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釋名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元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授受,方便接引。凡是發願證得自心真相的人,皆可與我聯繫。
QQ群:悟心禪院75872451
中者,大體也,大本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中」,而是生發喜怒哀樂的那個源頭。《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朱熹憑著他極強的妄想力,把這個「中」想像成一個不偏不依的一種狀態。任何一種狀態,皆不是生發喜怒哀樂的「中」,皆不是生發思維想像的「中」。從實際上來說,這個中間的「中」,那只是一個理論上的存在,而不是一個事實上的存在。兩個事物之間,那是一個沒有面積、沒有體積的「中間點」。兩個事物之間的「中間點」,尚且不存在,萬事萬物之中,哪裡會有一個「中間點」呢?譬如,天上的星星,哪裡會有這些星星的「中間點」呢?星星如此,世間的萬事萬物,也是如此,乃至人們的種種不同的觀念之間,哪裡會有一個不偏不依的「中間點」?真正的「中」,就是這個平等的映現萬相的這個良知心體。這個良知心體,就是《中庸》所說的「中」。
庸者,大用也,大相也。《中庸》的「庸」,不是平庸無能的「庸」,不是碌碌無為這個意義上的「庸」,不是低級庸俗的「庸」。這個「庸」,是順從大中之道的「用」,是無為之用,是無住之用,是神通妙用。
聖賢文化,有體有用。就《中庸》而言,中即體,庸即用。中庸,即是體用。體用一如,謂之中庸。《中庸》之篇,只是要人證體而起用。
自性法身,如如不動。大中至正,亙古亙今。佛家謂之「不生不滅」。道家謂之「穀神不死」。儒家謂之「一以貫之」,「不可須臾離」。這個不生不滅的,究竟是什麼?這個不死的穀神,究竟是什麼?這個一以貫之的,究竟是什麼?三家所表,異口同聲。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指出了這個「原本的真實」。
這個恆常目前、不生不滅的,就是《中庸》所說的「中」。此「中」即是《大學》所說的「大」。這個生生不息、滅滅不已的,就是《大學》所說的「學」。《大學》即《中庸》,名異而實同。
明乎此「中」而起「庸」,則一切作用,皆是大中至正之妙用。
證乎此「大」而興「學」,則一切作用,皆是真性妙體之智慧。
《中庸》之中,屬於空體。《中庸》之庸,屬於妙用。空體與妙用,一體如如。一體如如,謂之真空妙有。
真空不空,妙有不實,諸人之心,莫不如此。若能徹見此中,若能徹證此心,則一切作用,皆是無用之大用,皆是無為之大為。徹見了「中庸」,徹證了此心,不但《中庸》之全篇義盡,孔孟畢生之言,老莊罄竹之說,釋迦四十九年說法,則一時畢盡。
曰解脫,曰般若,曰法身,曰真如,曰菩提,曰涅槃,曰無上正等正覺,此是釋氏之言。曰自然,曰玄宰,曰螭珠,曰靈樞,曰道,曰天君,此是老莊之說。曰明德,曰中庸,曰心性,曰至善,曰仁,曰道,此是孔孟之謂。種種言說,無量妙義,皆中庸一事而假多名。此一事實,切莫外求,此是自家的妙明真心,此是自家的良知心體。若人求玄弄虛,向外求佛,向外覓道,恰是背道而馳,痴狂外走,是故釋迦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者,此心也,中庸也。離此一心,向外求中庸,向外覓道德,正是背道而馳、痴狂外走的人。
中者,自心之體。庸者,自心之用。見乎此中,則妙庸自興。明乎此心,則大用流行。如此而行於世法,則世法皆是聖賢法。
千古立則,聖人成化,皆黃葉止啼,權設方便,故曰「戲把枯桐收作樂,權將黃葉指為金」。若能依權悟實,證乎中庸,則千言萬語皆是聖教流行。若不然者,縱汝將孔孟釋迦老莊之玄言妙語蘊在胸中,也只屬於被聖人法所捆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