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之所以不殺張良,是因為張良還沒有被呂后殺的資格。
別笑,認真的。
劉邦曾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實韓信、張良與蕭何也代表了劉邦集團三股勢力。
韓信代表的是諸侯王的勢力,他們是漢朝的小股東漢朝真正變成中央集權式的帝國要到漢武帝中後期,在此之前,漢朝其實和秦沒什麼區別,也是郡縣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甚至漢高祖劉邦的「皇帝」都是韓信等諸侯王投票「選出來」的。
所以韓信、彭越、英布、韓王信這些諸侯王不是劉邦的臣子,而是漢朝小股東。
所以韓信去樊噲家做客的時候,樊噲跪迎時對韓信自稱「大王乃肯臨臣。」要知道樊噲可是呂后的妹夫,地位不低,然而樊噲見韓信是行臣子見君王的禮節,自稱「臣」。
所以,劉邦和呂后兩口子要防止漢朝重蹈秦的覆轍,那麼首先要對付的也是諸侯王;所以我們看到韓信、彭越之死都有呂后的參與。
蕭何代表的是劉邦老班底蕭何代表的是劉邦「豐沛元從」,也就是劉邦起家的老班底,這些人和劉邦是有正式君臣名分的,他們是劉邦的集團的「高管」,但是本質上還是打工者。
雖然蕭何、曹參這些人不是「股東」,但是劉邦集團中高層幾乎都是豐沛元從,所以他們的隱形勢力最大。
呂后臨朝,在已經剷除了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小股東」後,蕭何、曹參這些豐沛老人才是呂后真正的目標;甚至可以說呂后都不敢想「剷除」他們,只是想自己和劉氏江山不被這些「老員工」搞下去。
我們看《史記》和《漢書》,即使漢文帝這樣被陳平、周勃迎來做皇帝的人,對周勃、陳平都沒什麼好印象:
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將,習兵事,多謀詐……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
漢文帝最信任的臣子評價周勃、陳平「多謀詐」、「不可信」。
而漢惠帝死後,張良之子是怎麼評價豐沛元從的呢?
闢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
張闢疆言下之意就是呂后害怕豐沛元從,一定要諸呂掌握長安的城防才放心。
張良代表的是劉邦勢力第三種人:外來「高管」張良代表了劉邦集團第三種人,外來「高管」;他們不是從沛縣就跟隨劉邦起兵的老部下,也不像彭越、英布這樣自帶「本錢」來合夥的,但是他們往往彌補上了劉邦集團很多地方的短板。
比如劉邦在漢末與其他勢力打交道的時候多用張良,為什麼?張良家世代韓相,是舊六國的貴族;而蕭何只是寒族小吏,和舊六國勢力打交道,蕭何身份不夠。
等到漢朝建立後,張良這些「外來高管」作用就急劇下降了,所以張良才會在漢初「神隱」;但是當劉邦和呂后這對夫妻有了矛盾之後,或者說當呂后發現「豐沛元從」已經尾大不掉之後,張良這些「外來戶」利用價值又有了。
呂后要制衡曹參、王陵、周勃這些豐沛元從的勢力,她應該依靠哪些人呢?
除了自己家族勢力以外,以張良為代表的「外來高管」就是呂后要團結的目標了。
因此,呂后之所以不殺張良,最重要原因是張良還沒資格被殺;而等剷除了非劉姓諸侯王后,豐沛元從才是皇族心腹大患,此時張良為代表的「外來戶」就是皇族團結的對象了。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 謝 關 注,歡 迎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