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封韓信為「三齊王」,還御賜「三不殺」、「五不殺」,這些全都是民間戲曲、話本、傳說中的橋段。
比如「三齊王」,原本是項羽滅秦後,將舊齊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和濟北王田安,名曰「三齊」。
楚漢相爭,韓信滅齊後,劉邦為了讓韓信繼續攻打項羽,就封韓信為齊王。韓信的齊王,到了戲曲中就變成了「三齊王」。戲曲唱到了民間,又被傳成了「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的「三齊王」。
劉邦為了激勵韓信,不但封韓信為王,還賜韓信「三不死」,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也有說見鐵不死的)。而「五不死」,就是在「三不死」之上,再加上沒有捆韓信的繩,沒有殺韓信的刀。
韓信受到封賜之後,這才繼續攻打項羽,為劉邦打下了漢室江山。
但是韓信要了封賜承諾,還是沒能避免「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江山一統之時,也就是韓信將死之際。
劉邦在反項羽之前,原本就想做個關中王,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最後竟然一統了江山,成為了大漢皇帝。韓信跟當初的劉邦一樣,但求一王足以。但是,這在劉邦眼中,卻是隨時可以複製他成功之路的隱患。劉邦因此非常忌憚異姓王,甚至在臨死之前,還特別囑咐,此後異姓不得封王。
劉邦想殺韓信,卻又念及韓信的功勞,再加上曾經對韓信的承諾,一直是不忍下手。
這件事,呂后卻瞧在眼中,記在心上。劉邦能夠走上反秦成功之路,也全靠呂后的策劃、激勵和支持,所以,呂后也非常不願漢室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劉邦和呂后在誅殺異姓王這件事上,可謂是「狼狽為奸」。劉邦負責解決那些外部造反的,呂后負責處理那些朝內的隱患。正應了《史記》所言,「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呂后趁劉邦伐陳豨之際,和丞相蕭何一起誘捕了韓信。
呂后要殺了韓信,命令武士將韓信推出去斬首。
韓信見狀大喊:「臣昔求鐵券,皇上指天地許臣,『見天,首不加兵,見地,領不加刃』,今罪臣身處天地之間,恐人言漢背誓?蕭相國可以為證!」
呂后看向蕭何。蕭何見狀,答道:「確有此事。」呂后怒了,你不能撒個謊呀,非要說實話,要處罰蕭何。
蕭何趕快跟呂后說:「將韓信綁於大鐘之內,就是不見天地;以竹竿削尖,刺其心臟,心非首領,竹竿亦非兵刃。」
呂后聽聞大喜。韓信就被綁在大鐘之內,以竹子刺心而死。
這不正是所謂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規則自己定的,怎麼解釋都行。古代皇權想要除去一個人,賜再多的丹書鐵券,給再多的承諾也沒用,想殺,還不就是一下子的事情。
上面這個韓信被呂后所殺的故事版本,奕天覺得是跟正史最貼近的一個版本,也是編寫的最用心的一個故事。
根據《史記》的記載,呂后用蕭何的計策,將韓信誘入宮中,「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直接就把韓信給砍了。
呂后、蕭何、韓信,三人聚齊,斬於鍾室,又和大鐘有關,完美呀。只是韓信最後說的話不是乞命,而是懊悔:「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而呂后也是「遂夷信三族」。
韓信死時年僅35歲,非常年輕,而且謀略、兵法過人。如果拼壽命,劉、呂根本活不過韓信。他們一死,韓信就無人能敵,無人能制約。韓信萬一在那時造反,那漢室的江山就成韓信的了。對於劉邦和呂后來說,是一定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的。那麼,韓信的宿命早已經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