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對儒家中庸文化理解錯誤,到底什麼是中庸?

2020-12-23 史書記

說起我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儒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中一套理論體系是建構在什麼上的,答案是中庸。我們對中庸這個詞並不陌生。有時做什麼事情,有人就說:「我恪守中庸之道」,那到底啥是中庸之道,我們好像都知道,但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今天我們來詳細的專業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庸,真正的理解了中庸,對我們自身修養的提高,學業的長進以及事業的進步都是有好處的,一生受益無窮。

但是由於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很多人對中庸都是理解錯誤的。據一項不完全的調查顯示,大約有80%的人對中庸都是理解錯誤的。

我們整天讀書,整天獲取知識,《論語》也讀了好幾遍。但我們要把自己對中庸的理解說給孔子聽的話,他恐怕會被氣個半死。

我國歷史上的儒家仕子基本上都是學習儒家中庸文化的,他們把這種文化用來提高自身修養,進階取仕,治國齊家,都是很有效果的。

曾國藩曾文正公是我國歷史上貫徹儒家中庸文化最徹底最優秀的人,作為一代大儒,他是治世之能臣,又是齊家之高才,真正的古今聖王。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一家人才輩出,香火不斷。可見如果我們真正地讀懂並且了解了中庸,對我們的一生各方面事業的進步都是非常有好處的。就怕我們對中庸錯誤理解了,把中庸弄成了半瓶子醋,那就有問題了。

中庸是「執兩用中」兩是什麼?

中庸的意思是執兩中用,或者是執兩用中。什麼是「兩」?天地間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相對的兩個對立面,這兩者是相互矛盾和相互對立的。

但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是因為受到時間地點等具體條件的限制才表現出不同。舉個例子來說,黑夜和白天看似就是對立的,如果我們在白天,就不會說現在是黑夜。

所以黑夜和白天此時似乎是兩種對立的現象,但如果沒有黑夜和白天,何來地球自轉之一周呢?

所以二者又是相互聯繫的。這是就時間來說的,就我們的宇宙來說也是如此。天地是對立的,但他們其實是相互統一的。

我們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就是由此誕生的。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或者是做任何決定之前首先要看到的就是事物的兩個對立面

一本書。他有正面也有反面,具體到書的某一頁,他也是有正面和反面的。其內容有好有壞,其裝訂也是有好有壞。可見萬事萬物都是有兩端的,這是我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基礎。

什麼是「中」?

我們會說中就是中間呀,看似是小兒科的東西,我們大家也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中的許多人很容易產生誤解。

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兩段,又由兩段複合為一體。這個兩端必須有一個接頭來把他們合成,這就是所謂的中了。

比如說「中天」,我們看到日出日入,算作一晝,日入日出算作一夜。正午十二時為中天,晚上十二時為中夜,好像中天很中夜是晝夜一半的界限。

但我們知道其實一天開始的時間是從夜晚十二時一秒也就是零點一秒起,至次夜的十二時止。

一天24小時,正午是上午和下午的連接處用陰陽來表示,陽始於夜間十二時一秒,陰始於下午十二時一秒。

中天和中夜其實就是陰陽兩極由盛轉衰或由衰轉盛的接頭處。這樣看來,我們一天的24小時中其實非陰即陽,非陽即陰,是轉化無窮的。如果我們硬要分辨一個中間,那麼只能從一秒的地方算起。

其實這一秒是不具有任何物質形體的,但它是存在的。所以我們要找到任何事物的中間,就必須先得考慮兩段,只有把兩段分析清楚了才可以真正地找到他們的中間。

一個事物它有兩段,這兩段的中間又是一個新的事物。這就是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簡單解釋。

中庸的中也正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只是認為中是不分時間和地點及具體條件限制的中,那麼其實我們的中就找錯了。這樣的「中庸」也就成為了半瓶子醋,起不到任何實際的作用。

總結:簡單來講,中庸是執兩中用,我們要準確把握事物的兩段和它們的接頭處的中間。《論語》以狂狷為中行的起點,在中庸之道上來講,是叫人該狂的狂,該狷的狷。不是半狂半狷或者是不狂不狷。

清雍正帝對中庸也有自己的一段非常準確的理解。他是怎麼說的:「自古為政者,皆言寬嚴相濟。所謂相濟者,非方欲寬而雜之以嚴,非方欲嚴而雜之以寬。唯觀乎審時度勢,當寬則寬,當嚴則嚴---」

這就是對中庸的準確理解。很多時候我們都把中庸理解成為了不倫不類的「半瓶子醋」。這樣的中庸是錯誤的,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大家自我檢測一下自己的理解對嗎?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體現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於怎麼樣才算學會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為儒家精髓來看,要學會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但是,世事無常,而中庸思想所講求的那個度總是難以掌握的,所以,還沒有誰可以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中庸的,只能說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其中「執兩用中、不偏不倚、適可而止、過猶不及」等思想要義使中國文化成為一種節制內斂、自我平衡的文化。中庸之道也是君子之道,是儒家修行的法寶。是提高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養以達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聖境界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中庸是一種均衡之術,是一種不保守不偏激的態度。也是一種以和為貴,但是同時又要保持自我的生存智慧。
  •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那麼這個所謂的四書五經到底是哪四書、哪五經呢?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傳統上,把這四書五經看作是儒家的名著或經典。儘管孔子做了「十翼」,我個人還是覺得《周易》不是局限於儒家的,應該是先於儒家、超脫於儒家的。
  •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中庸》,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讀《中庸》一定要讀各家的註解,否則根本無法理解那些超級大詞是在表達什麼,並且各朝大儒對《中庸》的理解是按照通經致用的原則,與時俱進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漢朝與宋朝的大儒們,對中庸的解釋有什麼不同?01漢朝的理解說到漢朝人對《中庸》的理解,我們必須得先回憶一下之前說過的《尚書》。漢朝迷信的是天人感應、五行生剋之類的神秘知識。
  • 中庸思想的含義是什麼?
    什麼意思呢?「修道之謂教」,儒家教育是用來修道的。修什麼道呢?「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是修「知天命」從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道。怎麼才算修道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儒生只有思想行為符合「道」、「天命」才算修道,稍微偏離一點都不行。
  • 守中序跋 | 「儒家文化是開放的」 ——左克厚《大學中庸通講》序
    ……有了至善這個理念,就讓人感覺自己永遠是不足的,是不能停下來的,它引導著我們不斷地往前走,這就是至善這個理念的價值意義。作者從「至善」的程量性引申出其無限性,從而揭示出「至善」之於儒家精神的價值意義,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空間。又如解讀《中庸》第三十章時,作者說:孔子是一個聖人,他的言行當然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後人正是把他看作中庸之道的化身。
  • 其實大部分人都誤解了「中庸」的意思
    尤其是到了宋代,雖《大學》中曾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但實際上儒家思想早已成為帝王之學。其人文文化更是在封建腐儒的發揮下淪為教條,不僅誤國害人,還致祖師孔子在後世無端背負了罵名,實乃罪過。
  • 中庸的意義是什麼
    中庸的意義為:中庸書中: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爾?譯白:平常的德行要努力實踐,言行要謹慎,有不足之處不能不勸勉自己,言行一致君子怎麼能夠不忠厚呢?所以中庸兩個字其實應該拆開來看,其中恪守正道謂之忠,謹小慎微謂之庸。所以中庸連起來翻譯就是「恪守正道,謹小慎微」。這個和中庸書本中的敬,誠,忠是一致的。儒家本身是人乘善法,仁義禮智信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五條戒律。所以中庸意義本意也是修行方法:恪守正道,言行謹慎。
  • 儒家的大中至正之道及其結構規模——《中庸》與《大學》合論
    就二者的旨趣而言,《中庸》涉及到的是儒家以「中」為主題詞的道統授受的內容,它表達了儒家所探求的大中至正之道,實即以誠為樞紐貫通天人的「大學」(「大人之學」)的基本精神,《大學》則涉及到這種大人之學的綱領與規模。
  • 錢寧:「中庸」,一種決擇的智慧
    5月11日,著名學者、作家錢寧先生應青島市孔子文化交流協會之邀,在青島舉辦了孔子學堂系列專題講座——《中庸:一種決擇的智慧》,
  • 在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使用儒家的《中庸之道》來解決問題
    現在的企業家、文人學士,都愛在飯桌上,弄幾句古文,顯得自己有文化。特別是孔子、孟子這些聖人的話,甚至很多人將其中的某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但是,在我們對古文的理解當中,存在很多的偏差,有的座右銘是不完整的句子。
  • 中庸與中道都有個中字,但差別卻很大,很多人不懂
    中國佛教是用國人的思想來理解佛教呈現出來的佛教形態。也就是說,我們的中國佛教與佛陀所宣揚的佛教之間有一個誤差。為什麼不說是錯誤?因為我們認為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但實際上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之間有一個差別。
  • 中庸三是三不是。怎樣達到真中庸?
    【二】能中庸,三和諧①有利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我們只有清楚地意識到,人類既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自然的僕人,只有按照中庸思想強調的適度原則,平等地與自然對話,理性地與自然握手,與自然共同發展,自然界才會越來越美好。②有利於人與人的和諧孔子多次提到朋友之間的交往要把握中庸的原則,否則就會「過猶不及」。
  • 快速理解《中庸》,只需抓住四點
    《中庸》是我國儒家重要的哲學經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獻。一直屬於《禮記》中的一部分,到宋代,朱熹才把這部分內容從《禮記》中分割出來,這樣《中庸》就和《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 如何理解《中庸》說的「大德必受命」?
    「大德必受命」是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這一命題涉及儒家思想的終極承諾問題,既關乎儒家思想在理論上的邏輯完整性,更關乎其在實踐中的價值效用問題。
  • 《中庸》釋名
    《中庸》釋名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
  • 《中庸》儒家孔子的聖人,和道家老子的「聖人」,有一個根本區別
    今天,我們繼續解讀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中庸》。前面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的1-10章,介紹了什麼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指一種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可以用《中庸》一書,最開始的15個字來概括:「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如果還不太好理解的話,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就是「中庸之人」的最貼切的表現了。  接下來,我們今天再繼續聊聊《中庸》的11-15章,聊聊:「君子之道」
  • 中庸思想其實很有現代氣息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又說: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總的來說,孔子認為中庸是宇宙至高的標準和規則,因為有它,天地才能各安其位,才有萬物的生發。 但長期以來對中庸有個誤解,說它是和稀泥,沒原則。 最初我對中庸也是不理解的,但在深入了解學習相關儒家思想及現代思想後,兩相對照,發現其要旨非常契合,即都是一種辯證的思維。
  • 傳承幾千年多《中庸》的精華是什麼?讀書多也不一定知道 知道也不...
    只有懂得中庸之道的內涵,才能明白孔子講的「君子和而不同」是什麼意思。(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古書一般都開宗明義,《中庸》也不例外。 這裡以人的喜怒哀樂作為例子,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中」這個制約萬物萬事的標準,是個怎樣的狀態和表現,並非只有人的情感表現出中的存在。儒家其實是道家在人這個層次的學問,因此,大家可以把中看成道家講的道在人世間體現的狀態,也就是道在人中的體現。我們將它理解為人能感覺到的道。於是儒家取名為中。
  • 《中庸》「蒲盧」的三種解釋
    我們知道,孔孟經常以眾星拱北辰(《論語·為政》)、天下運於掌(《孟子·公孫丑上》)等例子來比喻治國為政,而《中庸》此處以蒲盧喻政,在儒家十三經中獨此一見,所以宋儒袁甫贊其「可謂妙於形容矣」(《蒙齋中庸講義》卷三)。 問題是這個「蒲盧」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在經學史上,關於《中庸》的「蒲盧」一詞,向來有兩種解釋。其一是東漢鄭玄的「土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