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銀行加強科技金融、文化金融「雙輪驅動」:做強特色做精服務做...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今年以來,面對疫情的衝擊影響和複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北京銀行堅持穩健經營,主動應變求變,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實現各項業務均衡穩健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銀行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大局和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在危機中找尋業務發展新機,在變局中優化特色金融布局,加強科技金融、文化金融「雙輪驅動」,為全行創新、協調、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截至三季度末,北京銀行科技金融貸款餘額1641.9億元,較年初增75.6億元。累計為2.9萬家科技中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超6200億元,服務北京市86%的中小板、85%的創業板、76%的新三板創新層掛牌企業。北京地區63家科創板申請企業中46家是北京銀行客戶,佔比73%,累計授信156.4億元。科技金融貸款在中關村示範區始終排名第一。截至三季度末,北京銀行文化金融貸款餘額691億元,較年初增加51.88億元,增速達8.1%。累計為近8900戶文創企業提供貸款3257億元,市場份額始終位居北京市首位。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點強調,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北京銀行也將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和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布局,進一步加強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創新發展,做強特色、做精服務、做優品牌,為科技、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貢獻應有力量。一是完善頂層設計搭建。二是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三是強化特色模式創新。四是強化特色產品研發。五是完善服務對接平臺。

 前三季度營收482億元 保持穩健發展態勢

今年1-9月,北京銀行實現營業收入482.20億元,同比增長0.2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65.71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166.15億元;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年化)0.79%;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年化)11.09%;成本收入比18.90%,保持了穩健發展態勢。

截至9月末,北京銀行資產總額2.8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4.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資產2137.91億元,較年初增長3.22%;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每股淨資產9.27元,較年初增長3.58%。

北京銀行不斷夯實全面風控體系,提升前瞻防控能力,截至9月末,公司不良貸款率為1.52%,較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23.85%,較半年末提升3.9個百分點,資產質量與撥備水平整體平穩。

此外,在世界品牌實驗室品牌價值排行榜中,北京銀行品牌價值升至597億元,按一級資本在英國《銀行家》雜誌全球千家大銀行排名第62位,連續7年躋身全球百強銀行。

 強化科技金融服務 全力服務科技企業「戰疫」及復工復產

北京銀行在科技金融方面實踐探索較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率先支持聯想、用友等一批高新技術領域小微民營企業發展,2000年,率先成立以中關村科技園區命名的管理部,2001年率先在中關村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營支行,2011年率先設立中關村地區首家分行級金融機構——北京銀行中關村分行,成為國內科技金融領域的先行者、排頭兵。

截至三季度末,北京銀行科技金融貸款餘額1641.9億元,較年初增75.6億元;其中,北京地區科技金融貸款餘額1088.14億元,全行佔比66.3%,較年初增95億元,增速9.6%。累計為2.9萬家科技中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超6200億元,服務北京市86%的中小板、85%的創業板、76%的新三板創新層掛牌企業。北京地區63家科創板申請企業中46家是北京銀行客戶,佔比73%,累計授信156.4億元。科技金融貸款在中關村示範區始終排名第一。

此外,北京銀行作為獨家銀行戰略合作夥伴支持「2020中關村論壇」成功舉辦,連續兩年支持「創客北京2020」創新創業大賽舉辦。榮獲人行營管部「2019年度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科技金融一等第一。中關村分行清華園、海澱園、雙秀、上地支行獲評人行中支「2019年度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機構評估」A檔,連續5年蟬聯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機構A檔第一。科技金融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北京銀行迅速落實人民銀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通過用好政策工具、出臺專項舉措、加大信貸投放,全力服務科技企業「戰疫」及復工復產。

一是用足政策工具。圓滿完成防疫專項再貸款投放目標,實現北京重點名單內企業100%對接,惠及92家企業,累計放款35.77億元。在北京地區12家專項再貸款銀行中,戶數排名第一,金額排名第二,科技型企業戶數佔比達70%。其中,發放3000萬元專項再貸款支持科興中維新冠病毒疫苗研製,發放5000萬元專項再貸款支持格靈深瞳智能快速測溫產品生產。

二是細化落實舉措。圍繞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關於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要求,研究制定8方面、25條落實舉措。圍繞北京市政府辦公廳《關於應對疫情影響、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研究制定6方面、16條落實舉措,加大首都科技小微企業信貸支持。

三是推出「抗疫」產品。聯合中關村管委會推出「中關村企業抗疫發展貸」,截至三季度末,累計發放62.4億元,支持眾多科技企業「戰疫」。攜手中關村擔保推出「關心保」、攜手國華文科擔保推出「科創加速貸」等專項產品,紓困科技型小微企業。聯合北京科創基金推出「戰疫」融資舉措,為其被投企業提供5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

四是創新線上服務。依託中關村小巨人創客中心優質資源,延長免費孵化期,為科技企業提供投貸聯動、投融資對接、成長培育等全方位公益支持,為創業企業召開線上專場路演對接會。聯合北京科創母基金、中關村軟體園、啟迪之星等政府引導基金、創投機構,組織「金融戰疫、共克時艱」融資線上對接會,拓寬企業融資獲取渠道。

 充分發揮文化金融服務優勢 助力文化產業復甦回暖

自成立以來,北京銀行便緊貼首都發展脈搏,通過增強文化金融服務專業性和普惠性、打通文化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裡」、構建首都文化金融服務生態圈,在中國銀行業率先探索文化金融,逐漸塑造出了文化金融特色品牌。

截至三季度末,北京銀行文化金融貸款餘額691億元,較年初增加51.88億元,增速達8.1%,其中北京地區文化金融貸款餘額337億元,全行佔比近50%,較年初增23億元,增速達7.4%。累計為近8900戶文創企業提供貸款3257億元,市場份額始終位居北京市首位。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文化企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挑戰更趨嚴峻,特別是旅遊、影視、教育等行業首當其衝,損失慘重。疫情當前,北京銀行迅速行動,堅決貫徹各級政府及監管部門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文化金融服務優勢,攜手文化企業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一是不折不扣,落實政策。疫情發生後,北京銀行第一時間響應監管部門、市委市政府各項部署,堅持用好用活各項金融政策工具,積極落地專項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政策,加大文化小微企業支持力度,確保文化小微企業充分享受各項政府優惠政策。截至三季度末,為文化行業企業共計發放支小再貸款1304筆,22.84億元。

二是聚力紓困,研發產品。疫情期間,北京銀行研發推出「京誠貸」專屬產品,專注服務受疫情影響臨時停業、資金周轉困難的小微企業,特別是文化旅遊企業,以展期、續貸等方式提供信貸資金無縫銜接。截至9月末,累計發放「京誠貸」2703筆、256億元。除此之外,還為全北京市入駐文化園區的企業量身制定「京彩文園」專屬金融服務方案,其中的「京彩文園貸」,可以實現一鍵掃碼、線上申請,真正做到「無抵押、利率低、用途準、放款快、還款便」,備受企業歡迎。

三是對症下藥,精準服務。北京銀行針對北京地區餐飲、文旅企業數量眾多,受疫情衝擊較大的情況,聯合人民文旅及人民美食發展聯盟,共同啟動「京誠貸——文旅餐飲振興扶持專項計劃」,專項資金支持不少於100億元,首批北京地區支持資金50億元。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市場籤約儀式上,北京銀行與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其提供意向性授信10億元人民幣及一攬子金融服務,支持其影院運營,助力影視行業復工復產。

四是立足首都,服務首都。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北京新視聽展上,北京銀行作為唯一銀行機構與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籤署總額300億元的「支持北京視聽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約定,未來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領域的資源和優勢,通過誠信合作搭建北京視聽產業的投融資平臺,促進北京視聽產業發展,共同推動實現共贏。同時,在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上,北京銀行還發布了「運河帆影」金融產品體系,為大運河沿途文化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此外,北京銀行與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籤署了「關於共同建設北京市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開發平臺的合作協議」,通過多元金融服務,支持北京文化文物單位打造特有文化IP,推動首都文化產業發展。

做強特色、做精服務、做優品牌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文化中心,首都北京在「十四五」時期國家科技、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地位關鍵、使命重大,優勢明顯、前景可期。而作為紮根首都、服務首都的北京銀行,也將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和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布局,進一步加強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創新發展,做強特色、做精服務、做優品牌,為科技、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貢獻應有力量。

一是完善頂層設計搭建。落實落細《北京銀行深化科技金融、文化金融複製推廣方案》及重點任務清單,切實推動組織、人員、考核、風控、支撐等五個到位,完善全行科技、文化金融發展頂層設計和運行機制。

二是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以業績提升、品牌打造為導向,進一步完善特色金融考核評價體系,優化激勵機制,提升經營單位特色金融複製推廣導向性和積極性。

三是強化特色模式創新。加強科技、文創特色支行建設力度,堅持特色定位,聚焦細分領域,進一步提升特色業務佔比,鼓勵有條件的特色支行向專營支行轉型。

四是強化特色產品研發。總分聯動加大科技、文化特色產品研發及升級推廣,切實提升產品服務供給的「適配性」。

五是完善服務對接平臺。深化與國家、省級文化與科技創新主管部門,重點文化園區及科技園區等的戰略合作與渠道拓展,形成金融服務科技型、文化型小微企業的多方合力。

來源: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左手科技、右手文化 北京銀行探索特色金融服務連接術
    來源:北京商報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疫情為經濟金融形勢蒙上陰霾,金融機構紛紛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賦能蓄力,面對變局,如何讓金融「活水」更精準澆灌市場主體、如何在危機中找尋業務發展新機成為各家銀行的「必修課」,其中,北京銀行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大局和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在變局中優化特色金融布局,加強科技金融、文化金融「雙輪驅動」,踐行社會責任的基礎上也為全行創新
  • 地區金融產業升級進行時:上海徐匯「做優金融科技 做強金融產業...
    如何推動地區金融產業和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做強金融產業」研討會在上海徐匯西岸智塔舉行。徐匯「做優金融科技 做強金融產業」研討會現場  「十四五」期間,如何推動區域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是此次研討會的核心話題。
  • 工行vs 建行:金融科技應用 上半年都做了什麼?
    近期,國內銀行相繼發布2020年中業績。在今年上半年的特殊環境下,科技成為了銀行開展業務的必備技能,在銀行的2020年半年報中,「金融科技」是當之無愧的團寵。作為銀行業科技巨頭,工行和建行的金融科技布局和進展一向頗受關注。本篇從產、學、研的角度入手,談一談上半年工行、建行在科技方面都做了什麼,有什麼區別。整體情況看圖:
  • 湖北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揭牌啟航
    華中地區省級綜合性文化金融服務平臺——湖北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23日正式揭牌成立。在湖北金融支持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研討暨項目對接會上揭牌這一中心,旨在推動湖北文化和旅遊產業做大做強。  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馬峰表示,揭牌成立湖北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啟動湖北文化金融發展聯盟,組織10億元的文旅產業發展基金等一系列新的舉措,對於金融支持文旅產業發展是一個新起點。相信湖北文化旅遊系統能夠深入挖掘省內的特色資源,發揮文化賦能和旅遊拉動作用, 打造基礎文化品牌, 助力文化強省建設邁向新的臺階。
  • 制度與技術雙輪驅動推動金融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  制度與技術雙輪驅動推動金融創新  近日,國際金融協會(IIF)的報告顯示,今年全球債務總額增加15萬億美元,2020年或將超過277萬億美元。為了應對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多家央行紛紛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
  • 九卦|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做全球化傳播?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金融科技盛會,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一直致力於為全球金融科技從業者企業家、政策制定者、金融業領袖、投資者和學者提供交流平臺。會議期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與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於2020年新加坡科技節均發表了重要講話。新加坡金融科技節全球金融論壇北京分論壇在12月8日於其官網上進行全球直播。
  • 戴柏華代表高度評價鄭州銀行濮陽分行特色金融服務
    鄭州銀行濮陽分行行長董為民作為與會唯一的金融業代表就履行代表職責、落實「六穩」「六保」以及鄭州銀行濮陽分行特色社區金融服務等方面做了重點匯報。開業四年多來濮陽分行累計向地方投放各項貸款超130億元,其中累計向民營企業投放超30億元,納稅超2000萬;二是實實在在服務社區。濮陽分行與人民路街道辦事處、任丘路街道辦事處21個社區多次召開社區金融服務座談會,邀請社區主任、樓長等到分行溝通探討社區金融服務模式,免費為社區60歲以上的社區居民提供健康檢測等服務;三是實實在在服務抗疫大局。先後兩次組織員工捐款共計4萬餘元,支持抗疫一線。
  • 南京銀行杭州分行:做科技企業的「貼身管家」
    豪悅只是南京銀行杭州分行服務科技型企業的一個縮影。在該行創新綜合金融服務的支持下,目前,大部分企業業績穩步增長,其中有19戶在主板、創業板、科創板上市或被上市公司併購,22戶正處於上市輔導期,59戶在新三板掛牌,另有80戶獲得風險投資超30億元。
  • 「金融+科技」雙輪驅動 紫金投資集團為「四新」助添源動力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運行的血液,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四月,我市啟動了「新基建、新消費、新產業、新都市」四個行動計劃,致力於用超常規的辦法、不尋常的力度、針對性的安排,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響,奮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中信銀行王燕:金融科技新成果正在金融領域不斷顯現其價值(全文)
    從跨界競爭看,銀行不得不直面金融科技企業的數位化跨界競爭,所受到的衝擊已從產品功能層次,上升到業務模式和服務生態層次。同時,我們也看到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有競爭更有合作,從技術合作到業務合作,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範圍不斷拓展,合作深度也在增加,金融科技與銀行業務場景不斷融合,正改變著商業銀行的服務內容和業務邊界。
  • 中信銀行王燕:金融科技新成果正在金融領域不斷顯現其價值
    其次銀行本身是數位化變革的重要領域。從金融信息化、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金融業始終走在前列,一些商業銀行,不僅提出了完備的金融科技發展戰略,甚至提出打造「金融科技公司」的發展願景,金融領域的金融科技新成果正在不斷顯現其價值,在網際網路思維和數字經濟思維引領下,正在經歷新一輪發展戰略和業務結構的深度轉型,意圖實現經營管理「前中後臺」的全面數位化轉型。
  • 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劉平生赴新亞製程公司、廣東華興銀行...
    7月7日下午,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劉平生帶隊赴深圳市新亞電子製程股份有限公司、廣東華興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調研,了解企業和金融機構運營發展情況,聽取對我市金融工作的意見建議。
  • 億聯銀行張世傑:回歸金融本質 借力科技踐行普惠金融
    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12月10日,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主辦的「2020銀行數字生態與普惠金融峰會暨第十六屆中國電子銀行年度盛典」在北京舉行。億聯銀行科技研發部總經理張世傑出席本次峰會,並以「數字銀行賦能普惠小微金融 柔性科技護航敏捷業務創新」為題發表演講。
  • 強化普惠金融服務 微眾銀行是這樣做的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同時提到,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更大力度推進改革創新,讓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增加活力
  • 做「信守溫度」的踐行者 中信銀行安陽分行發展漸入佳境
    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優質服務贏得讚譽    中信銀行安陽分行積極落實監管政策要求,立足總行「最佳綜合金融服務企業 」的發展願景,以服務實體經濟、回歸本源為己任,聚焦核心風控措施,強化產品服務創新,推動傳統信貸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以客戶為中心」是中信銀行安陽分行始終貫徹如一的服務理念。
  • 北京銀行城市副中心分行發布自貿區金融服務方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兩區」建設中,通州區將著力打造京津冀金融創新、高端商務和城市設計發展高地,不斷增強重點功能區的影響力、吸引力。近日,北京銀行城市副中心分行正式發布《北京銀行城市副中心分行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服務方案》,在流程優化、拓寬服務、深化合作、創新產品等方面推出切實舉措,力求高效服務自貿區內企業。作為在城市副中心設立的首家一級分行,北京銀行城市副中心分行制定出臺了《北京銀行城市副中心分行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服務方案》,全力對接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
  • 金融科技:加強監管與市場協同創新並進
    2020年是貫徹落實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的關鍵之年,我國圍繞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強化金融科技合理應用,運用金融科技手段豐富服務渠道、完善產品供給、降低服務成本、優化融資服務,加強金融科技審慎監管。
  • 中信銀行王燕: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有競爭更有合作(全文)
    從跨界競爭看,銀行不得不直面金融科技企業的數位化跨界競爭,所受到的衝擊已從產品功能層次,上升到業務模式和服務生態層次。同時,我們也看到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有競爭更有合作,從技術合作到業務合作,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範圍不斷拓展,合作深度也在增加,金融科技與銀行業務場景不斷融合,正改變著商業銀行的服務內容和業務邊界。
  • 金融、科技、生態融合共進,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5G智慧銀行旗艦
    近年來,工行秉承「科技驅動、價值創造」的工作思路,持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不斷運用新技術賦能轉型發展。開業儀式上,工行山東省分行行長趙桂德表示,在科技應用方面,工商銀行向來不是保守者、落伍者,而是科技金融建設的實踐者、領跑者。
  • 李東榮:促進金融科技行穩致遠 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在主旨演講時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需要金融科技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要促進金融科技行穩致遠、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李東榮認為,首先,要樹立為民利企的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