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才華斐然長相清秀的高僧,他們仿佛遺世獨立的蓮花,引來許多人的欣賞和傾慕。在唐朝,佛教繁盛,僧人的數量也有所增長,也有很多與僧人有關的故事。相傳唐代有一個叫做李冶的大才女,對高僧皎然芳心暗許,寫下20字的情詩贈予高僧,想讓皎然明白自己的心意,不過皎然卻用一句「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婉轉拒絕了佳人的心意。
遇到佳人表白的高僧也不止皎然一個,到了宋代,道潛禪師也遇到了相同的情況,而且比皎然高僧的處境更加窘迫。喜歡他的女子比較「大膽」,直接在公共場合當著眾人的面對道潛禪師表明心意。為了不讓佳人尷尬,道潛禪師以詩回應「禪心已做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將自己比作沾了泥土的柳絮,八風不動,把自己只願一心向佛的思想婉轉地傳達給了佳人。
而另一位叫做蘇曼殊的高僧在拒絕佳人表白這件事上更加巧妙,他的拒絕方式堪稱完美。蘇曼殊從小就非常有學習的天賦,對書畫都非常擅長,可是在十九歲的時候卻執意皈依佛教,剃髮為僧。如此任性的蘇曼殊在成為僧人之後也不走尋常路,前後一共三次還俗,然後又三次歸佛,半生都在佛和俗之間流轉。
當年有一位名為楓子的佳人一直在蘇曼殊的身邊流轉,對蘇曼殊情根深種。在兩人結識了很長時間後,再也不願等下去的楓子主動出擊,有意逼迫蘇曼殊和自己結婚。不願娶妻的蘇曼殊便做了一首《本事詩·烏舍凌波肌似雪》回應楓子的求愛,全詩不過短短28個字,卻將蘇曼殊所有的情意都包含在其中。
縱觀整首詩,可以感受到蘇曼殊對楓子並非毫無情意。他借烏舍來表達對楓子的讚美,因烏舍在希臘神話是最美的女神,用女神來形容楓子,表示他對楓子最高的禮讚。且「凌波肌似雪」也是形容女子行走輕盈身姿曼妙,女孩子聽到這樣的誇獎都會心花怒放。第二句中,用「索題詩」來暗指楓子對他的示愛,寫得很是含蓄,讓楓子有臺階可下。
從蘇曼殊所寫的前兩句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對于楓子這樣敢愛敢恨的女子是非常欣賞的,但是礙於自己的僧人的身份,只能用後兩句來回答楓子。第三句中「還卿一缽無情淚」表示自己沒有辦法接受楓子的心意,只能「無情」回絕,讓楓子原諒自己,一個「淚」字更是體現了蘇曼殊內心的糾結和愧疚。
要說最妙的還是最後一句「恨不相逢未剃時」,此處蘇曼殊借用了唐代張籍的《節婦吟》,該詩最後一句是「恨不相逢未嫁時」,蘇曼殊將「嫁」改成「剃」來勸楓子放棄對他的執著,並且道破自己拒絕楓子的原因所在。不得不說,蘇曼殊用簡短的28個字既誇讚了楓子又回絕了對方的求愛,引用古詩,改編得非常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