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因為大義擔當

2020-12-17 騰訊網

作者:王麗芳

人生過大半,第一次對演員這個職業充滿了羨慕,是因為電影《金剛川》。羨慕那些演員可以代替逝去的英雄體驗為國捐軀的決絕,向死而生的信念。這種紀念方式讓人動容,逝去的英烈他們用血肉之軀扛起一個民族的尊嚴。

電影《金剛川》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即將結束之前的戰役,影片儘可能從直接對戰雙方軍人的視角,解讀戰爭勝負的緣由。從1950年10月入朝,到1953年7月中旬中朝軍隊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坐在談判桌前停戰。敵我雙方力量武器懸殊,電影中,美軍飛機一次次轟炸屠殺。我方鏖戰金剛川的炮手、架橋的工兵連無一人身還,唯一的目標就是讓進攻的大部隊安然過江,決戰金城。

當影片再現戰士們被敵軍火燒之後,依然保持戰鬥扛橋的形象時,撲天蓋地的慘烈悲壯激發起後來者更大的勇氣。人生走一遭,保家衛國無所畏懼,以戰止戰天地正氣,雖死猶生。

《金剛川》的英文名是「犧牲」,該片導演管虎說「中國人之所以能在板門店談判,憑的不是武器裝備,憑的是勇氣和犧牲。」

我在想,向死而生的勇氣背後是什麼在滋養在支撐,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又有哪些人哪些事最終會成為燈塔一樣的精神引領後來者不迷失。在金剛川,英雄們用行動為我開悟,是情義和擔當。人間最貴是情義,人間最重是擔當。

再一次記住炮兵排長的扮演者張譯,再一次記住演員李九霄,是因為從電影《八佰》開始,他們塑造的於平凡外形中,燃燒出的英雄氣質。中國電影的題材又豐富了幾多,無論是之前的《八佰》,還是之後的《金剛川》,都是於戰爭絕境中逼出的人性,無論多平凡,多普通,家國大義面前絕不慫。

電影《金剛川》幾乎沒有什麼兒女情長的感情戲,甚至女演員都弱化處理,就是這樣的純男人影片,殘酷的戰爭推進場景,卻讓影院中的男女老少淚眼婆娑,為英雄掬一把心疼的眼淚。都是血肉之軀,誰無老母親,誰無兒女情,就這樣義無反顧,捨生忘死跨過鴨綠江,像歌中所唱「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憑著一腔信念,付出鮮血與生命。

同事韓姐的媽媽就曾是入朝參戰的戰地護士,她說母親當時只有十幾歲,朝鮮冰天雪地的寒冷、戰爭的殘酷,都不能阻擋母親生死守望護送戰友的腳步。她說,母親在世時,常常被問,作為戰地護士,當時數次運送傷員回到國內,為什麼每次都要再次返回戰場,難道不怕死嗎?母親的回答是,不可能丟下戰友,那是我們共同的戰場。

抗美援朝距離我們有70年的時光,對於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卻似乎只是昨天的事。不畏強暴是我們的基因,近代百年中國人的病弱已經隨著1949年天安門城樓上那句偉大的宣言徹底消亡。

好的電影給人以精神的洗禮,英雄的電影更是如此,可能我們沒有機會去做扛槍殺敵保家衛國的英雄,心中卻要記得和平是有人拿命和血換來的。每一天做好自己,積極向上地活著,心存善念,平凡的每一天,歲月靜好安然度過,做好手中的工作,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就是對英雄最好的紀念。(王麗芳)

來源:銀川日報

相關焦點

  • 《戰長沙》:在傷痛中成長,為保家衛國向死而生
    02 傷痛中的成長《戰長沙》最成功的地方,莫過於將角色的成長過程刻畫得十分細膩生動,無論主角還是配角,每個角色的形象都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隨著戰爭環境和個人經歷,由簡單向複雜,天真向成熟,脆弱向堅強不斷變化。戰爭帶來傷痛,傷痛帶來成長,在傷痛中成長,是《戰長沙》另一大主題,劇中的每個人物都在親身經歷戰爭的殘酷後,變得更堅強更有擔當。
  • ●大義之中有大忠,大義之中有大愛,大義之中有大我——心懷大義 計...
    原標題:●大義之中有大忠,大義之中有大愛,大義之中有大我——心懷大義 計利天下回望抗戰烽火,多少中華兒女,胸懷家國大義,甘灑熱血匯成萬眾一心、抗擊侵略的滾滾洪流;走進歷史天空,多少革命先輩,堅持計利天下,不惜流血犧牲寫就堅忍不拔、血戰到底的壯美史詩。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紅巖大義擔當大安!江竹筠烈士生平事跡展在自貢啟動
    重慶紅巖文化史料研究中心主任厲華表示,在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江姐敢於擔當的精神具有重大的激勵作用,應把這種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塑造新時代中華魂、民族魂。在啟動儀式上,大安區正式公布該區「江姐精神」表述語:紅巖大義、擔當大安。
  • 身患絕症,他向死而生,唯一一次落淚竟是因為一句話……
    術後醫生說要至少休息一個月,而張建因為偵辦一起合同詐騙案,第二天就回到單位。分管隊長安少冬讓他回去好好休息,張建說:「沒事兒,現在只是有些畏光,我戴一墨鏡就解決了。」現在安少東還很自責:「事實證明那次手術失敗了,張建視物嚴重重影,只能永遠戴上厚厚的特製稜鏡。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時沒休息好的原因......」
  • 《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南寧市仙葫學校放映
    12月22日,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南寧市仙葫學校禮堂及班級內放映。廣西新聞網記者何淞熒攝    教室內,同學們認真地觀看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廣西新聞網記者何淞熒攝
  • 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
  • 紅巖大義擔當大安!267張江竹筠烈士歷史照片在成自渝三地展出
    「江姐精神」表述語公布:紅巖大義、擔當大安!啟動儀式上,大安區正式公布該區「江姐精神」表述語:紅巖大義、擔當大安。根據釋義,「紅巖精神」由江姐鑄就,「擔當」是新時代最重要的品質,彰顯大安發展的「精、氣、神」,為大安區創建天府旅遊名縣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 武漢加油 | 拋卻幻想向死而生! 卓爾才能拯救自己
    最終的結果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武漢卓爾一隻腳已經踏向降級深淵。從俱樂部到球員再到球迷一片愕然,大好的局面付之東流真叫人慾哭無淚。 喊了一個多月的二年級中超魔咒依舊還在縈繞。身臨絕境必須有所擔當,必須放下所有的包袱,團結堅毅迎戰石家莊,命運依舊掌握在自己手中!所有關心武漢卓爾隊的人們必須戰鬥在一起,上場隊員拿出我們應有的血性和膽量,拼盡一切打好周末的比賽。 我們熱愛武漢!武漢需要中超!
  • 薦書|這部小說告訴我們: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麥家說:「人生就是向死而生,我們註定孤獨,也註定堅韌。去年因為《人生海海》大火的麥家,帶來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風聲》。02人生就是向死而生《風聲》是向死而生的。「老鬼」身陷死地,孤立無援,卻用驚人的意志和決心,打碎了空間的囚籠,實現了自我的永存。《風聲》是死裡而生的,是作者麥家獨自穿越人生死地後,嘔心瀝血而作的書。
  • 大義造句和解釋_大義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大義(dà yì)。 [巴金《春天裡的秋天》:「你不該因私情而忘大義,你不該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親。」,深明大義。] 大義參考例句: 1、人誰能不死,為國捐軀,大忠大義。
  • 大義造句和解釋_大義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大義(dà yì)。正道;大道理。[巴金《春天裡的秋天》:「你不該因私情而忘大義,你不該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親。」,深明大義。]大義參考例句:1、人誰能不死,為國捐軀,大忠大義。2、文天祥在獄中作〈正氣歌〉以明志,其大義凜然的胸襟,足可為後人典範。3、他小小年紀,就能深明大義,實在難得。
  • 新浪體育:中國足球向死而生 不破不立負重前行
    沒錯,中國足球、中國男足的表現確實很令人失望,中國足球的問題也有很多很多,但也許這一次就是中國足球向死而生的一次機會,裡皮的離開,就是中國足球不破不立的一個開始。  還是要先說回到這場與敘利亞隊的比賽,這場比賽雖然談不上是一場定勝負的生死之戰,但絕對是一場關鍵之戰。但在這樣關鍵之前,中國隊幾乎到了沒有中後衛可用的地步。拋開傷病,裡皮也沒有選擇最好的中後衛來到國家隊。
  • 向死而生:影片《活著》所展現的普通中國人的生命意識
    電影版本的《活著》沒有向觀眾展示小說中全部的死亡事件,並且將小說的主題從「苦難與死亡」變成了「活著與希望」,向我們展現了普通中國人的生命意識,即面對生活,我們只能不斷忍受生命賦予的平庸與苦難,向死而生,堅韌地活著。
  • 大學生立遺囑,是一種向死而生的豁達
    在「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的調侃下,死亡話題早已過了「避諱期」,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隨著閱歷和受教育程度提升,正逐漸形成一種「向死而生」的豁達人生觀。 就這個例子而言,小紅立遺囑出於一種對同袍之誼的感恩回報,但將朋友列為遺囑繼承者並不值得提倡,因為人性經不起利益的誘惑。 拋開這一點,單論年輕人立遺囑這件事,則反映出當下年輕人面對死亡的態度。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而莊子呢,在他妻子死後,他開始很難過痛苦,但是隨後他就想明白了。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而「向死而生」這個概念也成為人生哲學上的一個經典表述。古往今來,基於不同的哲學觀,有不少偉大的思想家在人生意義的思考上,也得出過與「向死而生」殊途同歸的結論。比如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就說過,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魯迅先生也曾經說過,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則認為,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向死而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以不避諱死亡的態度來生活。其三,向死而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1926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以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作者站在哲學理性思維的高度,論證了「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在「向死而生」的概念之下,死是過程,亡是結果,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 火神山女孩阿念:向死而生的這一年
    這是向死而生的一年,也是讀懂死亡的一年。「 1 把媽媽的媽媽帶回家 對於阿念一家來說,這是一次艱難的春節。今年2月,阿念和外婆、父親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母親也成了疑似病例。
  • 人的一生,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
    他說,一想到生命盡頭,自己會被割開氣管,渾身插滿管子,不能說話也不能動,孤獨地死在病床上,他就恐懼得夜不能寐。我的88歲的身患癌症的爺爺在病床上告訴我,死亡是一件讓他嚮往的事。死了就不疼了,死了就解脫了。他懇求我們放棄治療,帶他回家,讓他在家裡終老。一位企圖自殺的家暴受害者告訴我,死亡意味著報復。她想用自己的死懲罰施暴的丈夫,讓所有人都見證,她這些年所受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