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疏勒城唯一城門找到

2021-02-23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間又過去了兩年。放眼望去,滿山的麥子早已收割完,只留下整齊的麥茬。空氣是冷颼颼,天空也是陰沉沉的。幾天前的一場暴雨,讓道路泥濘難行。

  這裡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半截溝鎮石城子遺址所在地,因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發掘,再次引起我們的關注。

新發現的陶窯址。記者 王瑟攝/光明圖片

  當汽車翻過一道梁,考古發掘工地映入眼帘時,一個巨大的缺口呈現在我們眼前。「那就是我們今年發掘出的城門。史書記載,這是漢代疏勒城唯一的城門,當年東漢名將耿恭就是站在這個城門上拒絕匈奴勸降的。也就有了嶽飛後來寫就的詩篇: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吳勇笑著說道。

  石城子遺址於1972年奇臺縣第一次全縣文物普查時發現,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申請石城子遺址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啟動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本體和周邊遺存進行了考古調查,大致明確了遺址本體及周邊遺存的分布範圍。在此基礎上,他們運用傳統和遙感、探地雷達、電法、磁法等科技手段進行考古勘探,並對可能存在的遺蹟區域進行了掃描。

  石城子遺址澗底蜿蜒流淌著的麻溝河,與史書中記載的「恭以疏勒城旁有澗水可固」相互印證。從地理位置來看,從石城子遺址翻越天山後即可到達柳中城,中間有多條道路可以交通,便利漢軍相互支援。根據這幾年持續的考古發掘工作,並參鑑相關文獻記載,考古人員基本認定石城子遺址就是漢代的疏勒城。

黑陶罐。記者 王瑟攝/光明圖片

  石城子遺址依地勢而建,北高南低,起伏較大,遺址平面近似長方形,東西長約280米,南北長約380米。北城牆和西城牆保存完整,東、南部臨深澗,澗底有麻溝河向東繞北經黑溝流向新戶梁。遺址易守難攻,最高點在東北部。站在這裡,周遭動靜盡收眼底,地勢險絕,軍事防禦色彩十分濃厚。城內依託北、西城牆建子城,印證了晁錯在《言守邊備塞疏》中所倡議的「復為一城,其內城間百五十步」的邊城形制,彌補了單一城牆防禦的缺憾,同時在城上建角樓,城外建馬面、護城壕,也構築了「金城湯池」的城郭模式,軍事遺存的性質十分顯著,戰略意義重大。

  2018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繼續對石城子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竟然有了重要發現。「我們今年的發掘範圍涵蓋城門門道及內側遺蹟區,以及城西墓葬和陶窯。清理出門道1條、門墩2個、房址4間、柱洞35個、柱槽7個、排插柱20個,踏步3條和溝槽1道。從現在發掘的情況看,當年疏勒城的門道頂部已坍塌。門道四壁都用土坯包砌,表面抹草拌泥,底部在草拌泥上塗白灰,白灰上再塗抹紅色顏料,最多有5層草拌泥和10層白灰。門道兩側對稱分布排插柱,柱內殘留有燒焦的朽木。」吳勇說。

  在發掘現場看到,門道內有大量坍塌的瓦片和土坯。從保存現狀看,城門有過兩次修建過程。門道底部殘存木質門限和門枕均已燒焦,留下許多燒黑的痕跡。門道長13米、寬4米;門限長4米、寬0.16米;門枕長1.8米、寬0.1米。門墩構築結構與城牆一致,均為夯築。南、北門墩分別長6米和5.8米,夯層厚約9至13釐米。

  「從現在發掘的情況來看,當年這裡的戰鬥非常激烈。第一次城門被攻破或是被火燒後,駐守在這裡的守軍匆忙間又修復了城門,才有了現在兩次修建的現象。」吳勇說。

  在城門內,有4間房屋。其中一間房打破了另一間房的結構,屋內地面上殘留有大量坍塌瓦片和少量的陶器殘片。瓦片下有紅燒土、灰燼、木炭等,火燒痕跡明顯。個別房屋內有柱洞。柱洞和柱槽主要分布在城牆外側邊沿、房址內部,部分柱洞內殘留有木柱和柱礎石。踏步呈階梯狀,夯築,一些臺階上還殘存有平鋪的木板,木板均已燒焦。溝槽略呈梯形,西寬東窄。

  「這些大量被燒的痕跡可以更清晰地說明,當年城門是戰鬥爭奪的重點,曾反覆被燒毀。從史料記載上可以得知,當年漢代疏勒城只有一個城門,就是這個城門,所以爭奪得最厲害。而且從現在的發掘情況來看,疏勒城被嚴重地燒毀,可能就是耿恭他們離開後,這個城被再次燒毀了。」吳勇說。

  從今年考古發掘情況來看,城內可能沒有前幾年發掘出土的文物多,但也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以及陶器、鐵器、石器和五銖錢幣1枚,均為漢代遺留。板瓦、筒瓦的表面均有繩紋,內壁布紋或菱格紋。瓦噹噹面基本為雲紋或變形雲紋圖案,個別飾幾何紋。陶器有碗、缽、盞、缸等,均為輪制,夾砂灰陶,素麵。鐵器均已殘朽,形制不辨。石器則均為石磨盤。

  「今年最主要的發現是在遺址外西部高梁上,我們在那發掘了10座墓葬,一座殉馬坑,一處陶窯遺址和一座清代房址。墓葬形制包括豎穴土坑墓、豎穴偏室墓和豎穴二層臺墓。其中豎穴土坑墓6座,豎穴偏室墓3座,豎穴二層臺墓1座。墓主人皆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大多朝西,葬具以槽形木棺為主,豎穴二層臺墓內的葬具則為榫卯結構的木棺和木槨。隨葬品以陶器和銅器為大宗,另有五銖錢幣2枚。陶器皆為輪制,素麵,部分表面有戳刺紋或附加堆紋。器表有明顯的煙炱痕跡,均應為實用器。銅器以戒指、耳環、銅鐲、帶扣等飾件為主,鏽蝕嚴重。個別墓主人頭部隨葬羊骨。」吳勇說。

  在墓葬北部,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處陶窯遺址。陶窯由前室、火門、火膛、窯室和排煙設施五部分組成。從窯室內清理出土板瓦、筒瓦、瓦當、方磚、陶器等遺物。其中板瓦、筒瓦、瓦當等遺物的製作工藝和製作圖案與城址內出土的同類器物一致。

  「從這處發現的陶窯遺址可以看出,疏勒城當年使用的許多陶器都是在當地生產的,形制等都是按漢代的形制生產的。幾年前我們在疏勒城內發現大量瓦當、筒瓦時就懷疑,這些建築材料一定是在當地生產的,現在終於搞清楚了。」吳勇說。

  站在疏勒城城門上,放眼望去,高高低低的山梁和溝谷盡收眼底。再看看腳下被燒毀的城門,思古之情油然而生。遙想當年,耿恭等守軍為了民族大義,靠著堅強的意志,在斷水斷糧的情況下,「乃煮鎧弩,食其筋革。」「吏士渴乏,榨馬糞汁而飲之。」竟然堅守7個多月時間,3000多人馬最終只剩26人被營救,回到敦煌只剩13人。這一壯舉一直受到後人敬仰,更被文人所歌頌。這讓人想起了宋代李龍高的一首詩:落落丰標霽月懷,稜稜寒碧隔風埃。耿恭也有孤高節,豈但蘇郎齒雪來。

(圖文轉自: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編:荼荼

相關焦點

  • 探尋漢代疏勒城
    2014年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整理,最終認定這裡就是漢代著名的疏勒城。近日,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北大學、新疆大學和新疆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們對疏勒城的考古發現進行現場認定。鋪滿殘瓦和陶片的考古現場
  • 疏勒城的歷史與傳說
    石城子遺址是北疆發現的唯一一處漢代古城遺址。據專家考證,石城子古城遺址就是漢代疏勒城。東漢永平末年,戊己校尉耿恭堅守疏勒城抗擊匈奴的戰鬥就發生在這裡。疏勒城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兩面環水,東面是大峽谷,北面和西面是深深的山谷,只有南面地勢平緩。把城址選在這樣的地形地貌處,非具有戰略眼光的人而不能為。疏勒城城牆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寬146米左右,東西長200米左右,北城牆殘高1米左右,東西兩側的城牆順山勢而築,北高南低,城牆經雨水衝刷,已經變成了粗大的土壟,高不足1米。南城牆處地勢平緩,早已經被當地農民闢為耕地。
  • 耿恭與疏勒城
    然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的疏勒城,這座位於昌吉州奇臺縣境內的古城遺址,在兩千多年前曾經發生過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戰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只可惜因年代久遠,已漸漸被淡忘,如果你向人們問起耿恭和疏勒城保衛戰之事,恐怕十有八九不知所云。
  • 新疆東漢「疏勒城」重現天日,可惜在江布拉克景區難以目睹
    城門一座,位於西牆中部。由門樓、門道、墩臺、迴廊、散水及門塾等組成,門樓應為依託牆體及排叉柱支撐的大過梁式結構。由此可見,疏勒城的建造,在當時的東漢還是很有講究的,從軍事防禦部署來看,只要死守此地,外敵是很難攻下城池的。並且在城內西北築子城一座。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
  • 耿恭堅守疏勒城
    先前耿恭派手下軍吏範羌去敦煌領取兵士寒服的,這次他也跟著王蒙出塞,此刻範羌堅決請求派兵去後車師疏勒城,把耿恭營救回來。王蒙手下諸將都不敢前往,於是王蒙給範羌分兵二千,讓他去接。前進的路上積雪厚達丈餘,部隊費盡辛苦,終於到達疏勒城。城中夜裡聽到兵馬聲,以為匈奴又來了,大驚。範羌大聲呼喊:「我是範羌啊!朝廷的援軍來接咱們啦!」城中激動萬分,齊呼萬歲。
  • 疏勒城 這裡有一個發生在漢朝的「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
    疏勒城是東漢初,西域出現天翻地覆之變時期的擎天柱石。關於疏勒城的往事,都與一位名叫耿恭的將軍有關。」 北出烏魯木齊,至昌吉境內,沿天山北坡往東約180公裡,就是吉木薩爾縣。「吉木薩爾」蒙語意為「沙礫灘河」,也有說「吉木」系唐代所設「金滿」縣的譯音,「薩爾」為突厥語「城」。
  • 公元74年:耿恭帶兵在疏勒城與匈奴人血戰,最後僅十三人活下來
    所以,耿恭移師疏勒城,以做長期抗戰的準備。果然沒過多久,匈奴人再次捲土重來殺向疏勒城。讓匈奴人沒想到的是,耿恭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招募了幾千人,主動開城迎戰,結果把匈奴騎兵打得四散奔逃。初戰失利的匈奴人,對疏勒城進行圍攻,並將城中的水源斷絕。結果,耿恭率領大家挖井取水,繼續與匈奴作戰。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城中的糧草逐漸消耗一空。於是,守城的將士便用水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獸筋皮革。
  • 千金市骨與城門立木
    千金市骨的故事已經有人引用了,並且把馬骨頭對標成了妖股東方通信,至於城門立木裡的這根木頭,會是另外一隻妖股,昔日股王全通教育嗎?要知道,這次可是要把吳曉波頻道估值20億置換進來。結果如何,拭目以待。所以說,經歷了千金市骨與城門立木的狂躁之後,市場開始慢慢歸於理性沉澱,進入了行情的第二階段。歷史總是相似的,是因為背後的人性是相似的。其實我們稍微回顧一下過去幾次稍微級別大一點的行情,幾乎都遵循躁動-反覆-沉澱-縱深-分化-高潮-結束的大致規律。回到當下,我們依舊認為行情並未結束,指數反覆個股分化的特徵已然體現。
  • 南京這座城門,被稱為門閂,是明代城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
    在南京明城牆十三座內城城門中中有一座被老百姓戲稱為門閂的城門。這就是扼守南京北大門的神策門。神策門位於現在南京中央立交橋的東南角,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軍事禁區被封閉了70多年。它是明代南京城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也是南京現存所有城門中唯一保留民國之前的敵樓的城門。
  • 許昌曹魏古城北城門,許昌的一張新名片
    近日,筆者路過北大街與建安大道交匯處北關橋南側的許昌曹魏古城北城門工地,看到這裡已經復工。高高的塔吊開始轉動,腳手架上,工人師傅正在緊張施工,一些工程車輛進進出出,一派緊張忙碌的景象。由於封閉施工,不能進到北城門裡參觀。
  • 開封的這十三座城門你知道幾座?
    爬城牆是很多開封人兒時的記憶,而那些曾經發揮重要作用的城門,卻總是於斑駁陸離之間被視而不見。近日,有人 把開封現有的13座城門拍了一遍,其中北城牆兩座門,南城牆三座門,西城牆三座門,東城牆三座門。▲開封城牆的北門(安遠門),城門為1994年以後新修的。▲北城牆靠近西側開的一個門,它位於開封市萬歲山森林公園南門口,是出入北城牆的第二個門。▲南城牆的城門之一名為南燻門(俗稱大南門)。位於南城牆中間部位。▲南城牆的城門之二名為新門(俗稱小南門),位於大南門東側。
  • 漢代樂舞在徐州
    漢代樂府多用楚聲演唱,漢高祖劉邦是楚人,喜愛楚聲,楚人用楚聲演唱,合乎楚人的情趣。他的《大風歌》即是用楚聲演唱的,漢代楚聲的流行對社會音樂潮流的影響有著重要的催化作用。但是,音樂文物作為古代社會音樂生活的物質遺存,在一定的條件下留存至今,它們是各自所處歷史時代的產物,不可避免地攜帶著那個時代的歷史信息,而成為今天認識古代音樂的唯一直接信息,成為認識音樂發展歷史和理論的至關重要的渠道。
  • 臺灣屏東恆春古城門,墾丁海灣逐浪
    導語:臺灣屏東恆春古城門,墾丁海灣逐浪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鹹鹹的風,蔚藍的海,我在墾丁天氣晴。但在前往墾丁的小灣之前,我們先拜訪了恆春鎮市區,走訪一趟海角七號拍攝景的阿嘉的家與城門。雖然屏鵝公路就一條直直通到恆春,但第一次騎車到恆春市區,其實路況並不熟。問了許多路人後才找到我們想看的恆春古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