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進入《中庸》最後一天的學習,經過幾天的學習我想「中庸」的內容已經難不住了你了。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朱熹的「中庸之道」配合的是「慎獨」;我們日常理解的「中庸」恰恰是孔子最討厭的「鄉愿」。
01至誠的境界
假設我們能夠按照朱熹的「慎獨」,一心一意的修行「中庸之道」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果呢?道教可以成仙, 佛教可以成佛,朱熹說:將「中庸」修煉到極致,絕不亞於成仙成佛。我們可以按照《中庸》的邏輯進行一番推演:
一個人的地位很低,就得不到領導的支持,也就沒辦法治理百姓;要想得到領導的支持,必須先得到朋友的信任;要想讓朋友產生信任,必須先孝順好父母;要想孝順好父母,必須具備一顆真誠的心;要想獲得真誠的心,前提是必須知道善惡是非。
這番邏輯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誠」。《中庸》用很詳細的篇幅講解了「誠」與「誠之」這一對概念。簡單來說,「誠」是與生俱來屬性,「誠之」則是後天通過修煉得到。《中庸》說:「誠」是天之道,「誠之」是人之道。聖人天生就能夠發揮自我的「誠」,所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按照「中庸」來生活;追隨聖人步伐的人是以「誠之」來努力讓自己變得「誠」。
那麼凡人應該如何努力呢?《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五點做到了就是所謂的「至誠境界」,這個時候人,「善」的天性將得到完美的釋放,能與天地肩並肩,達成一體。
02預測未來
朱熹生於南宋,似乎受到佛道兩家的影響很大,非得牽強附會地拉上一些關係。朱熹說達到「至誠境界」之後,人會獲得神通,這種神通是對國家興亡、萬民福祉的未卜先知,有了這種能力,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成為天子。
《中庸》曾經說過舜的例子,朱熹則認為:舜是一個大孝子,他有著聖人的品德,也有著天子的尊貴,而舜的孝順也確實是來源於「誠」,所以達到「至誠境界」的人才是天命之君。
不過這套解釋也有著一個無法迴避的矛盾,為什麼孔子卻四處碰壁呢?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朱熹並沒有解釋。我們要清楚的是:大德必有大位,這並不是傳統儒學的主張,朱熹解釋《中庸》主要是為了通經致用,與時俱進而已。
宋朝是平民社會,社會上下階層的流動性已經完全被打通,知識的受眾不再只局限於貴族或者豪族,而是全社會的人。同時,平民社會帶來的一個弊端便是冷漠,與我們今天相差無二,大家都只顧及面前的一畝三分地,表現得非常狡詐和虛偽,所以朱熹在解釋《中庸》的時候,有意無意間都會針對當時社會現實而發,希望大家都能夠克制一些自己的欲望和貪婪,能夠用真誠之心坦誠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