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承諾天、地、君在則不殺韓信,為什麼最後還是被呂后殺了?

2021-01-11 奕天讀歷史

劉邦封韓信為「三齊王」,還御賜「三不殺」、「五不殺」,這些全都是民間戲曲、話本、傳說中的橋段。

比如「三齊王」,原本是項羽滅秦後,將舊齊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和濟北王田安,名曰「三齊」。

楚漢相爭,韓信滅齊後,劉邦為了讓韓信繼續攻打項羽,就封韓信為齊王。韓信的齊王,到了戲曲中就變成了「三齊王」。戲曲唱到了民間,又被傳成了「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的「三齊王」。

劉邦為了激勵韓信,不但封韓信為王,還賜韓信「三不死」,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也有說見鐵不死的)。而「五不死」,就是在「三不死」之上,再加上沒有捆韓信的繩,沒有殺韓信的刀。

韓信受到封賜之後,這才繼續攻打項羽,為劉邦打下了漢室江山。

但是韓信要了封賜承諾,還是沒能避免「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江山一統之時,也就是韓信將死之際。

劉邦在反項羽之前,原本就想做個關中王,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最後竟然一統了江山,成為了大漢皇帝。韓信跟當初的劉邦一樣,但求一王足以。但是,這在劉邦眼中,卻是隨時可以複製他成功之路的隱患。劉邦因此非常忌憚異姓王,甚至在臨死之前,還特別囑咐,此後異姓不得封王。

劉邦想殺韓信,卻又念及韓信的功勞,再加上曾經對韓信的承諾,一直是不忍下手。

這件事,呂后卻瞧在眼中,記在心上。劉邦能夠走上反秦成功之路,也全靠呂后的策劃、激勵和支持,所以,呂后也非常不願漢室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劉邦和呂后在誅殺異姓王這件事上,可謂是「狼狽為奸」。劉邦負責解決那些外部造反的,呂后負責處理那些朝內的隱患。正應了《史記》所言,「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呂后趁劉邦伐陳豨之際,和丞相蕭何一起誘捕了韓信。

呂后要殺了韓信,命令武士將韓信推出去斬首。

韓信見狀大喊:「臣昔求鐵券,皇上指天地許臣,『見天,首不加兵,見地,領不加刃』,今罪臣身處天地之間,恐人言漢背誓?蕭相國可以為證!」

呂后看向蕭何。蕭何見狀,答道:「確有此事。」呂后怒了,你不能撒個謊呀,非要說實話,要處罰蕭何。

蕭何趕快跟呂后說:「將韓信綁於大鐘之內,就是不見天地;以竹竿削尖,刺其心臟,心非首領,竹竿亦非兵刃。」

呂后聽聞大喜。韓信就被綁在大鐘之內,以竹子刺心而死。

這不正是所謂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規則自己定的,怎麼解釋都行。古代皇權想要除去一個人,賜再多的丹書鐵券,給再多的承諾也沒用,想殺,還不就是一下子的事情。

上面這個韓信被呂后所殺的故事版本,奕天覺得是跟正史最貼近的一個版本,也是編寫的最用心的一個故事。

根據《史記》的記載,呂后用蕭何的計策,將韓信誘入宮中,「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直接就把韓信給砍了。

呂后、蕭何、韓信,三人聚齊,斬於鍾室,又和大鐘有關,完美呀。只是韓信最後說的話不是乞命,而是懊悔:「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而呂后也是「遂夷信三族」。

韓信死時年僅35歲,非常年輕,而且謀略、兵法過人。如果拼壽命,劉、呂根本活不過韓信。他們一死,韓信就無人能敵,無人能制約。韓信萬一在那時造反,那漢室的江山就成韓信的了。對於劉邦和呂后來說,是一定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的。那麼,韓信的宿命早已經註定了。

相關焦點

  • 韓信有「三不殺」的承諾,是怎麼被呂后殺的呢?
    韓信的「三不殺」除了「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還有另外一種的說法「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另外還有一種「無不死」的說法,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是繩,沒有殺他的刀」。
  • 韓信有「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免死金牌,為何還被殺?
    韓信手握「三見不殺」的免死金牌,呂后誘殺韓信是否是抗旨不尊?據傳漢朝張良為保韓信,誘漢高祖寫下赦書,希望以此保韓信不死:「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所謂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就是劉邦為了讓韓信出兵,給了韓信一套免死「金牌」。這個橋段出自明代的小說《西漢演義》,既然是小說,其真實性就有待商榷。
  • 漢初三傑,呂后殺了韓信,為什麼不殺張良蕭何?不敢,還是不屑?
    呂后為什麼要殺張良或者蕭何?她瘋了嗎?劉邦喜歡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想立如意為太子。呂后為穩固劉盈的太子之位,打消劉邦「易儲」想法的標誌性事件,是請「商山四皓」出山來輔佐太子。好吧,不管張良是從「嫡長子繼承制」的角度,還是出於什麼目的,事實上他幫助了呂后,而且是在這樣關鍵的問題上,給了呂后巨大的支持。可以想見,張良與呂后在私人感情上是朋友,在政治上是盟友。他們的「革命友誼」,是經過戰火考驗的。再說蕭何。唉,《未央宮》因為郭德綱師徒紛爭而著名,但你知道這齣戲講的是什麼故事嗎?就是呂后誘殺韓信的故事。是誰去騙韓信入宮,給呂后殺他創造條件的?
  • 劉邦承諾不殺韓信,為何還是殺了他,原因是什麼?
    韓信到最後也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誰殺的?呂雉是也。那韓信的死,值得同情嗎?個人認為他韓信被殺,不值得同情,那劉邦說好不殺的呢,怎麼變卦了?其實是韓信自己作的,的確韓信的才能確實無可挑剔,關鍵是韓信屢犯劉邦的忌諱,不知道收斂,恃才傲物有此結局也是註定的。
  • 劉邦當年許諾韓信的「三不殺」,為什麼最後也沒能救韓信一命呢?
    韓信身世卑下,靠著本人傑出的軍事實力和才氣,將王、侯、將、相」掃數「擔負了一遍。因為他的經歷極富傳奇色彩,是以與之相關的成語及典故也很是多。這些成語,既反應了韓信的軍事頭腦,也展示了他歷盡了患難、辱沒、蕭索、光輝、失落和悲涼的平生。那麼,韓信為什麼成為一個悲催人物的呢?緣故是多方面的。(一)有「功高震主」的因素,這麼大的元勳,自身在楚地擁兵自重。後來又收容了項羽部下第一武將鍾離眛。
  • 劉邦說自己不殺韓信,不用鐵器殺韓信,為何最終還是殺了韓信
    劉邦都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韓信劇照)可以說,韓信功高,莫可比也。劉邦也曾經對韓信許諾:「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這句話正史中沒有,但《西漢演義》等別史中有明確記載。)意思就是說,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殺韓信。
  • 三不殺怎麼就沒保住韓信呢
    談起韓信,大家都知道他是劉邦的開國的功臣,可以毫不誇張說劉邦的天下有七分是韓信幫幫他打下來的。韓信與蕭何、張良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傑,韓信被後人尊稱為「兵仙」,與白起、李靖、嶽飛並稱為「兵家四聖」。
  • 韓信太慘了,功勞這麼大,為什麼劉邦和呂后都想讓他死?
    但好在他的屈辱沒有白受,忍了很多年以後,他遇到了劉邦,後來又被蕭何保舉成為大將,立下了很多功勞,成為漢朝非常出名的將軍。然而讓我們感到惋惜的是,好不容易風光起來的韓信,最後卻死得很慘。韓信究竟有多慘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劉邦說要煮了他。韓信為劉邦打了很多勝仗,劉邦本該感謝他,但為什麼會說要煮了他呢?
  • 楚漢爭霸劉邦當年立誓言 三不殺韓信,那麼韓信最後是怎麼慘死的
    劉邦建立漢朝離不開兩位貴人的幫助:武將韓信,文臣張良。然而漢朝建立不久,韓信被劉邦所殺,而張良卻得以善終。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邦對二人有如此差異呢?下面將為您揭曉。1,韓信功高震主引火燒身。韓信本來是項羽的手下,因為忍受不了項羽嗜殺而投奔劉邦,並逐步高升,成為了漢軍的統帥,楚漢戰爭中更是拼死為劉邦殺出一條血路,最終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然而韓信雖有軍事才能,但為人傲慢。
  • 西漢功臣韓信被殺令人不勝唏噓,韓信究竟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
    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卻在西漢建立之後被呂后誘殺,關於韓信之死,一直以來都令人不勝唏噓。不過,站在劉邦和呂后的立場上,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韓信似乎又不得不殺。那麼,韓信到底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呢?
  •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換成別的帝王,可能也會殺他
    公元前196年,韓信受到呂后的邀請,來到長樂宮赴宴。但是呂后與蕭何聯手,在韓信到長樂宮後,將其殺掉,並誅了韓信三族。 韓信身為漢初三傑之一,大漢開國第一武將,就這樣隕落了。 「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 開國大功臣韓信被呂后殺害,劉邦為何不聞不問?原因讓人後背發涼
    相信大家都聽過「劉邦稱帝,韓信必死」,其實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在整個戰爭中,劉邦對韓信可以說半信半疑,徘徊在什麼時候殺韓信的問題上。那麼為什麼說劉邦一定要殺韓信呢?劉邦之所以通過呂后之手殺害韓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大功臣韓信被呂后處死,死前說了一句話,劉邦聽後竟害怕不已!
    蕭何劇照但是劉邦曾經與韓信有過約定,「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於是呂后便命人用布袋子套住韓信的頭,隨後讓宮女用竹籤一針一針戳死了韓信,據說當時韓信的死相極其悽慘。劉邦出徵回來之後聽說呂后把韓信給殺了是又喜又悲啊。喜是因為自己一直想殺韓信,但自己不方便動手,呂后幫自己解決了一個大麻煩,所以他開心。悲是因為韓信一代名將最後卻被一名婦女誘殺,實在悽慘悲涼。
  • 呂后殺韓信殘害戚夫人,一生心狠手辣,死後呂氏家族有多慘?
    丈夫在外徵戰天下呂雉就在家支撐家業,甚至一段時間被人抓獲,但是一直沒有放棄,終於一天劉邦當上了皇帝,要知道劉邦也只是用了短短7年的時間,就創建了大漢王朝!但是皇帝的後宮都是嬪妃,那麼自己當了皇后,還是要容忍這些妃子,甚至在劉邦寵愛妃子的時候,呂雉只能自己守在宮中幫助劉邦處理事情!
  • 韓信為何被宮女用竹竿戳死?難道呂后、蕭何沒有兵器嗎?
    之所以不用刀劍殺死韓信,正是因為後世所謂流傳的三不殺原因:一是見天不殺、二是見地不殺、三是見鐵不殺。韓信,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奉為兵仙、神帥。韓信生前那叫一個風光,自從蕭何月下追韓信後,劉邦開始重用韓信以來,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建立大漢王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而最終韓信沒有得到善終被呂后處死,究其原因,既有封建統治階級殘酷性決定的,也有韓信自身原因造成的。
  • 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韓信有哪些取死之道?
    後世何去非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前者是理論,後者是實戰。韓信為西漢立下汗馬功勞,「王侯將相」一人全任,但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最後被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以謀反之名處死於長樂宮鍾室。倘無劉邦默許,呂后一個婦道人家,又怎敢如此兇頑?
  • 殺韓信,醢彭越,為人彘,心狠手辣的呂后為什麼始終受到劉邦的信任呢?
    這也是他為什麼總是琢磨著要廢掉劉盈的太子名分而改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原因。劉邦認為劉盈的性格太懦弱,而趙王如意的脾氣秉性則更像自己。劉邦冷笑道:「我早猜到遣這個臭小子去是辦不成事兒的,還是老子自己辛苦一趟吧!」雖然劉邦痛罵兒子劉盈不成器,卻還是把皇位傳給了他。雖然劉邦也明知道因為之前的奪嫡之恨,他死後呂后一定會迫害戚夫人和趙王如意,但他卻沒有因此搶先對呂后下手。
  • 呂雉為什麼不殺張良?
    呂后之所以不殺張良,是因為張良還沒有被呂后殺的資格。別笑,認真的。劉邦曾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其實韓信、張良與蕭何也代表了劉邦集團三股勢力。
  • 韓信從被劉邦賞識,到被呂后斬殺,為何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因此,蕭何在劉邦集團中有無可替代的地位,那他費盡力氣去追的人,劉邦當然也大感興趣。蕭何向劉邦打包票,韓信有別人都不具備的大才,爭奪天下非他莫屬。在蕭何的極力勸說下,劉邦終於鄭重其事拜韓信為大將。這就是「成也蕭何」。蕭何無疑是韓信的伯樂,而且相比夏侯嬰,蕭何說的話分量更重,能夠起到影響劉邦的效果。是蕭何成就了韓信,這點毋庸置疑。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蕭何為什麼要推薦韓信啊?
  • 張良與劉邦夫婦關係很鐵,為何在韓信被殺前,他沒有伸以援手呢?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想必這樣的話不少人聽說過。確切來說,如果劉邦沒有韓信,4年楚漢戰爭劉邦根本沒有勝算,自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大漢400年江山。然而,正是這麼一位對劉邦的漢家天下有著卓越功勳的頭等功臣,在劉邦統一天下坐穩江山後,劉邦的皇后呂后,還是暗地裡設計將韓信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