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詞中,描寫愛情的作品有很多,李白、李商隱、元稹、白居易等都有經典的愛情詩傳於後世。
而其中白居易的一首愛情詩是足可以令人讚嘆其「天造之才」的。這首詩很多人以為是一首閨怨詩,但其實細細品讀之下再結合白居易的生平就不難發現,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說到白居易,想必大家很熟悉。他早年成名,17歲就憑藉著一篇考場作文揚名天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賦得古原送別》
白居易17歲寫的這首詩,一鳴驚人膾炙人口,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
與此同時我們對他的那首《長恨歌》是否仍然記憶猶新,因為正是這樣的一首題目中沒有任何「愛意」的詩,描寫了那樣的一段令人感動、迴腸盪氣的愛情故事,以致被後世奉為愛情詩中的經典。
今天小赫赫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詞的詞牌,其實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的一個詞牌,而對於白居易來說其意義卻是不一樣的——《長相思·汴水流》。
因為在白居易的詞作中,只有這首《長相思·汴水流》與《憶江南》可以稱得上是正規的詞調,其餘的都是純粹的唐詩絕句或者律詩,亦或者是雜言的古體詩。
但是白居易的這首詞卻是家喻戶曉,有名到什麼程度呢?但凡是唐詞選本、唐詩集、唐詩品鑑一類的書中都能看到這首詞的身影。
如今還給它譜上現代的曲。我聽過一群孩童天籟之音的演唱。詞本來就挺傷感的,配上曲就更傷感了。也正是這首詞讓大家充分認識到了白居易在愛情詩的描寫方面一點都不遜色與宋朝的柳永與南北朝的李煜。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這首詩究竟在些什麼?長久以來眾說紛紜,而一種普遍的觀點就是寫一位少婦月夜盼夫早歸的閨怨詩,也難怪,因為最後那一句「月明人倚樓」,有全詩散發出來的哀怨的基調都給人以這樣的感覺。
但是,為什麼非得是女性才能倚樓眺望呢?顯然不太合適。
這首詩作於白居易在洛陽患病期間,此時的白居易已經54歲了,他怎麼還有閒情逸緻去管一位婦女如何思念丈夫呢?其實這首詞是在為陪了白居易十年的姑娘樊素而寫。
上闕
開頭寫景,運用細膩的描寫手法將全詩的基調定為悲怨傷感。
樊素與白居易相識杭州,那時的樊素還是一個剛滿十六七的姑娘。當白居易辭官回到洛陽後,樊素是在他的身邊的,但是由於白居易病重,為了不拖累樊素而不得不讓她離開。
開頭的「汴水流,泗水流」均是樊素回錢塘老家的必經之地,雖然她走了,但是兩人畢竟在一起生活了十年之久,白居易的心裡必定對樊素放心不下,對她的思念也隨著那汴渠一直流到了揚州渡口,流到了她的家中。對於他的這份思念,吳地的群山也似乎能夠懂得,不知道樊素知道不知道這份對她的哀思之情。
下闕
將上闕的思念之情繼續進行表達與加深描寫,此時的思念似乎都變成了
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你,但是現在的我又有點恨你了。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這水太長、山太多將我的思念阻攔在中間。我想這恨只有在你回到我身邊時才會停止,在這之前,也只有天上的一輪明月陪著我,寄託著我對你的思念,想你的時候也只能獨倚欄杆盼望你的早日回歸。
整首詩的表達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看似是信手拈來但是情感深刻,如此深切的情感表達似乎也不再需要什麼高明的寫法做支撐了,白居易只用了淡淡的筆墨就勾勒出了一幅凝重的月下孤獨的相思人。
因此,單獨地以「月明人倚樓」來斷定這首詞的性質,豈不是有些太過膚淺,因為這完全背離了白居易這首經典詞中所滿含的感情。
由於這首詞太過經典,所以後世的很多詩人、學者都對這首詩進行效仿,大事卻從沒有人能夠超越原詩,因為只有白居易將自己的人生經歷也融入到了詩文之中,所以顯得更加深刻,讓人嘆為觀止,卻難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