什麼樣的?
    今天我們將進入《中庸》最後一天的學習,經過幾天的學習我想「中庸」的內容已經難不住了你了。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朱熹的「中庸之道」配合的是「慎獨」;我們日常理解的「中庸」恰恰是孔子最討厭的「鄉愿」。道教可以成仙, 佛教可以成佛,朱熹說:將「中庸」修煉到極致,絕不亞於成仙成佛。
  • 錢寧:「中庸」,一種決擇的智慧
    5月11日,著名學者、作家錢寧先生應青島市孔子文化交流協會之邀,在青島舉辦了孔子學堂系列專題講座——《中庸:一種決擇的智慧》,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中庸.第一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庸成了一個貶義詞,老好人、折中主義、和稀泥等成了其代名詞,平庸成了它的象徵。如果對一個人說「你做事很講求中庸之道啊」,人家肯定會不愉快,因為人家認為你在詆毀他。一句讚美人的話,怎麼不知不覺中就變味了呢?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庸成了一個貶義詞了呢?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何為中庸之道?為什麼說中庸之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淺談中庸
    傳統文化中向來傳說有一個高遠玄妙的境界存在,就是所謂的「中庸」。不過,中庸可並不是和稀泥,比方鴉片戰爭期間兩廣總督葉名琛的「不」字主義:「不戰、不和、不降、不逃、不死」。而是中和之道,比方大誠輔以大智,免得善到愚的地步;大仁輔以大勇,否則只是個好好先生;大禮輔以大廉,要不就會滋生腐敗。
  • 胡適:《大學》與《中庸》的哲學講義
    《大學》《中庸》《孟子》是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初的儒家學說代表。《大學》不知何人所作,後人根據書中的「曾子曰」,認定其作者是曾子及其門人,這種說法根據是不充分的。《中庸》古人傳說是孔子的孫子,孟子的老師,子嗣所做的。孔子去世的時候,子思只有三歲,我們不能指望一個三歲的孩童可以繼承先師的畢生絕學。《大學》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的方法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中庸達不到,只有揚長避短
    孔子曾感嘆:中庸不可能也,所以對於普通人只要心嚮往之就可以了,中庸的不可能,正好可以讓人不自滿。多數人是達不到中庸境界的偏材,各有長處和短處,發揮長處的同時,也該彌補短處的不足,這是否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呢?不要把自己的長處,變成短處,同時也不能揭別人的短。對於揚長避短,揚長:發揚自己的長處,避短:避免短處的幹擾。
  • 何為中庸之道?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以那樣的心態面對世間一切,如古月懸天,自照八方,而萬法不能侵擾。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論語·雍也》中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把中庸作為人間最高的道德。可惜現在百姓們多不實行了。《說苑·雜言》記載著孔子與其弟子卜商(子夏)的一番對話。很令人深思。孔子這一番話,在於說明對待一切事情都應持中庸的尺度,即使好事也不要做過了頭。只有恰如其分,才是真有水平。事情做的恰如其分,就是達到「中庸」的程度。孔子把中庸稱作「至德」、《中庸》中說「極高明而道中庸」,把「中庸」當作最高的行為準則。
  • 王涵青:劉宗周《中庸》詮釋方法研究
    本文首先澄清劉宗周如何解析過往宋明理學家的《中庸》詮釋,以及相關理論的選擇與連結。接續討論劉宗周對於《中庸》與《大學》之理論連結與區分,點出劉宗周「中庸原是大學註疏」的主張,以及兩書之差異性。最後,回到劉宗周《中庸》詮釋的方法論意識本身,發現從其「即本體即工夫」的核心主張,開展於《中庸》,提出「闇」、「微」、「中」等方法論意識,回應其哲學理論建構之基源問題,成為其《中庸》詮釋之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