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上著名的「印象派」繪畫的名稱,來自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的《日出·印象》。這幅影響世界藝術史進程的作品,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粉絲前往巴黎一睹芳容。如今,這件作品真跡遠渡重洋抵達上海,開啟印象派開山之作《日出·印象》的中國首展。昨天下午在中山東一路1號藝術博物館(Bund One Art Museum)三樓與中國觀眾隆重見面。
圖說:克勞德·莫奈《日出·印象》 官方圖
昨天下午3點,外灘與延安路街頭交叉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觀展的盛況還原出6年前莫奈原作「睡蓮系列」首次到上海展出的熱鬧。
圖說:博物館外排隊的觀眾 官方圖
6年後,又是莫奈。「6年裡,我每天牽掛著《日出·印象》這件作品,希望把它引入中國展覽。」兩次展覽的主辦方天協文化董事長謝定偉在開幕式上說。
最重要的這件作品安排在展廳深處的玻璃櫃中。莫奈所繪的勒阿弗爾港(LE HAVRE),是法國北部的一個港口,作為雜貨商的兒子,莫奈在那裡度過了童年。畫面顯示著一輪橘紅色的朝陽,正從海面懶洋洋地升到天空中。那火紅的圓球的光亮,不足以驅散藍色霧霾,霧霾籠罩在行駛的貨輪和搖著船槳的小舟上,在寒冷的清晨,在紫色的海面上灑下一片橘色的反光,除此以外,沒有更多細節的描寫了。這就是藝術家看見港口一景後留下的印象。
圖說:觀眾圍繞著玻璃櫃中的《日出·印象》 官方圖
此次展覽突破了以往畫展的普遍表現形式,創造性地採用了現代科技投影方式打造的光影互動體驗展區,從視覺、聽覺以及空間體驗感等全方位重現了這幅曠世傑作背後的創作故事。沉浸式展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變換空間,化為一望無垠的海港、乘風破浪的船隻、亦或是冉冉升起的紅日,世間的一切都處在朦朧和飄渺的變化中。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印象派繪畫精髓與高科技的融合,盡情地暢遊在莫奈的夢幻世界。
圖說: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官方圖
「連疫情都沒有阻隔這件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面」。在上海已隔離了14天的來自法國馬摩丹莫奈博物館負責人評論道。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是全世界收藏莫奈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其莫奈藏品絕大部分來自於莫奈兒子米歇爾的捐贈,他向該博物館捐贈了超過100幅作品以及莫奈的故居和吉維尼花園。
此次展覽以《日出·印象》為主題,展出了47件作品,其中有9幅借展於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館藏的莫奈油畫作品。9件莫奈的作品中,除了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現代藝術的開山之作《日出·印象》之外,還有《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帆船,夜晚印象》《特魯維爾海濱》《海灘上的卡米耶》等莫奈經典力作。
圖說:《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 官方圖
「莫奈《日出·印象》展」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攜手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聯合主辦,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贊助,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上海報業集團大力支持。
展覽於9月17日起在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三樓展出至2021年1月3日結束。(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圖說:展覽海報 官方圖
誕生之初曾被群嘲——《日出·印象》背後的故事
這幅尺幅不大的《日出·印象》,為何被尊為整個印象畫派的開山鼻祖?它在誕生之初為何飽受嘲諷?在作品的旁邊,通過多媒體展陳,將這個非常有名的藝術故事,再一次告訴中國觀眾。
1874年,一批進不了法國最高規格美術展覽——沙龍展落選畫家,因為心裡氣不過,也為了更好地謀生,於是莫奈和他的朋友們組織了一場表示抗議的聯合展覽,莫奈給自己選送的這幅在法國勒阿弗爾港畫的油畫取名叫《印象》。沙龍展中落選畫家中還有保羅·塞尚、雷諾瓦、馬奈、德加、畢沙羅等,今天都已經是傳世的大師。當年只是觸碰了學院派界線的青年人。
圖說:《帆船,夜晚印象》 官方圖
在莫奈之前,學院派的作品永遠是那些高度完美的古典繪畫,而莫奈的《日出·印象》的成品看上去好像一張草圖。展覽舉辦後,莫奈他們收到了來自藝術記者勒羅伊的嘲諷:「沒成型的牆紙也比這個成熟。」「就是一個印象。」很快,評論家對莫奈說的那些刻薄話激起了很大浪花,但毒舌沒有能夠剿滅莫奈和他的朋友們。
這群年輕畫家的勇敢不羈、顛覆創新,最終覆蓋了學院派前輩的挖苦,徹底更改了西方藝術的審美,推動了美術觀念和繪畫技法的革新——今天我們已經知道,畫畫不是越像照片越好,可以用斷續的畫筆,可以描繪現代題材(一個正在作業的港口),可以把光線效果放在任何圖像的細節上,更重要的是,觀眾可以去體驗繪畫,而不是僅僅用眼睛觀看。
圖說:《特魯維爾海濱》 官方圖
印象派無疑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而法國藝術家克勞德·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在莫奈的作品乃至整個印象派中都是無與倫比的。(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