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花濺淚,」杜甫詩歌中透視心靈的稜鏡,與「花」有關

2020-12-17 逆風解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天寶十四年(755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

杜甫的心中是欣喜的,也許這將是大唐王朝的又一次「復興」,他老淚縱橫,可是城中仍然被叛軍佔領,此等困境,依然阻止不了他奔向肅宗的決心,但是一介書生,終因勢單力薄被俘虜。

當這一切過去了一年之後,至德二年的長安街頭,杜甫看到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悲傷之下,提筆寫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花是美好的象徵,可是此刻的花籠罩著濃濃的哀愁,作為「詩聖」的杜甫,他筆端流淌的「花海」,到底又喻示著什麼呢?花在詩人的心中又代表著怎樣的心情呢?

一、文人賞花,已成風尚,「花」在詩歌意象中也自成一派

花給人以美好的感覺,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有以花入詩的習慣,陶淵明愛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周敦頤愛蓮,寫下《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北宋的林逋,一生植梅養鶴,寫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佳句。

從這些愛花之人身上,我們看到了文人墨客對於花的喜愛。這些色彩豔麗,姿態萬千的花,喻示著詩人們美好的品格,以及對人生的態度。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風花雪月」是作為四種最普遍的意象出現在詩歌之中的,文人吟風弄月,對花感時之風由來已久。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對花的記載就初見端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把桃花的形態與顏色風採,通過短短的幾句話,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先民們審美意識的覺醒,可以通過花來表達一種對於美的認識。

杜甫

而到了戰國時期,屈原更是以花自喻,表達美好的品格,「朝飲木蘭,夕餐秋菊」的屈子一生高潔,在《九歌》中,他寫道,「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中古」。他在詩歌中把春蘭與秋菊並立,他以春蘭秋菊比擬品性高潔之人,在此之後「蘭」、「菊」就常常被冠以花中君子的美名。

杜甫所處的時代,賞花之風甚濃,尤以牡丹為尊,《唐國史補》中曰:「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可是想見,唐代賞花之風的濃厚。當然太平盛世的花,是「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是「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而杜甫的人生境遇,以及他所處的時代,使得他筆端下的花,多了哀傷之感。詩歌是人心的流露,往往詩最能反映詩人的內心世界,曹操在《觀滄海》中有這樣一句話,「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可見,詩歌中蘊含著一個人的經歷,一個人的遭遇,以及一個人的志向。

本該春光旖旎的長安街頭,在戰火籠罩的陰影之下,顯得滄桑而頹廢,杜甫的心情蒼涼無比,他移情於景,寫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刻,長安城中的花兒也感傷落淚,陪伴著詩人那無比悽涼的心情。

二、杜甫筆下的花,多了哀愁,如自身的經歷一般,是經歷過風雨洗禮的「落蕊」之殤

杜甫之所以被稱為「詩聖」是因為其筆下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現狀。

他筆端流淌的一切,都是這個社會的現實反映,他的詩歌,能讓人從心底感受到現實的殘酷。比如《石壕吏》,他以現實的描寫,把「安史之亂」帶來的戰爭之殤,以及百姓之痛,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不仁,都發之於詩歌之中。

與杜甫並立為「雙峰對峙」的李白,就與他的風格截然不同,李白的詩歌浪漫而充滿了想像,連描寫花時的心情都格外不同。

李白於沉香亭前,寫下「雲香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又在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都說李白的詩歌裡,有大半個盛唐,此話不假。李白筆下的花兒,靈動如美人,跳躍著花的豔麗。

而杜甫的詩中,花兒多了些許傷感之色。花是美麗的,特別是在綻放之時,其色澤豔麗,香味襲人,花也常常被比喻為美人,比如我們經常說「如花似玉」,「花容月貌」等等。

可是正因為花的美麗,在其凋謝之時,往往會引得詩人感慨萬千,《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葬花辭》,「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整個詩詞中,黛玉以花自喻,表現了自我品格的高尚,不願意在這汙濁世界沉淪下去。

杜甫筆下的花,也被賦予了這樣的角色,如果說李白筆端下的花是美人,是盛世,那麼杜甫筆下的花,應該是落蕊之殤,時代之憂。「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杜甫在《曲江二首》中這樣寫道。他筆端下的花,是愁緒滿懷,在傷春之中,把花寫入其內,此刻的花不再是顏色豔麗的樣子,而是隨風而逝,飛入漫天紅塵之中。

詩人感懷多以秋天為載體,而杜甫感時傷懷,以春天的花為切入點,更讓人們看到美好事物被傷害時的悲涼。

悲劇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害,來自於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們看,連花這種美好的事物都毀滅於世事無常之中,反倒讓人心生同情。在杜甫的詩歌中,花被賦予了人的感情,看起來是傷春悼時,實則是書寫山河破碎的哀嘆。「感時花濺淚」,是花的繁華落盡,也是山河的飄零之殤。

公元770年,杜甫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又遇到了曾經的好友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筆下的花,依然是落花,春天已經快到盡頭,但是他遇到了昔日好友,顛沛流離的生活,在短短二十八個字中,把蒼涼與時代的感懷書寫得淋漓盡致。

「感時花濺淚」,「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筆下的花,是經過風雨之後的「落蕊」,是時代的哀愁,也是他心靈的觀照。

三、詠花的詩歌,從初唐時的靈動,到中晚期的哀愁,是詩人之愁,也是時代之殤

詩人與時代總是緊密的契合在一起,每一個時代的東西,都必然與生活、文化息息相關。

初唐時期的詩歌,往往張揚著那個時代的自信,楊炯寫《梅花落》,反映了閨中之怨,「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開」;王勃寫《落花落》,感慨時光如梭,青春易逝,「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顧」。初唐時代的花,哀愁不在於山河之殤,更多的是個人情感的抒發。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盛唐的一個轉折之處,錦繡疊嶂的大唐,開始走向衰敗,而此時的文人墨客,多了幾分傷時感懷的情結。

由盛到衰,花已經不再是個人之事了,從最開始的靈動豔麗,到後來的傷感之慨,這是花的轉折,也是時代的轉折。李白的詩歌中,大半個盛唐,也盛開著牡丹的嬌豔,「一支紅豔露凝香,巫山雲雨枉斷腸」。 「安史之亂」後,不論是牡丹還是其他的花兒,都被籠罩了一層淡淡的哀傷。

一個時代賦予詩人的東西,是內心的映射,也是歷史的鏡子,詩人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格外敏感的靈魂,而且每一位詩人,都有其獨特的風格,比如李白的浪漫飄逸,王維的恬淡「禪意」,杜甫詩歌裡自帶的個人性格,也是非常明顯的,杜甫詩歌往往反映了現實社會。

在國破家亡的時刻,他被叛軍押往長安,這無疑觸動了詩人敏感的神經,他眼含淚水,寫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的詩歌總是與時代緊密結合,唐代中晚期的花兒,也多了淡淡的哀愁,這花與時代有關係,與戰火帶來的毀滅有關係。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漂泊半生,也經歷過盛唐時代的輝煌,可是他也目睹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傷痛,他筆下的花兒也不再是那豔麗的樣子,是落蕊經雨之後的悽涼。

「春岸桃花水,雲帆楓樹林」,大曆十四年(769年),杜甫的生命快要走到盡頭時,他的心中還有理想,還有對於國家的忠心與抱負。

詩歌中的「意象」不僅僅是詩歌的意趣,也是詩人心靈的觀照,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歌代表人物,其筆下的花,被賦予了哀愁的「意象」,正如李白詩歌裡大唐的盛世一般,杜甫的詩歌裡,卻有著時代的傷痛,他筆下的花,也多了一份傷春感懷的哀愁,在「感時花濺淚」,與「落花時節又逢君」的歷史煙塵中,那「花」是風雨之後的「落蕊」,是透視杜甫心靈的稜鏡,哀傷且多情。

相關焦點

  •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賦予花和鳥怎樣的家國情懷的寄託?
    這句話出自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寓情於物,託物抒情,因國破家離的悲痛,導致詩人所見一切都瀰漫著傷情。
  • 朱坤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我挺喜歡杜甫的這兩句千古詩詞
    杜甫的詩句我都是從課本上學到的,平常看得很少。杜甫的這首詩寫得真好,對於大唐王朝的命運充滿了擔心和自己內心的無助,也看出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的這兩句詩詞我把它當做口頭禪,就像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一樣。作為普通人,大家只要把耳熟能詳,千古傳誦的名句記住就行了,杜甫也不容易,想著去拜見唐肅宗李亨,謀個一官半職,為平定安史之亂出謀劃策,建功立業,沒想到卻當了俘虜,成為階下囚,種種的不如意,讓他的心情很不好,所以寫詩就成了他抒發感慨的唯一方式。
  • 杜甫《春望》賞析及中考試題集錦
    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聯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於物的結果。
  •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宋朝為何成為花鳥畫的黃金時代
    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畫科之一,以花、鳥為主體但又不僅僅局限於花鳥,其背後所覆蓋的意義與內涵,早已遠遠超過了「花」與「鳥」。《圖畫見聞志》中:「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鳥禽魚,則古不及近。」這便是宋代的花鳥畫,獨樹一幟的一個黃金時代。
  • 中華經典古詩詞之愛國專題:杜甫《春望》《江亭》等6首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春望》中的悲情四重奏: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這種屈辱而艱辛的幹謁生涯,讓他飽受折磨,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多的是心靈上的困擾。也正是由於這段沉痛的經歷,慢慢磨鍊造就了杜甫,讓其認清現實的真相,逐漸靠攏於現實主義,從而形成「沉鬱頓挫」的風格特徵。即便如此,杜甫仍未放棄自己的政治抱負,在給他人的詩中激賞道:「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
  • 唐詩三百首 | 98杜甫《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 杜甫成名之作,背後卻隱藏著另一個杜甫
    是「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還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或者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或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呢?關於詩聖的名句實在是太多了,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吧。這首詩可是杜甫有記載的人生中第一首詩。
  • 杜甫:一位詩歌的造境大師
    杜甫是一位創造詩歌意境的大師。他在對現實生活進行心理體驗時,獲得了審美的自由運動,通過自己的心靈把眾多的意象收進詩章,物化在藝術的時空之中。那眾多的意象無一不打上詩人情感的印痕,流淌著詩人的淚淚情思;這藝術時空顯示出的「高」、「大」、「深」的境界,為人所難企及。
  • 杜甫的這首詩,僅憑開頭一句,千年來便廣為流傳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跟詩詞有關的書,名字叫《跟著古詩詞讀歷史》。這本書是結合歷史來講述詩詞的,非常有趣。為什麼介紹這本書呢?對於很多對古詩詞有興趣的人,常常因為不甚了解,最終選擇實際。其實,在閱讀古詩詞中,有兩點是不能忽視的。第一點需要專業的注釋和解析。
  • 讀杜甫《春望》,感受國家破碎悽慘,領悟杜甫百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是杜甫筆下的一首名詩。眾所周知,杜甫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詩人。所以從小到大詩人杜甫的詩便作為語文學科的重點篇目來學習。這不僅讓我們學習到了關於詩的一些文化,還讓我們對杜甫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比如杜甫的出生經歷,他在早年都經歷了一些什麼樣的事情,做過一些什麼樣的事,我們都可以從他的詩中理解或者了解到。
  • 杜甫《春望》
    春望[唐代]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注釋: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
  •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把前人詩句拆成兩句成就千古絕唱
    《答洪駒父書》這種說法雖然略微有點誇張,不過杜甫的這首詩確實句句有出處。即使「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也化用了南北朝一位大詩人得作品。這兩句詩出自於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詩讀杜甫沉鬱頓挫之情懷!
    唐代詩人多不勝數,如王勃、駱賓王,盧照鄰、王維,李白、孟浩然等等,這些詩歌名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但是今天我們說一說其中小編感覺很特別很喜歡的一個詩人---杜甫。在賞讀杜甫的詩文時,很多學者覺得杜甫的詩歌就是「沉鬱頓挫」,什麼是「沉鬱頓挫」?今天小編就拿杜甫的經典五言詩文《春望》來分析一番什麼是「沉鬱頓挫」,以及他詩文是怎麼樣體現的。
  • 春望·杜甫
    詩篇一開頭便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
  • 杜甫最有名的10首唐詩及對應的千古佳句
    大唐最著名的詩人有兩位,一位是飄逸灑脫的詩仙李白,一位是憂國憂民的詩史杜甫。他們的詩篇,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束光穿越時空,來到現今,光耀你我心房,故要時常吟誦、品味其中的美與智慧。下面我們一起來領略,杜甫最有名的10首唐詩及對應的千古佳句。
  • 中考語文:古代詩歌中的押韻與平仄(一)
    古代詩歌中的押韻與平仄 古代詩歌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詩、詞、曲。 詩根據按創作的時代和詩歌所反映的時代內容,可以分為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古代詩歌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可以分為律詩和絕句等。 詞可以根據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曲可以分為小令和套數。
  • 中外詩人走進杜甫草堂 同吟一首詩
    來成都焉能不去感受「詩聖」杜甫的詩韻?12月10日下午,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移師杜甫草堂,繼續他們在成都的詩意之旅。在「世界同吟一首詩」——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朗誦會上,俄國詩人瓦列裡.魯登科、尚仲敏、閻安、林雪、李雲、老房子、康偉、俄國詩人伊琳娜·丘特諾娃、邰筐、小易、哥倫比亞詩人李戈、包苞、安然等中外詩人們輪番上臺,以詩歌的名義,用朗誦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偉大的詩人杜甫的敬意。
  • 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
    一、詩歌的主要表現手法詩歌是美的藝術,這就要求詩歌創作者不僅要有一雙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且要求他們往往比平常人多一份感傷的情懷。他們一方面能夠「在沙中見世界,在鴉背上見昭陽日影」,另一方面,遇落花而傷春,見流水而感時,在對自然界進行觀照的同時,人情世態的變化無時不影響著他的內宇宙。
  • 杜甫詩歌的當下「喚醒」
    可是進入1990年代後,情況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即和向西方詩歌大師們學習並行不悖,古典詩人杜甫在新詩場域中倍受推崇,他被熱愛的程度甚至遠超李白。詩人們紛紛將其作為書寫資源,肖開愚、周瑟瑟分別用長詩、組詩《向杜甫致敬》,黃燦然、梁曉明、廖偉棠、西川等不約而同地以《杜甫》為題,與之做跨時空的精神對話,至於通過文本鑲嵌或題材選擇的方式書寫杜甫的作者、作品更難以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