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儒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中一套理論體系是建構在什麼上的,答案是中庸。我們對中庸這個詞並不陌生。有時做什麼事情,有人就說:「我恪守中庸之道」,那到底啥是中庸之道,我們好像都知道,但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今天我們來詳細的專業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庸,真正的理解了中庸,對我們自身修養的提高,學業的長進以及事業的進步都是有好處的,一生受益無窮。
但是由於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很多人對中庸都是理解錯誤的。據一項不完全的調查顯示,大約有80%的人對中庸都是理解錯誤的。
我們整天讀書,整天獲取知識,《論語》也讀了好幾遍。但我們要把自己對中庸的理解說給孔子聽的話,他恐怕會被氣個半死。
我國歷史上的儒家仕子基本上都是學習儒家中庸文化的,他們把這種文化用來提高自身修養,進階取仕,治國齊家,都是很有效果的。
曾國藩曾文正公是我國歷史上貫徹儒家中庸文化最徹底最優秀的人,作為一代大儒,他是治世之能臣,又是齊家之高才,真正的古今聖王。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一家人才輩出,香火不斷。可見如果我們真正地讀懂並且了解了中庸,對我們的一生各方面事業的進步都是非常有好處的。就怕我們對中庸錯誤理解了,把中庸弄成了半瓶子醋,那就有問題了。
中庸是「執兩用中」兩是什麼?
中庸的意思是執兩中用,或者是執兩用中。什麼是「兩」?天地間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相對的兩個對立面,這兩者是相互矛盾和相互對立的。
但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是因為受到時間地點等具體條件的限制才表現出不同。舉個例子來說,黑夜和白天看似就是對立的,如果我們在白天,就不會說現在是黑夜。
所以黑夜和白天此時似乎是兩種對立的現象,但如果沒有黑夜和白天,何來地球自轉之一周呢?
所以二者又是相互聯繫的。這是就時間來說的,就我們的宇宙來說也是如此。天地是對立的,但他們其實是相互統一的。
我們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就是由此誕生的。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或者是做任何決定之前首先要看到的就是事物的兩個對立面。
一本書。他有正面也有反面,具體到書的某一頁,他也是有正面和反面的。其內容有好有壞,其裝訂也是有好有壞。可見萬事萬物都是有兩端的,這是我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基礎。
什麼是「中」?
我們會說中就是中間呀,看似是小兒科的東西,我們大家也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中的許多人很容易產生誤解。
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兩段,又由兩段複合為一體。這個兩端必須有一個接頭來把他們合成,這就是所謂的中了。
比如說「中天」,我們看到日出日入,算作一晝,日入日出算作一夜。正午十二時為中天,晚上十二時為中夜,好像中天很中夜是晝夜一半的界限。
但我們知道其實一天開始的時間是從夜晚十二時一秒也就是零點一秒起,至次夜的十二時止。
一天24小時,正午是上午和下午的連接處用陰陽來表示,陽始於夜間十二時一秒,陰始於下午十二時一秒。
中天和中夜其實就是陰陽兩極由盛轉衰或由衰轉盛的接頭處。這樣看來,我們一天的24小時中其實非陰即陽,非陽即陰,是轉化無窮的。如果我們硬要分辨一個中間,那麼只能從一秒的地方算起。
其實這一秒是不具有任何物質形體的,但它是存在的。所以我們要找到任何事物的中間,就必須先得考慮兩段,只有把兩段分析清楚了才可以真正地找到他們的中間。
一個事物它有兩段,這兩段的中間又是一個新的事物。這就是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簡單解釋。
中庸的中也正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只是認為中是不分時間和地點及具體條件限制的中,那麼其實我們的中就找錯了。這樣的「中庸」也就成為了半瓶子醋,起不到任何實際的作用。
總結:簡單來講,中庸是執兩中用,我們要準確把握事物的兩段和它們的接頭處的中間。《論語》以狂狷為中行的起點,站在中庸之道上來講,是叫人該狂的狂,該狷的狷。不是半狂半狷或者是不狂不狷。
清雍正帝對中庸也有自己的一段非常準確的理解。他是怎麼說的:「自古為政者,皆言寬嚴相濟。所謂相濟者,非方欲寬而雜之以嚴,非方欲嚴而雜之以寬。唯觀乎審時度勢,當寬則寬,當嚴則嚴---」
這就是對中庸的準確理解。很多時候我們都把中庸理解成為了不倫不類的「半瓶子醋」。這樣的中庸是錯誤的,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大家自我檢測一下自己的理解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