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書寫中華文明時代話語

2020-12-22 瀟湘晨報

「十四五」時期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能否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深刻指明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戰略舉措。

規劃《建議》從六個「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提到,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筆者認為,社會文明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基礎指標。它不僅要看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更要看一個社會在價值領域、思想領域、道德領域、文化領域的發展水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在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歷史節點上,設定社會文明程度新提高的目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未來中國文明發展方向的戰略思考,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尤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未來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這一目標應貫穿國家、社會與公眾這三個層面。從提高公民文化素質、培育良好社會風尚、提升公共文明素養等方面綜合發力,切實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基礎保障。它不僅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文化發展方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前提基礎。這一宏闊的文明視野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價值和文化理想。

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在價值觀念上的最大公約數,也是當代中國最為內在的精神信仰與價值認同。它將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準則和公民價值規範有機融合在了一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道德價值的準繩,扎牢了理想信念的根基。只有將它落實到社會發展的每一步,落實到公民道德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從而推進社會文明程度的新提高。當然,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是相輔相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不僅意味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更意味著其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的顯著提升。從根本上來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然要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因此,以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進一步帶動人民身心健康素質的明顯提高。一個崇德向上、尊重科學、文明和諧的社會,是新時代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必然要求,也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的迫切要求。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僅跟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更要看其發展是否能夠惠及全體人民。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即將完成,廣大人民群眾對於文化事業部門所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這勢必要求我們不斷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務水平。因此,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個更加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它不僅能夠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提升人民群眾的文明素養,更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文化產業肩負著生產文化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的任務。在「十四五」期間,我們還應當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把握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和資源要素條件,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的新發展,打造一個更為健全的文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只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供豐富立體的精神文化生活產品,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當然,社會文明程度的新提高,不僅應當著眼於一國之內,更應該具備全球視野。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中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文化建設領域,我們依然面臨著國際上的各種挑戰,講好中國社會文明發展的故事對於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在深入研究中華文明起源與特質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完整的中華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將對外傳播的內容從表層的文化符號,轉移到傳達中華文化基因、民族精神、哲學智慧、倫理道德的思想層面上來。此外,我們還要善於藉助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把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展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的文化成果提煉出來,以「中國的文化,國際的表達」傳播出去,推動他們走向海外,成為影響世界的主流人群,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可以說,只有深深地紮根於民族文化的歷史基因、血脈傳承,牢牢地把握住民族文化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書寫出中華文明的時代話語和世界話語,也才能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從而激發出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開啟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歷史新徵程。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由此,文化建設成為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主要途徑,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成為文化建設的發展標準。文化建設與社會文明的共生共存關係,使得文化建設的進展成就,能夠直接表明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  文化建設和社會文明的關係,決定了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新提升、達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求和重要保證,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
  •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涵養文化根脈——訪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明確提出,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在完成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對社會文明進步與發展的預判與願景,是一項承前啟後的部署。」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說。
  • 動態圖卡 | 如何理解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動態圖卡 | 如何理解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今日推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系列問答第九期:深刻認識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來源:中國文明網攀枝花市仁和區人民法院官方微信仁義 | 法正 | 和衷 | 惟民往期精選圍觀市中院黨組書記、代理院長黃志勇調研指導仁和區法院工作原標題:《動態圖卡 | 如何理解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 探尋中華文明記憶,從這裡說起——欒豐實教授談中華文明探索的幾個...
    兼任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龍山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和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山東省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分散不均的原始部落到如今和諧統一的泱泱大國,中華文明如璞玉般,經歲月長河打磨後成為屹立於世界東方的不老傳說。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文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
  • 中華文明的奠基石
    都有其獨特的文明密碼,那麼作為四大古文明唯一流傳至今的中華文明的密碼又是什麼呢?早期文明的發展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40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南方古猿開始兩足直立行走,邁進了手足分工合作的歷史新時代。200萬年前至170萬年前,能人以石塊為材料製造工具,擴大了獲取食物的來源,腦容量進一步增長,加快了智力水平的提升,人類成為萬物之靈變為可能。
  • 王天成 | 中華文明VS西方文明
    關鍵詞:四大文明古國;軸心時代;中世紀;近代文明 讀某著名大學教授談「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文章,對其中的一些觀點,本人不敢完全苟同,曾撰寫《也談軸心時代的文化巨人——與某著名大學教授商榷》一文,收入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拙作《歷史這樣說》一書。
  • 從中華文明中汲取復興力量
    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其根之所系、脈之所維,這個根脈就是歷史和文明,而考古學正是認識這個根脈的重要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文物和古蹟中不僅蘊藏著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也透射著當今中國發展繁榮的文化密碼、力量源泉。考古發現不僅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也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 小手拉大手 共創文明城 書寫文明公約 弘揚時代新風—明德路小學...
    小手拉大手 共創文明城 書寫文明公約 弘揚時代新風—明德路小學師生、家長書法大賽 2020-07-24 1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文明的上古時代2:歷史的起源【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前傳】
    古代王朝,強有力的開國君主去世以後,新的君主依靠血緣繼承缺乏權威,往往都會出現地方勢力的叛亂。少昊以黃帝長子的身份繼承君主地位,但沒有返回炎黃故地,而是繼續留在東夷地區執政,這也可能是導致國家出現混亂的原因之一。炎黃部族為了維持國家統一沒有表示反對,但可以想像:身處東方,兼任東夷部族首領的少昊,他的君主權威恐怕很難得到比東夷部族更強大的炎黃部族的尊重。
  • 「大道中華」發端於巫的早期士人群體,是奠定我們文明體國家的社會...
    編者按:學界和社會上習慣性地認為,中華士人群體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作者王巖林覺士認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前,社會事務已各有領管、生業百工已極為發達、文明體架構就已基本奠定。發端於巫和更多依賴於「事務傳承世襲」的士人們,其實一直就是我們這個文明體國家的社會主力群體。
  • 全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創建工作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南崗區作為全市的中心城區、創城工作的主戰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的支持指導下,把創城工作作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作為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作為全面提高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載體,大力推行「765工作法
  • 【共有家園】中華文明基本特質與不同文明的平等共處
    與世界上許多以宗教為核心的文明體系相比,中華文明是一個具有獨特宇宙觀和社會倫理規範的思想體系,其最重要的基本特徵是世俗性。構成儒學和中華文明的宇宙觀和基本社會倫理結構的,是人間塵世中的社會秩序和人際倫理(三綱五常、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而不是對超越凡世的「造物者」的崇拜和對「末日審判」的恐懼。中原皇朝的皇帝們不把中華文明體系與任何具體宗教對立起來,也不把自身的宗教傾向強加給各族臣民。
  • 從中華文明中汲取復興力量(人民論壇)
    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其根之所系、脈之所維,這個根脈就是歷史和文明,而考古學正是認識這個根脈的重要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文物和古蹟中不僅蘊藏著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也透射著當今中國發展繁榮的文化密碼、力量源泉。考古發現不僅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也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 簡述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
    至此,以伏羲氏為部落首領的崑崙丘,由「自在農業」進入了「定居農業」時代,農、漁、畜、禽勃勃發發,部落眾生安居樂業,跨入了人類社會初始文明的門坎。二、崑崙丘的失落。當社會進入臨炎黃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剩餘物資的累積,或是崑崙丘局地人口過剩,資源匹配不敷,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階級、剝削、壓迫、私有制和帝王世襲制,以致釀成了中華歷史上最早的「炎黃」、「蚩黃」、「共顓」三場「爭為帝」大戰。
  •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思想淵源和時代意義
    2.人民群眾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參與者與受益者  新時代文明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更廣泛、更有效地動員和激勵廣大農村群眾積極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文明實踐 |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長子經驗」
    截至目前,以全縣域為整體,縣、鄉鎮、村(社區)為單元,長子已建成1個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4個鄉鎮(管理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 292個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形成縱向涵蓋縣鄉村、橫向輻射黨政群的三級文明實踐網絡。全縣註冊志願者達到5萬多名,其中黨員幹部1萬餘名,並在全縣形成12個特色鮮明、 內涵豐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板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 中華文明的根基
    因此,不大可能有其他國家和地區被日本化、印度化、斯拉夫化。過去沒有,將來也難。世界性文明的出現,是從公元前二百多年開始的,這就是羅馬文明和漢唐文明。然後,是伊斯蘭文明和西方現代文明。但是,羅馬文明衰亡了。延續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是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現代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現代文明都是有信仰的,沒有信仰的是我們。是這樣嗎?是。什麼是信仰?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
  • 新時代文明實踐,鄉鎮在行動
    新時代文明實踐,鄉鎮在行動 2020-07-11 2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