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是被相聲耽誤的搖滾歌手?宅文化盛行讓一切皆可遊戲

2020-12-14 騰訊網

讓我們將時間的指針回撥至2005年冬天,一名大陸自由職業者胡戈重新剪輯了陳凱歌的東方奇幻史詩之作「無極」,於是,「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下載率瞬時超越了「無極」,成為當時網路的頂流之作。

胡戈通過將對白進行無釐頭改編、穿插央視「中國法治報導」和上海馬戲城的表演視頻資料、剪切整合笑點畫面等,將這部短短20分鐘的影片重新編譯,可以說是開了「網絡惡搞」史無前例的先河。

△ 胡戈作品「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2005

此後引發的一連串風波大家也都知道了,儘管央視決定不起訴胡戈,但陳凱歌惱羞成怒,並喊出了那句「人不能無恥到這樣的地步」,中影隨之也表態絕不會對饅頭手軟。這場論壇時代的網絡巨瓜,最終以胡戈的道歉收場,但他也因此收穫了「網際網路惡搞第一人」之稱號,且就此揭開了網絡無釐頭的序幕。

當時「南方都市」作文評道,「無極」才是沒譜的搞笑片,「饅頭」反而是真實的。後來陳凱歌問張藝謀,「如果你的電影被人在網上惡搞,會有什麼反應?」張藝謀說,「我不介意,我會與民同樂。」

15年過去了,「與民同樂」的時代早已到來。

年輕人的快樂源泉

42鞋「于謙捧一切」

B站UP主「42鞋」「于謙捧一切」系列去年就開始頗受年輕人關注了,我是前段時間偶然看見的。內容形式很簡單,就是將于謙在相聲中的臺詞穿插進流行歌手的演唱現場,B站熟門熟路的「拉郎配」混剪模式。

看完就上頭了,接二連三看了好幾部,其中毛不易的「像我這樣的人」和老舅的「野狼Disco」點擊率高達幾十萬,彈幕滿屏飛,有于謙老師的粉絲,也有歌手們的粉絲,還有純粹沉迷哈哈哈的宅男宅女。

△于謙捧一切之毛不易「像我這樣的人」

作為一名80後,我接觸宅文化和B站還很膚淺,但印象中,鬼畜惡搞風潮已經盛行了好些年,雖不像當年「饅頭」之無釐頭引發如此軒然大波,但毫無疑問它已經成為視頻時代的一大方向。

人要謙虛,不懂就問。於是,我聯繫了42鞋,問了他一些問題。這也算是第一次正兒八經地想要多些了解宅文化。

Q:B站有很多這種「拉郎配」式的混搭內容,「于謙捧一切」系列是你自主原創的,還是有受到其他內容的影響?

42鞋:平時就很喜歡德雲社的相聲,「于謙捧一切」這個系列也是看到一些大佬的作品激發的靈感,尤其是燕小六的曲,和白展堂的舞,還有新寶島。

Q:是于謙老師的死忠粉嗎?他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42鞋:很喜歡于謙老師,但談不上死忠粉,感覺於老師非常佛系,那種與世無爭的感覺讓人很舒服。

△ 新浪微博@于謙

Q:為什麼會想到將于謙老師和流行音樂結合在一起?

42鞋:前段時間正在學習PR剪輯技巧,需要練手,正好有這個腦洞,就想著做一期,沒想到大家這麼喜歡,也是受寵若驚。

Q:B站作為當下年輕人的一大快樂源泉,在你看來,它的內容核心魅力在哪裡?

42鞋:小破站是我見過的眾多平臺中最真實的,在B站上可以自由地發聲,有好多時下敏感話題不會被禁止討論,同時B站也特別維護UP主的權益。年輕人特別多,也在宣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B站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也相信它會發展得越來越好的。

Q:推薦幾個你認為B站上有趣的UP主?

42鞋:有趣的UP主太多了,我比較喜歡幽默的科普類作品,像@大漠叔叔 @納豆奶奶都是比較喜歡。

△ B站UP主@大漠叔叔 @納豆奶奶 主頁

Q:你是否同意大家說的「于謙老師是被相聲耽誤的搖滾歌手」?

42鞋:我相信大多數人說這句話也是在玩梗,相聲是於老師的專業,搖滾只是愛好,愛好不能和專業相比的,當然這也只是我的個人觀點。

42鞋是B站萬千UP之一,他的觀點只是個人層面的一小個切入口,自稱剛起步的小白的他,也表示「于謙捧一切」只是為了單純的好玩,以及精進正在學習的製作技術。

從影視劇、動漫、舞臺藝術到流行音樂,如今我們可以在類似B站的共享網站上看到千奇百怪的二次創作作品,它們具備香噴噴的下飯功能,也能見縫插針於每個人的碎片化時間,無疑成為了年輕人的快樂源泉。

遊戲一切

也用「遊戲」解構一切

和42鞋的對話,加之這些年來的觀察體會,脫口而出兩句話:

當年優酷土豆論壇,舉步艱難。

如今 A站 B站牆外,處處開懷。

說到這裡順勢橫批也有了:一切皆可遊戲。

的確,如今是個「一切皆可遊戲」的時代,任何藝術文化形式,都能被各類奇思妙想重新解構重組,如此走向成為了網絡環境裡的香餑餑,各大媒體、個人IP趨之若鶩,絞盡腦汁。

如果說80年代生人的孩子,尚未完全脫離傳統,他們內心仍保有難以消融的文化自留地,那麼90到千禧年後出生的孩子,則境遇大有改善。

他們從出生起,便在一個信息開放流通、物質相對富足、原生家庭思想束縛弱化的環境中長大,擁有比上一代青年更加得天獨厚的的優勢,以培養出適應時代更迭的綜合競爭力。

△ 電影「老師·好」劇照

但另一方面,面對眼花繚亂的信息洪流,他們也更容易陷入好奇心泥沼,職業規劃頗為混亂,一直處在「尋找人生目標」的階段。此階段中,興趣關注點容易渙散轉移,而他們又無法停止高速運轉的大腦,對所接觸的一切外界信息冠以Z世代青年的處理方式:直接明了、腦洞活躍、保持自我和堅持態度。

於是,「遊戲一切」的態度大幅緩解了知識體系的厚重感給他們帶來的焦慮,也似乎減輕了繁重的學習任務所需要消耗的時間精力成本,更重要的是,時代鴻溝下的文化斷層被這種討巧的方式,銜接在了網絡時代的表達語境裡。

一時間,似乎所有的文化類型,都能娛樂化、遊戲化,畢竟,「我們不想活得那麼累」,他們總會這麼說。

無釐頭的惡搞,成為了一種解析方式,從輕鬆歡樂的直觀體驗上,銜接跨領域文化內容,碰撞出歡聲笑語,讓那些不夠有耐心的孩子願意待在新的信息形式裡,尋求片刻自洽、圈層歸屬和身份認同。

到了他們嘴裡,說來也很輕鬆,「純粹為了好玩兒。」

△ B站UP主「42鞋」主頁

「娛樂至死」中所擔憂的:當公共話語中的理性、秩序、邏輯逐漸被脫離語境、膚淺、碎化的娛樂方式所代替,我們是否真的會迎來娛樂至死的年代?關於警惕技術壟斷和新媒體對人們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發展趨向的影響問題,可能很久仍不能得到所謂答案。

與此同時,從當代青年對「遊戲一切」樂此不疲的態度裡,或多或少也可窺見網絡草根對抗精英、民眾挑戰權威,甚至是集體潛意識中對固有意識形態積壓已久的情緒。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深思,但我們心裡也明白,還沒到刨根問底的時候,「遊戲一切」的過程中,它所伴有的娛樂與解構同在的效力,或許也正在年輕人心裡培養出適應時代焦慮的抗體。

潮流更迭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上述說的這些,並無批判之意,現在我正要講的就是,「遊戲一切」的精神,不僅讓我反思文化斷層的問題,也同時讓我看到了Z世代青年與時俱進欣欣向榮的積極面。

澎湃新聞發布消息:去年B站學習類UP主數量同比增長151%。

B站各類優秀的學習資源已然充實到可謂天下之大應有盡有的地步。如今,只要你擁有一顆熱愛學習的心,那就可以足不出戶,掌握各種實用技能,無論語言類、工具類、文化藝術等方向。

42鞋做「于謙捧一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精進剪輯製作技術,無心插柳柳成蔭而已。我記得好像是去年,大家對於B站濃烈的學習氛圍還進行了一場沸沸揚揚的討論,原本只想追番下飯的我們,不知不覺跟著小破站的節奏,進修到了越來越多的技能。

B站也因此被現在的年輕人奉為「第一在線學習天地」,各路大神各顯神通,毫無保留地耐心講解,配以優質的教學視頻,從小白到精英,無論你出於學習中的哪個階段,總有一款適合你,總有大大告訴你學無止境。

我自己沒有學過視頻製作,為此問了問和我同齡的朋友,當時他們的學習氛圍和現如今的對比。他感慨萬千,那些專業術語我記不清,大致有幾個重點。

1. 物質條件的提升讓一切入門變得簡單可行

倒退個十幾二十年,電腦那都是有錢人家的配置,更別說昂貴的正版軟體、需要跑得動剪輯的電腦配置。80年代的孩子,即便小學就開始學習計算機,但90年代初的計算機,在現在的孩子看來,已經是寫進計算機歷史課本裡的古董了。Z世代的青年從開始學習電腦技術接觸網絡開始,就奔騰著甩開我們不見身影了。

2. 信息發達人人都可自學成才

像B站這樣的學習網站還有很多,如果你願意花點錢買專業的教學課程,那在線學習平臺的縱深是一個好學孩子的快樂天堂。朋友說當年,剪輯技術基於物質門檻和其僅有的幾個軟體之複雜程度,導致擁有視頻製作能力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只局限於專業範圍,能夠教學的師資也相當稀缺,簡直和如今誰都可以自學成才的境地天壤之別。

3. 學習資源共享形成良性循環

朋友還特地和我說了一下B站的學習資源分類,就拿視頻製作這塊來講,甚至可以細分到專門教你如何剪輯鬼畜視頻,而不是囫圇吞棗式的普適教學。這麼一來,一方面有天賦的人才技術愈發精進,另一方面平臺對UP主的扶持也讓他們在分享資源的過程中獲得價值滿足感,學習氛圍的良性循環就此開始。

所謂寓教於樂,不僅受益於熱愛學習的年輕人,在兒童教育領域,也產生了顯而易見的推動作用。

所以,凡事都有兩面性,由「于謙捧一切」所引發的本期話題,不僅讓我更加了解了年輕人的態度和想法,也在思考宅文化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憂慮和欣喜。

疫情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願這篇推文多少能夠喚醒我們倦怠無聊的大腦,保持觀察和思考,即便一切還在「遊戲」中,即便不知道哪天又來一個「饅頭」引發一樁「血案」。

哦對了,胡戈後來逐漸向正規影視圈靠攏,但至今再無佳作。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歧義請與微信管理員聯繫

- 以上 -

相關焦點

  • 于謙第四大愛好揭秘,網友:果然是被相聲耽誤了
    喜歡看相聲的都知道,于謙老師可是非常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他和郭德綱搭檔了半輩子,幾乎讓所有人都認識了他兩。但是有人問搖滾協會會長是誰?怎麼會和于謙有關係呢?一個相聲演員,怎麼會和搖滾沾邊,而且還非常出名呢?所以,讓我們一起看一看搖滾協會會長到底是誰!
  • 郭德綱嶽雲鵬于謙都曾寫過詩,誰更有水平?都是被相聲耽誤的詩人
    前幾期,筆者給大家介紹了被皇權耽誤了的兩位大文人:李煜和曹操。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德雲社裡被相聲耽誤了的三位詩人:郭德綱、嶽雲鵬和于謙。現代人寫詩自然不能和古人相比,這也是當代詩壇沒落的原因。這三位的本職工作都是講相聲,為何會跟詩扯到一起了呢?所謂相聲說到底就是和觀眾嘮嗑,但要把這「嗑」嘮好也並不簡單,既要有相當大的知識量,又要懂語言的藝術。其實寫詩也是如此,既要能引經據典,又要有文字功底。
  • 于謙:「頑主」種類無數,「搖滾大爺」只有一位
    於家世代書香門第,家風嚴謹,可偏偏出了于謙這麼個頑主。不過,好在老兩口子豁達,郭德綱每每在臺上調侃大爺的爸媽,他們都報以理解。混跡在老北京的胡同裡,于謙也打骨子裡刻下了「玩兒」的性子,提籠架鳥,飛鷹走狗,打魚摸蝦,禍禍莊家。後來的吃喝玩樂、恣意人生的灑脫,這時便有了影子。
  • 51歲于謙:北電畢業的相聲「皇后」,如何坐擁小10歲嬌妻?
    如果說郭德綱能取得今日的成就,除了老天爺賞飯吃,還要多虧有貴人相助,那便是「萬物皆可捧」的好搭檔于謙。雖然在臺上他是眾人調侃的對象,但現實生活中的于謙卻有著無人敢惹的地位,以及無比精彩的人生……
  • 從相聲到影視,于謙出道於《小龍人》唐朝書生,後參演影視70餘部
    No.1你認可「影視演員于謙」這個說法嗎?看到這裡,你可能感到一愣,只知道「相聲演員于謙」,沒聽說過「影視演員于謙」這個說法啊?此「于謙」即是彼「于謙」。因為我們過去說的、聽的、看的「相聲演員于謙」太多了,幾乎沒聽過或者很少聽過「影視演員于謙」這個說法,那麼,今天娛文娛視就重點談談「影視界」的于謙。在中國乃至全球,于謙這個名字和「郭德綱」一起,知名度很高。當然,他首先是一位相聲演員,有著「抽菸喝酒燙頭」三大愛好,所說的相聲在網上可謂「泛濫成災」,隨便搜索,滿屏滿屏的都是他和郭德綱的相聲。
  • 淺談北京爺們于謙,德雲社的相聲皇后,他才是最接地氣的老北京人
    前不久寫了一篇兒北京爺們兒于謙上《幸福三重奏》的文章,今兒就和大伙兒細聊聊老北京人于謙的相聲生涯,最近幾年相聲成了大伙兒熱議的話題,住在天橋的北京人應該都深有感觸,見天兒跟德雲社門口都有不少小姑娘,只要德雲社有演出這片兒就會湊一堆人,過去說聽相聲大伙兒幾乎能想到的就是春晚但通過郭德綱和于謙讓相聲這個傳統文化逐漸在大眾視野中傳播開來
  • 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相聲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以諷刺笑料形成了其獨樹一幟的風格特色。 而著名相聲演員于謙卻認為相聲最大的障礙就是,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難登上大雅之堂的。然,事實真是如此嗎?為何作為現代相聲大師會有此番言論呢? 作為起源已久的民間口技藝術,展望當今相聲行業,德雲社,可以算得上是當今中國相聲行業的代表。
  • 德雲社弟子那點事:相聲影帝級皇后于謙的多重身份,隱形富豪家世
    提到郭德綱就少不了于謙,這一對CP已經組成一體了,穿著黑色刺繡大褂站到臺上他是知名的「相聲皇后」戴上眼鏡變身老師他是最佳男主角,《玩》發表過後他成了作家,來到北京大慶的「天精地華動物園」他成了動物園園長。燙好髮型拿起麥克就是最優秀的相聲搖滾王子,在這些身份中能變換的得心應手的就是于謙了。
  • 老師好再回曾經,于謙一個被相聲耽誤的影帝,成教育者們的縮影
    每個人隨著不斷的成長,內心中都藏著一位好老師,每次回想起老師這個詞,就會想起這個人,而《老師·好》這部作品可說是萬千老師的一個縮影。《老師·好》這部作品是由于謙監製,張欒執導,一眾年輕人主演的校園故事,主要以于謙飾演的老師苗苑秋為主,展開了一場老師與學生們鬥智鬥勇的故事。
  • 于謙:號稱京城玩主,愛好抽菸喝酒燙頭,但卻對郭德綱不離不棄
    「德雲班主」郭德綱、「相聲皇后」于謙也儼然成了如今相聲界聲名赫赫的泰山北鬥提起「相聲皇后」「德雲一姐」大家立刻就會想到那個喜好抽菸喝酒燙頭的相聲演員于謙如今在相聲舞臺上收放自如、熒幕裡演技行雲流水的于謙
  • 郭德綱于謙大喜的日子
    可偏偏去年改到了1月24,而這一天恰好又是于謙的50歲生日,一切不言而喻。趕上相聲皇后于謙過生日,可把郭德綱裡裡外外忙活壞了,又是寫詩又是送「寶馬」的。不過真要細數起二人相識、相知、「相愛」的經過,那故事可就長了,說是半段中國相聲文藝復興史也不為過。 2這兩人認識其實很戲劇性。
  • 于謙究竟多有錢?北京開馬場坐擁四合院,原來說相聲只是為了消遣
    經常聽相聲的人都知道相聲界有一個人愛好「抽菸喝酒加燙頭」,此話一出,想必很多小夥伴們都知道是何人了,他就是就是于謙於大爺。說起于謙,很多人可能都是從相聲裡認識他的,他和郭德綱搭檔說相聲,二人配合十分的默契,不少人還以為于謙和郭德綱是師兄弟,其實于謙可是比郭德綱出道的早多了。
  • 相聲演員于謙家到底多有錢?
    2014年,我買了于謙老師的作品,出版後爭議很大,尤其關於這本書的名字,眾說紛紜,未有定論,有人說是《玩》——兒,于謙;有人說是《玩兒于謙》。直至今日,6年過去了,到底玩不玩于謙,就那麼回事了吧。 叫什麼不吃飯吶!
  • 郭德綱于謙大喜的日子。|百家故事
    可偏偏去年改到了1月24,而這一天恰好又是于謙的50歲生日,一切不言而喻。趕上相聲皇后于謙過生日,可把郭德綱裡裡外外忙活壞了,又是寫詩又是送「寶馬」的。名嘴于謙愛馬,這是娛樂圈裡早已公開的秘密。卻沒想到團裡也是無相聲可說,臺上一報幕,臺下觀眾連聽都不聽就把演員往下轟。于謙心裡那叫一個苦悶,相聲演員沒相聲說?於是索性在外邊忙起了別的事:小品、影視、話劇、主持等等,他都幹過。
  • 放眼整個相聲圈,為什麼沒人去惹于謙?不是不想,是
    只要提到相聲,真的不得不說郭德綱和于謙這對搭檔了,郭德綱與他徒弟的事鬧得滿城風雨,而且受到同行的譴責也是常有的事,只是作為搭檔的于謙,卻為何從來沒有受到排擠呢?雖然于謙是德雲社的一員,但是在很早之前于謙就和侯耀華、師勝傑等相聲名家做過搭檔,可以說當年的名氣不比郭德綱小,但是他的性格是與世無爭的。于謙搭檔郭德綱演出已經十幾年了,這中間,風裡雨裡的,郭德綱可以說是是非不斷,別管時來自主流相聲界的排擠,還是來自小劇場同行們的搗亂,還有就是無良媒體的各種報導,郭德綱的態度就是有仇必報,絕對不能吃虧。
  • 郭德綱于謙相聲裡的幾個北京方言俚語 很有趣
    常聽郭德綱于謙相聲的都會發現,他們倆的相聲不像趙本山趙家班的小品有濃厚的地方語言特色。一點也沒有也不現實,相聲本來就是出自京津,郭德綱于謙相聲裡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北京天津的個別方言詞彙。郭德綱曾經在一段相聲裡說過相聲普通話和北京話之間的關係,既不是完全的普通話又不是北京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語言。方言俚語會讓特定的人群感覺親切,當這些方言俚語被藝術大師們包裝和傳播以後,就不僅僅是對一種方言的傳播了,同時傳播的也是一個區域的文化。以下是郭德綱和于謙相聲裡出現過的幾個方言詞彙。
  • 于謙和大兒子同臺說相聲,於思洋才14歲就已經和于謙一樣高了!
    日前于謙和大兒子於思洋合作說了一段相聲,于謙給兒子於思洋捧哏,只有14歲的於思洋站在舞臺上和父親于謙一樣高了,曾經那個求美女姐姐抱抱的小男孩已經成為了翩翩少年,只不過這段相聲在網絡上卻遭到了諸多質疑,主要是因為於思洋的表現不太好,網友覺得於思洋作為于謙的兒子,郭德綱的徒弟,說相聲就應該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 郭德綱的徒弟有很多,相聲皇后于謙卻只有七位徒弟,這是為什麼呢
    只是在這些徒弟中,作為師父的于謙,能真正手把手教的,也並不算多。 首先說于謙最小的兩個口盟的徒弟。一個就是事先約好的郭德綱的二公子郭汾瑒。現在孩子還小,暫時無法學藝。等郭汾瑒長大,是不是要學習相聲還是一回事,如果真學恐怕也是和郭德綱或者是郭麒麟學習,肯定不會讓于謙受累。
  • 德雲天團美男子們的副業:郭麒麟厲害,張雲雷美,于謙還得過獎
    德雲天團現在真的是火得不行,還做了自己的團綜《德雲鬥笑社》,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對於今年大半年沒有開箱的德雲社來說,簡直是德雲粉絲們的福利啊,《德雲鬥笑社》節目的上半段做遊戲選搭檔,後半段則是說相聲,都是全新的搭檔和內容,真是很大的福利啊,這種模式也應該是國內綜藝的首例吧!
  • 于謙在臺上總被郭德綱調侃,而臺下於大爺還是於大爺,沒人惹得起
    作為相聲團體德雲社的創始人,郭德綱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在相聲圈拼殺出了自己的一拼啊天地。他用自己獨特的幽默方式發揚相聲文化,帶領德雲社眾徒弟學生們甚至走國門,將相聲藝術傳到了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