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月(霞山):學拳腳功夫 更錘鍊精神
據《湛江日報》報導,近年我市積極推進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尤其是以「中華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作為重點,辦得有聲有色。
武術,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湛江人以「武」入「舞」,在舞龍舞獅中傳承薪火,將「東海人龍」和「遂溪醒獅」打造成家喻戶曉的湛江文化名片。讓有湛江特色的武術教育進校園,對增強學生體魄、提升文化自信,都將帶來積極作用。
說起武術進校園,筆者就不禁想起了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早兩年,在湛江特校30周年校慶典禮上的一場南拳表演,筆者至今難忘。
2010年,為讓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力量,學會團結合作,凝聚自強精神,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組建了一支50多名聽障學生組成的人龍舞社團,其後在體育藝術組老師的建議下,加入南拳、醒獅等項目,更名「湛江特校龍獅團」。到2018年底,這支龍獅團已發展到70多人,成為該校藝術職業教育的一大亮點,也是我市特殊教育的一大品牌。
其後,筆者旁聽了湛江特校文康健、陳國能老師的醒獅課及容榆之老師的南拳課,大受感動。
站在醒獅練習場地,鑼鼓齊鳴,仿如平地起驚雷,頻頻鼓點就似電流自腳底直達心靈,精氣神在震撼中共鳴。如果不是聽文康健老師介紹,根本看不出舞獅的學生竟聽不見敲鑼打鼓,而配樂的是學生看不清醒獅起舞。師生之間的合作得天衣無縫,醒獅不僅提振了學生的精氣神,更喚醒了他們自信自強的人生態度。
而在南拳課堂上,令筆者印象深刻的,除了那硬橋鐵馬,更有學生腰間所纏的紅色腰帶。練武之人,要上腰帶。纏、拉、緊、縛,一條腰帶就是一口氣。上了腰帶,往後就憑一口氣做人,為師門爭光、為自己爭氣。老師教南拳,憑的是一口氣,要教會學生挺直腰杆做人,自信自立、自強不息。學生練南拳,憑的同樣是一口氣,困難面前不低頭,逆境之中不彎腰。
武術進校園,學生練的不僅僅是拳腳功夫,更應錘鍊精神。一方面,是要學會崇德揚善。中國傳統武術在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強調「未曾習武先學德」「學拳應以德為先」「文以評心,武以觀德」等理念,所以推動武術進校園,尤其要在武德上講清楚,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武術。另一方面,是要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品格。學習傳統武術,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能堅持學習下來,需要始終堅定信念、不斷克服困難。而這過程,正是錘鍊自強不息品格的絕佳時機。
米蘇(霞山):武術進校園是「雙贏」
市文廣旅體局打響「體育項目進校園」工作品牌,其中的「中華傳統武術進校園」項目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據《湛江日報》報導,今年我市還將以市四中、市九小、市少林學校、市十六小等4所學校為重點,推進學校傳統武術課程開展。「新鮮上線」的武術課,令筆者很是期待。在筆者看來,武術進校園,無論對武術還是校園來說,都是「雙贏」。
我們一直講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在校園,體育課無論是排課比重又抑或是課程質量上,都遠遠比不上文化課。相比起文化課,體育課長期處於邊緣化狀態,不僅課時少,而且不時被「借用」,而且在很多家長和教育界人士眼裡,體育課就是讓體育老師帶著孩子們活動活動,只要學生不受傷就行了,所以體育課很難保證質量。這導致的結果大家有目共睹,就是學生身體素質的普遍下降。
而讓國人自豪的傳統武術,其實在孩子們的眼裡,也沒有多「寶貝」。現在的青少年兒童對中華傳統武術的印象和認識,大多來自影視作品、網路遊戲和武俠小說,帥氣的招式、誇張的效果是他們對武術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武術背後的文化和精神,倒是得不到多少關注。而到課外培訓班一看,那些教跆拳道、國標舞的培訓班門庭若市,傳統武術的培訓班很少,給孩子報傳統武術培訓班的家長則更少。
所以,推動「武術進校園」,不僅為傳統武術及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難題開出良方,還能讓學生在體育課上多一項選擇,讓孩子們「野蠻體魄」,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把武術教學課打造成一校的特色品牌——無論對「武術」還是「校園」來說,都是一個互利的「雙贏」選擇。
更值得期待的是,相比現代體育項目,中華傳統武術有其獨到之處。武術注重精氣神的協調,所以習武的過程其實也是在煉心。例如自古流傳的「五禽戲」,是一門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奇妙功夫,不僅能強身健體,據說還有寧靜心神的功效。
所以,我們推動「武術進校園」,就是要從傳統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將其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傳承武術文化的過程中,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尚武精神,以武養德、以武勵志、以武悅心。筆者也希望「武術進校園」的活動能在全市各地更多學校中開展,讓各校百花齊放,打造出一批有湛江特色的武術課程。
人義(遂溪):多層次結合
2019年,市文廣旅體局為引導廣大未成年人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增強體魄,了解中華民族優秀體育文化傳統,培育愛國主義情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全年開展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工作品牌系列活動,重點推進「中華傳統武術進校園」項目落地。
如何去推進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特別是推進「中華傳統武術進校園」項目落地呢?我覺得必須是多層次結合推進。一是政府、學校、家庭三個層次推進,提高未成年的學習積極性。首先是各級政府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效機制。一方面,免費提供場地和師資,如遂溪縣免費提供縣體育館和教師,指導民眾當然包括未成年學生學習太極拳。另一方面,定期舉辦各種賽事,如市長杯、縣長杯之類賽事。其次,學校建立切實可行長效機制。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場地,組織學生開展各項體育活動,特別是開展適合本校的傳統體育活動。另一方面,多舉辦各種比賽。再次,家長督促未成年人參與體育活動。事實上不少家長為了子女身體健康,認真督促自己子女參加體育活動。親戚兒子剛幾歲,她就讓兒子在暑假參加遊泳培訓,兒子稍微大一些就讓他參與跆拳道,最近又讓兒子參加了縣舉辦的免費太極拳學習班。
二是大眾化、中華傳統、當地傳統三方面內容推進,特別是注重有機三結合。首先,未成年人喜歡的項目,如,籃球運動普遍開展,提高他們對體育活動喜愛。其次,中華傳統項目。如,武術和太極拳運動開展,提高他們對中華傳統體育認識。再次,當地傳統體育學習,提高他們對當地傳統體育項目認識,如,遂溪黃略醒獅和北坡遊魚,提高他們對當地傳統體育項目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