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什麼不讀書? ——公益視角下的兒童閱讀觀察

2020-12-27 南方周末

「他們也不讀書啊,哪有空讀書啊。」靳元在河南某學校國際部教書,因為剛畢業比較年輕,他同學生私下關係比較好,對他們很了解。 

靳元用「網感」很強的話語反問道,「快手不香嗎?王者不香嗎?抖音不香嗎?」但語氣裡充滿了無奈。

在這所學校裡,閱讀室、閱讀課、閱讀老師一應俱全,就讀的學生大多家境殷實,能夠提供充分的閱讀支持,「但問題不在於這些,他們真的不讀書,」靳元說,「他們與我們不同了,甚至連社交App都不一樣了。」

靳元說,孩子們覺得微信、QQ太老套,反倒用短視頻App作為溝通的方式。

與此截然不同又隱隱相似的是,距離僅20分鐘車程的城中村打工子弟學校,政府和社會捐贈的閱讀室光鮮亮麗,各類電教化設備一應俱全。但圖書束之高閣,閱讀室淪為擺設。

再向外開足1個小時車程的農村,即將要撤點並校的村小,僅剩的十幾個孩子和老師守著翻新沒幾年的教室。掛著圖書室牌子的空屋子裡,只有一塊黑板和一堆散落的桌椅。 

兒童閱讀推廣所面對的問題錯綜複雜,為何讀?讀什麼?怎麼讀?對過往的反思勢在必行,對未來的探索不斷前進,一場閱讀實驗正在進行。

鄉村小學的一年級教室內,班長帶領同學早讀

為何不讀?——新時期的「讀書無用論」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是導演關正文在「陽光關愛·i讀計劃」課堂上的提問。

「閱讀可以學習到課外的知識。」

「閱讀可以讓我們懂更多更深的道理。」

「閱讀可以讓人增長見識。」

孩子們一個接一個說出自己的答案。這堂課發生在海南屯昌縣的一所村小裡。而在數千公裡外的河北省阜平縣山區,相同問題所得到的回答截然不同。

面對輪崗到村小的老師王丹,講臺下坐著的十幾名同學鴉雀無聲,教室最後面的小男孩操著一口濃重的方言喊道,「讀啥書啊?」說罷,臺下一陣鬨笑。

王丹對這群即將升入初中的小學生感到陌生,這與她小的時候完全不同。她說,這種不同是深植在骨子裡的。

「他們覺得自己有很多機會,但我又覺得他們的機會並不多。」王丹在一次班會上問「夢想」時,孩子們回答的多數是「電競選手、主播、有錢人、大明星……」對於這些,王丹有些詫異,仔細想想又覺得可以理解。

這種矛盾基於王丹在這所村小及家鄉的認知,「他們基本上都刷短視頻,也都能弄到手機。」王丹認為,鄉村孩子如今能獲取到的網絡信息,幾乎與城裡孩子別無二致,「城市裡火的BGM,這裡也火。」

在那堂班會課上,王丹被那位小男孩嗆了一句,「你看那誰誰誰(指某主播),他小學畢業的,現在一場直播賺好幾十萬。」 

「讀書無用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有了新的「支撐」,王丹不知該怎麼駁回去,但視這種情況為洪水猛獸。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於2020年5月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城鎮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9%,農村未成年人達到90.3%。

基於數據的直觀感受是:在鄉村,獲取一部手機的難度越來越小,玩手機的門檻越來越低,家長的管制態度越來越弱。

相比於王丹眼中的「洪水猛獸」,在長春市某區教師進修學院工作的姜怡則將手機應用視為雙刃劍。

「我小的時候,課外認知大都來自收音機。」姜怡說,「網際網路的出現將信息門檻放低,很多東西都可以看到,孩子們能獲得內容越來越多。」

不過,姜怡也對「過度遊戲」「碎片閱讀」和「視力傷害」三件事情表示擔憂,其中最為關注的便是「碎片化閱讀」。

「碎片閱讀是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快感,現在孩子不愛讀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愛長篇幅閱讀。」姜怡在一線教了二十六年的語文課,「這樣的危害很大,習慣碎片閱讀的孩子很難形成系統的思維架構。」

課堂瞬間

另一種「讀書無用論」則來自家長。靳元把原因歸結到認知上,認為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一部分家長的「讀書無用」,「我說的不是課本,」是指讀書這件事情,「家長們話說得最多的就是,『看這個幹啥,考試又不考』。」

這些無用的論調在內生層面抑制了孩子閱讀的興趣。勉強逃過這種無用論的孩子,還要受困於閱讀本身的一些要求。

王丹說,「我幾乎沒有看到他們會帶什麼書到學校,課本和漫畫除外。」

書少,在一定程度上因為不買,但更重要的是買不到。「買書這件事情本身就不在這些家庭的開支之中,」王丹說,「鄉鎮根本就沒有書店,孩子們網購又不會買書。」

這種情況在大部分縣市的民營書店可見一斑,往往教輔類圖書佔比最高,有的書店甚至直接開到小學邊上,只賣教輔、文具和玩具。

在哪閱讀?——城鄉大不同

家裡不買書,附近不賣書,學校發的都是教科書。在鄉村,私有閱讀空間的建設幾無可能,如何拓建公共閱讀空間成了鄉村兒童閱讀推廣的核心舉措。

在公共閱讀空間的初探索裡,圖書角是最經濟實惠,也是最可能實現的方式。

不過難管理、沒實效、缺書源等問題也頻頻發生,志願者老徐在支教過程特別關注學校的圖書角,據他觀察,校園已有的圖書角在質量及數量上並非都能達標,許多書甚至沒有被翻閱的痕跡。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合適的閱讀空間被迫切需要,閱讀室應運而生。

2020年,南方周末公益研究團隊就兒童閱讀室問題,先後赴雲南、貴州、湖南、內蒙古、湖北、甘肅、青海、四川、河北等地調研,並與廣東、江西、江蘇等地學校教職員工以電話訪談的形式進行遠程調研,涉及學校六十餘所,涵蓋高中、初中、小學及學前各階段。

調研結果顯示,其中90.1%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超80%的學校擁有獨立的圖書閱覽室,各小學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健全。

但不可忽視的是,其中過半數閱讀室沒有按照年級進行明確的圖書分類,能夠定期在其中進行閱讀活動的少之又少。 

「利用率很低,」志願者感觸很直觀,「客觀上有一部分學校情況如此。」而王丹所在的學校的閱讀室乾脆上鎖。

「我們學校的閱讀室窗明几淨。」王丹打趣地解釋圖書室只有兩個時間開門,一個是上級領導檢查,另一個是東西沒地方放了,「不過後者幾乎沒可能,學生走得差不多了。」 

城市的情況與鄉村截然不同,「在哪讀書」幾乎不成問題。 

負責區域內老師培訓的姜怡對此認識非常深刻,「我前一陣子去一個市裡的小學調研,閱讀室非常完善,書很多,不同年級有不同的閱讀空間,內容也非常豐富。」

靳元所在的國際部則要特殊一點,高昂的學費和基礎設施能力成正比。「華麗」的圖書室近乎重點高校圖書館的一角,現代化的設備、專職的圖書管理員、明確的空間區分一應俱全,並且對學生「徹底」開放。

「我們專門設置閱讀日和閱讀課,周末也向學生們開放,」靳元對此頗為驕傲,「我在教學中也會結合圖書進行深入挖掘,課後會要求學生前去閱讀。」

閱讀什麼?——從「能看」到「愛看」

對於靳元來說,日常所需要的圖書基本可在學校圖書室找到。不過他也有擔憂,「這些書功利性比較大,大都與我們學校實際教學有關。」他自嘲道,「課外書都與課內有關。」 

這種情況尚且可理解,更需關注的問題是書不對「板」,且其往往發生於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學校。多次參與支教活動的閆東曾在一所村小的圖書室裡看到名為《會計電算化》的高校教材,其他的書還有《大學英語》《如何處理兩性關係》《獨霸天下》……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我國公益類型相關閱讀室的圖書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相關部門採購,另一方面是社會捐贈。 

前者一般比較有保障,保證基本的兒童閱覽需求。但問題是,這些圖書一經採購便「端起鐵飯碗」,無法有效地做到針對學校精準投放、針對年級精準調配。而社會捐贈則面臨著圖書「供求關係不相稱」,一次性的捐助後往往沒有後續跟進。

當然,只解決「什麼書能看」,遠遠無法達到目的。對於面向學生尤其是少年兒童的閱讀推廣而言,更重要的是解決「什麼書孩子愛看」的問題。

學生正在閱讀

「不要什麼書都像課本一樣,」靳元對所在學校圖書室的情況也有一定程度的質疑,「我就覺得漫畫中國史這類的圖書很好看,形式新穎,內容活潑,還符合年輕人的語言體系。」

除了風格上的年輕化,對於「閱讀什麼」這個話題,最優的解答似乎是「多元」二字,浩如煙海的書籍背後蘊含著無窮力量。

從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科普作家羅會仟的角度來看,兒時從堂兄家藏書裡翻出的那套《十萬個為什麼》叢書是他的「一元」。這套「意外之喜」讓他如獲至寶,佐著《新華字典》,他把這本書從小學翻到高中。

對於中國作協副主席、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而言,小時候讀過並深受影響的《哈克貝裡·芬歷險記》是他的「一元」。或許正是從這個歷險開始,他有了《顏色的名字》,到達《紙現場》,講起《河邊的日子》。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在1994年第二次徵戰高考,終於如願考進南京大學天文系,並接觸到了彼時剛出版不久的《第一推動叢書》。二十餘年過去,他特別撰文,將這系列書籍稱為自己的科學啟蒙之書。

無論是科學家、作家、畫家,還是主持人、演員、醫生,無數個來自社會的「元」匯集,從不同角度釋放閱讀的魅力。

此時的閱讀,與任何事情無關,只與孩子們連結。

如何閱讀?——藏於書中的「多元」力量

這些「元」該如何連結?它們以何種形式存在? 

答案是經驗。是過來人的閱讀心得,更有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行進多年後的真切體會。兩者相融,才讓關於如何閱讀的探討有了更深意義。

李敬澤、羅會仟、苟利軍的「經驗分享」,便發生在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聯合發起的「陽光關愛·i讀計劃」現場。與他們一道走進鄉村小學的,還有奧運冠軍鄧亞萍,演員婁藝瀟、李光潔,主持人張騰嶽、李艾,導演關正文、科幻作家韓松,繪本作家熊亮,學者張秋,援鄂醫生代表鄧醫宇等來自各領域的「領讀大使」。

點擊回顧2020「陽光關愛·i讀計劃」精彩瞬間

他們匯集在一起,試圖從多元角度探討如何閱讀。

疫情期間在抗疫一線戰鬥的鄧醫宇認為閱讀是永遠的,「永遠都需要保持學習的狀態,否則一次錯誤都可能是一條人命。」

這位曾經直面病魔不打退堂鼓的「戰士」在課堂上有些緊張,這是他第一次給小學生上課。

鄧醫宇為學生授課

「你們要精讀教材,」鄧醫宇的閱讀方法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泛讀可以讓你的思想插上翅膀,能夠在天空中飛翔,看得更高,看得更遠。」

而主持人張騰嶽則用「問問題」的形式,希望引導孩子們找到「如何閱讀」的答案。

「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那麼高?」「小熊貓肚子的顏色是什麼?」頻繁的互動交流既是興趣引導,張騰嶽亦希望藉此教會孩子們如何在閱讀中提問,「重要的是,他們要學會一種讀書的方法和學習的方式。」

除了這些硬視角,「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課堂上還有很多軟視角。

「愛」與「責任」,這是奧運冠軍鄧亞萍希望孩子們從《小王子》中體會到的關鍵詞。而談及自己的乒壇職業生涯及求學經歷,她則將講述的重點定格為「做自己」。無論是閱讀一本書或是終身學習,「一定要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鄧亞萍帶領學生閱讀 

此外,課堂上還有更多打動人心的瞬間:演員婁藝瀟將自己與親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引導孩子們思考愛的意義;科幻作家韓松寄語孩子們,「想像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繪本作家熊亮鼓勵孩子們睜大眼睛、觀察身邊的人與事,珍惜屬於他們的獨有感知力……

王丹老師最喜歡的書,是主持人李艾向孩子們推薦的那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在閱讀課上,李艾回憶起拼命想成為「別人家孩子」的童年。她以過來人的身份道出成長後的體悟,「如果我不是這個樣子的話,這個世界上恐怕就沒有我。」

王丹同李艾一樣,站在講臺上回望自己,不免說出「閱讀改變了我的命運」,那本父親兒時送的《堂吉訶德》,給了她闖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力量。 

「閱讀本身就是最終答案,」靳元在回答「如何閱讀」時,沉默了很久,「無論是在哪讀書還是讀什麼書,開始讀書最重要。」

如何推廣?——從1到N的進階之路

從2019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聯合發起「陽光關愛·i讀計劃」以來,優質閱讀課程便是一大關鍵,另一個關鍵的「抓手」,則是基於鄉村小學的閱讀空間,「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由此應運而生。

從2019年的甘肅、貴州、廣西、陝西,到今年項目走進的江西贛縣區、湖南龍山縣、海南屯昌縣、廣東連南縣四地,至今已有8間「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相繼落成,共計配備超過20000本全新圖書。

「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實景

龐大的書籍數量並非唯一亮點,「數據化」「智能管理」在鄉村小學的實現同樣備受矚目。

 

哪一個年級的學生最積極?各年級學生的借閱喜好有何差異?哪些類型的圖書是學生的「心頭好」?智能化借閱系統的存在,讓校方得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借閱情況,也讓項目組後續的長遠維護及書籍更新真正實現「心中有數」。

面向孩子的閱讀課暫告一段落之後,閱讀室並未緊閉大門,而是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新「客人」。「陽光關愛·i讀計劃」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合作,邀請閱讀推廣專家面向當地一線教師開展培訓,傳遞校園閱讀的前沿理念與實踐模式。

除此之外,項目還輻射至家長群體,希望喚起家長對家庭親子閱讀的關注,放下手機成為孩子的「閱讀陪伴人」,而非孩子的「玩手機效仿者」。

教師及家長培訓現場

在實踐中,站點數量、課程數量、覆蓋人數等硬性指標並非「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核心聚焦所在,項目真正所致力於達到的,是設計出一個有效果、可複製的閱讀推廣模式。

如今這個模式正投入到一次又一次檢驗中,從教導學生到影響家長、教師乃至決策者,在項目發起方、當地教育部門、校方及廣大社會力量的聯動之下,項目的可持續價值逐步顯現,所引發的輻射效應亦不斷擴散。

「希望不僅僅是為了建一所閱讀室、送幾本圖書、上幾節課,」正如一位參與「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志願者所說,「更希望讓改變從此開始。」

對於項目聯合發起方東風日產而言,這種「改變」還可一路向前追溯。自2009年以來,東風日產「陽光關愛」公益行動連續十二年未曾停步,為欠發達地區師生持續提供精神與物質扶助。更值得關注的是,基於「陽光關愛」平臺,東風日產不斷整合全價值鏈體系的優質資源,並實現與社會資源的廣泛連結,打造著眼長期的創新公益模式。

「陽光關愛·i讀計劃」項目既是對過往的延續,又瞄準未來希望開創新裡程。「我們正在努力改變的,是中國兒童閱讀事業發展的一角」,一個可循環、有實效、易推廣的兒童閱讀模式已經在探索中建立,但仍需不斷完善,並讓更多個體參與進來,讓更多的孩子受益。

王丹所輪崗的鄉村小學已經被撤銷了,併入鄉中心小學,但王丹決定擔起學校閱讀老師的重任;姜怡鼓勵已經畢業的孩子堅持閱讀,並決定往城中村學校、打工子弟學校多看看,爭取推動兒童閱讀往更深處發展。

而靳元則選擇加入「陽光關愛·i讀計劃」,「明年志願者報名的時候記得提醒我,我也去」。

 

*本文圖片來源:漢晶、邱詩蕊、翁振繼、陳芳、齊方、潘趙、彭中、曾錫華、陳玉明 等

相關焦點

  • 2020美國兒童閱讀報告出爐:孩子越大越不愛讀書,是真的
    這份由美國閱讀機構Scholastic與YouGov發布的《2020年兒童與家庭閱讀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還發現了更多令家長出乎意料的結果:報告 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越愛讀書,年收入在10萬美元及以上的家庭擁有的書籍數量,幾乎是年收入在3.5萬美元以下家庭的兩倍。 孩子越長大,越不愛讀書,尤其在3年級出現「閱讀滑坡」。
  • 2020「陽光關愛·i讀計劃」:兒童閱讀推廣觀察與思考
    王丹認為,鄉村孩子如今能獲取到的網絡信息,幾乎與城裡孩子別無二致,「城市裡火的BGM,這裡也火。」  在那堂班會課上,王丹被那位小男孩嗆了一句,「你看那誰誰誰(指某主播),他小學畢業的,現在一場直播賺好幾十萬。」  「讀書無用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有了新的「支撐」,王丹不知該怎麼駁回去,但視這種情況為洪水猛獸。
  • 付立平:五維分級閱讀能力,讓孩子從「愛讀書」到「會讀書」
    「閱讀伴成長」系列公益講座4月18日起至4月24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蜂蜜閱讀助力青少年成長,攜手關工委健體中心、新華社花漾搜索等共同推出「閱讀伴成長」系列公益講座。4月22日下午七點半第五場正式開講,蜂蜜閱讀創始人——付立平老師,給大家分享了:五維分級閱讀能力,讓孩子從「愛讀書」到「會讀書」。
  • 孩子,媽媽為什麼要讓你努力讀書?
    孩子經常問你:「我為什麼要讀書?」你是如何回答的?為了考一個好大學?為了找一份好工作?為了賺更多錢?為了將來有一天能出人頭地? 該怎麼面對孩子要讀書的疑問,今天分享一位母親寫給自己孩子的信,句句珠璣。
  • 太陽報:公益不停步,拉什福德為兒童成立了讀書俱樂部
    虎撲11月17日訊 據《太陽報》報導,曼聯球星在幫助部分兒童解決餐食問題後,現又創建了一個讀書俱樂部,從而幫助那些貧困缺乏閱讀條件的孩子廣泛閱讀。據拉什福德透露,從下生活艱苦的他對於睡前閱讀的了解僅僅停留於電影情節中。生活的艱辛使得食物在家庭中被考慮的優先程度遠遠高於書籍。拉什福德告訴《太陽報》:「對於我不知道睡前閱讀很正常,那只是我當時在電影中看到的情節,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沒有發生在我的身上。」「當時我們一家人需要填飽肚子,書籍從來不是我們負擔得起的東西。」
  • 撒下的種子 待發芽的樹——在鄉村,他們這樣教孩子讀書
    對於留守兒童的高比例,張秋儘管早有耳聞,但在參加這次活動後才有了更深的體會。「家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實際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好的。這就需要老師們擔當更多的責任。」對於孩子的閱讀培訓,張秋建議老師們「鼓勵孩子多提問,同時,建立一些小的獎懲制度」。從以班級為單位,到在全校範圍內評比出「閱讀之星」,「讓大家提交閱讀單,標記一周看完的書,閱讀最多的獎勵小紅旗」,進而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 40種讓孩子愛上讀書的方法,看這裡|教育視角
    好讀書,讀好書。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對於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每種方法的側重點也不太一樣。如果孩子不愛讀書,從今天開始用這40種方法嘗試一下吧,總有一種方式能幫助您轉變孩子,讓他愛上閱讀!1. 讀書給他/她聽讀書給孩子聽,並儘量每天設置合適的時間段讀書給孩子聽。
  • 蜂蜜閱讀攜手關工委健體中心、新華社花漾搜索推出公益講座
    在4.23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一直致力於兒童閱讀能力培養和提升的兒童中文分級閱讀教育引領者蜂蜜閱讀,攜手關工委健體中心、新華社花漾搜索等權威機構,將於4月18日至24日一起推出「閱讀伴成長世界讀書日公益講座」,7位兒童閱讀推廣專家及教育學者,將帶來7場精彩分享,幫孩子開啟讀書之旅,
  • 讓快遞員的孩子愛讀書 讀好書
    懷著對快遞小哥滿滿的關愛和對快遞員子女暖暖的關心,北京豐盛公益基金會聯合圓通北京省區,為「向全國快遞員子女開放參與悅讀換糖果公益項目」按下了啟動鍵。大多數快遞小哥都奔忙在異地他鄉,快遞員子女基本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已經成為我國眾多留守兒童中重要且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他們健康教育問題亟待解決,我們將持續重點關注這一領域,北京豐盛公益基金會伍華副理事長在啟動儀式上如是說。他也藉此呼籲,請大家關愛快遞小哥,關心他們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天,當您收到您的包裹時道一聲溫暖的感謝。
  • 「讀書,從愛開始」流利說 閱讀點亮孩子們的讀書心願
    ·閱讀發起了「點亮孩子們的讀書心願」的公益活動,號召愛心人士一起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點亮學習夢想。 讀書,從愛開始《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全國城鎮兒童擁有圖書資源佔比88.9%,而鄉村兒童僅有11.1%,如此懸殊的差距深深刺痛著無數教育從業者的心。流利說·閱讀藉此次活動,以書傳遞愛,不僅能為貧困山區的孩子送去最前沿的學習課程,也能呼籲更多的愛心人士投入到教育公益中,傳遞知識和溫暖。
  • 讀書無用論可信嗎?看看白巖松的推廣閱讀,你還不讓孩子讀書嗎?
    不論是讀書節還是全民閱讀日,我們都會提倡孩子和大人們進行閱讀。讀書與普通的碎片化閱讀不同;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現在這個時代,很多家長都把對孩子的考核標準放在孩子日常的學習成績之中,因而總會認為長時間且效果不明顯的深閱讀當作為浪費時間的無用功。但是事實上,拉開孩子與孩子之間距離的,正是像這樣的深閱讀。
  • 不會讀書,不一定是「笨小孩」|兒童閱讀障礙症
    兒童閱讀障礙症是什麼?有什麼表現?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它?家庭和教育體系又該如何幫助這一群體?在閱讀成為全民熱議話題的今天,大部分人對兒童閱讀障礙症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甚至簡單地將之與孩子故意逃避學習、智力低下、懶惰、笨小孩等畫等號。如同抑鬱症、自閉症一樣,兒童閱讀障礙症同樣渴望得到正視。
  • 2020年的世界讀書日,你家孩子閱讀量達標了麼?
    就最近一次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91本,近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讀書的習慣,平均每年帶孩子逛書店近3次。
  • 疫情下的世界讀書日:海南省圖書館推多項閱讀「雲活動」
    中新網海口4月23日電 (黃藝)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海南省圖書館推出的「你讀書,我買單」——兒童早期閱讀主題圖書推廣活動正式上線。「疫情期間,這樣的方式既減少了人員接觸,又可以讓孩子免費看到好書,挺方便的。」林先生說。
  • 王志庚:閱讀不只是讀書
    閱讀不只是讀書 2014年,在長春的「市民讀書節」系列活動中,應市少兒圖書館邀請,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館長王志庚來到長春王志庚作為中國圖書館學會未成年人圖書館服務專業委員會委員,近年來致力於兒童閱讀指導和閱讀推廣服務工作。
  • 「孩子,我為什麼勸你要努力讀書?」
    終於有一次,我的小外甥開始反抗了:「妹妹喜歡讀書,我喜歡樂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啥非要強迫我呢?」我們一下子被逗樂了,這孩子挺有想法的嘛。我跟他說:「你的看法是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但是多讀書能保護你的興趣啊,比如多讀樂高方面的書,就可以知道更多玩樂高的技巧,拼出更酷的作品。」
  • 「媽媽,為什麼要讀書?」董卿和白巖松的回答,給我們最好的答案
    孩子們喜愛玩耍是他們的天性,在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孩子比較活潑愛動,很少能安靜地做一件事。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吧,學習很枯燥,很考驗耐性,所以一般小孩都不喜歡學習,他們覺得學習很枯燥。許多小孩子會問:「媽媽,為什麼要讀書?
  • 99公益日 閱文聯合騰訊公益、歌路營共同關注鄉村兒童成長
    作為騰訊公益2020年99公益日的亮點項目之一,「寫給小朋友的信」公益計劃由閱文集團與北京歌路營慈善基金會共同發起,旨在以網絡文學作家視角解讀鄉村留守兒童成長困擾,以書信形式為他們答疑解惑,傳遞網絡文學正能量。
  • 如何讓孩子少遊戲多閱讀?浙江要建1000個鄉村兒童圖書館
    繼浙江省首家冰心獎兒童圖書館在永嘉縣三江街道甌窯農家書屋開館後,冰心獎兒童圖書館浙江工作站12月13日正式落地杭州。作為負責、推動、實施該公益項目的浙江思澤教育負責人李作為介紹,未來3年要實現在浙江全省建立1000個鄉村級冰心獎兒童圖書館的目標,讓我們的未來接班人能愛讀書,讀好書。
  • 兒童閱讀,儘早開始。兒童早期閱讀的四大益處
    我們大概把孩子早期閱讀的好處總結了一下,基本上可以歸類為4大點,父母在培養孩子早期閱讀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一些早期兒童閱讀需要注意的事情,已達到對孩子閱讀能力、想像力、思維能力最好的開發,並且達到通過早期的親子伴讀,增強家庭粘性的目的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在早教階段,給孩子進行繪本閱讀,這有利於孩子長大後進入學校喜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