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這本書的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喜怒哀樂的各種情感沒有表現出來時,叫做中,表現出來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為天下的根本,和為天下最普遍的規律,達到中和的境界了,才算各得其所,萬物生長。
先看「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首先承認了人有各種情緒和情感,只是強調情感不外露,一個人不讓自己的情感外露,稱之為中,此即為天下的根本。為什麼「中」是天下之根本?實際上講到了人的自然狀態,遵循人天然的本真善性,就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好的狀態,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我認為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保持本真,保持平靜。再進一步用三個字來講,就是「沒脾氣」。
再看「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是說人的情感如果需要外露,那麼應該有節度,有分寸。我們把「中」與「和」對比來看,就能更易理解,「中」,是講人的一種自然狀態,天然狀態,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屬性,「和」,是講人的社會屬性,情感難免有外露之時,這個時候就要遵循適度原則,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既保持本真的一面,又能融入生活,遊刃有餘。
這種解釋在《中庸》之第一句話中,也可以得到印證:人與生俱來的自然之性即為天性,遵循天性做事叫做道,按照道德原則修養自己,要求自己,叫做教。這裡的天性,即「中」,後天的教,即「和」。
《中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概念:慎獨。一個人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不會知道的地方,或者時間,做事、思考、言行依然奉行謹慎、謙恭、戒懼的心態,人前人後一個樣,同樣嚴格要求自己,沒有絲毫差別,這可稱之為慎獨。
如果說一個人做事不偏激,可稱為奉行中庸之道的話,大概只說對了一部分,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來,中庸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一種自然淳樸的狀態,一種發而有節的處世之道,一種慎獨的自我修養的狀態。慎獨與「中和」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慎獨更易促成一個人達到「中和」的狀態,一個自我修養不夠的人,怎麼完成淳樸天性的維持?又如何做到情感發而有節?這是辦不到的。
其實中庸之道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概念,上面只是談到了其中最根本的幾個點,當然「致中和」是中庸概念的核心,而慎獨又是「致中和」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庸之道也並非如人們通常理解的凡事過得去就行,馬馬虎虎即可,難得糊塗,如果單純這麼理解,是對中庸之道的誤讀,中庸之道是一種積極的處事方法論,並非一個簡單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