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南宋一代詞宗,說他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也不為過。但是他曾經寫過一首詞,全文抄襲屈原、宋玉、杜牧、蘇軾、李嶠等人的成句,沒有一個字是自己原創。
這件事對於如今有」抄襲過敏症」的網友們來說,是一個比較稀奇的事件。其實,這種創作方式在古代叫做「集句」,是一種正當的創作行為。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辛棄疾到底是怎樣「抄襲」別人的詩句,以及這一首詞為什麼會流傳下來。
一、《憶王孫·秋江送別》賞析
《憶王孫·秋江送別》——南宋·辛棄疾登山臨水送將歸。悲莫悲兮生別離。不用登臨怨落暉。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飛。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我將用古代「集句詞」的賞析規則,聯繫詞中的原詩句進行全文意譯。拋磚引玉,如有不當,敬請讀者指正。
詞作意譯:
登上高山,渡過大河,一程又一程地為朋友送別,人生最悲傷的事情莫過於此。落日餘暉之下與朋友告別,但人生的離合,就像是日升月沉一樣是自然規律。
此時應當為佳節痛飲,酩酊大醉,又有什麼好悲傷的呢?人事有代謝,山川固永恆。世事紛擾,轉瞬間物是人非。只有大自然還是原來的面貌,就像是山頭上那一隊秋雁,年復一年,北渡南歸。
這一首詞中的的第一句出自宋玉的《九辯》中,秋天為朋友送行的句子。第二句是屈原《九歌·少司令》中的原文。
第三句的作者是杜牧,原句是「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怨落暉」。可見,時間應當是在中秋、重陽這樣的節日裡面。
接下來的「江山猶是昔人非」,出自蘇軾《陌上花三首·其一》,因為詞格的原則,辛棄疾沒有「全句抄襲」,只抄了後三個字。而最後一句,是出自李嶠的《汾陰行》。
如果只是單純地抄來別人的詩句,拼湊成一首詞,原本難度也不大。不過,「集句詞」卻要求所用句子與原詩有意義上的關聯。
辛棄疾這一首集句詞中所用到的別人的詩詞,在他的詞中仍然保持了原文中的「舊意思」,並沒有做出改動。但是整體讀下來,也有自己的韻味。
古代寫送別的詩詞比較多,名篇的數量也十分龐大。為什麼這首詩會流傳下來?我認為,除了本詞的作者是南宋一代詞宗之外,也是因為全詞最後一句用得好。
「惟有年年秋雁飛」是李嶠《汾陰行》中的最後一句,這首詩中表達的正是蘇軾《陌上花》中」江山猶是昔人非」的感嘆,但是卻被辛棄疾用出了另一層意思。
秋雁南歸,是從北地飛回南方。而當時的北方,正在金人的手下,那是辛棄疾一生都想要收復的故土。於是整首詩的內涵,又發生了一次變化。
詞作表達的意思就是:我在秋天為朋友送別,山一程,水一程。離別讓人傷感,但是有聚有散,本是人生常態。人事變幻,山川永固。
真正讓人傷感的是,每一年秋天都讓我見到「南歸的大雁」。大雁從北地飛來,那裡有我們失去的疆土。與朋友離別的痛苦是很自然的,但失去故國的痛苦卻一直讓我耿耿於懷。
不過,假如辛棄疾認為與朋友離別事小,那何必還要再寫下這首詞呢?
因此我們可以從這首詞中讀出第三層含義:辛棄疾送別的友人,很可能是一位將要去到北方戰場的人。因為朋友做的事正是「北渡」,他唯有放下離別的感傷,期盼著友人勝利的「南歸」。
二、古詩詞「抄襲」趣談
現在網絡發達,降低了寫作的門檻。隨著創作者劇增,網絡抄襲事件頻頻發生。最近幾年出現過不少網絡抄襲事件。而對於一些抄襲相關的事情,分歧很大。但是大家一致公認:原封不動,一字不漏地照搬別的文字,就是抄。
按照法律的規定,一篇文章抄襲的字數超過2500個字,或抄襲部分佔全文的10%就能算抄襲。按照這個標題,辛棄疾的確是全文抄襲了,還是用的大家最看不起的「低級抄襲」的方式。
只不過在他那個時代,並不認為這種行為是抄襲。除非他是原封不動,一句不漏,連句子的順序都一模一樣,才能算他抄。畢竟他的詞作,還是寫出了新意。
據說,作詩用「集句」法的第一人是晉代的傅鹹。他集《詩經》中的句子成詩,後來大家都學他。而採用「集句詞」這種方法最繁榮的時代就是宋朝,第一人是王安石。
王安石是「新黨創始人」,位高權重。在新政當道的情況下,發生過著名的「烏臺詩案」。所以許多文人不敢再創作現實主義詩歌,於是在他帶頭下,集體通過摘抄唐詩句子,集句成詩詞來磨練技藝。
因為唐詩相對於宋人來說也是「古文」,這樣就安全了。王安石推動了北宋「集句詞」的繁榮,他自己先後「抄」了一百來首。
但是,古代詩詞「抄襲之王」,卻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文天祥利用偶像杜甫的詩句,竟然搗鼓出來二百多首「集句詩」。
「集句詩詞」在元朝、明朝時期相對沒落,到了清朝又繁榮了一段時間。直到近代,隨著古典詩詞的沒落,白話詩的興起,基本無人再作。
集句這種創作方式,要求作者有一定的詩詞閱讀量。同時必須完全用別人的句子,還要與原詩前後文意思相關,所以難度也不算很低。但是原創度太低,意義不大,所以只能當成遊戲之作。
辛棄疾這一首《憶王孫》,算是辛詞中的孤品。
結語
辛棄疾的這一首《憶王孫》,全詞集句「抄襲」了五位作者的詩作。五句中有三句或明或暗地帶有秋意,講的又是一種分離的悲怨之情。
最後兩句在感嘆物是人非的同時,寫出了作者潛意識中一直耿耿於懷的東西。風景依舊,只是山河破碎。英雄當年南渡歸宋,為的是收復故土。可是年復一年地,他感覺自己離夢想越來越遠了。
他寧可把自己的一腔鮮血,拋灑向疆場上,也不忍心見到秋雁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