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華文明記憶,從這裡說起——欒豐實教授談中華文明探索的幾個...

2020-12-16 騰訊網

欒豐實 山東煙臺人,原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兼任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龍山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和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山東省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分散不均的原始部落到如今和諧統一的泱泱大國,中華文明如璞玉般,經歲月長河打磨後成為屹立於世界東方的不老傳說。但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那個神秘又遙遠的早期文明是什麼?這些疑問,既是每個人生而有之的文化自覺,也是值得不懈探索的科學命題。在史書之外,在文字之前,文明的起源隱藏在一件件文物和一處處遺蹟中,這是考古學給我們呈上的一份答案。

探索中華文明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判斷「文明社會」的標準是什麼?這是研究中華文明的首經之路,目前學界討論最多的主要為農業、城址、青銅器等幾個要素,但它們在文明演進中是何角色?又是如何通過它們解密早期文明的社會結構?齊魯文明在中華文明中是何位置?山東大學欒豐實教授帶領我們穿越時代,一起探尋中華文明最初的記憶。

「新石器革命」與農業文明

中國自古以來以農業立國,農業發展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稱早期農業的產生為「新石器革命」。「早期農業產生之前為舊石器時代,經濟活動是以採集和漁獵為主的攫取經濟。生產性經濟農業的產生,使人類擺脫了對大自然的完全依賴而進入新石器時代,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進步,分散的社會組織結構變得聚集且統一;隨著後期經濟發展使社會結構複雜化,最終形成了國家。」欒豐實教授指出。

如何判斷早期農業發展程度、起源時間,就需要通過具體考古遺址的研究為我們揭開面紗。「比如過去的主要生產方式是採集、狩獵和捕漁,很多陶器上都有採集和漁獵生活的寫實或者抽象的反映,而農業產生後也留下重要線索——糧食。距今八千年前後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十餘萬斤碳化和灰化的黍和粟,而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則發現大量稻作遺存,它們都是人工栽培並非野生,這是說明農業存在的最直接證據。除了農作物之外,農業工具發現的也很多,這些考古發現都證明當時的中國確實有了農業且達到一定水平。」但如何在考古發掘中發現這些在地下保存了幾千年的糧食蹤跡呢?

欒教授繼續說道:「過去研究史前時期的人們生前吃什麼多是靠推測,因為小米粒等糧食碳化以後混雜在土裡眼睛根本看不見。現在發明出一系列方法和技術可以獲取這一方面的資料。例如:對文化堆積土進行水洗浮選,可以獲取和農作物在內的碳化植物類遺存;運用碳氮同位素檢測技術,可以判斷人們生前的食物結構,如在魯東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檢測發現大型墓葬的墓主吃大米較多,普通的社會成員則以吃小米為主。另外,從土壤中水稻植矽體的數量和分布情況,可以為尋找包括稻田在內的稻作遺存提供重要線索。」因此,隨著大量現代科技手段在早期農業考古中的應用,透過農業發展洞察早期社會文明的方式也更有說服力。

城址發掘與政權文明

除了對農業的考察,城址的發掘也為探索早期文明開闢新的天地。城市的發展體現著文明進程,對此欒教授說道:「國家與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同步進行,這裡的國家包括一些文明初期的地方政治實體,也被認為不太成熟的早期國家。城牆、宮殿以及專用於戰爭的武器的出現,是國家政權產生的重要標誌,因此,早期城址的發掘和研究對於探討國家的形成、文明的起源有重要意義。」

對城址的研究,聚落考古是目前常用的一種方法,即從聚落的空間分布、聚落內部的房址布局、墓地和墓葬等判斷聚落結構、社會分化,從而區分古代社會的複雜程度。「早期的國大概就相當於現在一個縣的規模,從結構上看,縣城下面有鄉鎮、再往下有村子,從整個聚落角度看是一個三級聚落。但它是不是構成一個領導與被領導,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是不是可以劃分為不同階層,這要從具體的遺址揭露來看。房子的大小、墓葬的大小及相互關係等也反映社會分化、貧富與等級,通過這樣一種途徑可以研究古代文明的演進以及確定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欒教授解釋。

史前城址的大量出現,本身就標誌著當時中國社會的生產力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至少物質財富已有相對的剩餘。毫無疑問,在任何時候修築城垣都將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況且考古發現的史前城址一般都在十萬平方米以上。因此,城址的修築絕非一村一寨之力所能為之,而只能是成千上萬的人力在長時間內勞動的結晶,這清楚地表明當時的氏族公社或部落集團已經具有從事非生產性活動和營造大規模工程的物質基礎,它理所應當成為當時社會生產力和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

青銅器:階級地位的象徵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是享譽世界的文物,自史前時代誕生到戰國末年,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欒教授指出:「由於青銅工具的生產效率遠勝於石器,加以當時的鑄造技術可以製作出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各種手工工具和農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古代都邑的產生。青銅工具用於採礦業,可以採出更多的礦石,冶煉業發展的結果,反過來又促使青銅鑄造業的進步。」這種良性循環,使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青銅的大量鑄造,使人類的歷史從很久以前就有了一種厚重感,它的冶鑄和使用作為文明的衡量標準之一,也反映了文明的進步程度,「因為青銅器的製作工序複雜,需要協調多方面的人力、物力,同時還需要專業人士從事生產;其次青銅器的分工伴隨著社會化大分工和階級分化,這些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又促進了早期社會的文明化進程和早期國家發展。」作為文明物化形式的青銅器,還是社會成員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從出土青銅器的墓葬和遺址來看,擁有青銅器的多為社會上層人士,尤其是青銅禮器和大型青銅兵器均出土於貴族的墓葬,而社會下層人員中並未發現。」欒教授說。

青銅器不僅是實用之器物,也是人們思想文化觀念的「物化」見證。「古代鑄造的某些青銅器,除了有複雜紋飾和圖案,甚至還有長短不同的銘文。記載著當時的歷史事件等內容。」因此,青銅器為古代社會、政治、思想、文學、經濟等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史料。每一件青銅器自鑄造之日起,便伴隨著人類的時代發展,走向深廣的歷史長河,都是一幅中國歷史文化地圖,記錄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密碼。

中華文明與齊魯文明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文字、禮制、陶器等眾多因素的產生在文明演進中的作用也同等重要,上文只是描述了中華文明探索的冰山一角,如日本學者貝冢茂樹還提出用文字、城市和青銅器三要素作為文明社會的衡量標準,後來隨著社會複雜化,禮制、玉器等多種文明要素也加入進去。「目前很難找到一個放在全世界都成立的標準。」欒教授指出,因為一個社會的構成因素包羅萬象,古代社會的研究是一項繁瑣複雜的大工程,所以早期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也不僅是農業、城市或青銅器等其他類別單獨某一要素的作用,而是多種文明要素共同進步並相互作用的結果。

另外,探索中華文明過去的記憶,離不開對齊魯文明研究。欒教授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齊魯文明是中華文明非常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是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學思想,還是齊魯大地考古發現的眾多歷史文化遺蹟,都共同見證著中華文明的變遷。」20世紀以來,山東地區大量史前考古遺址發掘出的文物使我們發現,這片齊魯大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嶽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誌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象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這種文明發達的史前文化,為研究中華文明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料。

總之,考古學從各個角度持續綻放著中華早期文明的魅力,回答著人類對那個遙遠時代的追問,伴隨著一件件歷史碎片被發掘時的驚喜,以及許多文明記憶被拼湊在一起時的感嘆,中華早期文明的神秘面紗也被層層揭開。

(圖文轉自:「半月談 文化大觀」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王天成 | 中華文明VS西方文明
    人類走向成熟的軸心時代,東西方文明一樣的燦爛輝煌。封建社會的東方帝國秦、漢王朝優於西方羅馬帝國城邦的奴隸制。中世紀西方長達1000多年的黑暗遠遠落後於東方強盛的王朝。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使西方領先於東方,橫霸世界數百年。東方有識之士的不斷探索,使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了,正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砥礪奮進。
  • 石破驚天 探尋五千年燦爛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 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文明起源,見證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石峁遺址 打造展示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標杆典範。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在哪裡?走進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探尋中華文明起源,感受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交相輝映的神木魅力。
  • 簡述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
    現將其中重點文章予以發表:探索研究崑崙丘的主要組織者和發現者之一原山西省陽城縣政協主席張星社及參與者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張高陵研究員、山西陽泰集團析城山旅遊公司總經理梁家庫撰寫的《簡述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
  • 中華文明的奠基石
    都有其獨特的文明密碼,那麼作為四大古文明唯一流傳至今的中華文明的密碼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各個古文明發展的初期階段,並探討中華文明的奠基石。分別是幼發拉底和底格裡斯兩河之間的巴比倫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其中巴比倫文明最早出現,大約在6000年前;古埃及文明隨後出現;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大約在4000年前出現。
  • 呂正慧 杉山正明教授的中華文明觀
    我覺得從《遊牧民》可以看出杉山教授的學術水平和宏觀能力,而《徵服者》一書則比較明顯地暴露了杉山教授的偏見。本文主要想對這兩本書所表現的對於中華文明的偏見,加以評論。但我要鄭重聲明,我對《遊牧民》一書是非常佩服的。所以要討論杉山教授的這些偏見,是因為我和杉山教授一樣,都對「中國的存在感」這個問題極為關心,我藉此可以說一說我的某些看法。
  • 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清華大學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經過研究以後是第一名巴比倫文明和第三名印度文明在陸地上的遇合。因為它們都缺乏原創性,所以也不算。6、留存到今比較完整的只有中華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地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徵萬裡,來到帕米爾高原,山脈高崇得仿佛不可逾越,他便以為這裡已經是東方的盡頭,於是揮師南下印度河。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
  • 中華文明源頭存在與否?從三要素缺失——談5000年文明認知與實證
    中華文明究竟有沒有5000年?前1000年的歷史是真實還是傳說?文明的起源究竟在何處?不要說是西方,就連我們自己可能也無法給出一致的答案。除了古書當中寥寥數語的記載以外,能向世人證明的以及我們自己想要尋求答案的似乎考古成為唯一正確的途徑。在文明之初,中華文明的族群究竟是如何發展?文明起源的標準又是什麼?
  • 範勇,為什麼說中華文明五千年
    我們的歷史傳說、歷史教科書均告訴我們:中華文明5000年。長期以來,這一說法無人質疑,大家都為中華悠久的文明而感到自豪。最近,這個大家習以為常的結論受到了明確的質疑。易中天教授在他的微薄和新書裡,宣稱要「擠出中華文明的水分」。擠出的結果是: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
  • 中華文明何止5000年!
    2001年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經過十餘年不懈努力後,近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對外宣布,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考古資料和實證研究證明中華文明在距今5800年前就已出現。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至公元前33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最後戰勝統治當地的波斯帝國,兩河流域的政治文明中斷,當地的楔形文字逐漸為外來的希臘文所替代。這裡的文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  幾乎與兩河流域文明同時,埃及文明出現於尼羅河流域,大致為公元前3500年,到現在也有5500年左右。但這一文明也在外族的數次入侵和佔領後被中斷,大約存在了3000年。到近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才被學者重新解釋。
  •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發現崑崙丘 中華文明八千年
    第二,中華文明到底是5000年還是8000年?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複雜,特別是崑崙山與崑崙丘,海內外學者爭論了幾千年都沒有定論。所以,《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前沿學術研究,許多屬於探索性質,提出論點要有論據,我們還是有一定文化自信的。
  • 瑪雅文明,蘇美爾文明,中華文明
    《在埃及與中華文明》胖哥已經說明了,中華文明與瑪雅蘇美爾文明有著幾乎共同的信仰。對於山頂洞原始記憶神的崇拜。所以才把神廟建成一座山的模樣,並共同程度的把神廟建在山頂之上。當時胖哥僅僅只是說的是三個文明的相似性,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三個文明有什麼關聯。
  • 中華文明的根基
    中華文明的特點,是「三個唯一」:1、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來延續至今的;2、延續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沒有信仰的;3、沒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這裡,顯然需要解釋。因此,不大可能有其他國家和地區被日本化、印度化、斯拉夫化。過去沒有,將來也難。世界性文明的出現,是從公元前二百多年開始的,這就是羅馬文明和漢唐文明。然後,是伊斯蘭文明和西方現代文明。但是,羅馬文明衰亡了。延續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是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現代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現代文明都是有信仰的,沒有信仰的是我們。是這樣嗎?是。什麼是信仰?
  • 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清華大學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6、留存到今比較完整的只有中華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地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有一點很奇怪,文明的原址,現在為什麼總是恐怖主義頻發,永遠是災難不斷、炮火連連?這完全是一個逆反的狀態。
  • 溯源,從了解開始:探尋中華文明,已經做了什麼;浙江做了什麼,還要做...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來說「溯源」有別樣的意義——從多維度去認識源遠流長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探尋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精深血脈的延續一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它的全名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是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起步於2004年~2005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經走過15年,它以考古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是的,我們自小聽聞的遠古傳說,其背後有真實的歷史。
  • 「在世界之中: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國際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成功舉辦
    主論壇發言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資深教授的《繼承與生成:中華文明主體性的當代思考》拉開序幕。作為「三極文化」中的一極(歐洲文化)代表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大衛 巴拓識(德國)特別指出,中國的千年智慧可以幫助世界探索出一種世界經濟和平發展的路徑,中國智慧中的 「天下平和」、「仁愛」的觀念促進了世界和平發展,特別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戰爭衝突中,中國智慧得以彰顯。 除了從中華文化的視角闡述外,也有專家學者對「第三極文化」的成果和發展方向展開研討。
  • 【共有家園】中華文明基本特質與不同文明的平等共處
    【作者簡介】馬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摘要】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在發展中演化出獨特的語言文字體系,孕育出有特色的農耕文明和與之相關的社會組織,發展出非無神論的世俗性文明和與之相關的非體質血緣的群體認同體系。
  • 行走大江南北 探尋中華文明——國際學生部開展文化考察實踐活動
    龍門石窟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寶庫,孩子們在這裡領略了古代藝術大師的卓絕技藝。在黃河風景名勝區,同學們感受中華母親河的氣勢磅礴,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在開封,遙望古城牆,欣賞北宋時期繁華蓋世的市井風情,細觀《清明上河圖》,感受「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的汴梁古都風韻。風景秀麗的深山古剎少林寺,勤學苦練的少林武僧讓同學們了解了少林「禪」文化。少林武術博大精深,表演精彩絕倫,孩子們大呼過癮!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  如何解決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