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風流才子蘇曼殊與李叔同,為何削髮為僧?

2020-12-27 騰訊網

蘇曼殊與李叔同是近代史上兩位充滿神秘色彩的曠世奇才,在文學藝術領域內都有很深的造詣。可是,他們為何都要削髮為僧呢?

蘇、李兩大才子

蘇曼殊的詩清新雋永,有「靈界詩翁」之稱;其畫被柳亞子贊為「千秋絕筆」;其頗具紅樓筆意的《斷鴻零雁記》開中國近現代文學自敘體小說之先河;他還與林紓、嚴復一道被推為上世紀初三大翻譯家……

李叔同則是我國引進西洋油畫的第一人;其組建的「春柳社」,是我國第一個話劇團體;其金石作品集《李顱印譜》讓世人嘆為觀止;他與蕭友梅、趙元任、黃自一道被認為是我國近代音樂的四大拓荒者;他創辦的《音樂小雜誌》,是我國第一份傳播西方音樂的刊物;他填詞的歌曲《送別》一直傳唱到今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早已成為經典歌曲,幾乎人人耳熟能詳。

他們兩人另一個共同點就是都風華絕代,風流倜儻,在情場上更是左右逢源,遊刃有餘,頗有古代大文人寄情詩酒聲色的遺風。然而,這兩位才華橫溢的曠世風流才子,卻在人生最好的年華皈依青燈古佛,令多少人為之感慨唏噓。

蘇曼殊與李叔同的初交是在1907年的上海,兩人同為南社成員。那時李叔同任《太平洋報》副刊主編,蘇曼殊的小說《斷鴻零雁記》就是在該報發表的。這篇抒家國之情、寫身世之恨的自敘體小說深深地打動了李叔同。當他得知作者比自己還小四歲時,就更加佩服這位孤憤的愛國詩僧了。1918年6月,在蘇曼殊死後的第十七天,有「浪漫藝術家」之稱的李叔同自稱「塵緣已盡」,在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後以他的傑出才華使失傳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興起,被尊為第十一代世祖,號弘一大師。

遁入空門之因

那麼,這兩位曠世風流才子為何都遁入空門呢?

蘇曼殊與李叔同生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上出現了宗教復興的風潮,他倆的遁世近佛是這種社會文化心理影響下的自然選擇。

其次,他倆都有著不幸的身世。蘇曼殊的父親身為茶行買辦,有一妻三妾,而蘇曼殊卻是父親與家中所僱的日本女傭所生。李叔同的父親李筱是天津著名的銀行家,李叔同是父親與其第五房姨太太所生。正是不堪回首的身世,使他倆時時感到身為苦本,四大非我。

理想抱負的破滅,是他倆遁入空門的主要原因。蘇曼殊與李叔同早年都參加了同盟會,對民主革命一腔熱血並為之四處奔波,蘇曼殊還因之數遭通緝。李叔同也曾寫下了歡呼革命的《滿江紅》:皎皎崑崙,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

然而當他們看到辛亥革命的灰色結局與故人摯友的背叛變節時,他們徹底失望了。眼看著中國的苦難無休無止,詠黃花、嘆世道不足以排遣心中的積鬱,於是便消極遁世,去佛那裡尋求去妄歸真的另一個世界了。

相關焦點

  • 蘇曼殊有絕世才華,為何卻出家為僧,為何又因吃得太多而去世
    蘇曼殊有很多頭銜,被稱為「詩僧」「情僧」「風流僧」「革命僧」等。他時而西裝革履,徜徉於茶館酒肆狼吞虎咽;時而放浪形骸,流連於花柳叢中醉生夢死;時而袈裟芒鞋,入定於青燈古佛前誦經參禪;時而壯懷激越,投身於革命洪流中矢志不移。這就是亦僧亦俗、半僧半俗的民國文學奇人蘇曼殊。
  • 中國最有才華的酒肉和尚,為何35歲暴死?人們在他床底下找出答案
    在中國近代史上,蘇曼殊絕對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中國近代著名詩人,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漢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其詩風「清豔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蘇曼殊在日本出生, 是中日混血,他的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
  • 李叔同辟穀悟透人生真諦,出家為僧,臨終留下四個字,字字成謎
    李叔同是近代第一才子,他的才華就不用多說了,一句「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所有」足見他的才華,而一句「狂來傾世界,醉裡得真知」足見他的輕狂,才子往往都很輕狂,是因為他們未曾經歷滄桑,後來李叔同辟穀七日,參悟人生真諦,毅然選擇了出家,最終成為弘一法師,據說弘一法師臨終留下四個字,至今成謎
  • 「革命和尚」蘇曼殊: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
    蘇曼殊(1884年—1918年),廣東珠海市瀝溪村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革命者。蘇曼殊的父親是一名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因此,由於他是外族人所生,又是私生子,所以在蘇家被人視作異類,常常遭人欺辱。
  • 李叔同:不負如來不負卿,放下深愛自己的女人,遠離紅塵
    曾經的風流才子李叔同嘗遍了世間的酸甜苦辣,得到了妻子的千般情萬般愛,終是放下妻子,離開滾滾紅塵,去追求另一種境界,遁入空門出家為僧。原配妻子俞氏是他最熟悉的陌生人李叔同出生於1880年的李家大院,家道富裕。
  • ——蘇曼殊
    他是僧人,也是革命者他就是蘇曼殊,一個半俗半僧的傳奇的人物!蘇曼殊,生於1884年逝於1918,原名戩,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號曼殊,另號燕子山僧、南國行人等。能詩文,善繪畫,通梵文,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廣東香山(今中山)人。
  • 弘一法師:從風流才子到一代高僧的傳奇人生
    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國音樂家福斯特;而詞作者,便是我國近代藝壇上的一位傑出的先驅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他是我國首位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豐子愷、潘天壽都是他的高徒;他是最早將話劇引入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先驅;他主編了我國第一本音樂期刊,代表作《送別》感動數代人;他英年出家潛心修佛,以「弘一法師」名冠天下。
  • 悲欣交集李叔同
    書法上,他是近代著名書法家。篆刻上,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員,領風氣之先。教育上,他桃李滿天下,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等大批著名藝術家。佛學上,他被尊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他母親是中國舊社會最傳統的婦女,從不識西洋禮儀為何物,卻在死後辦了這樣一場喪事。此舉被人視作奇事,天津《大公報》還專門發文稱其為「文明喪禮」。
  • 民國君子蘇曼殊:遊走在夢想與現實之間
    蘇曼殊(資料圖)曼殊上人,原名戩,字子谷,後更名元瑛。他以詩僧、畫僧、情僧、革命僧之名,以無人企及之才情、沿海飄遊之浪跡、瘋癲純真之形象,風聞那個時代。孤僧: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民國戊午七年三月二十二日(西曆1918年5月2日)下午,上海,時令剛屆初夏。
  • 楊翠喜:讓小王爺載振著迷,又讓李叔同為她不娶,晚年卻悽涼
    當年的小王爺痴迷於她,慈禧太后也是將她視為禍水,就連風流才子李叔同也曾一度表示為她終身不娶。然而就是這麼一位紅粉佳人卻鬧的滿城風雨,不過也僅僅是在她容貌尚存的時候發生的事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她也漸漸地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晚年的她也是過著孤苦悽涼的生活,身邊沒有可靠的朋友,街上也沒有人認識她,我想這時候的她一定非常想念自己擁有美貌的那個歲月吧。
  • 李叔同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張愛玲評價,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 從李叔同到弘一法師的悲欣交集
    僧人道:「好。」 女子無語凝噎:「叔同。」僧人答:「請叫我弘一。」 女子低下頭去,淚流滿面:「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僧人答:「愛,就是慈悲。 」 這位慈悲的丈夫在出家前曾預留了三個月薪水,分為三份,其中一份連同自剪下的一綹鬍鬚託老友轉交日籍妻子,並拜託朋友把她送回日本。
  • 蘇曼殊很豪邁的一首詩,20歲從日本回國,只有4句卻冠絕近現代
    第二個,我想就該說到了蘇曼殊。之前並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因為自己對近代史了解的並不是很多。蘇曼殊早年留學日本,學成回國後先是任上海《國民日報》的翻譯,不久就出家為僧。 他這一生,曾經三次還俗又三次為僧,掙扎在對現實的熱情和失望之中,最終,過早的耗盡了自己的生命之火,僅僅在世間度過了35了春秋就辭世而去。
  • 《中華經典資源庫》:李叔同《送別》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 一生4個男人,李叔同因她剃髮為僧
    ——李叔同文首是李叔同《菩薩蠻》中的節選,大概的意思就是,李叔同願意跟一個女子化為雙飛之蝶,穿梭於花叢之中,以後窗外就是美麗的花叢,而房內則天天有美人在旁廝守一生。李叔同是清末民初的才子,在詩歌、工畫、書法、戲曲上都頗有造詣。
  • 時倭人欺我中華,山河破碎之際,李叔同:晚節最重要,願以身殉國
    端坐者為弘一大師為此,舉辦方找到了高僧弘一大師,請他為運動會寫會歌,就在這國難當頭之際,弘一大師很樂意為國出力,欣然地接受了這個任務李叔同是真正的大師,據他的好友著名的文學家夏丏(mian)尊先生回憶,李叔同當年教國畫和音樂的時候,學生們對這兩門課程的重視程度要遠勝於其他主課,學生們都說,李叔同的詩文要比國文老師教得更好,他的書法比寫字老師教的出色,甚至他的數學要比數學老師更有水平。
  • 100年前的正月十五,李叔同下定決心,皈依三寶
    這一年,李叔同沒有回上海過春節。在定慧禪寺,李叔同目睹了馬一浮好友彭遜之落髮為僧的過程,彭遜之是小說家和傳媒人,曾主編《小說月報》,亦是易學學者,無奈江湖飄零,投佛習靜。「彭先生緣何出家?」他問。「經推算,出家可免遭一劫。」彭遜之答。他聽了只能搖頭。許多年後,彭遜之又推算了一次,確實有劫,遂自沉錢塘江未果,然後還俗了。
  • 62載文化先行者李叔同,一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波瀾壯闊的人生
    我相信如我這種俗人,忽然遇到類似李叔同這樣的先得大師的清淨脫俗的思想和清澈的目光,深不可測的學問,心靈一定會為之震撼,一定想追問為什麼,富甲一方,才華四溢,妻賢子孝,卻一步青雲,過上了了無牽掛,青燈木魚,為僧禪坐的生活。讓我們慢慢走進一代文化先行者,一代佛學大師的生命現場,去探究那顆自由的靈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