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頗有影響力的一位大詞人,他筆下的東坡詞,幾乎每一首都有無與倫比的豪氣,每一句都是排空而下的衝擊,讓讀者品過的是激昂慷慨,嘗到的是快意縱橫。因此,後世普遍認為,蘇軾的靈魂是豪放與豁達的,想要在他的詞作中尋找到一絲悲傷之音,那絕非一件易事。
然而,當一首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橫空出世,瞬間顛覆了人們對蘇軾的印象,沒料到一向豁達慣了的蘇東坡,竟能寫出如此令人不忍卒讀的宋詞,而詞中況味,更令人唏噓感嘆,原來思念這麼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有名的悼亡詞,是蘇軾為髮妻王弗所作。當27歲的妻子王弗去世後,蘇軾這段只持續了十餘載的婚姻,便匆匆宣告結束。然而,這段感情卻讓蘇軾終生難忘,多年後的一次夢境裡,蘇軾夢見了王弗,醒來寫下這首詞。
詞的上片,側重抒情。生與死,是超出了時空的距離,亦是不能跨越的屏障,蘇軾開篇便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寥寥幾個字,把夫妻生死相隔的傷痛,寫到了極致。
而這種傷痛,又讓人不忍去頻繁地「思量」,因為每次思量都會痛徹心扉。一句「不思量」,或許正是蘇軾的內心寫照,他本想時間會衝淡一切,歲月會撫平創傷,不去刻意思量,或許能讓自己好過一些。然而,越是不去思量,卻「自難忘」,難忘的不僅是王弗本人,更是二人牽手走過的那段歲月。
回想當年,十九歲的蘇軾,娶了十六歲的王弗。婚後的日子裡,王弗的淑德,王弗的賢惠,王弗的才學,讓蘇軾倍感幸運。不僅如此,王弗更是蘇軾的知音,蘇軾讀書時,王弗紅袖添香;蘇軾交友時,王弗慧眼如炬。總而言之,二人的默契程度,非同尋常。
原以為就這樣相守一生,然而,命運從來都不是皆隨人願,王弗的香消玉殞,讓蘇軾一度頹廢。從此之後,蘇軾宦海沉浮,漂泊千裡,心中的萬語千言,知心話語,便無人傾吐。「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千裡之外,只剩下那座孤零零的墳,一想起來就讓人感傷,令人斷腸。
因為思念心切,蘇軾接著說出了一句「縱使相逢應不識」,這幾乎是痴語:人死不能復生,又怎會相逢呢?接著又說,就算此刻真的相逢,也怕是彼此互不相識了,因為十年光陰蹉跎,早已讓人容顏衰老,「塵滿面,鬢如霜」。
下片開頭五句,是記夢。夢境裡,詞人「夜來幽夢忽還鄉」,他透過「小軒窗」真的與「正梳妝」的妻子在夢中重逢了。然而此刻卻「相顧無言」,別後一腔話語,想說卻又如鯁在喉,不知從何說起,「惟有淚千行」!這幾句,十分感人,因為一切的話語,都不及此刻的無語,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掛在臉上的淚痕,足以勝過萬語千言。
末尾三句,轉入抒情。蘇軾想像中,每次明月當空,妻子也會在千裡之外的「短松岡」,思念著自己,此情此景當真讓人傷心斷腸。
一首悼亡詞,讓人不忍卒讀,字裡行間滲透了蘇軾對王弗難以割捨的思念,這份思念,是明月當空下的追憶;是一人獨處時的感傷;更是幽幽夢境中,她的一顰一笑。所有的這一切,共同醞釀成了這首悼亡詞,讀罷讓人感嘆,原來思念這麼傷!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