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一詞的原意,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2021-01-10 好書天天伴

今天,我們在使用文質彬彬這個詞的時候,往往是指一個人文雅的外表,形容一個人看起來溫文爾雅的樣子。

然而,最初孔子的意思並不是這樣的。這個詞出自《論語·雍也》:「子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什麼是「文」?什麼又是「質」?

《說文解字》中說:「文,錯畫也。象交文。」即交錯的筆畫、紋案。可見,「文」就本義而言,指文理、文飾。對於儒家學者來說,「文」最重要的表現在於禮樂。禮樂是國家、朝廷「文」的形式,個人修身也是「文之以禮樂」。

在孔子看來,儒家中頗為重要的禮樂制度正是「文」的核心內容。人文教化以及外在的禮節修飾、進退揖讓、言辭藝術,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人格的一個重要表徵。

根據《說文解字》:「質,以物相贅。」說明「質」是一個實體性概念,與「文」相對時,「質」便由此引申為內容、質樸等含義。

在孔子看來,「質」指的是人固有的、內在的道德品質,可以具體到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朱熹註解:「義者制事之本,故以為質幹。」既然「君子以義為質」,那麼君子的本性就應該追求「義」。「義」指的是君子內在的道德品質,所以「義」在此與道義發生關聯,「義」是一條正直的道,而在孔子那裡,正直的道就是「仁」。

因此,「質」也就是以仁義為中心的道德修養。

孔子不贊同「質勝文」和「文勝質」兩種傾向,提出了「文質彬彬」。「彬彬」是指相得益彰、和諧搭配,在這裡孔子的意思就是要求文質適中、文質兼備。

過於在乎內在的修養,而缺少外在的禮數,不重視儀表,就會顯得粗野;具備了一定的禮數教養,而缺少了君子的仁德之心,就會讓人覺得賣弄文採、華而不實。

如果明白了孔子最讚賞的「中庸之道」,就不難理解文質彬彬這個詞的本意了。

在《中庸》中,孔子反覆強調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他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意思是,中庸可以說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可是很少有人能堅持它。

孔子還說,君子應該遵循中庸的大道來行事,雖然有人會半途而廢,但是我是不會的。

總之,「文質彬彬」一詞是說,既要有內在的仁德之心,也要懂得外在的禮數,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君子。

相關焦點

  • 大部分人可能都理解錯了
    我們經常看到涅槃一詞,但關於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卻不盡為人知。涅槃一詞的尋常使用,其內涵往往偏向於對死亡的一種美稱,或一種接近死亡與復生之間狀態的形容。例如徐遲的《火中的鳳凰》中所述:「一隻新生的鳳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卻又從灰燼裡新生。」即是此意。
  • 「文質彬彬」才是「君子」的理想形象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常聽到主人或賓客評價別人氣質和舉止時,用到「文質彬彬」一詞,來形容某人溫文爾雅和行為端莊。那麼這個褒揚或恭敬的詞語又是出自何處呢?成語「文質彬彬」出自孔子《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文」是指當時的「禮樂」和「六藝」,相當於今天的文化教養;「質」是指人的質樸本性。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如果人但依其質樸的本性而行,雖然也很好,但若不通過文化教養的提高,終究不免會流於粗野;相反一個人的文化雕琢掩蓋了他的質樸本性,那又流於浮華書生氣。所以,真正的君子要在文化教養與質樸的天性之間配合得恰到好處。
  • 龍洋用錯了一個成語,將辛棄疾原意弄反了,王國維聽到後都會生氣
    在詩文的原意中,「於無聲處聽驚雷」是指,長期受苦的國人,心中積攢著萬千憤怒,最終會像無聲之夜的驚雷一樣,劈空而來、雷霆萬鈞。可見,魯迅的原意是憤怒,用到韓亞軒身上,明顯是不合適的!除了這個錯誤,其實在決賽中,龍洋還用錯了一個成語,將辛棄疾的原意弄反了,王國維聽到都會生氣!
  • 最容易混淆的單詞大部分人都用錯了,開言英語app為你解疑釋惑
    (原標題:最容易混淆的單詞大部分人都用錯了,開言英語app為你解疑釋惑)
  • 文質彬彬原來是這個意思,你是這樣一個人嗎?
    【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文】如果質樸超過了文飾就顯得粗野,如果文飾超過了質樸就顯得虛浮,只有質樸和文飾相雜適中,才能算是一個君子。【習】這是成語「文質彬彬」的出處,原意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形容人文雅有禮貌「的意思有所不同。文,指文飾,也可以指文採,可以理解為外在;質,指本質,可以理解為內在。質超過了文,即內在超過了外在則「野」,什麼叫」野「?就是粗野,不夠精緻。
  • 別再用「沉魚落雁」誇人漂亮,這詞被錯用幾千年,原意截然相反
    導語:如果我們想文藝的誇一個人長得很漂亮,很多人腦海中想起的第一個詞一定是「沉魚落雁」。因為在古代,這幾個字就是四大美人的代表,用它們來形容美女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但其實,認真研讀過史籍之後我們才會發現,這個詞已經被人錯用了幾千年,因為它原本的意思根本就不是誇人漂亮的。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怎麼理解?質該如何提升?
    讓我們走近我們智慧的祖先,一看究竟吧!《論語》為孔子弟子所作,真實地記錄了聖人孔子的思想和言談舉止。孔子滿腹經綸,倡導仁義禮智信,這些學問並不是一般文人所理解的那樣刻板而嚴肅,而是活活潑潑的日常道理。所以孔子在平時是率性而為的,他喜怒哀樂溢於言表:1、當贊則贊,他讚美學生顏回讓人感覺是好像在讚美自己的老師。2、當哭則哭,顏回死,孔子哭;子路死,孔子哭。2、當唱則唱。
  • 白居易少見的一首詞,很多人都理解錯了,詞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他早年成名,17歲就憑藉著一篇考場作文揚名天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賦得古原送別》因為在白居易的詞作中,只有這首《長相思·汴水流》與《憶江南》可以稱得上是正規的詞調,其餘的都是純粹的唐詩絕句或者律詩,亦或者是雜言的古體詩。但是白居易的這首詞卻是家喻戶曉,有名到什麼程度呢?但凡是唐詞選本、唐詩集、唐詩品鑑一類的書中都能看到這首詞的身影。
  • 俊秀爽朗、文質彬彬的男孩名,個個都是美少年
    《詩經》中曾講到過,君子學問精湛,品德更是良善,所以,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都能有君子的氣度,有出類拔萃的品德,並且,君子也給人一種俊秀爽朗、文質彬彬的感覺,因此,我們在為男孩起名時,起一個俊秀爽朗且文質彬彬的名字,頗有一種才華橫溢的氣質。
  • 二次元梗語,一開口就知道是老二次元了,三次元表示無法理解
    「二次元」一詞來源於日語的「二次元(にじげん)」,意思是「二維」。日本早期的動畫、漫畫、遊戲等作品都是以二維圖像構成,其畫面是一個平面,所以通過這些載體創造的虛擬世界被動漫愛好者稱為「二次元世界」,簡稱「二次元」。 在多元文化的發展中,「二次元」逐漸進化為一個ACGN文化圈的專業用語。
  • 文質彬彬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文質彬彬,文:文採;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近義詞有: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反義詞有:野調無腔、出言不遜,文質彬彬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用於男性。文質彬彬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文質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成語釋義:文:文採;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成語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杜甫誇李白的兩句詩,幾乎人人聽過,但大部分理解錯了意思
    品鑑古詩詞的時候,我們總會遇到.能夠領略意境卻無法讀懂字面意思的情況,箇中原因,一是因為詩的語言非常精煉,很多時候,為了增強張力,符合格律,詩人會省略一些詞語,或者顛倒詞語的次序。另外,則是古詩詞中典故比較多,如果不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很難理解這些典故代表什麼意思。
  • 名記趙震與王小山微博論戰 體育新聞用詞隨意引思考
    相對而言,體育新聞的用詞錯誤比例是比較高的行業。就幾個用詞的錯誤,足球報的記者趙震和知名作家、網絡紅人王小山展開了一場辯論。用詞對錯是一回事,詞語的詞意轉變是一回事,我們就以這兩個問題,梳理一下兩個人的對話,也梳理一下這件「小事兒」。  1月20日,趙震發表了一篇長微博《說說「苦主」》。
  • 「遇人不淑」出自《詩經》,它的原意到底是什麼?
    其實,遇人不淑一詞的現代意義是「泛指結交了不正派的人」,但這與原意多少有一些出入。要想理解其原來的意思,需要找到其出處,遇人不淑一詞出自《詩經·國風·王風·中谷有蓷》,它在詩歌中的原句是:「有女仳離,條其嘯矣。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
  • 中國人100句國學經典之:文質彬彬還是粗野無端?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雍也》) 釋義:本句討論人的氣質修養及交際中言談舉止的取向,具體為人原本的野性、質樸與後有的人文修飾,如禮儀、文化修養等的關係。 文,指禮儀、文化修養、人文修飾,文的本義是花紋、紋理,所以文、文化確有文飾、修飾、包裝的意味與功能。
  •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一說到李白,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他可是小編童年的噩夢啊,小編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他要寫那麼多的詩,以至於讓當時年幼無知的小編背了那麼多的詩,經受了那麼多的磨難。李白,人稱「詩仙」,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歌豪放不羈,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 大部分人都認為科目二考試很難,其實是理解和方法的錯誤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科目二之所以得到大部分人一致認為很難,其實是對於科目二的理解和方法的錯誤所導致的。而極少數的學員在參加科目二考試的時候,卻是一把過的。這時候可能就會有人出來進行反駁了,他們是運氣好,我在練車的時候比他們練的好多了,科目二考的就是一個運氣,都怪咱運氣不好,才掛科的。
  • 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晉朝詩人陶淵明淡泊名利,歸隱田園,詩歌作品中散發著一股閒適之意,就連讀書他也是「不求甚解」,意思就是讀書時不求深徹,只求讀個大概。陶淵明作為大詩人,如何讀書我們不好置喙,並且他讀書多為消遣,但是我們如果要真正掌握知識,定然是要將文字理解透徹。
  • 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在被人欺負或吃虧時,世人往往會用「以德報怨」克制、安慰自己,並說這是孔聖人的名言,肯定錯不了。其實,這是對孔子關於德與怨觀點的曲解,「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是孔子主張的做法。無獨有偶,千古名言「春宵一刻值千金」,你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僅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看,貌似是古人對洞房花燭的描述,當弄清它的出處和後面一句話之後,會發現壓根就不是這麼回事。
  • 「言必行,行必果」的後面,其實還有6個字,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在《論語》一書中,有很多名言警句,歷經千年而愈發經典,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至今被不少人當做座右銘,以此來提醒和鼓勵自己。在孔子與徒弟子貢的一次對話中,孔子說了「言必行,行必果」,從其字面的意思來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言而有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否則就是失信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