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格博到底是一座什麼山?

2021-02-17 徒步中國

《徒步中國》,戶外圈最受歡迎的公眾號~

本文轉載自:戶外探險outdoor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劉禹錫一語

詮釋了這篇文章的主角——瓦格博峰

藏族人稱阿尼卡瓦格博,

阿尼在當地藏語中是爺爺的意思。

而「格博」在衛藏地區的藏語中,

有「男性老者」、「爺爺」的意思。

此峰海拔高度雖不在魁首之列,

但地理位置,宗教傳說等因素

使其名字耳熟能詳。

它是雲南省第一高峰、

太子十三峰的主峰,

也是藏傳佛教八大神山之一。

講到卡瓦格博峰,

就一定要談及梅裡雪山,

兩者關係讓大多數人混淆不清,

又或混為一談!

讀完這篇文章,

你會全面了解這座

集故事、山難、宗教、地理、神秘色彩的

瓦格博峰真容!


1908年法國人馬傑爾.戴維斯

在《雲南》一書中

首次使用了「梅裡雪山」的稱呼。

但實際上,

梅裡雪山所指並不是卡瓦格博峰

所在的太子十三峰群,

而是指在太子群峰北鄰的一條小山脈。

真正的梅裡雪山主峰

叫做「說拉贊歸面布」,海拔5229米。

這個錯誤主要源於

我國60、70年代的全國大地測量。

當年,一支解放軍測量隊到了德欽,

在與當地人的交流中

誤把卡瓦格博峰所在的十三座太子群山

記作了梅裡雪山山脈,

並在成圖後如此標註出來。

從此,

太子雪山群被大家以梅裡雪山所傳開,

以至於

梅裡雪山的名聲

埋沒了藏傳佛教

八大神山之一的卡瓦格博峰,

甚至成為了

卡瓦格博峰代名詞。

基於梅裡雪山和太子十三峰的說法

在《德欽縣地名志》中

描述為

「這列南北走向的巨大山系

是由梅裡雪山

和緊緊相連的太子雪山組成」,

《雲南省志—地理志》

也明確了梅裡雪山和太子雪山的範圍。

通往明永冰川的小路

在幽暗山谷盤旋而上,

從明永村開始步行,

約一個多小時後,

便可看到山谷中暗灰色的冰川末端。

當到達上太子廟門前時,

如果天氣晴朗,

從這裡

一眼就能看到頭頂的太子十三峰的主峰

(現在人們通常所指的梅裡雪山山系)

——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雲南第一高峰。

雲南與西藏交界處的德欽縣境內。

卡瓦格博並非只是自然物質,

也是當地人精神的仰視之所。

在康巴藏區,

每年在此「轉山」朝拜的信徒難以計數,

環繞著卡瓦格博,

小轉山約七天,

大轉山則約十五天,

行程極為坎坷艱苦。


卡瓦格博

所雄踞在中國橫斷山脈腹地,

是三江併流的核心部分。

(金沙江、瀾滄江、怒江)

卡瓦格博既是地球歷史上

版塊碰撞託起的一大地質奇觀,

也是「滄海變高山」的地質史見證;

更是生物南來北往的交匯處;

近年來,

卡瓦格博正以她無窮的魅力

吸引著無數國內外各領域探索者

前來考察、探險。

卡瓦格博雖地處內陸,

但其南北走向的山勢

與東西走向的孟加拉灣水汽相交,

使這裡終年氣候難測,雨雪不斷,

成為國內降雪量最大的地區之一。

山峰東西兩側為瀾滄江和怒江

分別從山腳順勢而下。

河谷而上的暖溼空氣與冷空氣作用,

使卡瓦格博雖遠離海洋近千公裡,

卻仍屬典型的海洋性雪山。


海洋性雪山

最大的特徵就是冰川流速極快。

梅裡雪山山系著名的四大冰川

——明永、斯農、紐巴和濃松冰川,

每一條都體量巨大,長達數公裡,

而且每年流速可達數百米。

其中

位於卡瓦格博明永冰川

更被認為是世界移動速度最快的冰川,

它從海拔五六千米的冰天雪地

一路「奔騰」至海拔僅2700米附近的

原始森林中,

其氣勢之雄偉,令人嘆為觀止。

卡瓦格博

擁有標準的金字塔型山體

和清晨黃金般璀璨的頂峰,

山尖冷峻直指藍天,碧水深切峽谷,

四周濃鬱的原始森林,

分布有肥沃的天然草場,

竹雞、獐子、小熊貓、

馬鹿和熊等動物活躍其間。

當地的藏民稱它是「雪山之神」。

卡瓦格博峰

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

每年的秋末冬初,

成百上千藏民牽羊扶拐

口念佛經

繞山焚香朝拜(轉經)的場面,

令人嘆為觀止。

山下的取登貢寺、袞瑪頂寺

是藏民朝拜仙山的寺宇。

當地古代宗教文獻中講到,

所有康藏的128處大聖地

和1022處小聖地的守護神

皆於藏曆水羊年

降臨於卡瓦格博聖地內安住。

為此人們要做禮拜、巡禮和敬信,

舉行會供、點燃供燈,

通過外轉

卡瓦格博聖山的方式來消罪積德,

同時也通過轉山

對神山表示敬畏與崇拜。

卡格博峰屬羊,

若逢藏曆羊年,

轉經者功德更是增至十三倍

(最近一次藏曆羊年是2015年)。


噶瑪.拔希唐卡像

據傳,

這項活動開始於藏傳佛教主要派系,

噶舉派,噶瑪噶舉系,

第二代轉世活佛噶瑪.拔希(1204~1283)

於1268年

自元大都回到康區傳經布教

8年間曾經走過的道路。

從那時開始

藏傳佛教信徒

圍繞卡瓦格博神山的轉經活動,

至少已持續了700多年了。

這條幾百年來

至少有數百萬人次走過的轉經路

現今仍處於原始狀態。 


噶舉派皈依境

卡瓦格博

不僅只是所有信奉

藏傳佛教民眾的朝覲聖地,

每年有數十萬滇、藏、川、青、甘等地

乃至尼泊爾等國的虔誠者

也前往朝山轉經。

而此轉經線路

自然地貌,人文環境,當地風俗

逐漸被當今戶外愛好者所發現,

並逐漸演變成國內較為經典的徒步線路!

其實

所謂的梅裡雪山轉山徒步,

主要就是環繞卡瓦格博峰而行進,

通常分為內轉線路和外轉線路,

 外轉路線

為順時針方向繞卡瓦格博神山一周,

內轉者先到白轉經堂(雪山對岸),

視為拿到入神山宮殿的鑰匙。

然後到飛來寺、太子寺等,

最後到雨崩瀑布。

內傳山路線行程4-5天,

但遇到下雨天或下雪天,

道路會非常泥濘。

路線為:德欽縣城→白轉經塔→飛來寺→瀾滄江邊→雍宗村→西當溫泉→南宗埡口→雨崩山村→雨崩下村→神瀑→原路返回。


另一條內轉經路線是:

德欽縣城→白轉經塔→曲子水→巨達普→尼農→下南宗埡口→雨崩上村→雨崩下村→神瀑→雨崩下村→雨崩上村→上南宗埡口→西當溫泉→巴久廟→ 雍宗村→明永冰川→古柏林廟→飛來寺,全程徒步,行程大約5-7天。

外傳山同樣需要卡瓦格博峰一周,

從雲南進入西藏,

再從西藏返回雲南,

路線較長,路途艱辛,通常需要13天。

據當地老鄉說

梅裡雪山轉山

第一圈是為佛轉山,

第二圈是為父母轉山,

第三圈是為自己轉山,

轉山的次數越多,善果積的也就越多。

外轉山線路是:德欽→雲嶺鄉→永久村→永西通→多卡拉埡口→子數通--區那塘→阿丙村→曲珠→扎那→隆那→格布→奪庫→來得→說拉埡口--扎西牧場→梅裡水→德欽。


每年的10月為轉山最佳季節,

要小心氣溫突變,埡口降雪,為之預防。

沿途注意尊重藏族人的宗教習慣,

轉塔與轉經筒儘量順時針方向,

不要摸藏族小孩的頭,

儘量不要從火塘上跨過去,

對於路上

藏族人遺棄的錢財、衣物、金銀首飾、佛珠等,

儘量不要拾起帶走。

因為

藏人有在轉經路上丟棄

代表舊我孽障的物品,

以求重獲新生的宗教傳統習慣,

拾起這些東西被認為是不吉利的。

基於環保觀念,

也請勿將個人的物品任意丟棄在轉經路上。

文章起始部分已描述過,

由於太子十三峰群

與梅裡雪山山系相鄰,

當年測量人員與當地溝通有誤,

從而導致最終的標註錯誤,

使太子十三峰成為如今的梅裡雪山傳布開來。

從雲南省德欽縣城沿滇藏公路北上,

行至10公裡處的飛來寺,

只見瀾滄江對岸數百裡冰峰

這就是聲名遐邇的

以卡瓦格博峰為中心的太子雪山群峰。

太子雪山有13座,

卡瓦格博峰是最高的一座,海拔6740米。


卡瓦格博和其周圍諸峰,

雖稱「十三峰」,

但語意是取「十三」這個藏語裡的吉祥數,

其實不是準確的十三座山峰,

而是統稱。

諸峰中線條優美的緬茨姆峰,

意為大海神女,

位於卡瓦格博峰南側。

又有人傳說

緬茨姆為玉龍雪山之女。

雪峰總有雲霧繚繞,

人們稱其為面茨姆含羞而罩的面紗。

意為「五佛冠」的吉娃仁安峰,

是並列排立的五個扁平而尖削的山峰,

位於緬茨姆峰北側,海拔5770.5m。

而傳說為卡瓦格博和緬茨姆所生的兒子

布迥松階吾學峰,

則位於五佛冠峰與卡瓦格博峰之間。

卡瓦格博東北方向的守護神

就指瑪兵扎拉旺堆峰,

又稱「無敵降魔戰神」(將軍峰)。

粗歸臘卡意為圓湖上方的山峰,

位於斯恰冰川的冰鬥上方。 

十三座山峰從南到北依次為:

1、 緬茨姆峰(神女峰):亭亭玉立,氣質若蘭,傳說是卡瓦格博山神的妃子,海拔6054米。峰頂海拔高達6054.6米。緬茨姆藏語意為「大海神女」,相傳是卡瓦格博的妻子。卡瓦格博隨格薩爾王遠徵惡羅海國,惡羅海國想蒙蔽他們,將緬茨姆假意許配給卡瓦格博,不料卡瓦格博與面茨姆互相傾心,永不分離。這也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經典詮釋吧!當地還有一說認為緬茨姆是麗江玉龍雪山之女。緬茨姆峰從不同的側面看,形狀也不相同。從東面觀之,峰頂極似一尖削的金字塔。

2、吉娃仁安(加瓦仁安):藏語意為「五佛冠」,西藏境內叫「無頭魔鬼峰」。此山並列地排立著五個扁平而尖削的雪峰,很像菩薩戴的五佛冠帽,故名。位於緬茨姆峰北側並與之相連。海拔5470.5米。

3、包烏杜吉峰。

4、布迥松階吾學:海拔6000米,布迥藏語意為「小兒子」,傳說其為卡瓦格博和緬茨姆所生的兒子。此峰位於五佛冠峰與卡瓦格博之間,氣勢磅礴。其南、北兩個坡面上的大冰瀑布尉為壯觀。

5、 烏格冬:又譯作「巴烏八蒙」、「巴烏帕崇」:也稱「英雄女兒峰」,渾圓飽滿,攝人心魄,海拔6000.1米。

6、巴烏八蒙的右側是帕巴尼頂九焯峰(帕巴乃丁德朵峰):藏語意為「十六尊者峰」,海拔5880米。


7、八堆頂:海拔5157米。

8、主峰卡瓦格博:一座完美的金字塔雪山,矗立在太子山脈中間位置,冷峻挺拔,直指蒼天,海拔6740米。

9、說拉贊歸面布(藏語意為」柏樹山上最兇暴的紅臉厲神「),相傳他是卡瓦格博在最北邊的一名衛士。此山基巖為紫色砂巖,故呈暗紫紅色;氣候覆雜多變,埡口風速甚急;山峰南側的說拉埡口,是連接雲南德欽和西藏左貢、察隅的交通要道,是有文化蘊意和內涵的「茶馬互市」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藏民繞山朝拜卡瓦格博的「外轉」路線所必經的最北埡口。每年的夏、秋季節,過往馬幫、朝山者、農牧民,戶外愛好者絡繹不絕,海拔5295米。此山峰也是被當地人認為是真正的梅裡雪山。

10、沾迪吾修:海拔6365米,藏語意為「無敵降魔戰神」。相傳他是卡瓦格博在東北方向的一名守護神。

11、奶日頂卡(又譯作「乃日丁卡」、「來日貢卡」):海拔6379米,藏語意為「聖山頂」。當地百姓傳說他是沾迪吾修脫放在一旁的帽子。

12、粗歸臘卡(無首峰):海拔5993米,藏意為圓湖上方的山峰,位於斯恰冰川的冰鬥上方,山峰的形狀很像踞據的黑熊的爪子。

13、芒框臘卡:海拔6400米。


卡瓦格博峰

如今仍是一座未登峰,

早在1902年,

英國就派出一支登山探險隊

首次向神女峰發動衝刺,

結果以失敗告終。

從1902-1996年,近百年中,

先後有英、美、日、中等登山者

均對卡瓦格博峰進行過攀登,但未能登頂。

1991年1月,

17名中日聯合登山隊員

聯合發起大規模攀登卡瓦格博峰

遭遇雪崩不幸全部遇難,震驚中外,

成為世界登山史上第二大山難

(第一大是1990年列寧峰,死43人)!

當梅裡雪山用緩緩蠕動的冰川

將壯士們的遺骸送還時,已是1998年。


這座雪山的絕對高度並不算高,

主峰卡瓦格博也僅6740米,

但在藏區的信仰之中,

卡瓦格博峰

為藏區八大神山之一,

在藏區有「巴何洛登地」的尊號。

傳說他是九頭十八臂的煞神,

後被蓮花生大師教化,

從此皈依佛門,

做了千佛之子格薩爾

麾下一員驃悍的神將,

也成為了

千佛之子嶺尕制敵寶珠

雄獅大王格薩爾的守護神,

稱為勝樂寶輪聖山極樂世界的象徵,

朵、康、嶺地區眾生

繞匝朝拜的勝地。


卡瓦格博佛像

實際上,

在藏族的文化與信仰中,

大部分雪山都被賦予了神性,

卡瓦格博是太子雪山主峰、

山神及太子雪山群

概念的三位一體的稱呼,

自古以來受藏民崇拜當地人認為:

人類一旦登上峰頂,

神便會離開他們而去。

缺少了神的佑護,災難將會降臨。

不知道是神靈真的認同這種觀念

而暗中保護,

還是攀登者鬼使神差的機緣巧合,

近一個世紀以來,

所有的企圖徵服卡瓦格博的登山活動

都以失敗而告終,

直到2002年被政府明令禁止攀登。 


關於梅裡的攀登歷史,

可以追溯到1902年,

一支英國登山隊

首次嘗試攀登緬茨姆峰,最後以失敗告終。

抗戰時,

一架美國飛機不知何故墜入卡瓦格博,

40年後這位飛行員的兒子

率一隻美國登山隊,

試圖找回其父遺骸,但他們爬到4200米便無功而返。

1987年8月,

一批來自日本的挑戰者,

毫無準備冒冒失失地闖進了卡瓦格博,

等待他們的是

滿山的濃霧、大雪和沒完沒了的冰崩、雪崩。

他們登山隊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僅攀登到5100米高度,

便宣告失敗。

1988年,

一支美國登山隊

克倫奇登山隊沿著明永路線,

再次糊裡糊塗地闖進卡瓦格博,

但同樣以失敗告終。 

1990年,

日本人汲取第一次太過輕視的教訓,

在國內做了全方位的準備。

這次

由中日組成的32人聯合登山隊,

改由主峰南側的雨崩村向上攀登;

但就在5人組成的突擊隊

開始衝頂的那一天,

昇平鎮的藏民

得到當天要登頂的消息,

幾乎傾城出動,他們齊聚飛來寺,

沿滇藏路煨桑、祈禱,

希望人類不要玷汙他們的神山……

當突擊隊登到6470米時,

卡瓦格博突然變臉,風雪驟至,

5個登頂隊員幾乎命喪山中;

登山隊把登頂時間調整到了1月1日,

但元旦第一天,

暴雪突至,天地一片迷茫,

把三號營地被死死封住。

登頂日期不得不再往後延。

1991年1月3日晚,

三號營地還同大本營通話說,

雪下得很大,

平均一小時就要出去清一次雪;

4日一早,

大本營再同三號營地通話,竟無一人反應。


1991年1月初

卡瓦格博一反常態,

每天陰雲籠罩,大雪紛飛, 

救援隊冒著冰雪崩的危險

在深達1-3米的深雪中

艱難地登達5300米的2號營地。

儘管如此

最終他們也未能到達出事的三號營地。

空軍派出的高空偵察機

幾次飛臨卡瓦格博峰,

拍攝了三號地位置的照片。

從照片上顯示一片新雪堆積的痕跡,

根據照片上冰層的面積來計算分析,

有近30萬噸的冰雪

從山體上崩落覆蓋了3號營地。 

   

1月23日,

距大本營

與三號營地中斷聯絡後20天,

梅裡雪山仍然飄著鵝毛大雪,

中日雙方

只好痛苦地向新聞界宣布

終止救援和取證工作,

並對1月3日十七名中日隊員

失蹤的事故做了初步判斷,

「1月3日和1月4日間3號營地上方

發生特大規模的冰雪崩,

將三號地全部掩埋,

十七名中日隊員遇難。」 

1991年5月

中日搜索隊

統計一天內

發生大小冰雪崩達80餘次,

而1990年

中日梅裡雪山聯合登山隊

所選擇的三號營地

正是在受到雪崩威脅的地帶。 


1990年登山隊部分隊員出發前和妻子的合影,左起:宋志義(遇難),孫維琦(遇難),陳尚仁(在BC倖存),金俊喜(在BC倖存);中方一共遇難6人:宋志義、孫維琦、李之雲、王建華、林文生、斯那次裡(藏)

日本遇難隊員:井上治郎、佐佐木哲男、清水永信、近滕裕史、米谷佳晃、宗森行生、船原尚武、廣瀨、兒玉裕介、筮倉俊一、工藤俊二

   

1996年,

日本登山隊再次來到這裡,

誓言要完成17位亡靈未竟的心願。

這次

事先他們做了大量的準備,

他們甚至請來四名

擁有雪山攀登經驗的

尼泊爾人當協作。

11月15日,

他們從大本營出發,

11月19日,

他們到達原三號營地,

上次山難竟沒留下絲毫痕跡;

11月19日

他們登到6400米的四號營地,

等到他們準備突擊登頂時,

來自東京、北京和昆明的氣象預報

都顯示這裡將產生強風雪天氣。

隊員們竭盡全力撤退,

等他們全部到達大本營時,

三個方面的氣象預報

都顯示風雪氣流

受另一氣流的影響,半路轉向。

卡瓦格博的天氣依然非常晴朗。

但此時,

全部隊員已經筋疲力盡,

再無二次攀登的計劃。


頗有戲劇性的是

此次登山前,

日本人還從東竹林寺和紅波寺

請來二位德高望重的活佛,

在飛來寺為保佑成功登頂做法事。

這期間,

德欽縣的藏民不斷到縣人大告狀,

要求罷免同意登山的當地官員,

藏民們表示:

如此次日本人登上卡瓦格博,

他們將從此次不再參拜神山;

他們也將意願傳達給二位活佛,

左右為難的活佛表示,

完全理解藏胞的心願,

同時講佛家以慈悲為懷,

不希望登山者有傷亡,

於是他們向神山禱告:

無一人登頂亦無一人傷亡。

事後的結果應驗了二位活佛的話。

登山隊撤走那天,

明永村民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德欽縣藏民歡欣起舞……


1998年8月8日,

中、日聯合調查小組

在明永冰川3700-3800米,

清理和搜索1991年中日梅裡雪山

聯合登山隊部分遇難隊員

遺骸、遺物中發現,

1、所能找到的十具遺骸都是在睡袋內;

2、高山靴的內靴和外套都是分開的;

3、找到的幾部報話機都處於關閉狀態。

這證實了1991年

救援隊、搜索隊的判斷是正確的。

享譽世界的

日本登山隊的三次失敗,

及這過程中發生的

種種用科學理論無法解釋的

離奇現象,

讓卡瓦格博更加蒙上了

一層神秘而令人敬畏的色彩,

時至今日,它仍傲立天邊,

令所有的登山者扼腕。

其後,

不斷有人寫信

給雲南省和國家有關部委,

建議取消對卡瓦格博的攀登,

2002年,

政府頒布文件,

明令禁止國內

包括卡瓦格博在內的5座神山

不準攀登。 

儘管如此,

2004年

中國登山界的奇人

王天漢還偷偷溜上雨崩,

準備借他在五臺山

學來的神佛道場,

以「圓師父遺願」之口

偷登卡瓦格博。

這一企圖被當地藏族百姓識破,

儘管

他當時一再睜著眼睛說瞎話,

什麼「朝聖」「攝影」「考察」等藉口

都說了一遍,

帳篷裡的登山裝備

還是鐵證如山,

他被當地人轟下了梅裡。

就在2015年,

曾經被禁播多年的

卡瓦博格山難紀錄片被解禁。

↑↑↑曾經被禁的紀錄片《卡瓦格博》

讓我們時隔多年

終於有機會走進這段

關於神山的隱秘歷史,

走近那些年神秘莫測的災難傳奇,

走近那座被永遠禁止攀登的、

只有藏地子民才懂的信仰聖殿

——卡瓦博格!

相關焦點

  • 梅裡雪山|卡瓦格博到底是座什麼山!
    從那時開始藏傳佛教信徒圍繞卡瓦格博神山的轉經活動,至少已持續了700多年了。這條幾百年來至少有數百萬人次走過的轉經路現今仍處於原始狀態。 太子雪山有13座,卡瓦格博峰是最高的一座,海拔6740米。十三座山峰從南到北依次為:1、 緬茨姆峰(神女峰):亭亭玉立,氣質若蘭,傳說是卡瓦格博山神的妃子,海拔6054米。峰頂海拔高達6054.6米。緬茨姆藏語意為「大海神女」,相傳是卡瓦格博的妻子。
  • 徒步雨崩,卡瓦格博神山下的神瀑,藏民不遠千裡萬裡也要來洗禮?
    名稱起源,據說是源自神瀑附近的「石篆天書」神瀑,據說是卡瓦格博山神從天上取回人間的聖水,可以淨化人的身體與靈魂。接下來繼續朝前,來到了白塔邊,一座寺廟出現在眼前。沿途視野開闊,一片平坦的草地,遊客陸續路過寺廟轉經筒旁,經過五樹同根、雲南鐵杉、紅豆杉,來到了巴些隆曲河邊。河邊瑪綴遍布;瑪綴是獻給神山的貢品,是由瑪尼石堆砌而成,有點像疊疊高。此時,一輛運載物資的皮卡車從漫水的水泥路上飛馳而過,車廂上站著幾個身著藏族服飾的藏民。由於路面積水,路人只能繞道樹林中的泥土路前行。
  • 藏區八大神山之首——卡瓦格博峰,唯一一座明令禁止攀登的佛教神山
    迄今為止,共有9次組織攀登梅裡雪山。其中:中日聯合攀登有4次,日本單獨攀登1次,美國隊攀登過4次,全部失敗。自1991年梅裡雪山卡瓦格博發生山難後,1996年國家明令禁止攀登梅裡雪山,這是唯一一座明令禁止攀登的神山。梅裡雪山從此也成為登山者的禁地。使得這座在藏地居民心中的第一神山更加神聖莊嚴。
  • 中嶽嵩山,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座山?
    那麼,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座山?在中國,沒有哪座山像嵩山一樣舉足輕重,五嶽之中,其為中嶽。中,在漢語中意義非凡。崔融《賀封禪表》:「嵩維中嶽,洛陽下都。三臺崛起,五衢相映。風雨交會,實惟天地之中。」那麼,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座山?
  • 白雲山究竟是一座什麼山?
    白雲山究竟是一座什麼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山?這是一座多情的山每一座山、每一面湖、每一條路都有著不一樣的人文故事走過留候祠你會憶起張良隱居的故事走過北歐風情街不同於古風的建築風情就在眼前
  • 卡瓦格博峰——中國唯一一座被禁止攀登的山峰.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在橫斷山脈三江併流的腹地,是雲南最高峰。尼瑪是位藏族民間人,他與當地村民成立了一個叫做卡瓦格博文化研究社的民間組織,是當地致力於保護卡瓦格博神山最活躍的人士之一。  隨著登山隊活動的進展,村民們終於得知,這群外來者不僅僅是科學考察,而是要爬上山頂,爬到他們祖祖輩輩頂禮膜拜的神靈爺爺的頭頂上。善良的村民不知如何表達他們的憤怒和不滿。
  • 最囧遊戲一隻鷹一座山是什麼?一隻鷹一座山答案[多圖]
    史上最囧挑戰一隻鷹一座山是第五關的一個關卡,玩家需要看圖回答成語,小編發現很多玩家都不知道這題怎麼答,這裡就給大家準備一隻鷹一座山的答案。最囧遊戲一隻鷹一座山是什麼?沒錯,這個圖的意思就是這個成語,一個老鷹一座山一看就是老鷹要翱翔天際大展宏圖了。這時候大家肯定會問小編了,答案裡面沒有「圖」這個字的選擇啊!別著急,咱們往下看。
  • 有些山,在遠處靜靜觀望便是美好
    1991年1月3日,梅裡雪山山難傾覆了17條生命。30年後往事重提,願每一位攀登者安全攀登,願這座神山能永葆聖潔。梅裡雪山,位於雲南省迪慶州,屬橫斷山脈,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在藏民心中是一座聖山,有極高的地位。圖片來源:8264梅裡雪山為人熟知的除了日照金山、雨崩徒步外,還有人類對她的攀登歷史。
  • 梅裡主峰卡瓦格博是一座什麼樣的山峰
    ,田海子,雀兒山,半脊峰,雪寶頂(回復名稱可見)等等,今天來講講雲南的山峰。梅裡雪山位於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梅裡雪山並不是一座山峰的名字,而是在該地區一系列5000-6000米山峰的統稱,這些山峰中比較有名的有:卡瓦格博(太子峰),巴烏八蒙(英雄女兒峰),緬茨姆(神女峰),扎拉雀尼(白馬雪山)等等。卡瓦格博是最高的一座,今天的故事也由此開始。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也稱太子峰)是一座神山,同時也是梅裡雪山的主峰以及雲南省最高峰。
  • 【山居】松贊梅裡山居
    梅裡雪山山脈是橫斷山脈的一個子山系,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約 6740 米,是首座因當地文化而禁止攀登的神山。卡瓦格博也是藏傳佛教八大神山之一,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朝聖者來到梅裡雪山,在 240 多公裡的轉山路上,一步一磕長頭地虔心朝拜。在神山之下,當地人心懷敬意地生活著,感恩神山賜予的森林、牧場、食物和水源。從江面到雪峰,梅裡雪山生機勃勃,竭盡所能地呈現著最為豐富的生命景觀。
  • 秦嶺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山?
    秦嶺的最高山是太白山,主峰海拔3771.2米。最有名的山便是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以險絕著稱。這每一座山、每一道原,都是一部厚重的歷史,都孕育、活躍、成就了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山高水長,山有多高,水也多高。秦嶺的山頂大都有水,像翠華山的天池、太白山的大爺海,華山頂上的玉泉、青峰山上的瀑布。南北兩麓大大小小的山泉、溪流、河流,各有百餘條。
  • 陳大白粉絲突破1000W,他翻過一座座山,他成為一座座山!
    相信每個遊戲玩家都聽到過陳大白這個名字,他積極陽光,他一身正能量,他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主播不懈努力,堅持到底,完成了從無到有,粉絲從零到千萬的壯舉。在過去的一年,他獲得過無數的榮譽,多次在各種活動上奪得冠軍,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觀眾,他來了。
  • 四川陰靈山:山是一群廟,廟是一座山,而且是一座有文化的山
    「山是一群廟,廟是一座山」——這是《最美陰靈山》這首歌的歌詞。光聽這首歌就能感覺到陰靈山的佛系和神秘,還有它那豐富多彩的人文歷史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傳說「陰靈山」改過三次名字,上一次叫「靈應山」,因道教弟子丘處機在寶雞龍門山修道期間,偶然雲遊到此,見山的對面竟然就是「陽靈山」,仙氣逼人!他認為世間萬物有陽必有陰,宇宙才能方之平衡,於是把「靈應山」改名叫「陰靈山」,因此才將此名保留至今。
  • 九侯山:一座山的寂寞與喧囂
    一邊是寂寞地守著春花秋葉一年又一年,一邊是喧囂地接受虔誠的朝拜一季又一季;一邊是塵封的歷史湮沒在浩瀚的層巒疊嶂中,一邊是現實的福祉牽引越來越多俗世的祭典;一邊是灌木叢生雜草遍野僅剩殘垣斷壁,一邊是越來越壯觀的宮殿樓宇拔地而起……是什麼,讓曾經驚心動魄的戰火硝煙湮沒在時空無聲無息?又是什麼吸引了那麼多現世的朝拜虔誠得近乎痴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