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在使用文質彬彬這個詞的時候,往往是指一個人文雅的外表,形容一個人看起來溫文爾雅的樣子。
然而,最初孔子的意思並不是這樣的。這個詞出自《論語·雍也》:「子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什麼是「文」?什麼又是「質」?
《說文解字》中說:「文,錯畫也。象交文。」即交錯的筆畫、紋案。可見,「文」就本義而言,指文理、文飾。對於儒家學者來說,「文」最重要的表現在於禮樂。禮樂是國家、朝廷「文」的形式,個人修身也是「文之以禮樂」。
在孔子看來,儒家中頗為重要的禮樂制度正是「文」的核心內容。人文教化以及外在的禮節修飾、進退揖讓、言辭藝術,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人格的一個重要表徵。
根據《說文解字》:「質,以物相贅。」說明「質」是一個實體性概念,與「文」相對時,「質」便由此引申為內容、質樸等含義。
在孔子看來,「質」指的是人固有的、內在的道德品質,可以具體到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朱熹註解:「義者制事之本,故以為質幹。」既然「君子以義為質」,那麼君子的本性就應該追求「義」。「義」指的是君子內在的道德品質,所以「義」在此與道義發生關聯,「義」是一條正直的道,而在孔子那裡,正直的道就是「仁」。
因此,「質」也就是以仁義為中心的道德修養。
孔子不贊同「質勝文」和「文勝質」兩種傾向,提出了「文質彬彬」。「彬彬」是指相得益彰、和諧搭配,在這裡孔子的意思就是要求文質適中、文質兼備。
過於在乎內在的修養,而缺少外在的禮數,不重視儀表,就會顯得粗野;具備了一定的禮數教養,而缺少了君子的仁德之心,就會讓人覺得賣弄文採、華而不實。
如果明白了孔子最讚賞的「中庸之道」,就不難理解文質彬彬這個詞的本意了。
在《中庸》中,孔子反覆強調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他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意思是,中庸可以說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可是很少有人能堅持它。
孔子還說,君子應該遵循中庸的大道來行事,雖然有人會半途而廢,但是我是不會的。
總之,「文質彬彬」一詞是說,既要有內在的仁德之心,也要懂得外在的禮數,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