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西山,必知「林屋山人」蔡羽書法之取勁禿筆

2020-12-09 多藝堂傳播

自古姑蘇人傑地靈,優秀人才輩出,今天多藝堂為大家評說一下明代「吳門十才子」之一的蔡羽(1471-1541)書法。蔡羽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字九逵,因居住在蘇州洞庭西山,自號林屋山人,又稱左虛子、消夏居士。

如今的太湖西山是蘇州著名的度假風景區,這裡風景秀美,如詩如畫,是休閒養生的好去處。在西山以林屋為中心,有千畝梅林連綿不斷,其面積之大、梅種之多、密度之高堪稱全國之最。林屋自古為賞梅勝地,自唐朝起就留下了深厚的梅文史跡,每年一次的中國太湖梅花節在此舉辦。從這個美麗居住地我們可知當年蔡羽為何自號為「林屋山人」,也是以「梅」自詡吧!

據西山縹緲峰琴臺(蔡羽、陸治紀念館)所記,蔡羽是西山東蔡人,是古代吳中自學成才的著名人物之一,今蘇州滄浪亭內五百名賢祠中有他的畫像。蔡羽書法極好,還是明代著名書法家王寵(1494-1533)的啟蒙老師。

蔡羽自幼喪父,隨母親吳氏讀書,其非常聰明,12歲時就能操筆作文,把家裡的書都讀完了。後師從明代名臣、文學家王鏊,工詩詞,好古文,自負甚高,亦精於《易經》。蔡羽文採好,其詩風似詩鬼李賀,卻不囿於八股文字,因此40年屢試不中,直至嘉靖十三年(1534) 他64歲時才以貢生得選,授南京翰林院孔目(相當於圖書管理員),赴任三年後致仕回西山。卒於東蔡故居,享年71歲,葬於谷堆山祖墓,好友文徵明為其作墓志銘。

蔡羽傳世詩文極多,有《林屋集》、《南館集》、《太藪外史》等;但留存的書法作品甚少,可謂彌足珍貴。蔡羽長於楷書、行書,以禿筆取勁,姿盡骨全,還著有論書之作《書說》。《書說》既是一件珍貴的法書真跡,同時又是一篇論述古代書法的論文,主要論述"用筆"之道。

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蔡羽一幅長卷大作--《臨解縉詩》,其書法深得書聖王羲之筆意,筆勢遒逸俊美,流媚多姿,宛轉得勢,結字清秀。(請橫屏觀賞)

相關焦點

  • 明代蔡羽書法扇面作品專輯
    蔡羽(?-1541),字九逵,自號林屋山人,又稱左虛子。江蘇吳縣西山人。與著名的「吳門才子」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先後享譽世間。
  • 「正鋒取勁,側峰取妍」是什麼意思?
    「中鋒」行筆是書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法則。許多書法家如沈尹默、白蕉等都強調中鋒的重要性。沈尹默說:「用筆之妙,無非筆筆中鋒。」白蕉說:「用筆講用中鋒,是書法之憲法,是用筆之根本大法」。那麼到底什麼是書法中的「中鋒」呢?毛筆主要由筆桿以及筆頭組成。
  • 蘇州西山林屋洞,天下第九洞天,迷人的世外桃源
    蘇州這個城市,給人帶來的驚喜是數不盡也道不完的,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能帶給人們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及難能可貴的景色。蘇州的美景從古至今歷來為世人所稱讚。就像林屋洞的美景一樣,來到這就好像來到了世外桃源一般。
  • 明代書法家王寵,精美行書法帖《西苑詩》欣賞,人眼生愛真書法也
    很多的書友表示,毛筆書法的地位高於硬筆書法,在選擇上鋼筆還是要排在前頭。原因是毛筆練字比較繁瑣,筆墨紙硯都要準備,其次是時間和地點都不能主動,只能在固定的地方。鋼筆則可以隨時隨地的書寫練字。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是硬筆,寫不好毛筆字照樣可以寫好硬筆字,沒有必要走彎路。 練習硬筆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
  • 八大山人有深厚書法功底,黃賓虹曾說八大山人書法第一,繪畫第二
    說到八大山人很多人會想到他的繪畫,風格冷逸,獨樹一幟,其實八大山人在書法上的成就在明代無出其右者。黃賓虹曾經評價八大山人的書畫:書法第一,繪畫第二。看懂了,八大山人的書法也就看懂了他的藝術,因為他的繪畫很多用法布局來源於書法。八大山人書法在早年的時候學習歐陽詢,行書學習黃庭堅和米芾,到了晚年又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後來喜歡用禿筆寫字。他的書法呈現的筆畫粗細均等,但是字形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呈現出一種圓潤剛健之氣,也體現了一種桀驁不馴的氣韻。
  • 到蘇州人的小墾丁,做一回歸鄉的小農民
    到蘇州人的小墾丁,做一回歸鄉的小農民。 在這個潛伏多重浮躁的智能時代,有時候很想靜下心來。 林屋洞位於西山鎮東北部,在林屋山西部。相傳,古時有龍居林屋洞內,故洞體似龍,又稱"龍洞",林屋山亦稱龍洞山。
  • 昆明西山「睡美人」再發現 從「故事」了解別樣西山
    雲南網訊(記者 高懷芬)2019年12月31日,昆明西山「睡美人」再發現系列活動之「西山故事」作品徵集線下活動「談古論今·話西山」在雲隱西山·艾維美術館舉行。昆明市歷史文化專家石玉順、胡玉生為大家生動講述了西山的歷史沿革、碧雞山的來歷以及金馬碧雞的神話傳說。西山美景 高懷芬 攝作為土生土長在西山腳下的「老西山」,昆明本土歷史學者楊林講述了昆明人「家鄉寶」說法來歷及其與西山的淵源。幾個口耳相傳的西山故事讓大家看到了老昆明人眼裡的別樣西山。
  • 500年來最美的書法,這字溫潤如玉,不愧是大才子寫的字!
    書法之美有很多種,有的的書法是一看上去很美,仔細品讀起來卻味同爵蠟,有的書法看上去很醜,但是細細品讀,卻覺得滋味無窮,再有就是乍一看很美,仔細欣賞臨摹之後,越學覺得越美。當然,很多沒有學習過書法的人往往只停留在了第一個層面。
  • 元音老人 | 《楞嚴咒心》修法,修行之人必知!
    【功用】:持此楞嚴咒心一遍等於持楞嚴咒一遍,修法人若常誦此楞嚴咒心,既能降伏自己無始劫以來的邪欲心及煩惱種子,又能降魔、得定,作用很大,修行之人必知!最壞的種子就是邪欲心,這是最深的生死根本,這個根本斷了就好了,修行之人必知!(二)元音上師《略論明心見性》開示:參禪者參至種子翻騰,進不能進,退不可退,煩悶欲絕,無可奈何時,不假密咒佛菩薩加持之力,即不能過此難關而打破疑團,親證本來。憨山大師云:「歷代禪宗大德,均密持神咒,潛假佛力,但秘而不宣。
  • 書法中的術語「下筆即走」和「下筆即轉」,是什麼意思?
    學習二王筆法的元人趙松雪能夠「日書萬言而精氣不衰」,可謂深得右軍閫奧。「右軍瀟灑更清真,落筆奔騰思入神」,王羲之書法,為什麼寫得快?這跟他的運筆時使用力量的方法有很大關係。書法創作以力為主,衛夫人說過「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漢語中的不少與書法有關的成語如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等,也都和筆力相關。雖然說書法中的「力」不完全是指使力方法,但是它顯然和使力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 王寵書法之「拙」,成焉敗焉?
    編者按:前面我們談到,王寵的小楷,簡簡單單,卻能獨得晉人之「神韻」?王寵以「簡淡」為時人所稱道,有著值得我們學習的書法思想。今天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王寵的「拙」,表現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被評價的?頗為追求古拙之意的周光跋王寵草書《古詩十九首》,讚賞其「體格甚高,氣韻殊逸」之餘,也不無遺憾地認為其「於風骨不能無少歉意」。謝肇淛認為王寵書法「媚而無骨。」安世鳳也以為「風調有餘,筋骨未足」。而孫襄則更刻薄地將王寵書法形容為軟弱無力的「豆生體」。
  • 學者陳永正,不為書法而書法
    陳永正作品:張九齡開大禹嶺路記十多年前曾應好友之邀為陳永正老師編書法集,當時永正老師並不大情願折騰此事,因其向來不慕名利,甘於淡泊,已是堂堂廣東歷來唯一榮任中國書協副主席和時任廣東省書協主席的書壇名家,卻沒有系統出版過個人的書法集,甚至少有發表書法作品。
  • 顏真卿書法真跡首次被考古發現!你了解他的故事嗎?
    顏真卿其人,大部分人對他的了解僅限於"書法家"三個字,對於他的生平卻不甚了解。他祖籍琅琊臨沂,官至太子太師,加封魯國公,人稱"顏魯公",是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的曠代大師。只要是練書法的人,一定都對"顏體"有所了解,他常常和柳公權合稱為"顏柳",書法中往往有"顏筋柳骨"的說法。
  • 淺談賴少其及其書法介紹
    賴少其,廣東普寧市人,齋號,木石齋。1915年生於廣東省普寧縣下市鄉,在1932年考入廣州成立的美術學院西畫系。1934年為「現代版畫研究會」主要成員,編譯中國新興木刻史上第一個介紹版畫技法的書籍《創作版畫雕刻法》(上海形象出版社出版),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193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
  • 吳門書法,原來這麼精彩(二)
    宋元時期吳中書家範仲淹、蘇舜欽、範成大是這樣的典型,只是他們政治功績太大,或為文學成就所淹沒,於書法,有遺珠之撼。範仲淹《道服贊》範仲淹書法獨到之處在於能衝破森嚴而以意為之,不計較形似,範仲淹率先提出「顏筋柳骨」一說,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兒子範純仁、範純粹亦工書。
  • 陳鴻文陳健駒書法精品展
    餘與澄邑書壇諸多人物多有交情,陳鴻文先生者,乃其中之名家也。以前在諸多展事上欣賞其大作,彼此間因翰墨而結緣。承蒙先生厚愛,囑為其書法集——《陳鴻文草書老子道德經》作序,卻之不恭。丙申春節前夕茶約先生及三、二書友於沂園,粗茗一盞,促膝相談,海闊天空,對先生之人生軌跡、道德文章有更多之了解,復得先睹即將付梓之作品集,快哉!
  • 【山海經圖鑑】之【西山經】·【嶓冢之山】
    又西三百二十裡,曰嶓(bō)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miǎn);囂水出焉,北流注於湯水。其上多桃枝、鉤端,獸多犀兕熊羆(pí),鳥多白翰、赤。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蓇(gū)蓉。食之使人無子。
  • 讀懂楊維楨的書法,已是人到中年!
    元紹興路諸暨州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禎書法草書最勝,筆勢巖開,有「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牖,例載而歸」之勢,名作品有楷書《周上卿墓志銘》,行書《張氏通波阡表》《真鏡庵募緣疏卷》,草書《夢遊海棠城詩卷》等,其餘墨跡則多見於書札及書畫題跋之中。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碑帖,文章中雖不能盡詳其美,但絕大多數都是一見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