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庸必談道,中庸之道是成功的天道,何為中庸之道,你是否知道

2020-12-12 雄觀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至高境界,打這個境界的描述是極其晦澀的。

孟子在《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竭儘自己的心力去做事情,就會體察到自己的本性。如果一個人體察到了自己的本性了,那麼,他就能通曉天道規律。

在孟子的哲學體系中,一個人只有能涵養住自己的本心,才能更好的修養自己的本性。一個人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他不但能做好事情,連上蒼也可以侍奉。

這就是一種境界。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一生最後的歸宿無非有兩條路:一個是死亡,一個是長生。

無論是死亡也好,長生也罷,我們要做的就是,修好自身,等待著它們的到來。

倘若世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這樣的人就能夠稱得上掌握自己的命運了。這樣的人,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成功者。

當今的社會,人們衡量成功標準是看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不是看貢獻的多少。

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

成功的標準不在於一個人獲得多少金錢、有多高的地位,而是在於這個人對身邊人、對陌生人、對全社會做出多少貢獻。

就好比貪汙受賄的人,動輒獲得幾千萬、幾個億、幾十億的金錢,那能叫成功嗎?

當然不是。

因為,他所作的事情,不符合天道,不能夠實現天人合一,更沒有把握中庸之道。

所以不算成功。

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

探究什麼是天人合一,就必須要博究中庸之道。

現在,往往一提到中庸二字,人們就覺得是個貶義詞,其實不是。

中庸在古代文字體系中是兩個字,「中」有兩層涵義。

第一層含義指的是毫無偏倚,不偏不倚,就是讓一個人的心靈處於先天狀態,處於鴻蒙初始的狀態。只要心靈離開了先天的狀態,就一定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性,無論東南西北,還是上下左右,都是後天的偏離狀態。因為,一個「中」字,描述的是存在的本體。

第二層意思是中獎的「中」,當一個人中獎了,就等於是說,這個人處在獲得獎項這樣一種狀態之中,達到了這個狀態所具備的狀態。

在古代,人們稱這樣的狀態為天人合一。

既然一個「中」字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為何「中」的後面還要加一個「庸」字呢?

這是因為,天人合一併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的境界。

世上還有很多的平凡人,他們沒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為他們生活在平凡的日常中。

這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境界,達到「中」的狀態,

如果一個人在平常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那麼,這個人的狀態就是只有庸而沒有中,就會成為一個庸碌之輩。

如果一個人身在平常的生活中,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力量、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狀態、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內涵,由庸向中轉變,體悟至上真理,就是所謂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可以稱得上是人生的至上道理,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生活健康與否,都與中庸之道有很密切的聯繫。

所謂中而不偏,庸而不倚,只要一個人的人生不偏離自己設定的目標、不偏離自己的志願、不偏離自己的主張、不偏離自己的理想,就會走向成功。

但這個時候還沒有成功,這裡需要的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堅持,才會獲得持之以恆的成功。

在成功的路上,人始終要保持自身的中正和平和。

《魏書》有云:志正則眾邪不生,心靜則重事不燥。

一個人要有遠大的志向,才能不生邪念。

這就需要保持中正和平和的人生狀態,做到遇事喜怒不驚、面不改色,做到遇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果一個人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失去了中正和平和,變得喜怒無常,變得情緒不定,變得不遵守規則,不心存敬畏,就會偏離自己的中正平和的狀態。

所謂不偏不倚才可獲得成功,有偏有倚自然就與成功背道而馳。

當然一個人掌握了中庸之道,只是具備了成功的條件,要想成功,還要具備過硬的本領和能力。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個巧婦,做飯技巧很高,但是沒有米做法,再好的廚藝也展現不出來,就不能成功的驗證其巧婦的水準。

說白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一種社會現象,主要是說外在環境對一個人發展的影響,是個人本領和能力影響個人發展的直觀體現。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你要想成功,不但要考慮外在環境,更要具備過硬的本領。不具備過硬的本領,再好的外在條件,再好的機遇也未必抓得住。

所以,抵達成功的彼岸,還需要具備自身的本領和能力,哪怕僅有一技之長,也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能,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為什麼有很多的人達不到中庸狀態、達不到天人合一狀態呢?

這是因為,中庸是無形的,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

究其原因,是中庸之道無法量化到具體的事物中,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來衡量,

比如,中國人做菜的菜譜上,永遠都是一個模糊量化的概念,什麼鹽少許、料酒少許、醬油少許,都不是一個量化的概念和標準。

這樣的話,就很難把控。這與中庸之道是相悖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根本的三物是三才,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天、地、人。

《道德經》上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這裡的「三」就是指天、地、人。

人死去之後,埋入黃土,與地合二為一。

人活著的時候,與上天相互影響、相互鬥爭,活的好的人與天合二為一,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那些過得不好的人,他們與天鬥,鬥不過天,與地鬥。鬥不過地,最後只能選擇與地合二為一。

到底如何與天相處才是對的呢?

古代聖人把它總結為八個字:順勢而為,無為而治。

那麼,問題又來了,怎麼叫順勢,怎麼又叫無為?

所謂的順勢,就是跟隨形勢或者趨勢。這裡的形勢不是形式主義的形式,而是形和勢的綜合體,有形才能體現勢,有勢才能彰顯形。

勢就是大環境、大格局,形就是個體、個人或者小團體、小團隊。

舉個例子,比如你大冬天的穿著短袖,這就是違背了自然規律,違背了形勢和趨勢。如果你大冬天你穿棉襖,就叫順勢。

比如,水往低處流,你偏偏要水往高處流,這就是逆勢。

再比如,你跟團隊裡的人友好互愛,團隊裡的人也友好互愛你,這也是順勢。

人養狗,狗護主等等,都是天人合一的典型例子。

所以,天人合一在傳統文化哲學上的體現,就是聖人概括的那八個字:順勢而為,無為而治。

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至上真理,值得一生體悟。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所追求的就是要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這裡的天指的是善良美好的天。

這裡的人指的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通過自我修養,成為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的人,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一個人的天性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他的人性也相應的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

只有使人性達到了那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創造天下大綱,建立天下大本,才能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才能達到中庸之道。

總之,天人合一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天性與人性合二為一,最終臻化中庸境界,走向成功,獲得成功。

這跟武俠小說裡所說的武學修為和境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更多精彩,請關注雄觀

相關焦點

  • 何為「中庸之道」,《中庸》之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現在作何理解?
    本文由作者金錢還可以掙創作,何為「中庸之道」,《中庸》之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現在作何理解「中庸」作為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種思想,很多人對「中庸」的理解不是太透徹,很多人在一看到中庸這個詞的時候,很容易的就斷章取義,認為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一種中立的態度,不作為,甘心平庸;這就是
  • 人人都在說的中庸之道,到底何為中庸之道?原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小編認為古人已經很好的為我們解答了出來,在國學經典之中,有很多書籍,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做事,小編今天想要說的,就是《中庸》一書之中,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既然都說了是《中庸》一書,那麼這個為人處世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何為中庸之道呢?中庸之道就是指: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小編接下來就從《中庸》之中,來為大家剖析這其中的處世之道。1.
  • 何為中庸之道?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以那樣的心態面對世間一切,如古月懸天,自照八方,而萬法不能侵擾。
  • 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博大精深,來補充一下電吧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
  • 何為中庸之道?為什麼說中庸之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淺談中庸
    傳統文化中向來傳說有一個高遠玄妙的境界存在,就是所謂的「中庸」。不過,中庸可並不是和稀泥,比方鴉片戰爭期間兩廣總督葉名琛的「不」字主義:「不戰、不和、不降、不逃、不死」。而是中和之道,比方大誠輔以大智,免得善到愚的地步;大仁輔以大勇,否則只是個好好先生;大禮輔以大廉,要不就會滋生腐敗。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中庸之道是人之道,中庸的人有一種能力,遇事不糾結
    中庸的人要能時刻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失態!做到這一點非常的難,佛說這是降龍伏虎的異能。中庸的人做起來很簡單,給自己一個冷靜的空間,抽一支煙,或泡一壺茶,聽一首歌。等心情平靜了,在慢慢思考,再做決定。中庸的人相信,「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擁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一雙落到實處的雙手,腳踏實地的足跡。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不經世道考驗,不懂中庸之道
    人到中年,要懂中庸之道。一片片黃葉飄下,又是一個秋天到了,總有一個聲音在追問自己,可知道什麼是中庸?中庸,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卻不會放棄自己的堅守。蟬在地下潛伏四年,它體會的季節變化是泥土中的冷與熱,只在一個夏天飛上枝頭熱情地鳴叫,無法看到完整的四季景色。
  • 中庸三是三不是。怎樣達到真中庸?
    【一】中庸之道,全球共識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時候,釋迦牟尼也提出了「中道」思想。佛教的精神,也是避免走向極端,主張破除對外物和內心的執著,以獲得合適的「中」。所以當時佛教又自稱為「中道教」。西方哲學史上的最大宗師之一、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同樣主張中庸之道。他認為人類要獲得幸福,生活必須有節制,因為中庸之道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 聖門以「中庸」為道 作者:蘭州木易
    《中庸》三十三篇,三千五百六十八個字,為何而作也,子思憂道學失傳而作也。可見《中庸》是講道講心法心傳的。聖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十六子心轉,到子思這裡化為「中庸」二字至簡至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易道」其言有異,本質無二。
  • 食為先的中庸之道:香乾炒雞丁
    提到中庸二字,人們往往認為指的是《中庸》這本書。其實,中庸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更多的時候其實指的是一種智慧,所謂「中庸之道」是也。「中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歷代聖賢的推崇。近年來,如此優秀的文化思想被世俗的人們把它理解為「牆頭草哲學」、「和稀泥派」、無原則的濫好人、滑頭狡詐的處世之道等等。其實不然,中庸不是折中更不是「兩面派」,中庸應該是是合適的極致。有些事情做3分就夠了,你就做3分,有些事情做7分合適你就做7分。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做5分。
  • 老楊講智慧之中庸之道(系列1)
    中庸之道在現代人的理解大多是和稀泥和牆頭草,大多有貶義的意思。甚至成為調侃一個人的口頭禪。今天我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講一下中庸的含義,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首先,中庸絕對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看來老好人就是「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解釋為: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鄉裡的,以"忠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銳地指出:這種"鄉愿",言行不符,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的人,乃德之"賊"。世人對之不可不辨。
  • 《中庸》重心在「道」,「修身則道立」
    因為其言說「道」的中心和對象,皆是「人」,故,《中庸》之「道」,歸根結底是人之道為何,以及人如何對待道。《中庸》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此之謂也。故,「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亦言「道」乃屬人。又,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 10句《中庸》經典名句,學會中庸之道,你才不會平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時至今日,《中庸》中的許多道理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並不斷被人引用,隱娘今天分享《中庸》中的10條經典名句,學會這些中庸之道,你才不會平庸!
  • 中庸之道有什麼特別的神秘性嗎?它一面是天道,一面是人道
    因此,它不僅成為了新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而且也為中國歷史上的道家和佛家所重視。人們一般認為,《中庸》的基本內容就是中庸和誠,但這並沒有切中它的核心。《中庸》最根本的旨意是闡釋道自身及其表現。中庸和誠並不是道的眾多特性中的兩種特性,而是道自身的本性。這意味著,道就是中庸,道就是誠。作為如此,道一方面顯現為天道,另一方面顯現為人道。
  • 《中庸》的兩個概念與「鄉愿」的涵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中庸》,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漢朝與宋朝對於「中和」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也知道了朱熹曾經用「月印萬川」的例子來證明了天地一心的道理。不過《中庸》所謂的「中和」實在是太缺乏標準,什麼樣的境界才算「中和」呢?
  • 一個人做事不偏激,就算是奉行中庸之道了嗎?
    《中庸》這本書的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喜怒哀樂的各種情感沒有表現出來時,叫做中,表現出來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為天下的根本,和為天下最普遍的規律,達到中和的境界了,才算各得其所,萬物生長。先看「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首先承認了人有各種情緒和情感,只是強調情感不外露,一個人不讓自己的情感外露,稱之為中,此即為天下的根本。為什麼「中」是天下之根本?
  • 西行紀: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
    而這樣映射現實社會的事件在西行紀這部漫畫中比比皆是,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道德天尊與如來他們所秉持的信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印象中的道德天尊是紫氣東來的老子,他講究無為而治,順應這個世界,尊重這個世界。但是在西行紀中,道德天尊的形象出現了顛覆性重塑。
  • 志忠:古代的中庸之道,被稱為封建殘餘的毒藥
    在現代社會被視為封建毒藥的中庸,其內涵是什麼?在《禮記·中庸》開頭,他闡明了平均的含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白字的翻譯是人類的本性,叫做性。跟隨自己的好「性」,培養道德性情並不斷調節他稱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