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芳華》:探究「親子依戀關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及現實意義

2020-12-22 楠楠聊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由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芳華》在上映後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影片以80年代為背景,聚焦一群充滿理想和軍隊文工團成員的成長故事。片名"芳華"映射這些年輕人正處於青春年少時期,未來的理想和內心的情感交融,產生了一個又一個人生命運故事。

《芳華》之所以能引發觀眾共鳴,不僅是因為他們的青春故事真實動人,而且還因為我們能從中看出個體和周邊人物和外界環境的深層關係。

其中,主角何小萍是《芳華》"親子依戀關係"層面的核心人物。原生家庭影響她的性格、交際和處事習慣,負面"親子依戀關係"的陰影一直延續到她加入文工團後。接下來,我們就以"親子依戀關係"的角度來解讀何小萍的故事,並且探究"親子依戀關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及其現實意義。

"親子依戀關係"造成的創傷伴隨了何小萍一生

從心理學角度看,"親子依戀關係"被定義為孩子與父母(主要照顧者)之間的特殊情感聯結。這種情感聯結從孩子出生後就開始發展,直至孩子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和獨立能力。

"親子依戀關係"是嬰幼兒必不可少的情感需求,少了這層聯結,孩子的內心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然而,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擁有這份情感聯結,甚至是成年人也無法在親子互動中建立真正的依戀關係。

《芳華》中的何小萍就是一個缺少"親子依戀關係"的可憐人物。她的媽媽從小就沒有抱過她,看著別的孩子牽著媽媽的手眉開眼笑,她總會在落寞中悄悄流淚。一次她故意把自己凍感冒,好讓媽媽抱著發燒的自己去看病。這是唯一一次媽媽緊緊地抱著她,而在痊癒之後,媽媽還是不會抱她。

在媽媽處得不到關懷,小何小萍就想著投入爸爸的懷抱。她不斷地給身處監獄的爸爸寫信,把自己的日常和想念都濃縮一字一句中。但是每次發出去的信都沒有復,爸爸也音信全無。

何小萍在孤獨和寂寞中長大,她很小就學會了獨自面對空蕩蕩的房間和自己的淚水。

在0-3歲時,"親子依戀關係"是孩子最需要的情感關係。0-1歲,依戀的愛從父母的照顧、關懷中產生。1-3歲,以父母為核心的原生家庭影響"親子依戀關係"。在3歲後,"親子依戀關係"可以被修補,但已經接近改善時期的結尾。

如果孩子在0-3歲時沒有得到依戀對象——父母的積極反饋,那麼他就會做更多的努力靠近父母,試圖獲取他們的愛。何小萍主動地對爸爸媽媽敞開心扉,積極地與他們溝通,而迎面潑來的冷水慢慢地澆滅了她的熱情,最終緊密、親密的親子聯結也成了空想。

親子依戀關係: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自卑心理

自從與爸爸媽媽的依戀關係成了泡影,何小萍還是堅強地尋找其他心理慰藉,而她第一個心理依戀的物件對象是軍裝。

因為沒有父母的關懷,何小萍從小就被別人欺負,沒人撐腰、沒人教育,甚至對被欺負習以為常。

可是,他心中仍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夢想著自己能夠脫離困苦,而解放軍就給了她心理的依靠。何小萍天真地認為加入了解放軍自己就不會被欺負,爸爸媽媽也會為此更加關心自己。

然而加入文工團後,何小萍並沒有得到軍裝。出於迫切的心情,她偷了隊友的軍裝去拍了一張軍裝照。後來被隊友發現,不僅眾人將她教訓了一頓,何小萍自己也落得了盜竊的罪名。

一波激起千層浪,後來的種種變故都源自於這一場"軍裝風波"。

何小萍天生有體味,本來可以通過清潔工作就能解決,但是這一個缺點在隊友的心中被放大,所有人都不願意靠近她。

還有後來的"內衣事件",女孩們在晾衣架上發現了何小萍的內衣的胸部位置縫了兩塊海綿,全部人都驚訝不已。在那個年代,這樣"出格"的行為可以看做是"不要臉",所以,大家都嘲笑何小萍有怪癖。

加入文工團對何小萍來說不是一個快樂的變化,反而成為了青春的傷痛。那一張被撕掉的軍裝照、縫海綿的"怪癖"還有盜竊的罪名,都是"親子依戀關係"缺失的負面結果。

"親子依戀關係"缺失對孩子長大後最顯著的影響就是缺乏自信心。孩子需要不斷地尋找外界的事物來獲得自信,還會做一些出格、扭曲的行為來給自己"撐腰"。

因為自卑,何小萍對軍裝、內衣有著常人無法想像的依戀之情,她需要藉助外物來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長期的自卑心理下,她突然一躍成為戰鬥英雄,過快的改變讓她無所適從。而進入文工團後繼續被人欺負,沒能改變交際和生活,也讓她形成了極大的心理落差。

依戀創傷會對孩子的情感、認知、行為等層面造成很多負面影響,憤怒、悲傷、委屈的情緒隨之而來。父母對孩子疏於照顧,導致孩子在自信心和安全感等心理需求方面遭受傷害。還會令孩子表現得難以與人溝通、對人缺乏信任、一心只為自己著想。

這樣的痛苦伴隨孩子一生,傷害自己的情感,破壞與他人的交際,也許一輩子都無法在傷痛中抽離。

照顧、陪伴和關愛構成"親子依戀關係"的"鐵三角"

作為一個悲情角色,何小萍的悲劇早在初期情節中做了鋪墊。母親改嫁,對她不管不顧,父親入獄,對她不理不睬。無依無靠的何小萍窮盡一生都無法彌補依戀關係的創傷。

何小萍的悲劇給了父母一個提醒:"親子依戀關係"不是可有可無的需要,而是非常關鍵的心理需求。父母想要與孩子一個溫暖、有愛的親子關係,就需要從照顧、陪伴和關愛三個方面入手。

照顧不僅是對父母的要求,更是父母的責任。細緻入微的照顧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為成長做好鋪墊。照顧為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提供機會,增加互動環節從而促進感情培養。

這裡的陪伴指的是高質量的陪伴。連續地陪伴孩子,不是每次只待5分鐘,還要用心耐心與孩子互動,避免做"工具媽媽"。最容易且輕鬆的陪伴方式是與孩子玩遊戲、給孩子講故事,在互動中充分地交流。

關愛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戀來源,唯有愛意能夠融化冷漠和悲傷。在孩子需要安慰的時候主動給孩子擁抱,為孩子擦乾眼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儘量給孩子更多的溫暖。

心理問題的預防意義遠遠大於救治,等到孩子長大後再來修復"親子依戀關係"就晚了。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擔有足夠好的父母。父母要儘量避免在有意無意間傷害孩子,損害親密關係,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這是父母努力的目標。

我是楠楠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和父母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得重視
    之所以會有不同依戀關係的出現,其實和許多因素有一定關係,這也是鮑爾比提出不同依戀關係概念的原因。 那麼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親子依戀關係,導致不同依戀類型的出現呢?
  • 探究「親子互動」的三重現實意義:有愛的家庭,親子互動不會少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家庭中,親子互動有效性非常低,這都是由於家庭中不同角色的行為都會影響親子關係,所以家長們需要增強彼此之間的互動,營造出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
  • 對於「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你了解多少?
    在一個家庭中,家人與家人的關係是最為重要的。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係決定著孩子長大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很大的影響。在親子關係很好的家庭裡出來的孩子,很懂事聽話、做什麼事都很積極,尊重父母;相反,在親子關係不好的家庭裡出來的孩子,反而會不聽話、叛逆、性格不好,不會與外人交流。有些家長「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學習方面。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小男孩》: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意義
    也正是這一句句鼓勵和安慰,促使小男孩勇敢積極地生活,最終把夢想變為了現實。從心理學角度看,《小男孩》中爸爸對兒子的安慰是"羅森塔爾效應"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接下來,我們就從電影《小男孩》的故事出發,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意義。《小男孩》:小小的信念能夠撼動大山儘管小男孩沒有朋友,在外也受盡了欺凌,但是在爸爸的陪伴下,小男孩還是度過了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童年生活。直至爸爸要應徵入伍的消息傳來,打破了小男孩在爸爸懷抱下的種種幻想。
  • 源於童年「依戀關係」,爸爸影響女兒擇偶觀
    其實親密關係上的種種,跟童年時期親子關係有深刻的聯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防止女兒長成戀愛腦這件事兒上,爸爸能做什麼努力? 「戀愛腦」和童年情感依戀有關 曾經有位閨蜜,大學時認識了男友,雖然對方到處撩妹,像使喚丫頭一樣使喚她,還經常開一些我們都無法接受的玩笑。我們都看不下去,幾次明示暗示這樣的男人不值得依靠。
  • Joanne博士大會演講:依戀是人類所有關係中非常重要的關係
    「從情感系統而言,依戀是人類所有關係中非常重要的關係。擁抱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的一個過程。所有肢體的交互,也都為嬰兒在之後人生中應對壓力奠定了基礎。孩子會基於父母的回應發展出相應的模式,感到更多安全感的孩子,會更加大膽地探索外面的世界。若嬰兒時期的需求一直無法獲得回應,長期處於極端境遇中,他的感官可能會逐漸關閉。
  • 孩子3歲前,親子間「安全型依戀」的建立很關鍵,家長別掉以輕心
    只是有些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甚至會因為各種理由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導致孩子無法形成安全依戀。萍萍是職場女強人,在一家上市公司裡做著主管的職位,工作中的她雷厲風行,但是在生活中卻非常溫柔,尤其是對才一歲大的女兒更是如此。
  • 「親子旅行」對孩子不僅是歷練,帶他們去看看遠方,意義重大!
    我覺得,如果有時間有條件的話,家長應該多帶著孩子出去看看,親子旅行是件相當有意義的事情。從女兒二三歲開始,基本上每年我們都會帶著她旅行幾次。孩子上小學後,去旅行的次數就更多了。趕上小長假,我常會帶著行李箱去接她放學,從學校直奔火車站或機場,然後去陌生的城市待上兩三天。
  • 張培萌婚內出軌,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然而,二人的離婚勢必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孩子是父母共同塑造的生命。這種塑造不僅是通過語言,更主要的是父母的行為。家長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孩子產生重要作用,尤其是不經意之間的行為,對孩子具有強烈的暗示與互動作用。一個和諧的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於孩子來說,家庭就是他全部的世界。
  • 潮州市家庭教育系列活動之六:故事媽媽訓練營——親子的依戀模式...
    潮州市家庭教育系列活動之六:故事媽媽訓練營——親子的依戀模式,影響一生 2020-12-21 2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家庭是孩子啟蒙教育的第一站。家庭對兒童來說,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現在」,而且關係到「將來」。兒童小時候的家庭生活,對他的將來有很大的影響,或者說: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其未來。曾有一位社會學家認為,對孩子成長最有影響的是四個方面:家庭,學校,同齡夥伴,大眾媒體。在這幾個方面中,家庭是放在首位的。由此可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首要,父母的作用是永遠沒有辦法代替的。一、在認知能力上。父母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統一,尤其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上不統一,有時甚至相對立。使孩子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 高質量的「親子閱讀」,不僅幫助孩子開闊視野,也增進親子關係
    其實「親子閱讀」就是一種高效又有意義的陪伴,想像一下一家三口在燈光下,窩在沙發上讀一本童話書,是不是一件非常溫馨又幸福的事情。「親子閱讀」的好處1、增加孩子的知識閱讀的好處,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增廣見聞,開闊視野。
  • 成年人的假性親密關係,病根在童年,親子之間的「微妙交易」影響...
    成年人的假性親密關係,病根在童年,親子之間的「微妙交易」影響孩子的一生童年時期的生存機制和創傷最終決定了我們以後如何處理每一種關係。
  • 《親子關係的重建》:親子關係的精髓,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便是父母對孩子認知上的偏差。沒錯,現在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乖、懂事、聽話,甚至能像成人一樣反過來照顧家長。殊不知,多大的年紀就幹多大的事,要求小孩子像"成人"那樣,也必然會讓孩子覺得"太累了"而產生不良的情緒,造成不良的後果。
  • 用沙盤療法化解5類親子衝突,重建理想親子關係
    例如,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依據片面的信息,對孩子的言行做出錯誤的推論,導致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有些孩子不能客觀地區分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會與家長產生對立情緒;有些家長習慣居高臨下,將自己的主觀經驗和對世界的認識強行灌輸給孩子,迫使他們接受自己的觀點;還有些家長習慣責難和評判孩子,孩子手中的飲料不小心濺出來了,家長就認為孩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 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由此也可見,一個"羅森塔效應"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這個意義。今天我們來按照電影順序,與大家探究羅森塔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產生愛的效應,使得家長老師不是喊口號式的愛孩子,而是包容、不嫌棄、不歧視並給予更大的關懷和指導,孩子在其中感受愛而持有善良,學會愛自己愛他人在"羅森塔爾效應"下,家長和老師因為對孩子有著期望,所以對孩子有著更多的關愛和指導。媽媽和爸爸不僅僅沒有放棄奧吉,還經常鼓勵奧吉。
  • 李玫瑾:親子關係影響孩子一生,性格培養取決於家長,千萬別不信
    李教授為大家介紹了影響孩子心理髮育的6個關鍵點溫馨和諧的家庭≠健康的家庭教育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家庭都是溫馨和諧的,大多數孩子也都是十分懂事的,所以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家庭教育就一定是健全健康的。但是現實種種案例告訴我們,溫馨和諧的家庭≠健康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三歲之前,是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的最佳時期,也正是因此,父母們在這個時期更加應該與孩子多相處來增進親子關係。
  • 最高光的親子關係是:睡前有故事,夢裡有溫暖
    父母的見識和認知,以及自身的素養對孩子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都想儘自己的能力給予孩子最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以為物質上的富足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殊不知,對孩子最好的愛是豐富自己的知識層面,成為孩子成長的智慧錦囊。
  • 巧用遊戲力和地板時間,重建親子聯結
    尤其是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是孩子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親子關係極其重要的時期。良好的親子關係並不是孩子生下來就有的,而是通過日常的照料中逐漸建立起來的。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為了測試親子關係在成長中的作用,曾經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
  • 各位父母,造成惡劣親子關係的原因,是否是你對自己的不滿意?
    本文由雲南尚恩中考及高考英語教研組聯合翻譯編輯整理 面對無止境的親子關係問題,大家都把原因歸結為孩子不聽話但其實在任何關係裡,都會出現好與壞的波動,這個是常態,而且關係裡的雙方肯定都或多或少負有一定的責任! 在尚恩英語老師接觸的所有中學生裡,親子關係處理好的多,處理不好的更多,有些家長几乎已經被逼到了絕境,只能求助於老師多跟孩子溝通!但在與家長閒聊時發現很多時候都是家長沒有仔細去考慮如何處理親子關係,覺得這個是天生的,自己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