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將時間的指針回撥至2005年冬天,一名大陸自由職業者胡戈重新剪輯了陳凱歌的東方奇幻史詩之作「無極」,於是,「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下載率瞬時超越了「無極」,成為當時網路的頂流之作。
胡戈通過將對白進行無釐頭改編、穿插央視「中國法治報導」和上海馬戲城的表演視頻資料、剪切整合笑點畫面等,將這部短短20分鐘的影片重新編譯,可以說是開了「網絡惡搞」史無前例的先河。
△ 胡戈作品「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2005
此後引發的一連串風波大家也都知道了,儘管央視決定不起訴胡戈,但陳凱歌惱羞成怒,並喊出了那句「人不能無恥到這樣的地步」,中影隨之也表態絕不會對饅頭手軟。這場論壇時代的網絡巨瓜,最終以胡戈的道歉收場,但他也因此收穫了「網際網路惡搞第一人」之稱號,且就此揭開了網絡無釐頭的序幕。
當時「南方都市」作文評道,「無極」才是沒譜的搞笑片,「饅頭」反而是真實的。後來陳凱歌問張藝謀,「如果你的電影被人在網上惡搞,會有什麼反應?」張藝謀說,「我不介意,我會與民同樂。」
15年過去了,「與民同樂」的時代早已到來。
年輕人的快樂源泉
42鞋和「于謙捧一切」
B站UP主「42鞋」的「于謙捧一切」系列去年就開始頗受年輕人關注了,我是前段時間偶然看見的。內容形式很簡單,就是將于謙在相聲中的臺詞穿插進流行歌手的演唱現場,B站熟門熟路的「拉郎配」混剪模式。
看完就上頭了,接二連三看了好幾部,其中毛不易的「像我這樣的人」和老舅的「野狼Disco」點擊率高達幾十萬,彈幕滿屏飛,有于謙老師的粉絲,也有歌手們的粉絲,還有純粹沉迷哈哈哈的宅男宅女。
△于謙捧一切之毛不易「像我這樣的人」
作為一名80後,我接觸宅文化和B站還很膚淺,但印象中,鬼畜惡搞風潮已經盛行了好些年,雖不像當年「饅頭」之無釐頭引發如此軒然大波,但毫無疑問它已經成為視頻時代的一大方向。
人要謙虛,不懂就問。於是,我聯繫了42鞋,問了他一些問題。這也算是第一次正兒八經地想要多些了解宅文化。
Q:B站有很多這種「拉郎配」式的混搭內容,「于謙捧一切」系列是你自主原創的,還是有受到其他內容的影響?
42鞋:平時就很喜歡德雲社的相聲,「于謙捧一切」這個系列也是看到一些大佬的作品激發的靈感,尤其是燕小六的曲,和白展堂的舞,還有新寶島。
Q:是于謙老師的死忠粉嗎?他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42鞋:很喜歡于謙老師,但談不上死忠粉,感覺於老師非常佛系,那種與世無爭的感覺讓人很舒服。
△ 新浪微博@于謙
Q:為什麼會想到將于謙老師和流行音樂結合在一起?
42鞋:前段時間正在學習PR剪輯技巧,需要練手,正好有這個腦洞,就想著做一期,沒想到大家這麼喜歡,也是受寵若驚。
Q:B站作為當下年輕人的一大快樂源泉,在你看來,它的內容核心魅力在哪裡?
42鞋:小破站是我見過的眾多平臺中最真實的,在B站上可以自由地發聲,有好多時下敏感話題不會被禁止討論,同時B站也特別維護UP主的權益。年輕人特別多,也在宣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B站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也相信它會發展得越來越好的。
Q:推薦幾個你認為B站上有趣的UP主?
42鞋:有趣的UP主太多了,我比較喜歡幽默的科普類作品,像@大漠叔叔 @納豆奶奶都是比較喜歡。
△ B站UP主@大漠叔叔 @納豆奶奶 主頁
Q:你是否同意大家說的「于謙老師是被相聲耽誤的搖滾歌手」?
42鞋:我相信大多數人說這句話也是在玩梗,相聲是於老師的專業,搖滾只是愛好,愛好不能和專業相比的,當然這也只是我的個人觀點。
42鞋是B站萬千UP之一,他的觀點只是個人層面的一小個切入口,自稱剛起步的小白的他,也表示「于謙捧一切」只是為了單純的好玩,以及精進正在學習的製作技術。
從影視劇、動漫、舞臺藝術到流行音樂,如今我們可以在類似B站的共享網站上看到千奇百怪的二次創作作品,它們具備香噴噴的下飯功能,也能見縫插針於每個人的碎片化時間,無疑成為了年輕人的快樂源泉。
遊戲一切
也用「遊戲」解構一切
和42鞋的對話,加之這些年來的觀察體會,脫口而出兩句話:
當年優酷土豆論壇,舉步艱難。
如今 A站 B站牆外,處處開懷。
說到這裡順勢橫批也有了:一切皆可遊戲。
的確,如今是個「一切皆可遊戲」的時代,任何藝術文化形式,都能被各類奇思妙想重新解構重組,如此走向成為了網絡環境裡的香餑餑,各大媒體、個人IP趨之若鶩,絞盡腦汁。
如果說80年代生人的孩子,尚未完全脫離傳統,他們內心仍保有難以消融的文化自留地,那麼90到千禧年後出生的孩子,則境遇大有改善。
他們從出生起,便在一個信息開放流通、物質相對富足、原生家庭思想束縛弱化的環境中長大,擁有比上一代青年更加得天獨厚的的優勢,以培養出適應時代更迭的綜合競爭力。
△ 電影「老師·好」劇照
但另一方面,面對眼花繚亂的信息洪流,他們也更容易陷入好奇心泥沼,職業規劃頗為混亂,一直處在「尋找人生目標」的階段。此階段中,興趣關注點容易渙散轉移,而他們又無法停止高速運轉的大腦,對所接觸的一切外界信息冠以Z世代青年的處理方式:直接明了、腦洞活躍、保持自我和堅持態度。
於是,「遊戲一切」的態度大幅緩解了知識體系的厚重感給他們帶來的焦慮,也似乎減輕了繁重的學習任務所需要消耗的時間精力成本,更重要的是,時代鴻溝下的文化斷層被這種討巧的方式,銜接在了網絡時代的表達語境裡。
一時間,似乎所有的文化類型,都能娛樂化、遊戲化,畢竟,「我們不想活得那麼累」,他們總會這麼說。
無釐頭的惡搞,成為了一種解析方式,從輕鬆歡樂的直觀體驗上,銜接跨領域文化內容,碰撞出歡聲笑語,讓那些不夠有耐心的孩子願意待在新的信息形式裡,尋求片刻自洽、圈層歸屬和身份認同。
到了他們嘴裡,說來也很輕鬆,「純粹為了好玩兒。」
△ B站UP主「42鞋」主頁
「娛樂至死」中所擔憂的:當公共話語中的理性、秩序、邏輯逐漸被脫離語境、膚淺、碎化的娛樂方式所代替,我們是否真的會迎來娛樂至死的年代?關於警惕技術壟斷和新媒體對人們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發展趨向的影響問題,可能很久仍不能得到所謂答案。
與此同時,從當代青年對「遊戲一切」樂此不疲的態度裡,或多或少也可窺見網絡草根對抗精英、民眾挑戰權威,甚至是集體潛意識中對固有意識形態積壓已久的情緒。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深思,但我們心裡也明白,還沒到刨根問底的時候,「遊戲一切」的過程中,它所伴有的娛樂與解構同在的效力,或許也正在年輕人心裡培養出適應時代焦慮的抗體。
潮流更迭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上述說的這些,並無批判之意,現在我正要講的就是,「遊戲一切」的精神,不僅讓我反思文化斷層的問題,也同時讓我看到了Z世代青年與時俱進欣欣向榮的積極面。
澎湃新聞發布消息:去年B站學習類UP主數量同比增長151%。
B站各類優秀的學習資源已然充實到可謂天下之大應有盡有的地步。如今,只要你擁有一顆熱愛學習的心,那就可以足不出戶,掌握各種實用技能,無論語言類、工具類、文化藝術等方向。
42鞋做「于謙捧一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精進剪輯製作技術,無心插柳柳成蔭而已。我記得好像是去年,大家對於B站濃烈的學習氛圍還進行了一場沸沸揚揚的討論,原本只想追番下飯的我們,不知不覺跟著小破站的節奏,進修到了越來越多的技能。
B站也因此被現在的年輕人奉為「第一在線學習天地」,各路大神各顯神通,毫無保留地耐心講解,配以優質的教學視頻,從小白到精英,無論你出於學習中的哪個階段,總有一款適合你,總有大大告訴你學無止境。
我自己沒有學過視頻製作,為此問了問和我同齡的朋友,當時他們的學習氛圍和現如今的對比。他感慨萬千,那些專業術語我記不清,大致有幾個重點。
1. 物質條件的提升讓一切入門變得簡單可行
倒退個十幾二十年,電腦那都是有錢人家的配置,更別說昂貴的正版軟體、需要跑得動剪輯的電腦配置。80年代的孩子,即便小學就開始學習計算機,但90年代初的計算機,在現在的孩子看來,已經是寫進計算機歷史課本裡的古董了。Z世代的青年從開始學習電腦技術接觸網絡開始,就奔騰著甩開我們不見身影了。
2. 信息發達人人都可自學成才
像B站這樣的學習網站還有很多,如果你願意花點錢買專業的教學課程,那在線學習平臺的縱深是一個好學孩子的快樂天堂。朋友說當年,剪輯技術基於物質門檻和其僅有的幾個軟體之複雜程度,導致擁有視頻製作能力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只局限於專業範圍,能夠教學的師資也相當稀缺,簡直和如今誰都可以自學成才的境地天壤之別。
3. 學習資源共享形成良性循環
朋友還特地和我說了一下B站的學習資源分類,就拿視頻製作這塊來講,甚至可以細分到專門教你如何剪輯鬼畜視頻,而不是囫圇吞棗式的普適教學。這麼一來,一方面有天賦的人才技術愈發精進,另一方面平臺對UP主的扶持也讓他們在分享資源的過程中獲得價值滿足感,學習氛圍的良性循環就此開始。
所謂寓教於樂,不僅受益於熱愛學習的年輕人,在兒童教育領域,也產生了顯而易見的推動作用。
所以,凡事都有兩面性,由「于謙捧一切」所引發的本期話題,不僅讓我更加了解了年輕人的態度和想法,也在思考宅文化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憂慮和欣喜。
疫情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願這篇推文多少能夠喚醒我們倦怠無聊的大腦,保持觀察和思考,即便一切還在「遊戲」中,即便不知道哪天又來一個「饅頭」引發一樁「血案」。
哦對了,胡戈後來逐漸向正規影視圈靠攏,但至今再無佳作。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歧義請與微信管理員聯繫
-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