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宗部——密庵和尚語錄

2021-02-15 經典佛學文化

  密庵禪師語錄序

  密庵禪師示寂之三年。其得法真子。住靈巖了悟。以老師平生語一編。屬(鎡)作序。(鎡)切謂。老師一見應庵。便明大法。破沙盆語。盛播叢林。此無可序者。七鎮名山。道滿天下。一時龍象。盡出鉗錘。此亦無可序者。入對中宸。闡揚般若。深契上意。益光宗門。此亦無可序者。然(鎡)叨承衣付。義不容默。謹為之序曰。密庵語錄一帙。總八十八板。板二十行。行二十字。若於此薦得。許親見密庵。如或未然。聽取一轉語。淳熙十五年冬仲月九日。參學張(鎡)序。

密庵和尚語錄

  密庵和尚住衢州西烏巨山乾明禪院語錄

  參學小師崇嶽了悟等編

  師於乾道三年八月初一日。就本院受請。升座雲。適來未鳴鼓已前。喚作傑上座。而今升座已後。喚作烏巨長老。驟爾更其名易其號。披毛戴角。拖犁拽把。向異類中。頭出頭沒。既然業債難逃。只得歡喜忍受。恁麼見得徹去。新長老出世事畢。其或未然。傑上座今日失利。敘謝不錄。

  復舉三聖道。我逢人則出。出則不為人。興化道。我逢人則不出。出則便為人。後來白雲端和尚拈雲。二尊宿。各有一處打得著。且道。那個在前。那個在後。師召大眾雲。白雲端和尚錯下名言。殊不知。二尊宿。前不至村。後不迭店。直至於今。翻成話霸。何故。字經三寫烏焉成馬。下座。

  入方丈。據座雲。此室甚深廣大。非語默可及。淨名居士向遮裡。寐語未惺。七佛祖師到來。納敗愈甚。傑上座口似乞兒破席袋。又如何施設。喝一喝雲。不入洪波裡。爭見弄潮人。

  八月二十二日。就本院開堂。祝聖罷。復拈香雲。此一瓣香。收來久矣。欲隱彌露。今日人天普集。不免從頭說破。昔年行腳自江西回。擬往四明。方抵婺州智者。卻被傍觀兄弟。錯指路頭。撞入衢州明果山中。見個老和尚。列列契契。太殺不近人情。既已將錯就錯禮了三拜。直至於今。悔之不及。雖然如是。冤有頭債有主。爇向爐中。供養末後住天童山第十八代應庵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遂斂衣就座。問答罷。乃雲。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去則印住。住即印破。森羅萬象。明暗色空。情與無情。一印印定。更無絲毫透漏。更無絲毫走作。更無絲毫起滅。更無絲毫動搖。如金博金。似水洗水。了絕異緣。迥超諸有。以此壽聖人。則天長地久。以此祝賢守。則伊尹周公。以此安樂生民。以此康福天下。以此播揚大教。以此扶豎正宗。然雖如是。且道。印子即今。在什麼處。良久擊拂子云。雕弓高掛狼煙息。萬國歌謠樂太平。

  復舉保壽開堂。三聖推出一僧。保壽便打。三聖雲與麼為人。瞎卻鎮州一城人眼去在。保壽擲下拄杖歸方丈。師雲。二尊宿。美則美矣。若要扶臨濟正宗。每人各欠一頓棒在。且道。那裡是他欠處。具擇法眼者。試定當看。

  上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既無心。又無法。山河大地。甚處得來。見聞覺知。復是何物。乃喝一喝雲。臨崖看滸眼。特地一場愁。

  上堂。一進一退。一動一靜。須信那伽常在定。一擒一縱。一殺一活。四方八面話鱍鱍。嘉州大象吃鹽多。陝府鐵牛添得渴。若作佛法商量。吃鐵棒有日在。

  上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以拂子左邊擊一下雲。向遮裡薦取。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以拂子右邊擊一下雲。向遮裡薦取。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以拂子中間劃一划雲。向遮裡薦取。烏巨葛藤。盡被諸人覷破了也。諸人鼻孔眼睛。被烏巨拂子穿卻。因什麼不覺不知。其間或有一個半個。驀地知非。黑漆拄杖未放過在。何故。曹溪波浪如相似。無限平人被陸沈。

  上堂。僧問。德山託缽意旨如何。師雲。無意旨。進雲。因什麼託缽下僧堂。師雲。要行便行。要坐便坐。乃舉雪峰和尚示眾雲。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拋向面前。漆桶不會。打鼓普請看。師雲。遮老子。三登投子。九到洞山。做盡計較。末後卻向鰲山店裡。打個沒折合。放聲道。今日始是鰲山成道。今日始是鰲山成道。便將大地人物。作自己受用。致令千戴之下。凌辱宗風。烏巨與麼告報。不是抑他雪峰。且要天下衲僧。向後各各自有生涯。莫總作遮野狐精見解。喝一喝。下座。

  聖節上堂。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諸佛說不到。拂子善提持。乃舉起拂子云。還見麼。以此祝君壽。壽算等須彌。

  上堂。舉世尊在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四禪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見。過去殺害父母。及諸重罪。於自心內。各各懷疑。於甚深法。不能證入。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劍。持逼如來。世尊謂文殊曰。住住不應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為善被害。文殊師利。爾從本來無有我人。內心起時。我必被害。即名為害。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夢如幻。於夢幻中。無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於是五百比丘。同讚嘆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持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師雲。為人須為徹。殺人須見血。文殊費盡腕頭氣力。要且不知此劍來處。帶累釋迦老子。通身是口也分疏不下。五百比丘恁麼悟去。入地獄如箭射。忽若踏翻大海。趯倒須彌。雲門扇子?跳上梵天。?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又作麼生商量。良久雲。自從舞得三臺後。拍拍元來總是歌上堂。以楔出楔。翻成途轍。以心傳心。轉見病深。達磨不會當頭句。卻向嵩山。面壁九年。後代兒孫。承虛接響。揚眉瞬目。行棒行喝。儘是黃葉止啼。烏巨到遮裡。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咬定牙關。且與諸人和泥合水。卓拄杖一下雲。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下座。

  因雪上堂。滿目紛紛呈瑞雪。填溝塞壑誰辨別。文殊無處頓渾身。普賢失卻真妙訣。烏鴉變作白頭鴉。鐵樹翻成銀線結。報諸人瞥不瞥。庭際無人立片時。便是太平底時節。喝一喝。下座。

  上堂。舉昔日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雲。正與麼時如何。主雲。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女子歸舉似婆。婆雲。我二十年。只供養得個俗漢。遂發起燒卻庵。師雲。遮個公案。叢林中少有拈提者。傑上座裂破麵皮。不免納敗一上。也要諸方檢點。乃召大眾雲。遮婆子。洞房深穩。水洩不通。偏向枯木上糝花。寒巖中發焰。個僧孤身迥迥。慣入洪波。等閒坐斷潑天潮。到底身無涓滴水。子細檢點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二人。若是佛法。未夢見在。烏巨與麼提持。畢竟意歸何處。良久雲。一把綠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幹。

  上堂。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且道。是什麼物。有般無鼻孔漢。便道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佛眼覷不見。不識不知。如斯理論。正所謂。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烏巨有一則語。非是扶宗豎教。且要與天下衲僧。剝盡貼肉汗衫。諸人切須諦聽。良久雲。匙好挑飯。箸好筴。菜參。

  上堂。舉僧問梁山。家賊難防時如何。山雲。識得不為冤。僧雲。識得後如何。山雲。貶向無生國裡。僧雲。莫是他安身立命處也無。山雲。死水不藏龍。僧雲。如何是活水龍。山雲。興雲不吐霧。僧雲。忽然傾湫倒嶽時如何。山下繩床把住雲。且莫溼著老僧袈裟角。師召大眾雲。梁山老賊。慈悲太殺。與賊過梯。引入屋裡。劫盡家財。攪吵一上。不解剿絕他命根。致令偷心不死。若是烏巨則不然。忽有問家賊難防時如何。便與一刀兩斷。教他灑灑落落。作一枚白拈賊。到處偷營劫寨。驀拈拄杖雲。遮一隊賊漢。來遮裡討什麼。下座一時趕散。

  上堂。舉龐居士頌。十方同聚會。師雲。鐵壁銀山。個個學無為。師雲。日月照臨。此是選佛場。師雲。龍蛇混雜。心空及第歸。師雲。凡聖同居。驀拈拄杖橫按雲。龐居士在遮裡坐地。是汝諸人還見麼。遂擲下拄杖雲。三生六十劫。

  上堂。舉僧問雲門久雨不晴時如何。雲門對道劄。師雲。大眾。雲門一劄。幹匌匼匝。海水騰波。須彌岌嶪。驀拈拄杖卓一卓雲。雲門大師。向遮裡無出氣處。且道。烏巨活人眼在什麼處。復卓拄杖雲。乃雨忽晴。天清地寧。寒山撫掌。拾得忻忻。恁麼會得。旱地遭釘。

  李侍郎入山上堂。幽禽噪破那伽定。便見文星入寺來。倒屣門迎開笑面。林泉陟覺起風雷。風雷起處。萬嶽生春。正眼洞明。十虛無間。手攜仲尼日月。腰佩佛祖靈符。在處為瑞為祥。為龜為鑑。牆塹法門。股肱王室。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何謂如此。自從踏斷千差路。便向毗盧頂上行。

  上堂。即心即佛。鐵牛無骨。非心非佛。空山突兀。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人從陳州來。卻得許州信。報導今年蠶麥熟。風雨時。五穀豐。萬民樂。東村王老聞得。嘻嘻而歌曰。從來不唱脫空歌。把火燒山拾田螺。白骼樹頭魚扇子。急水灘頭鳥作窠。好大眾。不是文章四六。亦非少室單傳。哆哆和和如薦得。祖師鼻孔一時穿。以拂子擊禪床。下座。

  上堂。僧問。大龍老倒放痴憨。澗水山花錯指南。堅固法身無覓處。千峰盤屈色如藍。正與麼時如何。師雲。剔起眉毛直下薦取。進雲。直得上無攀仰。下絕己躬。師雲。畢竟向甚處安身立命。進雲。平生心膽向人傾。師雲。猶在半途。進雲。忽有問和尚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未審如何對他。師雲。破草鞋。進雲。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裡透長安。便禮拜。師乃舉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讚嘆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師雲。黃面老子。為人天師。被外道輕輕問著。便見七穿八穴。外道不識好惡。更言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正是夢中說夢。外道去後。阿難問。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世尊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師喝雲。向什麼處去來。黃面老子。當時若下得遮一喝。兒孫未至掃土。眾中莫有為黃面老子作主底麼。出來與烏巨相見。良久雲。吽。下座。

  上堂。僧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樹倒藤枯。句歸何處。師豎起拂子云。還見麼。進雲。鷂子過新羅。師雲。不如禮拜好。師乃雲。有句無句如藤倚樹。石裂崖崩。毒蛇當路。樹倒藤枯悉哩蘇嚧。溈山呵呵大笑。和贓捉敗了也。且水不洗水一句。作麼生道。皇天無親。唯德是輔。

  國清直庵和尚到上堂。雲開千嶂出。木落一枝分。相見又無事。不來還憶君。敘謝畢。復舉芙蓉和尚一日訪實性大師。大師升座。以右手拈拄杖。倚左邊雲。此事若不是。芙蓉師兄。大難委悉。師召大眾雲。實性大師。弄巧成拙。鈍置他芙蓉師兄。今日國清師兄到來。烏巨也不拈拄杖。亦不與麼道。且道與古人。是同是別。良久雲。相逢自有知音知。何必清風動天地。

  上堂。今朝六月十五。祝聖升堂擊鼓。木童火裡吹笙。石女雲中作舞。也大奇也大奇。天無四壁。地絕八維。五湖四海來入貢。衲僧聞見眼如眉。喝一喝。下座。

  解夏上堂。僧問如何是正法眼。師雲。草鞋無爽。進雲。只如和尚道破破盆。又作麼生。師雲。老僧不曾動著舌頭。進雲。此語已遍天下。師雲。杓卜聽虛聲。師乃雲。烏巨今日解夏。乃遵黃面老子。二千年前話霸。驗蠟人徹底冰清。護戒珠了無縫罅。唯有露拄燈籠。不肯入遮保社。何故。從來心似鐵。端不受差排。

  病起上堂。一葉飄空萬木秋。翻思光境急川流。若人識得其中意。坐斷千差向上頭。山僧數日來。似病不病。似安不安。似死不死。方丈裡撒屎撒尿。大開眼狂言寐語。直是東西不辨。南北不分。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釋迦老子為四生慈父。三界醫王。也覓此病起處不得。正當此時。若人救得。山僧點一盞薄荷湯。與伊溼口。若救不得。如人上山。各自努力。閻羅大王不是爾爺。他時打爾鬼骨臀。索飯錢去在。莫言不道。

  上堂。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槌鼓升堂。理舊公案。且作麼生是舊公案。車不撗推。理無曲斷。

  上堂。盡乾坤大地。喚作一句子。擔枷帶鎖。不喚作一句子。業識忙忙。兩頭俱透脫。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達磨一宗。掃土而盡。所以雲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時節。大小雲門劍去久矣。方乃刻舟。

  上堂。舉金峰和尚示眾雲。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後無老婆心。時有僧出問。如何是和尚二十年前。有老婆心。峰雲。問凡答凡。問聖答聖。僧雲。如何是二十年後無老婆心。峰雲。問凡不答凡。問聖不答聖。師雲。烏巨當時若見。但冷笑兩聲。這老漢忽若瞥地。自然不墮聖凡窠臼。

  上堂。世尊拈花。句賊破家。迦葉微笑。聲前失照。雪峰輥毬。雙放雙收。玄沙未徹。眼中拔屑。雲門顧鑑。遞相脫賺。俱胝豎指。全無巴鼻。遮一隊漢。敵國家財。盡被烏巨藉沒了也。直得。上無片瓦。下絕卓錐。卻來眉毛縫罅裡。埋冤負屈。聲聲叫道。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烏巨癢處。被他抓著。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驀拈拄杖擲下雲。遇救鹹放。

  上堂。少室單傳。衲僧巴鼻。碓嘴生花。驢鳴狗吠。廁坑籌子念摩訶。驚起法身無處避。無處避若為論。驀拈拄杖卓一卓雲。我行荒草裡。汝又入深村。

  烏巨山乾明禪院語錄終

  衢州大中祥符禪寺語錄

  參學小師崇嶽了悟等編

  上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豁開則東西南北。把住則毫髮不存。且道。豁開好。把住好。驀拈拄杖卓一卓雲。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

  上堂。舉盤山道。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慈明和尚道。向上一路。千聖不然。二尊宿與麼。大似靈龜曳尾。祥符道。向上一路。掘地覓天。

關注:經典佛學文化,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諸宗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耿延禧撰  佛以一音。
  • 諸宗部——天童山景德寺如淨禪師續語錄
    淨公有六會語錄二卷。所謂建康府清涼。台州瑞巖。臨安府淨慈。明州瑞巖。再住淨慈。寧波府天童之六會。而侍者文素妙宗唯敬如玉智湖祖日等所編次。桐柏吏呂瀟作序。靈隱高原泉天衣嘯巖蔚共作跋。淨公小師廣宗。以理宗紹定二年乙丑夏。所募刻。而永平廣錄第一卷。有天童和尚語錄到上堂雲。個是天童打?跳。蹈翻東海龍魚驚。乃此二卷錄也。延寶八年庚申之秋。(予)在東武王子峰。挍仇鏤梓至今三十五年。而偶得見丹州德雲室中所秘。
  • 諸宗部——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師初住同安崇勝禪院。開堂日。宣疏罷。師拈香雲。此一炷香。
  • 諸宗部——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重刊汾陽和尚語錄疏  昔風穴和尚謂首山曰。不幸臨濟之道。至吾將墜於地矣。觀此一眾。雖敏者多。見性者少。
  • 諸宗部——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
    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凝之 編集  師諱良價。會稽俞氏子。
  • 往事若茶,一杯一句一禪小和尚語錄,既走心又勵志
    往事若茶是以一禪小和尚IP形象作為主題的茶飲店,旨在通過一杯茶,把自己的願景寄托在一杯茶中,讓人們發現生活的真諦,不念過往,不負當下,更不懼未來的生活力量。一杯茶的分享,贈與每一位來門店的消費者溫暖和正能量,所以將一禪主題茶飲店命名為「往事若茶」。勵志的文案比比皆是,聽過太多,但是一杯溫暖又勵志的往事若茶,你喝過嗎?
  • ...你若真心,我必用心,你不珍惜,我便放手 #一禪小和尚 #情感語錄...
    我會對我好的人加倍好,你若真心,我必用心,你不珍惜,我便放手 #一禪小和尚 #情感語錄 #原創 原標題:我會對我好的人加倍好
  • 聽聽廣欽老和尚念佛語錄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廣欽老和尚,過去在洞中潛修,經常入定。入定,能夠長達四個月之久。縱觀廣欽老和尚一生,避談禪定,廣度群迷導歸極樂。現將廣欽老和尚的開示語錄貼上,以此使念佛之信心、願望、功夫更堅不可摧,今生臨終自在往生西方,永脫輪迴,親見彌陀、觀音、大勢至。阿彌陀佛!一切法門中,以專一念佛,效果威力最大。」老和尚開示:「念佛才能了生死。
  • 諸宗部——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真淨和尚退洞山。遊浙至滁州琅琅起和尚處。因眾請小參。真淨貶剝諸方異見邪解。無所忌憚。下座見起和尚雲。堂頭在此賴是別無甚言語。起雲。爾也得也。二人相顧大笑而去。  葉縣省和尚嚴冷枯淡。衲子敬畏之。浮山遠天衣懷在眾時。特往參扣。正值雪寒。省訶罵驅逐。以至將水潑旦過。衣服皆溼。其他僧皆怒而去。惟遠懷併疊敷具整衣。復坐於旦過中。省到訶曰。爾更不去我打爾。遠近前雲。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有學生問我:老師呀,為什麼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 經典治癒系:《夏目友人帳》中的那些經典語錄,句句戳人心扉
    有網友說,他印象最深刻的「治癒系動漫」叫做《一禪小和尚》,這部動漫裡蘊含的哲理和道理,曾很多次拂過他的內心,為他解惑,又使他輕鬆愉悅。是的,《一禪小和尚》也是曾治癒過作者的優秀國漫作品,此外,還有一部動漫也同樣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叫做《夏目友人帳》,它的電影甚至曾讓我感動得淚目,是很多粉絲喜歡的治癒系經典。
  • 一禪小和尚主題手帳全新上市
    記者獲悉,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聯手一禪小和尚推出的《每日一禪:一禪語錄輕手帳》已在各大電商平臺與實體書店上架,受到了讀者與手帳愛好者的廣泛好評。這次合作,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嘗試將動漫與手帳進行結合,也為人民文學出版社文創部「打破次元壁」提供了新的方向。據了解,《一禪小和尚》是由蘇州大禹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原創的3D動畫 ,主人公一禪是一個6歲的小男孩兒。
  • 往事若茶:一家以一禪小和尚IP為主題的茶飲店,令人難以忘懷
    當我和朋友出去遊玩時,我發現了一家充滿一禪小和尚IP元素的治癒店,無論是語錄還是一禪的形象,都令人欣喜若狂。一禪小和尚作為一個溫暖的男孩兒,看到它這麼可愛的形象,忍不住想要去奶茶店拍照打卡。面對這麼可愛的事物,不去體驗一番都對不起我的稱號了。
  • 一禪小和尚&往事若茶為你歡呼加油
    往事若茶是一禪小和尚的主題茶飲店,且與一禪一樣,都是走「暖心、走心、能量」的路線,店內裝修設計時尚卻溫馨,一禪的形象與語錄隨處可見,一禪的笑容陽光,驅散心底的陰霾。在這樣重要的時刻,家人的撫慰、眼神也是一種壓力,何不藉助往事若茶讓自己的心情平復?試想一下,心情緊張之時,點上一杯印有一禪小和尚形象的奶茶,似乎把一禪捧在了手心裡,嗅著奶茶的香氣,心緒不由平復下來。
  • 諸宗部——無門關
    狗子佛性  全提正令  才涉有無  喪身失命  百丈野狐  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老人云。諾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對雲。不落因果。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師雲。
  • 德林老和尚圓寂 系高旻寺第四十七代方丈
    老和尚設計的高旻寺禪堂,能容納五百人跑香、坐香,被稱為「中國第一禪堂」。百歲德林老和尚圓寂,整個佛教界都在紀念他。 德林老和尚圓寂 系高旻寺第四十七代方丈 德林長老,名禪悟,河北豐潤人,1914年出生。
  • 尼採振聾發聵的語錄,放在當今都不過時,看透了很多人的命運!
    #讀完尼採這段語錄,可見尼採這段語錄不是說很多人,而是說每個人,其實去思考一下,我們都知道,人活著,真的是這樣,都急於從自己枷鎖中解放出來,都想活出真正的自己,活出自由,精彩的人生,都想要成功,都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
  • 和尚閉關三年不言,王陽明大罵一通,和尚哭道:明天回家找我媽
    有一日,他到虎跑泉遊玩,聽說有一位和尚,在這裡坐關三年,整日閉目靜坐,不睜眼看東西,也不張嘴說話,世人稱呼和尚為禪僧異人。此時的王陽明雖然沒有出家為僧、為道,但已經見性成佛,高於僧道,他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悟透了人性天理。看到這麼一位終日不說話的和尚,王陽明自然知道他是沒有真正悟透天理。
  • 虛雲老和尚一生的十次劫難
    後人輯其語錄偈頌為《虛雲和尚法匯》《虛雲和尚禪七開示錄》等行世。其門人有具行法師、本煥法師、佛源法師、聖一法師、一誠法師、淨慧法師、傳印法師、靈意法師、彌光法師、體光法師、禪道法師等。一生歷經十次劫難:老和尚是在清道光二十年七月三十日寅時,誕生於福建泉州府衙門內,那時他的父親在泉州府做官。
  • 猛虎挪地給高僧修行 老和尚入定四月不吃喝
    一生沒有著作,圓寂之後,弟子將其平時訓誡輯為《廣欽老和尚開示法語錄》行世。 近代高僧廣欽法師,出生於光緒十八年(1892)。自幼體弱多病,隨母奉佛茹素。1927年投禮瑞芳法師披剃,法名照敬,字廣欽。1933年到莆田襄山慈壽禪寺,從妙義老和尚受具足戒。受戒之後,廣欽法師決意繼續潛修,攜帶簡單衣物及十餘斤大米,前往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找到半山一個巖洞作為安身之處,開始長達十餘年的潛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