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描繪的「至誠境界」是什麼樣的?

2020-12-14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將進入《中庸》最後一天的學習,經過幾天的學習我想「中庸」的內容已經難不住了你了。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朱熹的「中庸之道」配合的是「慎獨」;我們日常理解的「中庸」恰恰是孔子最討厭的「鄉愿」。

01至誠的境界

假設我們能夠按照朱熹的「慎獨」,一心一意的修行「中庸之道」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果呢?道教可以成仙, 佛教可以成佛,朱熹說:將「中庸」修煉到極致,絕不亞於成仙成佛。我們可以按照《中庸》的邏輯進行一番推演:

一個人的地位很低,就得不到領導的支持,也就沒辦法治理百姓;要想得到領導的支持,必須先得到朋友的信任;要想讓朋友產生信任,必須先孝順好父母;要想孝順好父母,必須具備一顆真誠的心;要想獲得真誠的心,前提是必須知道善惡是非。

這番邏輯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誠」。《中庸》用很詳細的篇幅講解了「誠」與「誠之」這一對概念。簡單來說,「誠」是與生俱來屬性,「誠之」則是後天通過修煉得到。《中庸》說:「誠」是天之道,「誠之」是人之道。聖人天生就能夠發揮自我的「誠」,所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按照「中庸」來生活;追隨聖人步伐的人是以「誠之」來努力讓自己變得「誠」。

那麼凡人應該如何努力呢?《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五點做到了就是所謂的「至誠境界」,這個時候人,「善」的天性將得到完美的釋放,能與天地肩並肩,達成一體。

02預測未來

朱熹生於南宋,似乎受到佛道兩家的影響很大,非得牽強附會地拉上一些關係。朱熹說達到「至誠境界」之後,人會獲得神通,這種神通是對國家興亡、萬民福祉的未卜先知,有了這種能力,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成為天子。

《中庸》曾經說過舜的例子,朱熹則認為:舜是一個大孝子,他有著聖人的品德,也有著天子的尊貴,而舜的孝順也確實是來源於「誠」,所以達到「至誠境界」的人才是天命之君。

不過這套解釋也有著一個無法迴避的矛盾,為什麼孔子卻四處碰壁呢?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朱熹並沒有解釋。我們要清楚的是:大德必有大位,這並不是傳統儒學的主張,朱熹解釋《中庸》主要是為了通經致用,與時俱進而已。

宋朝是平民社會,社會上下階層的流動性已經完全被打通,知識的受眾不再只局限於貴族或者豪族,而是全社會的人。同時,平民社會帶來的一個弊端便是冷漠,與我們今天相差無二,大家都只顧及面前的一畝三分地,表現得非常狡詐和虛偽,所以朱熹在解釋《中庸》的時候,有意無意間都會針對當時社會現實而發,希望大家都能夠克制一些自己的欲望和貪婪,能夠用真誠之心坦誠相見。

相關焦點

  • 《中庸》:你們都誤讀了我
    很多人認為「中庸」乃折中、平庸之意,或者稱之為是一種「無為」之道(這裡的無為指無所作為的意思,不指道家思想),這都是對中庸的繆解。事實上,「中庸」是在兩個極端中間選取最恰當的方式。那麼「中庸」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在弄清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中庸」的思想是什麼。那麼,「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談中庸必談道,中庸之道是成功的天道,何為中庸之道,你是否知道
    現在,往往一提到中庸二字,人們就覺得是個貶義詞,其實不是。中庸在古代文字體系中是兩個字,「中」有兩層涵義。第一層含義指的是毫無偏倚,不偏不倚,就是讓一個人的心靈處於先天狀態,處於鴻蒙初始的狀態。這是因為,天人合一併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的境界。世上還有很多的平凡人,他們沒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為他們生活在平凡的日常中。
  • 從《論語》「仁」至《中庸》「誠」的本體工夫初探
    《中庸》在《論語》「天生德於予」的基礎上開章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一方面提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性乃天命,發揮天命至誠之性乃合於道。誠不僅是人之德,更是「物之終始」,更是天之道。道德主體效法天,就是成聖成賢的人之道。
  • 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博大精深,來補充一下電吧
    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 中庸三是三不是。怎樣達到真中庸?
    ③有利於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用「中庸」的原則來做到自我修養,最終實現個體的身心和諧。中庸的思想內容裡包含了自省、克己、慎獨的方法論,這是被認為增進自我修養的最有效的方法。【三】中庸不是什麼?不少人認為,中庸帶有強烈的調和主義色彩,本質上是折衷主義,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其真義。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人生信仰:「至誠無息」,則功德配天地,人與天地參
    人與天地參,「至誠無息」,是儒家典籍《中庸》提出的一個人生信仰和信念。這一信仰和信念,非是宣揚唯心主義之人無所不能的神性,而是確立人在宇宙的地位和價值,旨在「為天地立心」,盡人之職責和擔當。人與天地參的人生信仰和信念,本於「至誠無息」的參贊天地之化育,而功德「悠久無疆」。
  • 《中庸》二十句名言,帶你感受至高的大道境界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至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正式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
  • 四書五經中的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在《中庸》一文中,雖然其主題思想在當時以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體現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即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從「中和」中體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主題思想集中體現在了全文的開篇
  • 《易經》、《道德經》和《中庸》的精髓
    靜是生命的開始,也是生命的終結,是輪迴的交匯處,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 靜為躁君 老子認為,動與靜從來就不是截然對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兩種狀態。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循環反覆的,事物的發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
  • 《四書》之《中庸》選讀
    有至誠之心就能明白聖人之道了;能明白聖人之道就有至誠之心了。22.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
  • 唐朝宰相| 于志寧《中庸》書法賞析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 生活的高級狀態是「寧靜圓融」,來學習《中庸》的七大境界
    近年來一提到「中庸」一詞,很多人會有誤解,認為「中庸」就是毫無個性,甚至是無能的代名詞。然「中庸」之道,並不是印象中的「折中、平庸、調和」,而是一種不偏不倚的生活規範。《中庸》開篇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新生兒取名:精選中庸裡清新儒雅、智慧過人的好名字!
    《中庸》是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專門論述人生修養與境界,在內容上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認為「至誠」是人生最高境界。很多家長為寶寶取名首選是唐詩、宋詞、楚辭、詩經等一類的古籍,往往會忽視《中庸》。其實《中庸》博大精深、藏著滿滿智慧。江南易林整理了120個精選《中庸》中的寶寶名字,家長朋友想要為寶寶取一個清新儒雅、智慧過人的好名字,那就請看下文。
  • 新生兒取名:出自中庸的精選好名,冷門且好聽!
    《中庸》是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重視德行與修養,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誠,《中庸》中不乏哲理豐富之佳詞佳句,如果引用得當,選擇適宜,來作為寶寶的名字,那麼對寶寶的人生將大有助益。很多父母擔心為寶寶取的名字重名率高,不夠獨特,或是名字內涵不夠豐富,這裡江南易林建議家長朋友們可以從《中庸》挑選一些含義豐富,冷門好聽的名字。以下是江南易林從《中庸》裡精選的好名,家長朋友們可以進行參考。
  • 《中庸》的兩個概念與「鄉愿」的涵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中庸》,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漢朝與宋朝對於「中和」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也知道了朱熹曾經用「月印萬川」的例子來證明了天地一心的道理。不過《中庸》所謂的「中和」實在是太缺乏標準,什麼樣的境界才算「中和」呢?
  • 修身要達成什麼樣的境界
    那麼,修身要達成什麼樣的境界呢?或者說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包含什麼樣的品格特質呢? 05 修身,慎其獨 修身對內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是「慎其獨」。《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中庸》最後一品,人人皆可為聖
    今天我們來品中庸的最後一部分。首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中庸》全文的結尾,是在歌頌孔子和上古三王的功績以及引用了數句《詩經》中的名句。乍讀來與前文非常不搭,頗顯唐突。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子思也就著了這篇儒學宏文《中庸》。由此可以推斷,子思作《中庸》可能是懷著三個目的的。第一,借文來反駁樂朔,進一步明確《尚書》和《詩經》在上古之學中的權威地位。
  • 《莊子》中的四句話,描繪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太深刻
    人生的層次和境界,往往就在於心靈的感悟,經歷過什麼樣的事,也就有了不同的體會,生在春秋之世的先賢莊子,對人生,也有一番體會,在其《莊子》一書中的句子,就描繪出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很深刻。第一境: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至誠之道:《大象》「君子以經綸」含義解析
    思孟學派的經典《中庸》告訴了我們答案:「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中庸》對至誠之人描述是「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句中的「肫肫」又寫作「諄諄」,《廣韻》亦曰:「諄,誠懇貌」。由此可見,《屯》卦之「屯」,本就有「誠」之意。第三,屯,是「春」的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