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夙願。在有史籍記載的多數時間裡,中華民族在經濟、科學、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是中華文明的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提供了重要啟示,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啟示,為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發。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文明史的視域下考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傳承和弘揚,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啟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出更奪目的光彩,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
吸收古代理想社會的合理成分,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是人類特有的現象。中國古代設想的「小康」「大同」,就是人類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小康」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在這裡,「小康」具有「小休」「小安」的意思,表達了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社會生活的嚮往。《禮記·禮運》系統描述了「小康」和「大同」兩種社會模式。所謂「大同」,是天下為公、力不為己、講信修睦、財產公有、井然有序的社會,這與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有相通之處。「小康」和「大同」分別為中國古代人們追求的現實目標和最高目標。鄧小平同志借用中國古代的「小康」一詞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並提出實現小康社會的步驟。使用「小康」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紀末,我國先後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2020年,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小康社會憧憬變為現實,在推進民族復興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這是推進民族復興的新起點。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人民幸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內在要求,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弘揚傳統變革精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中華民族是具有變革精神的民族,早期經典《周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禮記·大學》中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歷史上,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豪邁宣言。這種變革精神和實踐,推動中華民族不斷自我超越,並在人類長期歷史上走在時代前列。「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時代在不斷發展、環境在不斷變化,任何社會只要固步自封、僵化硬化,就會失去活力;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適應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恆的精神氣質」,要勇於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通過革故鼎新不斷開闢未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要弘揚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蔚然成風。
弘揚傳統辯證思維,推動社會協調發展。不同於西方社會注重個體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模式是矛盾辯證式的、整體的。陰、陽是傳統文化中兩個相互對立、彼此作用的元素,任何事物都是這兩個元素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和諧,事物才能生存發展;陰陽失調,事物發展就不順。正所謂「孤陰不長,獨陽不生」「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內蘊著聯繫的、系統的觀念,這與唯物辯證法具有內在一致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事物、推動發展的根本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面的復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弘揚傳統辯證思維,貫徹協調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團結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奮鬥、不懈奮鬥。
弘揚「天人合一」觀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樸素自然觀,「天人合一」是樸素自然觀的核心理念。《易傳》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吉。」「先天」指在自然變化之前對自然加以引導,「後天」指遵循自然的變化。這是從道德層面闡述天人合一思想。莊子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達到一體,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就把人與自然看作了一個有機整體。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意味著要尊重萬物的存在。董仲舒認為,「天地人,萬物之本也」,三者缺一不可。王陽明也認為,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縱觀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觀念始終貫穿其中。在人類文明史上,其他幾個文明古國的衰敗、文明的中斷,很大程度上都和生態遭到破壞有關。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念,也是今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遵循。走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而且對民族復興起著根基作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弘揚「天人合一」觀念,貫徹協調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弘揚「協和萬邦」理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禮記·中庸》有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尚書》講的「撫綏萬方」,意思是國家強盛根本在於安撫、團結各個邦國。孔子在《論語》中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和文化交流。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就是中華民族對外交流、造福世界、促進和平的生動史實。中國的對外交流是和平、平等的交流,是互利共贏的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傳承至今從未中斷,從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並蓄中不斷衍生發展。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今天的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社會變革一日千裡,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善於在開放中學習都會很快落後於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協和萬邦」理念,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