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疫情的衝擊影響和複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北京銀行堅持穩健經營,主動應變求變,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實現各項業務均衡穩健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銀行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大局和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在危機中找尋業務發展新機,在變局中優化特色金融布局,加強科技金融、文化金融「雙輪驅動」,為全行創新、協調、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截至三季度末,北京銀行科技金融貸款餘額1641.9億元,較年初增75.6億元。累計為2.9萬家科技中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超6200億元,服務北京市86%的中小板、85%的創業板、76%的新三板創新層掛牌企業。北京地區63家科創板申請企業中46家是北京銀行客戶,佔比73%,累計授信156.4億元。科技金融貸款在中關村示範區始終排名第一。截至三季度末,北京銀行文化金融貸款餘額691億元,較年初增加51.88億元,增速達8.1%。累計為近8900戶文創企業提供貸款3257億元,市場份額始終位居北京市首位。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點強調,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北京銀行也將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和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布局,進一步加強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創新發展,做強特色、做精服務、做優品牌,為科技、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貢獻應有力量。一是完善頂層設計搭建。二是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三是強化特色模式創新。四是強化特色產品研發。五是完善服務對接平臺。
前三季度營收482億元 保持穩健發展態勢
今年1-9月,北京銀行實現營業收入482.20億元,同比增長0.2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65.71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166.15億元;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年化)0.79%;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年化)11.09%;成本收入比18.90%,保持了穩健發展態勢。
截至9月末,北京銀行資產總額2.8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4.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資產2137.91億元,較年初增長3.22%;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每股淨資產9.27元,較年初增長3.58%。
北京銀行不斷夯實全面風控體系,提升前瞻防控能力,截至9月末,公司不良貸款率為1.52%,較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23.85%,較半年末提升3.9個百分點,資產質量與撥備水平整體平穩。
此外,在世界品牌實驗室品牌價值排行榜中,北京銀行品牌價值升至597億元,按一級資本在英國《銀行家》雜誌全球千家大銀行排名第62位,連續7年躋身全球百強銀行。
強化科技金融服務 全力服務科技企業「戰疫」及復工復產
北京銀行在科技金融方面實踐探索較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率先支持聯想、用友等一批高新技術領域小微民營企業發展,2000年,率先成立以中關村科技園區命名的管理部,2001年率先在中關村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營支行,2011年率先設立中關村地區首家分行級金融機構——北京銀行中關村分行,成為國內科技金融領域的先行者、排頭兵。
截至三季度末,北京銀行科技金融貸款餘額1641.9億元,較年初增75.6億元;其中,北京地區科技金融貸款餘額1088.14億元,全行佔比66.3%,較年初增95億元,增速9.6%。累計為2.9萬家科技中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超6200億元,服務北京市86%的中小板、85%的創業板、76%的新三板創新層掛牌企業。北京地區63家科創板申請企業中46家是北京銀行客戶,佔比73%,累計授信156.4億元。科技金融貸款在中關村示範區始終排名第一。
此外,北京銀行作為獨家銀行戰略合作夥伴支持「2020中關村論壇」成功舉辦,連續兩年支持「創客北京2020」創新創業大賽舉辦。榮獲人行營管部「2019年度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科技金融一等第一。中關村分行清華園、海澱園、雙秀、上地支行獲評人行中支「2019年度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機構評估」A檔,連續5年蟬聯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機構A檔第一。科技金融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北京銀行迅速落實人民銀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通過用好政策工具、出臺專項舉措、加大信貸投放,全力服務科技企業「戰疫」及復工復產。
一是用足政策工具。圓滿完成防疫專項再貸款投放目標,實現北京重點名單內企業100%對接,惠及92家企業,累計放款35.77億元。在北京地區12家專項再貸款銀行中,戶數排名第一,金額排名第二,科技型企業戶數佔比達70%。其中,發放3000萬元專項再貸款支持科興中維新冠病毒疫苗研製,發放5000萬元專項再貸款支持格靈深瞳智能快速測溫產品生產。
二是細化落實舉措。圍繞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關於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要求,研究制定8方面、25條落實舉措。圍繞北京市政府辦公廳《關於應對疫情影響、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研究制定6方面、16條落實舉措,加大首都科技小微企業信貸支持。
三是推出「抗疫」產品。聯合中關村管委會推出「中關村企業抗疫發展貸」,截至三季度末,累計發放62.4億元,支持眾多科技企業「戰疫」。攜手中關村擔保推出「關心保」、攜手國華文科擔保推出「科創加速貸」等專項產品,紓困科技型小微企業。聯合北京科創基金推出「戰疫」融資舉措,為其被投企業提供5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
四是創新線上服務。依託中關村小巨人創客中心優質資源,延長免費孵化期,為科技企業提供投貸聯動、投融資對接、成長培育等全方位公益支持,為創業企業召開線上專場路演對接會。聯合北京科創母基金、中關村軟體園、啟迪之星等政府引導基金、創投機構,組織「金融戰疫、共克時艱」融資線上對接會,拓寬企業融資獲取渠道。
充分發揮文化金融服務優勢 助力文化產業復甦回暖
自成立以來,北京銀行便緊貼首都發展脈搏,通過增強文化金融服務專業性和普惠性、打通文化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裡」、構建首都文化金融服務生態圈,在中國銀行業率先探索文化金融,逐漸塑造出了文化金融特色品牌。
截至三季度末,北京銀行文化金融貸款餘額691億元,較年初增加51.88億元,增速達8.1%,其中北京地區文化金融貸款餘額337億元,全行佔比近50%,較年初增23億元,增速達7.4%。累計為近8900戶文創企業提供貸款3257億元,市場份額始終位居北京市首位。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文化企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挑戰更趨嚴峻,特別是旅遊、影視、教育等行業首當其衝,損失慘重。疫情當前,北京銀行迅速行動,堅決貫徹各級政府及監管部門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文化金融服務優勢,攜手文化企業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一是不折不扣,落實政策。疫情發生後,北京銀行第一時間響應監管部門、市委市政府各項部署,堅持用好用活各項金融政策工具,積極落地專項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政策,加大文化小微企業支持力度,確保文化小微企業充分享受各項政府優惠政策。截至三季度末,為文化行業企業共計發放支小再貸款1304筆,22.84億元。
二是聚力紓困,研發產品。疫情期間,北京銀行研發推出「京誠貸」專屬產品,專注服務受疫情影響臨時停業、資金周轉困難的小微企業,特別是文化旅遊企業,以展期、續貸等方式提供信貸資金無縫銜接。截至9月末,累計發放「京誠貸」2703筆、256億元。除此之外,還為全北京市入駐文化園區的企業量身制定「京彩文園」專屬金融服務方案,其中的「京彩文園貸」,可以實現一鍵掃碼、線上申請,真正做到「無抵押、利率低、用途準、放款快、還款便」,備受企業歡迎。
三是對症下藥,精準服務。北京銀行針對北京地區餐飲、文旅企業數量眾多,受疫情衝擊較大的情況,聯合人民文旅及人民美食發展聯盟,共同啟動「京誠貸——文旅餐飲振興扶持專項計劃」,專項資金支持不少於100億元,首批北京地區支持資金50億元。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市場籤約儀式上,北京銀行與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其提供意向性授信10億元人民幣及一攬子金融服務,支持其影院運營,助力影視行業復工復產。
四是立足首都,服務首都。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北京新視聽展上,北京銀行作為唯一銀行機構與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籤署總額300億元的「支持北京視聽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約定,未來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領域的資源和優勢,通過誠信合作搭建北京視聽產業的投融資平臺,促進北京視聽產業發展,共同推動實現共贏。同時,在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上,北京銀行還發布了「運河帆影」金融產品體系,為大運河沿途文化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此外,北京銀行與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籤署了「關於共同建設北京市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開發平臺的合作協議」,通過多元金融服務,支持北京文化文物單位打造特有文化IP,推動首都文化產業發展。
做強特色、做精服務、做優品牌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文化中心,首都北京在「十四五」時期國家科技、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地位關鍵、使命重大,優勢明顯、前景可期。而作為紮根首都、服務首都的北京銀行,也將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和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布局,進一步加強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創新發展,做強特色、做精服務、做優品牌,為科技、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貢獻應有力量。
一是完善頂層設計搭建。落實落細《北京銀行深化科技金融、文化金融複製推廣方案》及重點任務清單,切實推動組織、人員、考核、風控、支撐等五個到位,完善全行科技、文化金融發展頂層設計和運行機制。
二是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以業績提升、品牌打造為導向,進一步完善特色金融考核評價體系,優化激勵機制,提升經營單位特色金融複製推廣導向性和積極性。
三是強化特色模式創新。加強科技、文創特色支行建設力度,堅持特色定位,聚焦細分領域,進一步提升特色業務佔比,鼓勵有條件的特色支行向專營支行轉型。
四是強化特色產品研發。總分聯動加大科技、文化特色產品研發及升級推廣,切實提升產品服務供給的「適配性」。
五是完善服務對接平臺。深化與國家、省級文化與科技創新主管部門,重點文化園區及科技園區等的戰略合作與渠道拓展,形成金融服務科技型、文化型小微企業的多方合力。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