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詩詞,是我國古典詩詞中較為特殊的題材之一。它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所作,始於西晉文學家潘安。此後,歷代文人基本皆有悼亡詩詞,如唐代詩人元稹的《遣悲懷》:「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唯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宋代詞人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等,均表現出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十分動人。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半死桐》,便十分動人,甚至可以說是句句血淚,讓人不忍卒讀。它出自於北宋詞人賀鑄之手,是賀鑄寫給亡妻趙氏的一首悼亡詞。賀鑄,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能詩文,尤長於詞,風格多種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像我們所熟悉的「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便出自於賀鑄的代表作《青玉案》。
這首《半死桐》,可以看作是賀鑄對亡妻的深摯追懷。即詞人通過舊地重遊,追憶與亡妻當初同甘共苦的生活,來抒發深厚的愛情。除此之外,賀鑄寫這首詞的時候,又適逢退居蘇州期間,本來心情就比較抑鬱。因此這首詞出語也就比較沉痛,情感基調較為哀怨悽婉,很能感動人。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賀鑄的這首《半死桐》: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
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首先,詞的開篇兩句「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賀鑄便表明了舊地重遊,卻斯人已逝的悲痛。它的意思是說,再一次來到蘇州,覺得萬事皆非,曾經與我同行的妻子為什麼就不能與我同歸呢?「閶(chāng)門」,本是蘇州西門,這裡代指蘇州。我們說人死不能復生,賀鑄的這一問似乎毫無意義,但這恰恰說明了他對亡妻的一往情深,以至於想不通,才發出這一問。
緊接著的「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則寫出了妻子亡故後對於詞人的沉重打擊。在這裡,賀鑄以連理樹得半死、雙棲鳥的失伴,來比喻他自己的喪偶經歷。即自從妻子亡故後,我就好像是那遭到霜打的梧桐,已經是半死的狀態了,又好像是那白頭失伴的鴛鴦,孤獨的快要死去。賀鑄寫下這首詞的時候,已屆五十,所以這兩句真實反映了他孤獨悽涼的生活狀態。
過片「原上草,露初晞」,出自漢樂府喪歌《薤露》:「薤(xiè)上露,何易晞!」意為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妻子的新歿。它在這首詞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即緊承上片妻子死去的事實,開啟下句妻子的新墳,即「舊棲新壠兩依依」。它的意思是說,一邊流連於舊日同住的居室,一邊又徘徊在壟上的新墳。由此可見,賀鑄內心深處的亡妻之痛是多麼的強烈。
最後「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則是這首詞情感的高潮,也是這首詞最為動人的兩句。它的意思是說,如今躺在空蕩蕩的床上,聽著窗外的悽風苦雨,不禁感嘆今後還有誰再為我深夜挑燈縫補衣衫呢?雖然詞人追憶的不過是生活中最為平常的一個小細節,但是它卻表現出了妻子的賢惠,以及他們伉儷間的恩愛。
從藝術手法來看,這首詞的見長之處,便在於把情感形象化。如「梧桐半死」、「鴛鴦失伴」等,表達的是詞人內心深處的亡妻之痛;「原上草,露初晞」,表達的是人生的短促;「舊棲新壠」、「空床」,表達的則是處境的悽涼以及對亡妻的深切思念。總的來說,賀鑄寫給亡妻的這首詞,句句血淚,讓人不忍卒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