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蘇軾(1037年——1101年)是宋朝第一大文豪,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藝術全才,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等領域全面開花,碩果纍纍。
後人把宋詞分為婉約詞和豪放詞,婉約詞以柳永(984年——1053年)為代表,在北宋初期十分流行,大部分文人喜歡創作婉約詞,其風格婉轉清麗,含情脈脈,具有一種陰柔之美,宛如江南煙雨中的小姑娘。豪放詞在北宋末期到南宋發展壯大起來,以辛棄疾(1140年——1207年)為集大成者,其風格氣象恢弘,大氣磅礴,陽剛美的特徵很明顯,如同徵戰沙場的勇士。
蘇軾生活的時代,正好處於婉約詞向豪放詞的過渡時期,因此,他的詩詞創作對兩種風格都有涉獵,都留下了代表作。他的豪放詞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婉約詞代表作有《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少年遊·潤州作代人寄遠》、《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以及本文要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要解析《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需要了解一下蘇軾中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就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詞。
蘇軾出生在四川眉州眉山一個書香門第,自小天資聰穎,性格活潑,長到青少年時期,已經成為十裡八鄉玉樹臨風的美男子,深得姑娘們的愛慕,前來向他提親的女方家很多。某次偶然機會,蘇軾認識了眉州青神縣年輕貌美的才女王弗(1039年——1065年),一下子被其吸引,於是,在1056年仲春,19歲的蘇軾把17歲的王弗迎娶進蘇家。
結婚後,夫妻二人相敬如賓,恩恩愛愛,幾乎是形影不離。白天,王弗忙裡忙外做家務,夜晚則守在蘇軾身邊陪讀,給蘇軾把「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書齋生活打理得非常愜意。
後來的日子,蘇軾走馬上任了很多地方,王弗每次都會陪伴在蘇軾身邊,做好賢妻良母的角色。
面對這樣的好妻子,蘇軾怎能不感動?在蘇軾心裡,早已把王弗當成了靈魂知己,兩人的生命已經融為一體。
1061年,蘇軾考中進士,被分配到京城開封做官。在1065年仲夏,跟蘇軾結婚整整10年的王弗突然病逝於開封,享年26歲,面對這個打擊,蘇軾悲痛欲絕,提筆揮淚寫了一篇幾百字的《亡妻王氏墓志銘》,文章以小見大,從妻子王弗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寫起,情真意切,把妻子身上賢惠睿智、知書達禮的品性活脫脫展現出來,在文末,蘇軾對自己沒有照顧好妻子,讓她這麼早離開人世而感到深深自責。
可以看出,蘇軾對妻子用情極深,雖然在後來他又續弦,但在內心深處,對王弗一直念念不忘,經常會夢見她。
1075年仲夏,王弗正好亡故10年,蘇軾睹物思人,情到深處,又一次提筆寫了一篇悼文,就是著名的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也叫《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一首情意綿綿的婉約詞,全詞為: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誕生後,頗受好評,北宋之後的文人,對其評價更高,把它稱作「第一悼亡詞」。之所以享有這樣高的美譽度,我覺得,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說。
第一,這首詞不但情感飽滿真摯,並且,藝術表現手法很獨特,開門見山,把抒情的句子直接放在了開頭,直抒胸臆,增加了強烈的抒情效果和藝術張力。
這首詞題目叫《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題中有「記夢」一詞,按照常規思維,開頭敘述夢境是大多數人的寫法,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走尋常路,在開頭直接抒情,只因為他在此時情到深處難以自拔,真摯的情感推動著他一吐為快,表達對亡妻的思念之情。這樣寫,可以把讀者的情緒直接調動起來,讓讀者感受到蘇軾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
關於描述「記夢」的句子全在第二段,整體情感比較平緩,跟開頭的激蕩形成鮮明對比,有效突出了句子的節奏,也突出了整首詞的意境和畫面感。
第二,這首詞是宋詞裡邊第一首寫悼亡的詞,由蘇軾首創,對宋詞題材的開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悼亡題材在詩歌、文賦裡邊出現的較早,中唐的元稹和晚唐的李商隱,都擅長寫悼亡詩。
元稹在《離思·其四》裡寫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李商隱在《暮秋獨遊曲江》寫道: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這兩首詩從品質、格調和意境上來講,都是悼亡詩的經典之作,後世詩人很難超越。
詞作為新式的文學體裁,是在唐朝末年發展起來,在最初的寫作題材上,大多喜歡表現兒女情長、花前月下的內容,或者表現閨怨和離愁,題材顯得比較單一。
蘇軾通過勤奮學習,終成北宋文壇領軍人物,一個文學使命正好擺在他面前,當他看到宋詞的題材過於單一,就首次把悼亡題材吸收進來,他這個創新,不但發展壯大了宋詞,而且給宋詞貢獻了一首感人肺腑的優秀作品,更增加了他在北宋文壇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