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詩人,也是畫家.
他是僧人,也是革命者
他就是蘇曼殊,一個半俗半僧的傳奇的人物!
蘇曼殊,生於1884年逝於1918,原名戩,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號曼殊,另號燕子山僧、南國行人等。能詩文,善繪畫,通梵文,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廣東香山(今中山)人。
他的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他是一個混血兒和私生子,在封建觀念嚴重、華夷之別嚴格的當時,他的出身註定了他受歧視的命運。
他從十三歲起,就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先在上海姑母家寄食兩年,學習中文和英文,十五歲那年,得其表兄林紫垣的資助,到日本留學。
回國工作不順,後因投靠興中會遭到誤會,便跑到廣東惠州某破廟削髮為僧,在尚未取得正式和尚的資格,即乘師父外出之機,偷了已故師兄博經的度牒,溜之大吉,從此以「博經」自命,並自稱「曼殊和尚」,開始了四海為家的流浪生活。有時以教書為生,有時靠賣文過活,有時寄食於寺廟,有時乞貸於友朋,有時「貲絕窮餓不得餐,則擁衾終日臥」,有時甚至把金牙敲下來換煙抽。
他是詩僧,為後世留下了不少令人嘆絕的詩作。
他畫僧,其畫格調不凡,意境深邃,淡雅出塵,境界清高,求他作畫的人不少。
他是革命者,是辛亥革命運動時期最先覺悟的知識分子之一,與孫中山先生有密切關係,運用「批判的武器」為辛亥革命開闢道路,時常為故國河山破碎而感傷,曾寫下:「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髮長歌覽大荒。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這樣熱血沸騰的詩篇。
他是情僧,風流倜儻喜歡歌妓舞女。在日本與一位叫百助的樂妓熱烈而痛苦地戀愛著,雖遭遇相似,一見如故,卻未能終成眷屬。寫下了:「鳥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令人柔腸寸斷的詩篇
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如此一位集才、情、膽識於一身的蘇曼殊,竟半僧半俗地孤獨一生,在經過三十五年的紅塵孤旅,留下八個字:「一切有情,都無掛礙」,然後離開了人世,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感慨。
下面一起欣賞他的《本事詩》十首,感受一下他的內心世界吧!
《本事詩》一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本事詩》二
碧玉莫愁身世賤,同鄉仙子獨銷魂。
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
《本事詩》三
淡掃蛾眉朝畫師,同心華髻結青絲。
一杯顏色和雙淚,寫就梨花付與誰?
《本事詩》四
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本事詩》五
相憐病骨輕於蝶,夢入羅浮萬裡雲。
贈爾多情詩一卷,他年重拾石榴裙。
《本事詩》六
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錫歸來悔晤卿。
我本負人今巳矣,任他人作樂中箏。
《本事詩》七
無量春愁無量恨,一時都向指間鳴。
我亦艱難多病日,哪堪重聽八雲箏。
《本事詩》八
丈室番茶手自煎,語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無情甚,為向摩耶問夙緣。
《本事詩》九
愧向尊前說報恩,香殘玦黛淺含顰。
卿自無言儂已會,湘蘭天女是前身。
《本事詩》十
春水難量舊恨盈,桃腮檀口坐吹笙。
華嚴瀑布高千尺,不及卿卿愛我情。
他作為對社會改良充滿希望的熱血青年,他時而激昂,西裝革履,慷慨陳辭,為革命而振臂高呼;時而頹唐,身披僧衣,逃身禪壇,在青燈黃卷中尋找精神的安慰。
他的一生「身世飄零,佯狂玩世,嗜酒暴食。他以僧名風聞那個時代,他的才情、膽識,時人少有能出其左右,但他卻袈裟披肩風雨一生。他十六歲出家,是以一種無言的行為抗爭其多舛的命運。他以半僧半俗的形象參加了革命黨,而被世人稱之為奇人,或許,奇就奇在他冷寂的面孔下蘊藏了多彩的人生。
你還知道他的那些詩詞,來評論區裡討論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