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最後一品,人人皆可為聖

2020-12-14 讀經論道

今天我們來品中庸的最後一部分。

首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中庸》全文的結尾,是在歌頌孔子和上古三王的功績以及引用了數句《詩經》中的名句。

乍讀來與前文非常不搭,頗顯唐突。

這是為什麼呢?

想要了解這篇儒學宏文結尾的用意,便不得不重提一下子思著《中庸》的背景和原因了。

「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

相傳子思十六歲的時候去宋國,與宋國的大夫樂朔討論學問之道,樂朔對《尚書》和《詩經》中的部分內容有所貶低,結果話不投機,子思便諷刺了樂朔,說他不是一個知者。

結果樂朔惱羞成怒,召集黨徒去圍攻子思,幸好宋國君侯及時趕到,子思才逃過一劫。

之後,子思感慨:「文王困於羑裡,作《周易》。祖君屈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

於是,子思也就著了這篇儒學宏文《中庸》。

由此可以推斷,子思作《中庸》可能是懷著三個目的的。

第一,借文來反駁樂朔,進一步明確《尚書》和《詩經》在上古之學中的權威地位。

第二,儒家一以貫之的道統由孔子傳於曾子,曾子再傳子思,眼看自己處境危機,不能讓道統失傳在自己手裡,所以必須著書傳下去。

第三,歌頌自己祖父的功業,進一步論證正統儒家思想的可行性。

根據這三個目的來看,《中庸》前面的部分通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個總綱的三步邏輯,將其核心概念「性」、「道」、「教」、「德」、「誠」等等論述的十分清楚了。

那麼《中庸》結尾的幾段文字自然是要為祖父和上古文化資料正名了,順便也反駁一下樂朔。

我們來看原文:「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關於這「三重」,自古又很多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是三個重點,少犯錯是最重要的一個。

朱熹的解析是所謂「三重」即「義禮」、「制度」和「考文」這三件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三重」是《尚書》中「正德」、「利用」、「厚生」。

而筆者對於「三重」的觀點偏向於前文所述「知、仁、勇」三達德,因為「天下之達德」與「王天下」符合「內明外用」的儒家學養邏輯,而之後「其寡過矣」,也就是很少能做到完全不犯錯,這個也符合儒家謙遜求實的治學態度。

之後,「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位於上位的人,很可能符合善道,是一個德性不錯的人,但太高了,百姓接觸不到,不能親眼看到,親自去感受到,那麼就等於無法證明,自然也就不信了,不信自然不會跟從。

而下位者則相反,地位太低,獲得不了足夠的尊重,哪怕德性很好也不會有人信服,所以也不會跟從。

那麼君子該怎麼辦呢?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這裡歌頌和舉證就要正式開始了,首先君子要先自誠其身,儒家一向講究利人先自立,內明而後外用,這一點不用多說了。

之後要貼近百姓,去社會中了解人情世故和社會現狀。

上觀歷史,繼承三代之德,也就是了解傳統文化和歷史。

同時也要了解天文曆法,上古自然科學。做到知人且知天,這樣也就「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這就是聖人的境界,這也就是整個《中庸》思想中人由「性」至「道」,由「誠」至「至誠」的運化天地之妙用了。

這裡我們反過頭去思考一下,這一大段對聖人境界的論述是在幹什麼?

沒錯,為了做一個鋪墊,因為確實有一個人既不是「上焉者」也不是「下焉者」,承上古三代之德,刪減《詩》、《書》,訂《禮》、《樂》,著《春秋》,精通《周易》,並為《周易》增添「十翼」,通曉「君子六藝」,天文曆法、人倫之事無所不通。

沒錯,這個人就是子思的祖父孔子。

所以下一段也就正式開始歌頌孔子: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這所以為大也。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這段歌功頌德的文字實乃不失為一篇美文,我們不妨用文學視角自行去品讀。

但這其中有五個學養上的功夫需要我們注意一下,即「聰明睿智」、「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

也就是「聰明智慧」、「包容之心」、「剛毅果敢」、「客觀中正」、「明察思辨」,這都是我們想要入世做事非常重要的品德。

《中庸》最後,子思借來七段《詩經》中的名句來做結尾。

總體來說,是在論證五個學養道理。

第一,君子之道是平平無奇、毫不張揚的,但卻無處不在、極有深度。

第二,就是慎獨,人哪怕自己獨處的時候,也要時刻反思和改正自己問題,對於自己的缺點不能因為別人不知道就隱藏起來。

第三,就是孔子所說的「不重則不威」,君子有德、自重,自然也就有了威嚴。

第四,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德服人,君子要篤行自己的誠道,用自己的誠道去教化於人。

其實文化和道德對百姓和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有力度的,但卻往往不會有特別明顯的特徵,這是一個緩慢的教化過程。

正所謂「聲色之於以化民末」,靠武力聲色的鎮壓去治理百姓是最末等的手段,通過教化讓百姓自發去改變,進而維持好社會秩序才是上等手段。

第五,最後也回歸一下「天命之謂性」的主題,告訴我們自性本就無聲無息,無所不在,不是什麼玄妙的東西,回歸自心去好好體悟,好好下功夫,也就人人皆可得「中庸」,人人皆可為聖了。(原文附後)

子思最後借來了《詩經》名句,一方面幫助自己論述自己的學問之道,另一方面也為祖父孔子和《詩經》正名,有力反駁了樂朔的荒誕之言,可謂用心良苦。

至此,《中庸》全本也就完結了,可以說《中庸》思想是孔門儒家思想的一個濃縮版。

其傳承和總結了祖父孔子的「仁道」、「禮教」,以及老師曾子「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學養心法,進一步提出和完善「誠」這個人格化的形而上道以及「至誠」這個「心物一元」、「萬物一體」觀點的銜接點。

他為正統孔門學問延續了香火,為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人倫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當代的吾輩,正處於文化復興的關鍵時期,當不負先祖之期望,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奮力挖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精華。

如此,也算無愧於祖先,無愧於腳下這片華夏大地了。

《中庸》結尾處《詩經》名句附上: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詩》曰:「不顯惟德! 百闢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為什麼說「人人皆可為聖」?
    公冶長和南宮适應該是被夫子「觀行」後認可為可託付女兒、侄女的好男人。 學問之道在做人做事,用南懷瑾先生舉過的一個對聯就是「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談到做人做事的學問,我國古代的帝王將相也怕被指責,為什麼?因為我們有「諡法」。
  • 何為中庸之道?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以那樣的心態面對世間一切,如古月懸天,自照八方,而萬法不能侵擾。
  • 王陽明講「人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不會改好的」孰是孰非
    這兩人一人為傳奇聖人,一人是國學大師、學界泰鬥!都是我們需要敬仰之人。但看這兩句話到底孰是孰非?如何辯證地看待。仔細體會看似兩人有不同見解實則一回事。我們來拜讀一下二位大能的精闢解說:王陽明說人人皆可為堯舜,類似說法還有人人心中自有仲尼。意思是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也教導鼓勵我們一心向善走近聖人境界。但是皆可為堯舜就像人之初性本善之意,成聖的先天條件是存在的,但能否成聖在於自己修行程度。如同《華嚴經》所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徵得」。
  • 所謂「時中」與中庸之道
    引申之為凡歲月日刻之用。時可以指時間、時代、時間單位、指規定的時間、季節,也可指現在的、當時的、時俗、時尚、有時候、時機,還可用作副詞,表時常。《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時」是指與時勢一致,表明孔子為識時務之聖人,或者說是合時宜的聖人。
  • 佛說:心中若有佛,人人皆是佛;心懷慈悲心,人人皆可度
    殊不知心中有佛,所見皆佛;心中有魔,所見皆魔。要問如今佛在何處?其實很簡單,這世上若人人眾行奉善,常懷慈悲心腸,那麼人人皆是佛。所以,讀經學佛,不可執著於佛經上一字一句的文字,更應該去領會諸佛菩薩向我們傳遞的法旨。今天便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希望大家看完以後不執著於理,也不執著於物,心中常懷慈悲心腸,那麼自己也可成佛。
  •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精品收藏)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何晏註: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世亂,先王之道廢,民鮮能行此道久矣,非適今。邢疏:此章言世亂,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中,謂中和。庸,常也。凡事所可常用,故庸又為常。洪氏震煊中庸說:「鄭君目錄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注『君子中庸』云:『庸,常也。用中為常道也。』二說相輔而成。不得過不及謂之中,所常行謂之庸。常行者即常用是也。故贊舜之大智曰:『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用中即中庸之義是也。古訓以庸為常,非平常之謂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鄭君亦注云:『庸猶常也。言德常行也,言常謹也。』
  • 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盡展其才
    從這兩個城市吸引人才和認定人才的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人,只要具備一技之長,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都可以認定為人才。 認定人才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評價是發現和使用人才的前提,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對於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重要作用。
  • 人人皆可為「榜樣」
    我們班每一個孩子都很有特點,為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自信心,我引領學生從學習者變身「榜樣」,實現「我向人人學習,人人向我學習」的班級文化。以「榜樣」為示範,立足於改變對小學生來說,遙不可及的「榜樣」不如他們身邊熟悉的同伴、老師或家長。
  • 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
    文丨馮友蘭一、中 和"中"的觀念在《中庸》裡充分發展了。"中"很像亞力士多德的"黃金中道"的觀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為做事不要徹底,這就完全錯了。"中"的真正涵義是既不太過,又不不及。孟子說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所以"孔子,聖之時者也"。《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情感完全沒有發生的時候,心的活動就無所謂太過、不及,而恰到好處。這是中的一個例子。
  • 浙教名師|周國平:百草皆為藥,人人可成才
    「百草皆為藥」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周國平看來,桐小的孩子們,也如「百草園」的一草一木一般,人人都有價值,人人皆可成才。在他的辦公室裡,窗邊的沙發上擺放著學生們扎染的抱枕,他自豪地向鏡頭展示學生們的手工作品,「我們的孩子們,能識草藥,會提靛青做扎染,還會騎獨輪車」。
  • 《中庸》釋名
    凡是發願證得自心真相的人,皆可與我聯繫。 QQ群:悟心禪院75872451 中者,大體也,大本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中」,而是生發喜怒哀樂的那個源頭。《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朱熹憑著他極強的妄想力,把這個「中」想像成一個不偏不依的一種狀態。任何一種狀態,皆不是生發喜怒哀樂的「中」,皆不是生發思維想像的「中」。
  • 「人人皆可、人人願為」!普陀區藉助在線經濟打造消費扶貧新模式→
    在探索構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願為」扶貧模式的過程中,在線新經濟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普陀區藉助「網絡直播平臺」帶貨方式,不斷拓寬市場銷售渠道,把消費扶貧向縱深推進。截至五月底,對口幫扶地區扶貧產品在本市累計銷售額已超3500萬元,普陀區努力推動本市消費扶貧工作再創新、再突破。
  •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王陽明此句流傳甚廣,何意?
    李嘉誠在參加汕頭大學畢業典禮的時候提到自己與一位老師談話,談到老師培養學生的努力,這位老師告訴他一句話: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這讓李嘉誠大受觸動,他說,良知是成就尊嚴和有存在意義的明燈。王陽明說得對,只要知行合一,人人皆可為聖賢。聖賢才是第一等人,王陽明年輕時候就告訴父親他的志願是做聖賢,曾國藩是中年時候幡然悔悟,不做聖賢,便為禽獸。而要想做聖賢,不要靠別人,關鍵是自己的所想所為。長生徒有慕,苦乏大藥資。名山遍探歷,悠悠鬢生絲。微軀一繫念,去道日遠而。中歲忽悠覺,九還乃在茲。非爐亦非鼎,何坎復何離?本無終始究,寧有生死期。
  • 人人都在說的中庸之道,到底何為中庸之道?原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小編認為古人已經很好的為我們解答了出來,在國學經典之中,有很多書籍,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做事,小編今天想要說的,就是《中庸》一書之中,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既然都說了是《中庸》一書,那麼這個為人處世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何為中庸之道呢?中庸之道就是指: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小編接下來就從《中庸》之中,來為大家剖析這其中的處世之道。1.
  • 《中庸》重心在「道」,「修身則道立」
    因為其言說「道」的中心和對象,皆是「人」,故,《中庸》之「道」,歸根結底是人之道為何,以及人如何對待道。《中庸》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此之謂也。故,「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亦言「道」乃屬人。又,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 蕅益大師直指大學中庸之心源
    所謂中庸。所謂直指。即直指爾我乃至一切眾生各各本具之現前介爾一念。而又無量無邊。不生不滅。清淨周遍。圓具三諦三觀三德之妙真如心也。真者不妄。如者不變。妙者神通自在。不可思議也。三諦者。真俗中。三觀者。空假中。三德者。般若解脫法身也。既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而聖凡之分。天地懸隔者。何也。修與不修之殊也。修則性顯。不修則性隱。修之則為智為仁為勇。為君子。為至聖。為堯舜文王武王周公仲尼。乃至成佛。
  • 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博大精深,來補充一下電吧
    《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如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稱之為中。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中的狀態即內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基礎)。
  • 羽壇勵志電影《敗者為王》:永不言棄,人人皆可成為「李宗偉」!
    李宗偉的自傳電影《敗者為王》即將在中國上映!還記得今年初夏,李宗偉電影的主題曲和預告片,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聽了一遍又一遍,這是一個非常勵志的電影!李宗偉成績不是完美的,是有遺憾的,每當看到李宗偉挺進決賽,然後輸掉決賽,最後站在領獎臺上,那個單薄的身體,那個落寞的神情,但眼神始終堅定如初!李宗偉告訴我們:永不言棄,人人皆可成為「李宗偉」!
  • 四書五經中的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在許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 「平庸、折中」等類似意思,這是現代人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錯,中庸的確有「平庸、折中、調和」的含意,但這些絕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則《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後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為經典了.在儒家看來「中庸」不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證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方法.作為具有具體內容的儒家倫理道德觀
  • 讓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
    事業要發展 人才是關鍵 為鍛造高、精、尖技能人才隊伍 西安市今年出了這麼多實招 打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