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做事不偏激,就算是奉行中庸之道了嗎?

2020-12-18 張不才讀書

《中庸》這本書的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喜怒哀樂的各種情感沒有表現出來時,叫做中,表現出來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為天下的根本,和為天下最普遍的規律,達到中和的境界了,才算各得其所,萬物生長。

先看「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首先承認了人有各種情緒和情感,只是強調情感不外露,一個人不讓自己的情感外露,稱之為中,此即為天下的根本。為什麼「中」是天下之根本?實際上講到了人的自然狀態,遵循人天然的本真善性,就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好的狀態,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我認為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保持本真,保持平靜。再進一步用三個字來講,就是「沒脾氣」。

再看「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是說人的情感如果需要外露,那麼應該有節度,有分寸。我們把「中」與「和」對比來看,就能更易理解,「中」,是講人的一種自然狀態,天然狀態,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屬性,「和」,是講人的社會屬性,情感難免有外露之時,這個時候就要遵循適度原則,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既保持本真的一面,又能融入生活,遊刃有餘。

這種解釋在《中庸》之第一句話中,也可以得到印證:人與生俱來的自然之性即為天性,遵循天性做事叫做道,按照道德原則修養自己,要求自己,叫做教。這裡的天性,即「中」,後天的教,即「和」。

《中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概念:慎獨。一個人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不會知道的地方,或者時間,做事、思考、言行依然奉行謹慎、謙恭、戒懼的心態,人前人後一個樣,同樣嚴格要求自己,沒有絲毫差別,這可稱之為慎獨。

如果說一個人做事不偏激,可稱為奉行中庸之道的話,大概只說對了一部分,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來,中庸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一種自然淳樸的狀態,一種發而有節的處世之道,一種慎獨的自我修養的狀態。慎獨與「中和」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慎獨更易促成一個人達到「中和」的狀態,一個自我修養不夠的人,怎麼完成淳樸天性的維持?又如何做到情感發而有節?這是辦不到的。

其實中庸之道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概念,上面只是談到了其中最根本的幾個點,當然「致中和」是中庸概念的核心,而慎獨又是「致中和」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庸之道也並非如人們通常理解的凡事過得去就行,馬馬虎虎即可,難得糊塗,如果單純這麼理解,是對中庸之道的誤讀,中庸之道是一種積極的處事方法論,並非一個簡單的概念。

相關焦點

  • 做事最忌諱走極端,不偏不倚,「中正」才是做事之道
    《論語》有云:中庸之為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庸這種道德,應該算是最高境界了!可是人們卻很長時間缺乏它。在儒家思想裡,中庸是做事最高的德行,應該被人們珍惜和重視。想要堅守中庸之道,就興需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要走極端,也不要「不及」。所謂「中庸」,就是「適時、適中」,在做事的時候做到不偏不倚。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個人都需要適度地工作,不能好逸惡勞,當然也不能操勞過度,必須勞逸結合。每個人都嚮往美味佳餚,但是不能吃得過多,多則傷脾胃,八分飽就好。
  • 不經世道考驗,不懂中庸之道
    人到中年,要懂中庸之道。一片片黃葉飄下,又是一個秋天到了,總有一個聲音在追問自己,可知道什麼是中庸?中庸,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卻不會放棄自己的堅守。蟬在地下潛伏四年,它體會的季節變化是泥土中的冷與熱,只在一個夏天飛上枝頭熱情地鳴叫,無法看到完整的四季景色。
  • 老楊講智慧之中庸之道(系列1)
    甚至成為調侃一個人的口頭禪。今天我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講一下中庸的含義,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首先,中庸絕對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看來老好人就是「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解釋為: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鄉裡的,以"忠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中庸》第44節 中庸之道修與不修的案例
    經典原文: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內容簡要:居上不驕,為下不倍。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這是孔子的一段嘆息,孔子哀嘆中庸這種不偏不倚的德行雖然屬最好的德行,但是,人們做事往往比較激進,繼而偏離中庸很久了。基於此,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心中最高之德行的特點當屬符合中庸的,而中庸思想的要點在於「中」和「庸」。
  • 「好書·疫期讀」道不遠人,人自遠爾——從《中庸》說開去
    中國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而儒家中的無上至道即為中庸。中庸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止於至善的最高境界。其文本中有一句話叫「道不遠人」,意思是大道不會排斥人向其接觸,可是文化的沒落和儒家大道的隱匿,都是由於我們本身對其的不重視甚至是拋棄。中庸之道的真諦就是「無過無不及」,做事要恰到好處。可中國近代對於文化的態度是過激的,批判的尤為強烈,當時奉行「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則不能矯枉」。
  • 中庸三是三不是。怎樣達到真中庸?
    【一】中庸之道,全球共識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時候,釋迦牟尼也提出了「中道」思想。佛教的精神,也是避免走向極端,主張破除對外物和內心的執著,以獲得合適的「中」。所以當時佛教又自稱為「中道教」。西方哲學史上的最大宗師之一、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同樣主張中庸之道。他認為人類要獲得幸福,生活必須有節制,因為中庸之道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 不容易滋生偏激思想?
    放眼世界,不管是歐美,還是中東等地區,現在無一不被偏激思想所籠罩。造成民粹思想泛濫,尤其是歐美地區的排華現象日益嚴重。這給當地社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造成嚴重的社會動蕩。而在世界東方,卻是另一番景象,社會環境安全,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在社會思潮中沒有出現偏激思想。在筆者看來,這取決於,中國人特有的持心守正,中庸之道。中國人為什麼講究中庸之道?兩千年前,人類大多數不知道偏激的害處!許多有權有勢有知識有思想的人往往不能尊重他人,片面誇大自己,自稱神仙上帝。把自己的意見看法說成天意!
  • 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
    文丨馮友蘭一、中 和"中"的觀念在《中庸》裡充分發展了。"中"很像亞力士多德的"黃金中道"的觀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為做事不要徹底,這就完全錯了。"中"的真正涵義是既不太過,又不不及。《中庸》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這種和,若不只是包括人類社會,而且瀰漫全宇宙,就叫做"太和"。易乾卦《象辭》說:"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貞。"二、庸 常《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食神制殺格」文武雙全,勇謀過人,奉行「中庸哲學」,成就非凡
    中庸哲學中庸之道即平衡「【智】不在於知人,而在於自知;【勇】不在於管人;而在於自管。【處事】必須得中,得中即成,失中則毀。【得中】又須不偏不過不及,橫不影響其現在,豎不影響將來。差得多補,好的少補,不愁補不足,只怕不求補。」上文選自《閻錫山日記》一生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治理山西長達38年之久,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讓山西保持和平和繁榮,得已使其成為當時最富庶的省份,在亂世民國堪稱傳奇。在命理中,有一種格局能文能武,無論經商還是做官,哪怕做起學問來,它也不輸其它任何格。
  • 志忠:古代的中庸之道,被稱為封建殘餘的毒藥
    一、古代社會階層固化,社會積攢更多的負能量,是因為儒家傳統中庸思想在維護相對和平方面發揮了作用歷史是螺旋式發展的,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文明的程度,現代社會肯定比古代先進,現代社會有戾氣,不是嗎?在現代社會被視為封建毒藥的中庸,其內涵是什麼?在《禮記·中庸》開頭,他闡明了平均的含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白字的翻譯是人類的本性,叫做性。跟隨自己的好「性」,培養道德性情並不斷調節他稱為「道」。
  • 談中庸必談道,中庸之道是成功的天道,何為中庸之道,你是否知道
    成功的標準不在於一個人獲得多少金錢、有多高的地位,而是在於這個人對身邊人、對陌生人、對全社會做出多少貢獻。就好比貪汙受賄的人,動輒獲得幾千萬、幾個億、幾十億的金錢,那能叫成功嗎?當然不是。因為,他所作的事情,不符合天道,不能夠實現天人合一,更沒有把握中庸之道。所以不算成功。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探究什麼是天人合一,就必須要博究中庸之道。
  • 中庸之道有什麼特別的神秘性嗎?它一面是天道,一面是人道
    《中庸》 在儒家的智慧中具有特別的意義,人們甚至認為它是孔門傳授的心法。但它不是禪宗的不假文字,以心傳心,一種心靈覺悟的法門,而是儒家豐富而複雜的學說的中心和內心。這在於它是儒家的道論,是孔子的學生們所不可得而聞的性與道。
  • 何為中庸之道?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以那樣的心態面對世間一切,如古月懸天,自照八方,而萬法不能侵擾。
  • 花花:喜歡你有沒有中庸之道?
    如果說你對別人的缺點有不滿,這還在情理之中,可那些純粹是為黑而黑、只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說一些不著邊際、博取眼球的話的初衷是什麼?黑別人似乎成了一種狂歡,而語言就是他們口中的一桿槍,指哪兒打那兒。我不知道他們心中的那桿秤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像地球儀一樣一直是歪著放的。
  • 人人都在說的中庸之道,到底何為中庸之道?原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小編認為古人已經很好的為我們解答了出來,在國學經典之中,有很多書籍,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做事,小編今天想要說的,就是《中庸》一書之中,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既然都說了是《中庸》一書,那麼這個為人處世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何為中庸之道呢?中庸之道就是指: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小編接下來就從《中庸》之中,來為大家剖析這其中的處世之道。1.
  • 所謂「時中」與中庸之道
    段註:本春秋冬夏之稱。引申之為凡歲月日刻之用。時可以指時間、時代、時間單位、指規定的時間、季節,也可指現在的、當時的、時俗、時尚、有時候、時機,還可用作副詞,表時常。《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時」是指與時勢一致,表明孔子為識時務之聖人,或者說是合時宜的聖人。
  • 中庸之道是人之道,中庸的人有一種能力,遇事不糾結
    中庸的人要能時刻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失態!做到這一點非常的難,佛說這是降龍伏虎的異能。中庸的人做起來很簡單,給自己一個冷靜的空間,抽一支煙,或泡一壺茶,聽一首歌。等心情平靜了,在慢慢思考,再做決定。中庸的人相信,「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擁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一雙落到實處的雙手,腳踏實地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