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最近一次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91本,近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讀書的習慣,平均每年帶孩子逛書店近3次。
報告中也對三個階段(0-8周歲、9-13周歲、14-17周歲)的孩子分別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查。
從未成年人的閱讀率來看,2018年我國0—17周歲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為80.4%,低於2017年的84.8%。尤其是0—8周歲兒童圖書閱讀率(68.0%)明顯下降,低於2017年的75.8%。
對親子早期閱讀行為的分析發現,2018 年我國0—8 周歲兒童家庭中,平時有陪孩子讀書習慣的家庭佔 68.7%,較2017年的71%有所下降。家長平均每天花 22.61 分鐘陪孩子讀書,較2017 年的 23.69 分鐘也相對減少。
看到這個數字我有點驚訝。就拿0-8歲這個階段來說,人均年閱讀量才7.23本。實在太少了。相對比之下,美國孩子的閱讀量特別驚人。在同等家庭經濟條件下,美國孩子的閱讀量是中國孩子的6倍。
再來看看號稱教育全世界第一的芬蘭,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中,從2009年到2015年,芬蘭在閱讀這個測評上一直穩居世界前十,屬於世界第一梯隊。
(2009年PISA測評)
(2012年PISA測評)
(2015年PISA測評)
芬蘭孩子的家庭作業之一,每天「至少半小時的自我閱讀」。在這半個小時裡,孩子們自由選擇閱讀的書籍,不一定跟課本相關,可以讀任何一本,他們喜歡的故事書,童話,繪本。
對於兒童而言,閱讀是幫助他們認識世界,形成對於人生、對於未來的基本態度和價值觀的最主要的路徑。
親子閱讀是家庭最高級的儀式
崔建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校長
1. 要為孩子選擇適合的圖書。一方面,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出發,和孩子一起選書、讀書;另一方面,可以從學科教材的相關內容拓展上,聽取教師建議,為孩子選書、聊書。
2. 協商好每天或每周固定的閱讀時間,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這個固定的時間段裡,家長需要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家務和手機,和孩子開展多形式閱讀。「家庭是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薰染至關重要。如果孩子閱讀時,父母卻在看電視追劇;孩子做作業時,父母卻拿著手機刷朋友圈,這樣的家庭氛圍,是很難助力孩子愛上閱讀的。
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就撒下閱讀的種子,孩子會因此受益一生。
教育理論家朱永新說:「閱讀能夠讓人擁有精神世界,體驗自己的精神生活。」
所謂陪孩子長大,也是在陪伴中成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