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後崗】中華文明視野下的民族復興

2021-02-08 美麗後崗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夙願。在有史籍記載的多數時間裡,中華民族在經濟、科學、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是中華文明的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提供了重要啟示,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啟示,為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發。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文明史的視域下考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傳承和弘揚,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啟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出更奪目的光彩,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

吸收古代理想社會的合理成分,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是人類特有的現象。中國古代設想的「小康」「大同」,就是人類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小康」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在這裡,「小康」具有「小休」「小安」的意思,表達了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社會生活的嚮往。《禮記·禮運》系統描述了「小康」和「大同」兩種社會模式。所謂「大同」,是天下為公、力不為己、講信修睦、財產公有、井然有序的社會,這與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有相通之處。「小康」和「大同」分別為中國古代人們追求的現實目標和最高目標。鄧小平同志借用中國古代的「小康」一詞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並提出實現小康社會的步驟。使用「小康」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紀末,我國先後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2020年,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小康社會憧憬變為現實,在推進民族復興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這是推進民族復興的新起點。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人民幸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內在要求,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弘揚傳統變革精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中華民族是具有變革精神的民族,早期經典《周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禮記·大學》中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歷史上,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豪邁宣言。這種變革精神和實踐,推動中華民族不斷自我超越,並在人類長期歷史上走在時代前列。「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時代在不斷發展、環境在不斷變化,任何社會只要固步自封、僵化硬化,就會失去活力;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適應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恆的精神氣質」,要勇於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通過革故鼎新不斷開闢未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要弘揚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蔚然成風。


弘揚傳統辯證思維,推動社會協調發展。不同於西方社會注重個體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模式是矛盾辯證式的、整體的。陰、陽是傳統文化中兩個相互對立、彼此作用的元素,任何事物都是這兩個元素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和諧,事物才能生存發展;陰陽失調,事物發展就不順。正所謂「孤陰不長,獨陽不生」「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內蘊著聯繫的、系統的觀念,這與唯物辯證法具有內在一致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事物、推動發展的根本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面的復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弘揚傳統辯證思維,貫徹協調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團結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奮鬥、不懈奮鬥。

弘揚「天人合一」觀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樸素自然觀,「天人合一」是樸素自然觀的核心理念。《易傳》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吉。」「先天」指在自然變化之前對自然加以引導,「後天」指遵循自然的變化。這是從道德層面闡述天人合一思想。莊子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達到一體,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就把人與自然看作了一個有機整體。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意味著要尊重萬物的存在。董仲舒認為,「天地人,萬物之本也」,三者缺一不可。王陽明也認為,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縱觀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觀念始終貫穿其中。在人類文明史上,其他幾個文明古國的衰敗、文明的中斷,很大程度上都和生態遭到破壞有關。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念,也是今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遵循。走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而且對民族復興起著根基作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弘揚「天人合一」觀念,貫徹協調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弘揚「協和萬邦」理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禮記·中庸》有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尚書》講的「撫綏萬方」,意思是國家強盛根本在於安撫、團結各個邦國。孔子在《論語》中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和文化交流。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就是中華民族對外交流、造福世界、促進和平的生動史實。中國的對外交流是和平、平等的交流,是互利共贏的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傳承至今從未中斷,從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並蓄中不斷衍生發展。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今天的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社會變革一日千裡,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善於在開放中學習都會很快落後於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協和萬邦」理念,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相關焦點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文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
  • 從北魏孝文帝漢化看中華文明的魅力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中華文明大多是處於世界領先的位置。
  • 鑑往知來,讓璀璨的中華文明照亮復興之路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從中華文明中汲取復興力量
    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其根之所系、脈之所維,這個根脈就是歷史和文明,而考古學正是認識這個根脈的重要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文物和古蹟中不僅蘊藏著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也透射著當今中國發展繁榮的文化密碼、力量源泉。考古發現不僅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也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 從中華文明中汲取復興力量(人民論壇)
    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其根之所系、脈之所維,這個根脈就是歷史和文明,而考古學正是認識這個根脈的重要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文物和古蹟中不僅蘊藏著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也透射著當今中國發展繁榮的文化密碼、力量源泉。考古發現不僅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也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書寫中華文明時代話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在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歷史節點上,設定社會文明程度新提高的目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未來中國文明發展方向的戰略思考,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尤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未來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這一目標應貫穿國家、社會與公眾這三個層面。
  • 建為歷保劉超:保護歷史建築,傳承中華文化,給力民族復興
    擦亮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明。已經強大起來了的中國人,都希望實現民族復興。民族復興的前提,不是物質,而是精神,是文化復興。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強。如果沒有文化復興,奢談民族復興,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這個夢想很熟,似曾相識。承載文明和文化的文物,是文化復興之本。
  • 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到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既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特質一個時期以來,有兩個問題引發了思想理論界的關注。一個是「為什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唯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不曾中斷?」另一個是「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西方,為什麼會在古老的中華大地生根開花、結出碩果?」
  • 從百年沉淪到民族復興,中華崛起世界感嘆,金一南:為什麼是中國
    經過百年的救國,我們的民族站起來了。當新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森林中時,所有的西方人都不樂觀。因為那時候我們還落後。正如少將金一南在一次演講中所說,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經濟總量沒有排在世界前列,我們也沒有排在世界前16位。
  • 時下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工作
    敦煌,這個絲綢之路上不平凡的小城,隨著總書記的到來,又一次聚焦在全球的視野之中。千年敦煌,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縮影,因開放交融而興盛,因閉關鎖國而衰落,今天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又將綻放出千年文明之光。這個曾讓國人扼腕嘆息和魂牽夢繞的地方,千百年以來,曾匯集著來自歐洲的貨物與文化,中亞的語言與文字,印度的藝術與宗教,它們與中華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沉澱、綻放。
  • 飛天藝術:展露了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曙光
    相對而言,天宮伎樂的寫實性更強,而飛天伎樂則表現出東方民族出人意料的想像力和浪漫情懷。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各種文化的複合體。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仙長期交流,融合為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飛天。憑藉飄拽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 中華文明的根基
    第二代是在第一代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的,叫「古典文明」,包括印度、瑪雅、希臘、波斯、羅馬、拜佔庭、日本、阿拉伯、俄羅斯。第三代叫「現代文明」,主要指西方。大多數文明都是區域性或民族性的。印度文明,就是區域性的,不論種族論地區。斯拉夫文明,就是民族性的,不論國家論民族。日本文明,則既是區域性的,又是民族性的,一國一族一文明。
  • 勇擔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瑰麗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鴉片戰爭後,中國遭受了千年未有之變局,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國家積貧積弱,社會戰亂不已,人民生靈塗炭。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但都壯志未酬,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劉 傑  12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豐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蘊藏著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華詩詞的創作熱潮需要我們進行很好地引導、扶持,希望各方面力量共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社區文明建設等方面,使中華詩詞得到更大的普及,在民族復興大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周文彰致辭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包含和要求中華詩詞的復興。中華詩詞的復興,既有黨中央大力倡導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機遇,又有地方、學校、企業和千家萬戶喜愛中華詩詞的廣泛基礎。
  • 【央視快評】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充分闡明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鮮明指出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的前進方向,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提供了思想引領,為中華文明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注入了強大動力。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燦爛輝煌。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並且是唯一沒有中斷、傳承至今的文明。
  • 培養與民族復興相適應的現代文明人格
    【光明論壇】 作者:完顏平(紀檢監察工作者)注重引導黨員幹部修身律己,「培養現代文明人格」,是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工作報告提出的重要要求。對文明人格的關注是一切文明得以立足的核心,從古希臘哲人的「認識你自己」、古印度覺者的「自度度人」,到中國古人的「修齊誠正、立己達人」,都說明個體人格之於文明社會的意義。人格常常是人生的指揮棒。清廉是清廉者的福音,腐敗是腐敗者的噩耗。先哲康德說:「有兩樣事物使我心中不斷充滿驚奇和畏懼:在我頭上繁星密布的蒼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 中華文化圈何時才能復興呢?你可能想不到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中華民族那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自古就創造了十分燦爛的文明成果。在古代幾千年時間內,創建了最為強大的中華文化圈,成為東方文化的最核心代表,成就了東方文明幾千年的強盛。而在近代因為中華文化圈核心中國的衰弱,變成西方任意蹂躪的對象,自身難保的中國,自然文化圈土崩瓦解,到現在已經是不復存在。
  • 今日聚焦:中華文明歷劫不死、經久不衰,洪荒之力在此!必然走向偉大復興!
    只有中國文明,從誕生到今天連綿不絕,經久不衰,所有的傳承和記錄都有據可考。 5000年來,中國文明經受了無數次外來衝擊,幾次面臨滅絕的危險,但關鍵時刻總能成功渡劫、鳳凰涅槃,重新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這不能不說是文明史上的一個巨大奇蹟。 在現代文明出現以前,地理環境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安全性。
  • 在災難面前,中華文明是中國精神的永動機
    在他們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隨時都是一個起點,每當他們建立起大一統盛世的時候,總是不認為這是創造是復興、是回到巔峰,似乎那個巔峰的中國,早在黃帝之前就存在一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中國其實是一個文明,但他卻「偽裝」成一個國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