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核心精髓和人類終極之路——太一與中庸之道

2020-12-12 木建扶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類文明越來越變得支離破碎,無數專業分工,無數國家民族,無數個性與領域,讓世界無比複雜,無比混亂。

所有的人都埋頭鑽進牛角尖,越鑽越深,越鑽越細,造成了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隔離,越來越不能相互包容。

但是世界的真相真的如此嗎?有沒有其它選擇?木建扶認為,其實我們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反其道而為之,走另一條道路:大一統。

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

中華文明自古就有兼容並包的傳統。雖然漫長歷史以來,接觸過眾多異文化,經歷過多次民族入侵,但是我們並沒有消亡,而是同化了許多異族,接納他們的文化。

但是這條道路是很難的,最難的就是擁有自己的內核,有了核心思想才能掌控外物而非被外物掌控,所以我稱之為神魂。人只有有了神魂才稱為生命,一個文明也只有擁有神魂才能重現生機。

木建扶經過這幾年的研究認為,在所有的經典裡面,只有中庸之道才能稱得上是中華文明的神魂。

當然此中庸非彼中庸。因為幾千年儒家文明斷代,所以現代人認為中庸就是什麼事情都渾渾噩噩,搗糨糊,和稀泥,但如此只能稱為平庸而非中庸。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問:貫的什麼?很多儒生讀了一輩子聖賢書,根本不去思考或思考不出來。木建扶認為,一以貫之乃天地人三才一貫,過去現在未來一貫,隱微平常浩瀚龐大一貫。也就是說,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上,囊括天文地理人事與萬事萬物,同時掌握豐富複雜的無數變化。如此方稱中庸之道,又稱為太一。

中庸者,中道用於事者也。故中庸為實學,而不是只知之乎者也的腐儒。中庸者,能大能小。小則中正平和的生活,不太過也不不及,不片面認知不走極端,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但做到已經很難了。

大中庸則更非如此,而是以正守本,以偏制偏,也就是以中道而用偏理,奇計,邪道,不離中道而能行於世。這就是中庸之道的小大之辯,此誠所謂難中之難者,若非夫子,世人恐聞不得聞耳,豈是程朱所能了知。

故中庸之道,必然要求我們能夠兼容並包。因為有神魂在,外在的器物,起居,技術就像穿的衣服一樣,並不妨礙文明的延續。

現在中國正在以新面貌在世上崛起,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就是構築核心精神,應該是真正的儒家與諸子百家重新傳揚的時候了。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體現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於怎麼樣才算學會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為儒家精髓來看,要學會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但是,世事無常,而中庸思想所講求的那個度總是難以掌握的,所以,還沒有誰可以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中庸的,只能說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中」「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合理吸收和借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既能有效延續文藝復興激發的正能量,又能以己之長彌補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現代性的先天不足。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所指出的,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一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什麼是「獨特思維方法」?就是以「中」為度、以「和」為貴。《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
  • 《中庸》重心在「道」,「修身則道立」
    《中庸》言「道」。道,為何?率性也。性,為何?天命也。如何對待「道」,修之也。修道,謂之「教」。故,《中庸》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其核心,在於「道」。即,《中庸》首章,說了「道」,它是什麼,以及它的意義。
  • 探訪|鳳儀書院的三幅壁畫,揭示儒、道、佛三個教派的思想精髓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孔子三十歲時,就開始收徒講學,以私人身份從事講學活動四十多年,在我國教育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相傳他有弟子三千人,得意門生七十二人。
  • 「大道中華」韓秉欣:大道絕學中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其實南老的《我說參同契》上冊「龍代表的意義」一節和「至日閉關與奇門遁甲」一節這兩個部分,從根本上是完全內在的連在一起的,同道出了中華大道絕學、原典東方文化的精髓所在。至根至本,追根溯源,「中華『龍』及其『神龍』文化(文明)」和「二至還鄉一九宮」,說的完全是一回事。所以,在這裡若通,則一通百通。
  • 聖門以「中庸」為道 作者:蘭州木易
    《中庸》三十三篇,三千五百六十八個字,為何而作也,子思憂道學失傳而作也。可見《中庸》是講道講心法心傳的。聖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十六子心轉,到子思這裡化為「中庸」二字至簡至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易道」其言有異,本質無二。
  • 志忠:古代的中庸之道,被稱為封建殘餘的毒藥
    一、古代社會階層固化,社會積攢更多的負能量,是因為儒家傳統中庸思想在維護相對和平方面發揮了作用歷史是螺旋式發展的,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文明的程度,現代社會肯定比古代先進,現代社會有戾氣,不是嗎?在現代社會被視為封建毒藥的中庸,其內涵是什麼?在《禮記·中庸》開頭,他闡明了平均的含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白字的翻譯是人類的本性,叫做性。跟隨自己的好「性」,培養道德性情並不斷調節他稱為「道」。
  • 《西部世界》第三季第五集:論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即「不可能出現的理想社會和事物」。在第五集裡關於瑟拉克的回憶中,瑟拉克和他的哥哥目睹了核戰爭的危害,巴黎轉瞬之間化為灰燼;而人類並沒有停止自己的惡行,人類社會依舊處於無序的混亂之中。這促使兄弟倆成立英賽特公司,試圖開發出一套基於人類歷史和行為大數據的系統,以預測人類未來的行為,從而對人類的行為加以約束,這就是後來的雷荷波系統。
  • 傳承中華文化精髓 慈明中華文化培訓班長清開講
    大眾網濟南12月21日訊(記者 孫海燕 通訊員 孟祥江)12月18日,第一期慈明中華文化培訓班在靈巖開講。記者了解到,該活動旨在傳承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培養倫理道德素養。儒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再次受到世人熱切關注。
  • 在中華文化中,「道」究竟是什麼?
    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由此可見,在中華文化中,很多地方都出現道,引用道,往往讓人搞不清楚,再加上現代有些人又有意無意的把道解釋的過於神秘,更是讓人云裡霧裡,難以理解。
  • 武術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和內核
    武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承載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而武術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魂魄,它滲透於武術運動技術之中,貫穿於武術文化的始終。武術作為古代軍事戰爭一種傳承的技術,可以強身健體,亦可以防禦敵人進攻。習武之人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 中華文明的奠基石
    分別是幼發拉底和底格裡斯兩河之間的巴比倫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其中巴比倫文明最早出現,大約在6000年前;古埃及文明隨後出現;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大約在4000年前出現。
  • 【魅力後崗】中華文明視野下的民族復興
    在有史籍記載的多數時間裡,中華民族在經濟、科學、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是中華文明的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
  • 道家古典修仙和當代中華仙學
    我為道家仙學後輩,通過此文對陳攖寧先生的道家修仙之路再行拜服之禮。先生首談傳承,文化一脈必須完成傳承之後,再行發展。二、「修仙」是道教最基本的信和仙家的最終成就時空異也,一切皆易,古典修仙路徑難掩三千年時間跨度之變化。修仙之路,同時向過去尋求,向現在尋求,向未來尋求,這才是回歸道家之初心,真正弘揚道家之精髓。
  • 老楊講智慧之中庸之道(系列1)
    中庸之道在現代人的理解大多是和稀泥和牆頭草,大多有貶義的意思。甚至成為調侃一個人的口頭禪。今天我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講一下中庸的含義,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其次,中庸不是和稀泥,他有實事求是直言不諱和恰到好處的意思。三五個好友飲酒聊天,其中一個人說:今天的就要少喝點高興就好,酒大傷身。但是,大家卻不聽他的喝得酩酊大醉醜態百出,爛醉如泥。這其實就是中庸思想中恰到好處的表現。難道這時候你還認為中庸是和稀泥嗎?
  • 食為先的中庸之道:香乾炒雞丁
    提到中庸二字,人們往往認為指的是《中庸》這本書。其實,中庸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更多的時候其實指的是一種智慧,所謂「中庸之道」是也。「中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歷代聖賢的推崇。近年來,如此優秀的文化思想被世俗的人們把它理解為「牆頭草哲學」、「和稀泥派」、無原則的濫好人、滑頭狡詐的處世之道等等。其實不然,中庸不是折中更不是「兩面派」,中庸應該是是合適的極致。有些事情做3分就夠了,你就做3分,有些事情做7分合適你就做7分。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做5分。
  • 《易經》、《道德經》和《中庸》的精髓
    可見《易經》十分重視謙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謙卑,守住低處 《易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 老子說:「上善若水。」
  • 何為中庸之道?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以那樣的心態面對世間一切,如古月懸天,自照八方,而萬法不能侵擾。
  • 中國「和」之道: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展示的「和」字如何理解?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大氣恢宏,張藝謀向世界傳達了中國精神的精髓——「和」中國文化深厚五千年,華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支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如果中國文化精神的核心用最簡單的話來闡述,那就是「和」字。中國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所不同,道家主張的是出世思想,以無為和辯證思想為核心,儒家主張的是入世思想,追求的是進取。
  • 陶寺觀象臺——人類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山西襄汾陶寺觀象臺,一個劃時代的科技進步產物,人類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如果說蒸汽機帶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觀象臺就是農耕文明的標誌,從刀耕火種過渡到耒耜為代表的農耕,經過幾十萬年的時光,縱觀人類生活的全部歷史,混沌蒙昧是漫長而持久的,文明開眼只是最近瞬間的事,「觀象授時」引導人類按自然規律播種和收割,意義是劃時代的,我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不但產生效益,在更深的層面上,它對國家的形成,種族的興旺起著不可替代的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