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至高境界,打這個境界的描述是極其晦澀的。
孟子在《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竭儘自己的心力去做事情,就會體察到自己的本性。如果一個人體察到了自己的本性了,那麼,他就能通曉天道規律。
在孟子的哲學體系中,一個人只有能涵養住自己的本心,才能更好的修養自己的本性。一個人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他不但能做好事情,連上蒼也可以侍奉。
這就是一種境界。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一生最後的歸宿無非有兩條路:一個是死亡,一個是長生。
無論是死亡也好,長生也罷,我們要做的就是,修好自身,等待著它們的到來。
倘若世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這樣的人就能夠稱得上掌握自己的命運了。這樣的人,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成功者。
當今的社會,人們衡量成功標準是看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不是看貢獻的多少。
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
成功的標準不在於一個人獲得多少金錢、有多高的地位,而是在於這個人對身邊人、對陌生人、對全社會做出多少貢獻。
就好比貪汙受賄的人,動輒獲得幾千萬、幾個億、幾十億的金錢,那能叫成功嗎?
當然不是。
因為,他所作的事情,不符合天道,不能夠實現天人合一,更沒有把握中庸之道。
所以不算成功。
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
探究什麼是天人合一,就必須要博究中庸之道。
現在,往往一提到中庸二字,人們就覺得是個貶義詞,其實不是。
中庸在古代文字體系中是兩個字,「中」有兩層涵義。
第一層含義指的是毫無偏倚,不偏不倚,就是讓一個人的心靈處於先天狀態,處於鴻蒙初始的狀態。只要心靈離開了先天的狀態,就一定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性,無論東南西北,還是上下左右,都是後天的偏離狀態。因為,一個「中」字,描述的是存在的本體。
第二層意思是中獎的「中」,當一個人中獎了,就等於是說,這個人處在獲得獎項這樣一種狀態之中,達到了這個狀態所具備的狀態。
在古代,人們稱這樣的狀態為天人合一。
既然一個「中」字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為何「中」的後面還要加一個「庸」字呢?
這是因為,天人合一併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的境界。
世上還有很多的平凡人,他們沒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為他們生活在平凡的日常中。
這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境界,達到「中」的狀態,
如果一個人在平常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那麼,這個人的狀態就是只有庸而沒有中,就會成為一個庸碌之輩。
如果一個人身在平常的生活中,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力量、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狀態、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內涵,由庸向中轉變,體悟至上真理,就是所謂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可以稱得上是人生的至上道理,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生活健康與否,都與中庸之道有很密切的聯繫。
所謂中而不偏,庸而不倚,只要一個人的人生不偏離自己設定的目標、不偏離自己的志願、不偏離自己的主張、不偏離自己的理想,就會走向成功。
但這個時候還沒有成功,這裡需要的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堅持,才會獲得持之以恆的成功。
在成功的路上,人始終要保持自身的中正和平和。
《魏書》有云:志正則眾邪不生,心靜則重事不燥。
一個人要有遠大的志向,才能不生邪念。
這就需要保持中正和平和的人生狀態,做到遇事喜怒不驚、面不改色,做到遇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果一個人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失去了中正和平和,變得喜怒無常,變得情緒不定,變得不遵守規則,不心存敬畏,就會偏離自己的中正平和的狀態。
所謂不偏不倚才可獲得成功,有偏有倚自然就與成功背道而馳。
當然一個人掌握了中庸之道,只是具備了成功的條件,要想成功,還要具備過硬的本領和能力。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個巧婦,做飯技巧很高,但是沒有米做法,再好的廚藝也展現不出來,就不能成功的驗證其巧婦的水準。
說白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一種社會現象,主要是說外在環境對一個人發展的影響,是個人本領和能力影響個人發展的直觀體現。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你要想成功,不但要考慮外在環境,更要具備過硬的本領。不具備過硬的本領,再好的外在條件,再好的機遇也未必抓得住。
所以,抵達成功的彼岸,還需要具備自身的本領和能力,哪怕僅有一技之長,也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能,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為什麼有很多的人達不到中庸狀態、達不到天人合一狀態呢?
這是因為,中庸是無形的,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
究其原因,是中庸之道無法量化到具體的事物中,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來衡量,
比如,中國人做菜的菜譜上,永遠都是一個模糊量化的概念,什麼鹽少許、料酒少許、醬油少許,都不是一個量化的概念和標準。
這樣的話,就很難把控。這與中庸之道是相悖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根本的三物是三才,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天、地、人。
《道德經》上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這裡的「三」就是指天、地、人。
人死去之後,埋入黃土,與地合二為一。
人活著的時候,與上天相互影響、相互鬥爭,活的好的人與天合二為一,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那些過得不好的人,他們與天鬥,鬥不過天,與地鬥。鬥不過地,最後只能選擇與地合二為一。
到底如何與天相處才是對的呢?
古代聖人把它總結為八個字:順勢而為,無為而治。
那麼,問題又來了,怎麼叫順勢,怎麼又叫無為?
所謂的順勢,就是跟隨形勢或者趨勢。這裡的形勢不是形式主義的形式,而是形和勢的綜合體,有形才能體現勢,有勢才能彰顯形。
勢就是大環境、大格局,形就是個體、個人或者小團體、小團隊。
舉個例子,比如你大冬天的穿著短袖,這就是違背了自然規律,違背了形勢和趨勢。如果你大冬天你穿棉襖,就叫順勢。
比如,水往低處流,你偏偏要水往高處流,這就是逆勢。
再比如,你跟團隊裡的人友好互愛,團隊裡的人也友好互愛你,這也是順勢。
人養狗,狗護主等等,都是天人合一的典型例子。
所以,天人合一在傳統文化哲學上的體現,就是聖人概括的那八個字:順勢而為,無為而治。
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至上真理,值得一生體悟。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所追求的就是要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這裡的天指的是善良美好的天。
這裡的人指的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通過自我修養,成為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的人,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一個人的天性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他的人性也相應的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
只有使人性達到了那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創造天下大綱,建立天下大本,才能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才能達到中庸之道。
總之,天人合一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天性與人性合二為一,最終臻化中庸境界,走向成功,獲得成功。
這跟武俠小說裡所說的武學修為和境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更多精彩,請關注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