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麗芳
人生過大半,第一次對演員這個職業充滿了羨慕,是因為電影《金剛川》。羨慕那些演員可以代替逝去的英雄體驗為國捐軀的決絕,向死而生的信念。這種紀念方式讓人動容,逝去的英烈他們用血肉之軀扛起一個民族的尊嚴。
電影《金剛川》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即將結束之前的戰役,影片儘可能從直接對戰雙方軍人的視角,解讀戰爭勝負的緣由。從1950年10月入朝,到1953年7月中旬中朝軍隊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坐在談判桌前停戰。敵我雙方力量武器懸殊,電影中,美軍飛機一次次轟炸屠殺。我方鏖戰金剛川的炮手、架橋的工兵連無一人身還,唯一的目標就是讓進攻的大部隊安然過江,決戰金城。
當影片再現戰士們被敵軍火燒之後,依然保持戰鬥扛橋的形象時,撲天蓋地的慘烈悲壯激發起後來者更大的勇氣。人生走一遭,保家衛國無所畏懼,以戰止戰天地正氣,雖死猶生。
《金剛川》的英文名是「犧牲」,該片導演管虎說「中國人之所以能在板門店談判,憑的不是武器裝備,憑的是勇氣和犧牲。」
我在想,向死而生的勇氣背後是什麼在滋養在支撐,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又有哪些人哪些事最終會成為燈塔一樣的精神引領後來者不迷失。在金剛川,英雄們用行動為我開悟,是情義和擔當。人間最貴是情義,人間最重是擔當。
再一次記住炮兵排長的扮演者張譯,再一次記住演員李九霄,是因為從電影《八佰》開始,他們塑造的於平凡外形中,燃燒出的英雄氣質。中國電影的題材又豐富了幾多,無論是之前的《八佰》,還是之後的《金剛川》,都是於戰爭絕境中逼出的人性,無論多平凡,多普通,家國大義面前絕不慫。
電影《金剛川》幾乎沒有什麼兒女情長的感情戲,甚至女演員都弱化處理,就是這樣的純男人影片,殘酷的戰爭推進場景,卻讓影院中的男女老少淚眼婆娑,為英雄掬一把心疼的眼淚。都是血肉之軀,誰無老母親,誰無兒女情,就這樣義無反顧,捨生忘死跨過鴨綠江,像歌中所唱「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憑著一腔信念,付出鮮血與生命。
同事韓姐的媽媽就曾是入朝參戰的戰地護士,她說母親當時只有十幾歲,朝鮮冰天雪地的寒冷、戰爭的殘酷,都不能阻擋母親生死守望護送戰友的腳步。她說,母親在世時,常常被問,作為戰地護士,當時數次運送傷員回到國內,為什麼每次都要再次返回戰場,難道不怕死嗎?母親的回答是,不可能丟下戰友,那是我們共同的戰場。
抗美援朝距離我們有70年的時光,對於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卻似乎只是昨天的事。不畏強暴是我們的基因,近代百年中國人的病弱已經隨著1949年天安門城樓上那句偉大的宣言徹底消亡。
好的電影給人以精神的洗禮,英雄的電影更是如此,可能我們沒有機會去做扛槍殺敵保家衛國的英雄,心中卻要記得和平是有人拿命和血換來的。每一天做好自己,積極向上地活著,心存善念,平凡的每一天,歲月靜好安然度過,做好手中的工作,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就是對英雄最好的紀念。(王麗芳)
來源:銀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