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術是中華文化和精神的集中體現
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它植根於中華大地,綿延數千年,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徵和標識,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標誌和智慧的結晶。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靈魂和血脈,伴隨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並發展起來;它萌生於中國傳統的文化土壤,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它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融合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通過徒手或藉助於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攻防格鬥的能力。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形成以技擊攻防技術為核心的健身、修身、防身、修道、參禪的體育運動項目和文化,具有完整的修煉和鍛鍊體系與文化體系,其運動形式包括徒手和器械套路,武術對練、散打等,強調理論與技術相統一。武術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超凡的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武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獨特的運動風格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是承擔弘揚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載體,它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與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國武術,並促進它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了具有完整體系的武術文化。易、儒、釋、道、墨、兵、醫等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武術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對近代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武術與易、儒、釋、道、墨等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生理學、心理學、養生學、美學、氣功、藝術、民俗、宗教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特別是中國古典哲學對武術的影響深遠。武術文化具有包容性、多樣性、多元性,古老「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周易哲學的武術陰陽觀,以陰陽太極五行八卦生化觀念為理論,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以及諸如尊道貴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崇尚自然、知行合一、貴和尚中等,共同匯聚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思想和文化。武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承載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而武術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魂魄,它滲透於武術運動技術之中,貫穿於武術文化的始終。武術作為古代軍事戰爭一種傳承的技術,可以強身健體,亦可以防禦敵人進攻。習武之人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武術文化是中國「大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精神內涵與深刻的哲理。
沒有文化的支撐,武術只是一種原始的技擊術。一個民族文化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國武術與日本空手道、柔道、劍道,韓國的拳道,泰國泰拳等,其作為技擊術本質上沒有多大的差別,除了它們各自所具有的獨特運動特點和風格之外,重要的區別在於其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蘊含的精神,它們都從一個側面代表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賦予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思想,而成為其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組織部分和精神標識。中國武術較其它國家技擊術之獨特在於其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它汲取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其文化內涵幾乎包含了儒、釋、道諸子百家在內的所有能代表的一切,博大精深,包容萬象,大道之學。中華武術拳種眾多,浩如煙海,燦若星河,形式豐富多彩又各具特色;作為中華武術而言,在幾千年歷史中積澱了各個時代的社會生活背景和不同環境所決定的差異性,在形成與發展中蘊含著獨特的民族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任何一個拳種、流派或體系都有其歷史背景和文化。全國各民族、各流派、各地方所特有的傳統武術,本身具有其獨特性、關聯性和同一性,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它們都是武術「百花園」中一朵朵瑰麗的奇葩,共同構建了龐大的中華武術體系。武術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體現了中華文化「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的精髓,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文化遺產。
二、「道」是武術文化和精神的最高追求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道」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和文化信仰,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道」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和本源,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最高範疇。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都是遵循陰陽和諧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清靜經》)武術是「以武載道」之術,以「拳」悟「道」之術。老子曰:「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莊子曰:「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道」是思想,術是方法;道為本,術為用;術合於道,相得益彰;道術相離,本末倒置,各見其害。有道無術乃魂不附體,有術無道乃體不附魂。武離道而求術,則武不成,只有道術合一,與道同久,魂體統一,方為正道。武術遵循一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小成靠術,中成依法,大成依道。依乎天道,以人合天,以技體道,技進乎道,得其大道。要從根本上轉變「重術輕道」的觀念,顛覆人們對武術精髓和思想文化的片面認識,建立以「道」為核心價值觀的中華武術思想和文化體系,提升武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層次和地位,將「道」作為武術的最高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所謂武術境界之登封造極,天人合一,意動形隨,隨心所欲,出神入化,「無招勝有招」,「無形勝有形」,「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又如「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等等,都是追求「道」境界的一種的體現。
道、意、法、功、拳是武術的五個層次,道為上,其次為意、其次為法、再次為功,其拳為下。拳不打功,功不打法,法不打意,意動形隨,無形勝有形。拳、功、法、意合於「道」,「以意入道」「以武載道」「以道馭術」「以神守道」「以心證道」。中國武術「失道」已久,其原本一些內在的東西也不斷被遺忘和流逝,很多遠離了內外兼修、攻防技擊的本質,失去了中華武術的精要。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武術的指導思想,以及理論與實踐多停留在「術」的層次之上,其內在文化層面的缺失也是當代武術沒落的原因之一。武術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道」,強化武術文化「道」的屬性,將武術文化上升到「道」的高度,讓武術向高層次、高境界、「大文化」發展。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武術習練者只有將 「道」作為追求高超技藝和道德的最高境界,中華武術才能走入正途,才會充滿動力、生機、活力和希望。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指導思想出現了偏差,離「道」越來越遠,所謂背道而馳,那麼我們越是堅持而發生的偏差與錯誤就會越多。武術文化如果偏離「道」,必將會流於「膚淺」和庸俗。文聖拳以「道」為核心,以「天道、地道、人道、文道、聖道、武道、兵道、醫道」「八道」文化為主要內容,以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文化為理論指導,以文聖拳「兩論」為思想文化和功夫組織體系,文武合場,道法自然,道貫乾坤,貫通天地,效法日月,通曉古今,八道合一,萬法歸一。「道」文聖拳是武術思想和文化的靈魂,是其文化和精神的最高追求。文聖拳武學文化在中華武學中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同一性,成為中華武術中獨具特色的武學文化,它必將以其豐富而深邃的思想文化引領和帶動中華武學文化的發展。
中國武術深受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整體觀的影響,將人與自然、人體各部分看作一個有機整體,進而形成技法中「內外合一」「周身一家」「形神兼備」特色,習練時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密相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習武之路徑也是道家修煉的一部分,從煉身入手,到鍊氣、煉神,終究走上修「道」之路。文聖拳、太極拳、形意拳、武當功夫等眾多內家拳術主張身心兼練,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講究「內三合,外三合」與精、力、氣、骨、神的內外兼修,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鍊身心,演練時「拳勢如大海,濤濤而不絕」。少林拳表現為禪拳一體、神形一片,硬打快攻、齊進齊退,明三節、四梢、五行、八要。由於武術文化的多元性,也體現出一種人生大覺悟和禪學境界的追求。武術寓技擊於體育之中,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特點,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武之極為文,文之極為武」,一文一武,一陰一陽,以武合道,以武入道,禪武合一,內外兼修,文武雙修。
習武者將「學道」「悟道」「求道」「證道」作為人生價值觀的追求,追求天地陰陽之道、和諧之道。《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作為中國武術技藝發展的最高追求,只有以武求德、以德修身、由技化藝、由藝入道的規律和進程,才能達到或實現武術「由技入道」的境界與追求,做到武道合一、武禪合一,萬法歸一。不學道、修道、參禪、悟道、得道,習拳終其一生,也將難得盡拳藝之妙。建立武術的「道論」和「道統」思想文化和功夫體系,將「道」成為武術和武術人精神境界的最高追求,讓武術煥發出強大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全面實現中華武術的振興與繁榮。
三、「德」是武術文化和精神的重要內涵
武德是武術文化的重要內內容。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道與德缺一不可,德離不開道,道離不開德,道為體,德為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通於天地者,德行於萬物者,道也。「武以德立、武以德先」。武無德者,不堪為武,德道高者,技藝自高。「道」是「德」的內在屬性,「德」是「道」的外在體現,「道」與「德」不可分離。修不離心,離心無法可修,道不離德,離德無道可行。《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生天地,德養萬物,天地萬物都要尊崇道而重視德。「貴德」以「道」為心,去「德」踐行「道」。文以德彰,武以德顯,武術的真諦在於重德。重武德是武術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社會所需的文武雙全、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先決條件,也是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條件。
武德是武術在漫長的實踐和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傳統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武德理論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以儒家為代表傳統文化逐漸形成了傳統武德的主要內容。歷史上最早的武德記載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眾、豐財」。《說文解字》中說:「武者,止戈也!」國之術,修身之藝也!武術受儒、釋、道、墨以及《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漸演繹為「以武止戈」之道。傳統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決條件,要求所有習武者都要「尊師重道」,做到「孝悌仁義」,「技道並重」、「德藝雙修」,「切戒逞血氣之私,好勇鬥狠之舉」。
習武是人生品德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要求習武者有仁德之心與宏大的胸懷和氣魄。傳統武術的本質是技擊,具有暴力性、實戰性、實用性,招式兇狠,沒有禁忌規則,只有道德約束;然武德精神要求以製取對方為主,武家切磋武藝時,只應點到為止,切不可亂作殺傷。武術抱拳禮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武術禮節,是武德文化和精神的重要體現,具有深刻的道德文化寓意。左掌為文,右拳為武,表示文武兼學,恭候師友、前輩指教。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併攏伸直,寓意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謙虛團結,以武會友;屈左手拇指,寓意虛心求教,永不自大;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武德中重誠諾,守信用,捨生取義,俠義精神是武林人士崇尚的美德與人生追求;堅韌不拔,忠義純篤,謙和恭敬等更是對習武者的基本要求。武德體現在武術文化中是愛國主義,崇文尚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崇德重義,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融合。
傳統武術練的是力、氣、意、精、神,講究的是個人實戰、技巧和力量的發揮,以及軍事智慧的應用。傳統武術以戰勝敵人、保存自己為最終目的,以武德修養為行為的最高境界。習武者具有浩然正氣,文以載道,武以觀德,允文允武,惟德惟才。武術練功將武德修養寓於其中,不僅重視內在「精氣神」的鍛鍊,強調以內形於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擊技術動作的演練,而在整個武術修煉的過程,正是培養講文明,懂禮貌,講團結,戒驕傲,富於正義感的過程。武術磨礪習武者的人格,鍛造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習武之人所體現出來的豪氣、勇敢、正氣、尊嚴、氣節和陽剛之氣,是中華優秀民族最不可缺少的品格和精神。習武之人最重要的就是「武德」,寬容,忍耐,堅強,尊師愛友,仁義,謙虛和誠實等等都是習武者的武德修養要求。「仁」是儒家文化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核心,也是中國武術倫理思想的核心。中國文化崇尚倫理道德,仁、義、禮、智、信、勇等是中國武術文化和道德的鮮明特色。這些文化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國武術在世界人們心目中不僅是技擊、健身之道,更成為精神品德修養、人格淨化的一種途徑。
以中庸為特徵的價值觀念對武德有著重要影響,通過拳術的修習使習練者的精神氣質產生變化,從而使心性與行為皆合乎中庸的標準。「中和」是拳術之至境,中庸乃人性之至品,兩者皆可謂之聖境。故由拳術得中和之妙,而使人之精神氣質升華至中庸境界,是拳學修為的一個重要功用和重要價值。武術傳承講究尊師重道,道者師傳,過去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之說,以及「天地君親師」的崇拜,這些道德要求對現代傳承武術仍具有重要意義。武術基於中華傳統美德如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等精神信仰,在中國武術文化特徵的形成、民族品格和精神培育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仁、義、禮、智、信、勇」有著人類共同的價值意識,反映了中華民族道德上的積極、文明和進步,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德智慧,也是武德所遵循的重要內涵。提倡武德要把習武同弘揚民族文化聯繫起來,培養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以民族利益為重的武德思想。
傳統武術的優點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力量。儒家的「仁愛」觀念,道家的「天人合一」、「無為而治」思想,以及墨家的「非攻、兼愛」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武術的深廣影響,彰顯武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中國諸子百家奠定了輝煌的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礎,也賦予了武術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是武術兩千多年來不斷發展的思想源泉。武術在它的漫漫發展歷程中與中國其它傳統文化流派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武術文化和精神。
四、尚武精神是武術文化的核心價值
中華民族尚武精神是炎黃子孫血脈中的天性。最早在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黃帝戰蚩尤」,舜禹尚武神話的記載,彰顯上古時期先民,因為部落的頻繁戰爭而形成了強悍好勇的民族性格,從而造就了中華民族剽悍的性格和尚武傳統。在夏代就已出現了專門的武術教育機構,在「校」、「庠」、「序」學校教育內容中,主要是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格鬥、傳授書教等。殷墟卜辭中有「新射」「庠射三百」「登射三百」。夏商周三代,在軍隊廣泛利用以「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其時在貴族教育中講求文武並重,即「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射」是習練射箭的技術和技能;「御」是習練駕馭戰車的技術和技能;「射」「御」完全屬於武技教育的範疇,旨在培養保衛國土的武備人才和高貴的氣質。「禮」是武術的禮儀規範要求和內容,屬於德育教育;「樂」的教育中與武舞、祭祀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時學校以軍事訓練和祭祖禮儀為主,《左傳·成公十三年》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孟子·滕文公上》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崛起,尚武精神昭彰,文士出智武士出力,上可為卿相,下可為士民,下馬能文,上馬能武,扶危救困、捨生取義。此時的「武士」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烈的家國情懷與愛國精神,他們在春秋時期尚武精神的影響下,保家衛國,建功立業,視死如歸,自強不息。中華文化最輝煌的部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武時代產生的,諸子百家群星璀璨,思想浩瀚,成為中華國學之源,中華武術文化之基。「士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升華和瑰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它的結晶是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武術精神也是古代「士文化」精神之重要體現,「士」的思想和精神是中華民族尚武精神最閃亮的部分。
華夏文明的本來面目是崇文尚武「士」的精神。「志於道者之謂士」。「士」者,智信仁勇義也,「士」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人生觀和律己的標準。「士」推崇「道」與「德」的統一。「士」有文化知識和技藝修養,其文化的本質和精髓,在於人講立身之道,在於「言治亂」「議政事」「論國事」國論治國之道。「士」有信仰、有風骨、重朋友、重道義、重名譽、重然諾、輕生死、淡功名、知廉恥、有血性、有個性,除暴安良、扶危濟困、急人所難、行俠仗義。「士可殺而不可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士為知己者死「就是「士」精神的真實寫照。「士」是「道」忠實追隨者和踐行者,是「道統」的堅定維護者。「士」懷正心、修身、平家、治國、平天下之志,將自己所學之「道」凌駕於權勢即「政統」之上,合則留,不合則去。「士」有精神,有責任,有擔當,有著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追求。「士」的品德修養和精神對武術武德和精神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士」是中華民族的風骨、精神和脊梁,弘揚士的精神、思想、品格和信仰,對於重塑中華尚武術精神與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將產生積極而重要的影響,從而可以真正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和重要的思想智慧源泉。
春秋戰國時期產生和孕育的出來的「士文化」,對於推動中國社會歷史和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過巨大的作用;弘揚中華武術對於促進中國「士」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中,「士」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隨著「士」階層和文化演變,「士」的文化和精神逐漸沒落和消失。中華民族迫切需要「士」文化和精神的復興與重建,它將進一步為中華武術注入活的思想、精神和靈魂,這對於促進中華武術的發展,振興民族尚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推崇的是仁、義、信等價值取向,推崇富於進取和創造力的尚武精神,從而形成了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格局。自此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傳統方始形成,從而武術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內涵也初步成型。武術在古代教育中是培養「士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武士」的必修之課;培養獨立人格和道德,鍛鍊體魄,提高武技技能,以及學習禮儀、培育尚武精神和陶冶情操的重要價值,也是一種體現「士」貴族身份、地位和榮譽的象徵,是培養「文武雙全」人才的必備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在現代社會中,每一位習武者都將會成為新時代「士」的代表,用「士」的思想、精神與道德規範要求和激勵自己,努力追求技藝和精神「道」的境界,成為武術「道」的忠實踐行者。在現代武術教育中,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可以培養學生尊師重道、誠實守信、堅忍不拔、嚴於律己、修身養性、寬容謙和、自強不息、持平守中等優秀的德行,培養文武兼備「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國家和社會棟梁之才。
國術是以國家和民族名義的最高象徵,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價值。武術之所以被稱為國術、國魂,它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能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弘揚中華武術文化,就是要弘揚崇德尚武、自強不息、精忠報國的武術精神。中華武術不僅僅是套路、技擊、強身,其核心價值是蘊含著濃厚的中華文化,以及承載著的尚武精神。練武的目的在於「強種禦侮」和「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練武之人要心靜,需要有堅強的毅力和恆心,各種動作基本功要有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堅持不懈和不斷努力。「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磨練意志,培養品德,樹立自信,強健體魄,鍛鍊自強不息,克服困難、逆流而上的精神。一個沒有靈魂和信仰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一個沒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沒有脊梁的民族勢必會被世界的潮流所淹沒。古往今來,畏懼戰爭、貪圖安逸、尚武精神墮落的民族註定要遭受衰敗和欺凌,從而會走向沒落;全民尚武、崇尚榮譽的國家才會贏得尊重,才能防侵拒辱。培根說:「任何國家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是否有尚武的人種。」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離不開精神文化的振興,其中重要的是包含尚武精神。中國武術伴隨中華文明流傳至今,是捍衛中華民族文明迄今屹立不倒的、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文有諸子百家,武有中華武術」,文治武功,文韜武略,文武兼備,不可割裂。尚武精神是一種社會道德和精神力量,它必將能夠引導中華民族攜中國文化走向精神與物質並存的高度文明,是國家以文化崛起、文明進步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之一。尚武絕不是逞勇好強、窮兵黷武,它是一種俠義胸懷、枕戈待旦、精武強能、效命疆場的勇者風貌,是喚起和激活深藏於人們身軀內的剛烈與血性,是國家和民族危難時置之死地而後生、捨生忘死的勇氣和力量。中華民族亟待需要重塑尚武精神,「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崇尚剛健勇猛之美,提倡尚武之風,推崇「居則有禮,動則有威」的作風,修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善養天地浩然之正氣,激發人們對剛毅之美的嚮往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和擔當。
武術擁有消弭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生存技能,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繫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尚武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向強暴屈服堅強性格和莊嚴自強的民族魂魄,是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視死如歸的英雄主義精神,是「以戈止武」謀略與智慧和實力與力量。武術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沃土中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武林豪傑,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構建民族尚武精神必須從根本抓起,而武術教育融武術技術和文化為一體,是培養民族尚武精神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承傳武術絕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為底蘊,否則就會使武術成為是「無源無水、無本之木」。在武術教育的具體實施中,必須融入更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武術傳承者,要對武術教育事業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武術教育的完善和發展要不斷研究和探索。韓國跆拳道和日本柔道等早已經成為其國民教育的必修課程,武道運動非常普及,用以傳承本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武術教育的地位要高於其它體育教育,武術不只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體育運動,它飽含著深厚民族精神、民族思想、民族智慧、民族文化。在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真正將武術教育納入總體教育體系之中,或執行的強度和力度不足,或流於形式,這都與國外的做法相差甚遠,中小學武術教育的缺失和不足是當前武術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小學武術教育是武術人才的源泉和搖籃,要進一步改革武術教育體系,讓青少年受到武術文化的薰陶和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愛國思想。通過武術教育,傳授武術技術與文化,增強體質、塑造精神,以武術文化精神中的哲學思想、道德規範和影響,來表達對於中國武術文化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剛健有為的精神,以及「勇者無畏、仁者無敵」的先民「武士」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武術精神鐵骨錚錚,剛健有為,浩氣撼山嶽,大義秉春秋,在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武術精神,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五、武術文化與教育屬性定位的重要性
武術有深厚歷史、文化背景和傳統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重要的代表性文化之一,認真探索和研究武術內在規律性,全面認識其本質屬性範疇,對於幫助人們正確的認識武術文化將起到重要作用。武術作為中國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它的屬性具有文化性、政治性、社會性、體育性、教育性、民族性、民俗性、群眾性、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等,是中國文化中跨多學科的綜合性學問,它的文化內涵幾乎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在武術屬性中佔主導地位的是文化屬性,其體育屬性只是武術基本屬性之一。武術文化屬性與教育屬性的準確認知與定位,是國家制定武術政策、發展武術的基礎。傳統武術在中國武術的定位是一種「體育項目」,而沒有上升至文化和教育的高度,這對武術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傳統文化是武術的靈魂,脫胎於中國文化土壤中的武術,在與中國文化相互交融的過程中,已經遠遠超出了簡單搏殺格鬥的身體運動範疇,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文化,一種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彰顯中國文化身份的重要載體。要克服對武術偏見和膚淺的認識,全面認識和審視武術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充分發揮武術的文化功能、體育功能、社會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等。當今國家將武術放在體育的範疇之中,本身是對武術文化的曲解和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割捨了武術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聯繫,從而使武術不斷向邊緣化、庸俗化發展。武術雖然具有體育的屬性但遠比體育更加豐富也具有更高的目標。武術的發展需要有思想和文化的支持,一部沒有豐富思想和理論支撐的武術就會失去其根基和靈魂,也不會具有恆久的生命力。在當代中國影響武術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武術文化和教育定位缺失是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過多的強調武術的政治性,對武術文化的發展設置了一些「禁區」,這也客觀的限制和制約了傳統武術在民間的傳承與發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遇到重重困難,而武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更是任重道遠。當代武術的生存環境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弘揚民族文化、振興中華武術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建立起良好的武術道德信仰體系,提高對武術文化與教育價值的認識,真正將各項弘揚和發展措施落實到實處。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和強大主要是思想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靈魂和發展的推動力,是一個國家綜合發展的軟實力。我們要將武術上升到文化、哲學、教育、藝術的高度,在全社會中提升武術的文化地位和教育地位。華夏文明古國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文武合一」的傳承教育,文化教育和武術教育在華夏民族傳承發展中缺一不可,文武教育始終是中華民族文明教育的理想追求和終極目的。武術教育鍛鍊吃苦耐勞,百折不屈、堅持不懈的精神,培養英勇頑強、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也是一種修心養性的重要手段,是一種修德塑人、培育人們健康體魄和高尚靈魂的過程。武術教育是文化傳承和延續國脈的重要手段,它對傳授哲學、道德、審美觀念、兵學文化、中醫理論等,以及在豐富體育知識、增加體育技能、發展體力、增強體質、培養體育習慣和民族精神等作用都有著重要影響。「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要將武術納入國家義務教育體系之中,要「從娃娃抓起」,使學生從就小形成良好的崇文尚武思想,讓武術精神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擯棄「重文輕武」思想,在全社會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培育武術生存與發展的良好「土壤」,傳承和保護好傳統武術技擊術的根本特色,提升民眾習武的熱情和積極性,推動武術文化普及與推廣,促進武術的全面振興與發展。武術運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當今國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條件下,在全民健身運動中能夠較好地體現武術運動的重要價值,這也是武術獲得更廣闊發展空間的一條重要途徑。同時,武術作為一種體育運動形式有著巨大的健身養生價值,它必將在全民大健康事業中發展積極的作用。
文化積澱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植根於中國文化土壤,挖掘武術文化的獨特內涵,充分展示其文化魅力,呈現武術文化的思想內涵、凸顯中華文化的包容胸懷、獨具中國特色的表達風格。中華文化中關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思想,崇正義、尚和合的思想都是中華武術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武術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隨著國家地位和民族威望在國際社會中迅速提升,武術也必將煥發出蓬勃的力量,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徵服世人。
武術文化源自中國這塊古老土地,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在面向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武術文化中的基本核心價值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視與推動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有利於展示中華武術的魅力,對於中華武術走出國門意義深遠。弘揚武術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國粹永恆精神,要讓武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堅定的信仰,以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推動中華武學向前發展。大力弘揚武術文化,推動武術健身運動,對於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2020年4月8日
作者簡介:
盧飛宏,字翰林,號浮來居士,別號東方飛宏,東海盧氏,飛宏子,1966年出生,大學文化,原籍山東省日照市人,山東省臨沂市公安局工作。中華文聖拳全國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文聖拳第九世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中國當代武術名家,世界華人運動會中國山東分會濟寧分會副主席,中國儒釋道三教合一文化研究著名學者,山東省青少年非遺武術教育研究中心研發專家,《文聖拳武學三部曲》編者,即第一部《聖拳經典》(作者:盧飛宏、張麗光),第二部《文聖論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冊),約120萬字的武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