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謀略在張良之上,職位也高,為何後世多稱讚張良而非陳平

2021-01-08 煮酒五千年

秦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紛紛爆發起義,經過數十年徵戰後,劉邦一統華夏,建立大漢王朝。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劉邦之所以能夠登上帝位,張良可謂是功不可沒,其實劉邦的手下除了張良外,還有一個謀臣,單就謀略而言,他比張良還要高,而且漢朝建立後,他的官職也比張良要大,此人便是陳平。可是後世之人都在稱讚張良,而對於陳平的評價就怎麼樣了,這是為什麼呢?

陳平的策略講術,張良計策講道。在古代對一個文人進行評價之時,首先要看的是他的道德品質,品德高尚之人,才會被稱為「聖」,至於是否聰明,並沒有過高的要求。例如清朝的曾國藩,他就不是很聰明。民間有一個關於他的段子。

有個盜賊去曾國藩家中盜竊,正好趕上他在背書,竊賊無奈只能在房梁上趴著,等曾國藩睡覺之後,再去偷東西。誰能想到,曾國藩背了好久也沒背下來,這時天都快亮,氣的小偷,從房梁上跳下來,走到他的跟前,背給他聽。臨走之前還留下一句話說:「這麼簡單的文章你都背不下來,幹嘛還讀書!」或許這僅是傳說,但也從側面說明曾國藩很笨,但人們依然稱他為「聖人」。

假如說一個人很聰明,那麼他肯定會很有謀略。謀略的實施通常是需要騙人的,因此使用謀略就有不同的方式。陳平的謀略大多是為劉邦解決實際問題,欺騙性很強。例如陳平讓劉邦封韓信做「真王」,還讓劉邦假借出遊的名義抓捕韓信等,他所出的計謀都帶有明顯的欺騙性。

張良獻出的計策,大多是方向上的,從道理上來講,符合戰場規律以及人性規律,欺騙性質並不是很大,因此他的計策被後世之人稱讚,自己也受到後人的尊崇。

陳平與上位者的關係太近,張良則與領導保持著距離。陳平與劉邦、呂布以及劉恆這三位執政者的關係都很好。

陳平投奔劉邦後,一直備受劉邦的信任,好像每次出徵都讓他追隨。劉邦攻打匈奴的時候,由於不相信任何諸侯,便御駕親徵,但他卻從不懷疑陳平,讓他一直在身邊追隨。劉邦生前曾有廢掉太子的打算,為削弱呂雉的勢力,想要殺掉樊噲,這樣機密的事情,他都交代給了陳平。呂雉執政的時候,對陳平也很重視。後來劉恆做了皇帝,最初的時候宰相有兩人分別是周勃和陳平。可周勃很快就被劉恆給免職了,只剩陳平一人,變成了獨相。

再說張良,他最初的夢想是讓韓國復興,後來見韓國確實不可能復興了,他才投靠了劉邦,與劉邦始終保持著距離。漢朝建立後,劉備曾想給他高官厚祿,但他拒絕了。劉邦想讓他做宰相,他卻辭官去求仙問道。在面對呂雉的時候也這樣,在他的幫助下,劉盈得以繼續做太子,呂雉執政後,要他放棄修道到朝中做官,他依然拒絕。

張良因為與執政者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所以得到了後人的尊崇,而陳平與執政者走得太近,因而後人對他的評價就不怎麼樣了。

相關焦點

  • 陳平在謀略上一點兒也不輸於張良,為何後世稱頌張良貶低陳平
    從謀略上來說,張良所出的計謀主要是戰略上的,方向性的。方向性的,固然很好,但其實也比較空,缺乏實操性。陳平的計謀則是戰術性的,非常實用,劉邦拿來就可以用,而且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其實陳平無論在才能上,還是在所起的作用上,都不輸於張良。
  •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張良的一生事跡廣為人知,極富傳奇色彩,如博浪沙刺秦、黃石公授兵法、輔佐劉邦進取關中、鴻門宴智救劉邦、下邑之謀聯軍破楚、功成之後急流勇退等等,早已膾炙人口,天下皆知。但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業績功勞都不次於張良,但影響力和知名度、乃至後世評價卻都不如張良。最能體現陳平智謀水平的,莫過於滎陽之戰。
  • 陳平智謀極高,卻不能獨當一面。劉邦對陳平的評價錯了嗎?
    陳平智商高,情商更高,和漢初三傑放在一起也絲毫不遜色。為什麼,劉邦在臨終之前評價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呢?陳平不能獨當一面究竟是能力不足還是資源不夠?這和陳平的出身究竟有什麼聯繫呢?在劉邦去世,呂后主政到漢文帝即位的這一段混亂時期,陳平顯得默默無聞,甚至有些被動,他的智謀似乎沒有了用武之地。在漢文帝逐漸接手政務的時候,陳平擔任獨相有兩年時間直至去世。
  • 漢初陳平——他的厲害可不只是謀略
    陳平,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與張子房齊名的著名謀士。與張良不同的是,陳平不僅靠六出奇計奠定了他在漢初的政治地位,還被劉邦視作為數不多的心腹大臣。陳平此時雖一事無成,但有一樣好處,用現在的話叫顏值高,「美丈夫也」。別小看這一點,這項資源為他帶來了事業成功的第一筆啟動資金。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無業青年陳平自己也知道沒錢啥事兒也辦不成,有時候也去打點兒短工。什麼短工呢?說起來不太體面,就是給人家家裡辦喪事的幫忙打雜。這種工作畢竟不怎麼體面,陳平也是早來晚走,怕讓人看見。
  • 劉邦如何評價陳平?為什麼說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陳平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也是秦末漢初的五大謀士之一:範增、張良、陳平、酈食其、蒯通。漢高祖劉邦對陳平的評價是:「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範增、張良是戰略、戰術雙料性質的謀士,雖然他們不能帶兵,但是在謀略策劃方面,卻是可以高瞻遠矚極具戰略性眼光。陳平是戰術性質的謀士,基本沒有帶兵的能力,擅長離間、反間等計謀,基本沒有提出過戰略性質的謀劃。
  • 陳平為何沒有成為漢初三傑?陳平的歷史評價如何?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是劉邦對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的解釋,張良、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但是為漢高祖劉邦六出奇計的陳平為何不在其中呢?劉邦為何沒有提到陳平的功勞?其實關於陳平的評價並不是那麼好,至少他的能力大家是認可的,但是大家不認可的是陳平的品性,從他身上發生的幾件事就會明白了。陳平身上發生過盜嫂受金的事件。
  • 陳平與張良一生較勁,始終一敗塗地,臨死才明白啥是小聰明
    陳平和張良是劉邦所有智囊中最優秀的兩位。張良的能力家喻戶曉,劉邦一句「決勝千之外」足以道盡其非凡的謀略。而陳平相較之下就有些盛名不顯了,但其一生為劉邦出謀劃策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後毅然支持劉氏奪政,成為後人尊崇的名相,其功勞比張良而言也不遑多讓。
  • 誰才是「謀聖」:陳平的「極陰」和張良的「殘陽」
    在法理上,皇帝的意思不能違背這是沒有商量的,同時,呂后要幹什麼,不需要張良的才思也很容易就能看出來,但張良的話說得這麼軟就說明他明顯慫了,「以愛欲易太子」這話一說就是想把鍋甩給劉邦,而劉邦就是始作俑者,這個鍋甩得了嗎?謀聖這次迷得有些莫名其妙。
  • 張良奇計不如陳平多,為何劉邦高看張良而不是陳平,因為格局
    說到劉邦最為重要的謀士,我們想到的肯定是張良和陳平,還有一個儷食其,不過他沒有見到劉邦稱帝,在韓信攻打齊國的時候,他就被韓信給害死了。這裡我們重點說張良和陳平。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們都為劉邦出過很多計策。很顯然陳平奇計更多一些,可是,為何劉邦更看好的人是張良呢?
  • 愛子死了,呂后卻不流淚,張良兒子說:「陳平,你的小命要完」!
    左丞相陳平正痛哭流涕,忽然有人悄悄對他說:「陳叔,別哭了,再哭你的腦袋就保不住了。」陳平扭頭一看,嚇得冷汗涔涔!說話的是誰?張良的小兒子,張闢疆。這年,張闢疆只有15歲。別看這孩子歲數小,可是官職不低。什麼官呢?侍中。在秦漢時期,侍中乃皇上身邊人,能夠隨便出入禁宮,為親信貴重之職。
  • 劉邦如果沒有遇到張良、陳平,他未來會怎麼樣?
    劉邦身邊有兩大謀士,一個是張良,另外一個就是陳平。其中張良是韓國相門之後,其祖上五代在韓國為相,在六國貴族這個圈子裡有很大的影響力。而陳平也不是無能之輩,他能夠從楚軍處投奔漢軍陣營,並且得到劉邦的信任和倚重,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他本來在楚軍中就展現出了自己的能力;第二他得到了魏無知的推薦信,魏無知的認可比蕭何對於韓信的認同不須多讓。
  • 周勃和灌嬰舉報陳平「盜嫂受金」,陳平果真既勾搭大嫂又受賄嗎?
    陳平,是漢高祖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在劉邦擊敗項羽和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陳平立下了比張良還多的功勞。但在陳平剛剛投靠劉邦的時候,周勃和灌嬰就搜集了對陳平不利的證據,在劉邦面前公開指責陳平「盜嫂受金」。陳平果真既勾搭大嫂又受賄嗎?
  • 手下舉報陳平貪汙,劉邦反而給他4萬黃金,結果換來大漢400年江山
    劉邦在用人方面是無人能及的,蕭何、張良、曹參、樊噲等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而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更是為劉邦在楚漢博弈中贏得了制勝的砝碼。周勃、陳平更不必說,他們直接從呂氏的手中奪回了劉姓的江山,是漢朝的頭號功臣。
  • 陳平犧牲2000少女,助劉邦突圍,悲嘆:我家必敗於女人!果然應驗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之後,劉邦在張良等人的建議下忍辱負重,屈就「漢王」這一稱號。而後趁著項羽率領部隊平定齊國之亂時,劉邦徵服了三秦地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漢中王」,從此以後便拉開了「楚漢爭霸」的序幕。劉邦趁著項羽身陷齊國,大肆攻打項羽的國都彭城,號稱有56萬兵馬之多。
  • 漢初宰相陳平: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
    陳平在戰亂時期能擇明主而侍,運籌帷幄立下赫赫功勞,在和平時期能獨善其身左右逢源,最終壽終正寢,他跳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規律,歷任惠帝、呂后、文帝三朝宰相,比漢初三傑的蕭何、韓信、張良等任何大臣的結局都完美,可稱為人生大贏家。那麼陳平是怎樣走向人生巔峰的呢?
  • 劉邦質問陳平:你「盜嫂」名聲不好!陳平回復21個字,立刻被重用
    他就是漢朝的謀士——陳平。陳平這個人被稱為「陰險之極的毒士」,可見他這個人的風評並不是很好。他自己也承認這一點,曾經說過「我多陰謀,是道家所禁」,所以他也是有一定的自知之明的。除了這一點之外,陳平的名聲也不好,他還曾和自己的嫂嫂有過「緋聞」,相傳為「盜嫂受金」。因此,當陳平投奔劉邦的時候,劉邦的手下就看不下去了,認為他反覆無常(先是投靠魏王、項羽),勸劉邦不要重用他。
  • 陳平「六出奇計」第四計:玩兒死霸王項羽!
    而項羽則要惱火多了,他基本上就沒有過一天安穩日子,除了東面的大海,其它三面隨時都在面臨漢軍的騷擾,特別是糧草供應,越來越捉襟見肘。還好項羽手裡面掌握著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和妻子呂雉兩位重要人質。劉邦多次向項羽要求贖回人質,項羽沒有答應,後來劉邦提出罷兵和解,項羽考慮到戰線吃緊,於是答應議和,雙方經過談判,劃定楚河漢界,最終協議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
  • 劉邦臨終前,為何派陳平去殺掉妹夫樊噲?老糊塗,還是另有打算?
    有勇有謀真壯士鴻門宴上,範增指使項莊舞劍助興,意圖藉機刺殺劉邦,項伯受了張良的拜託,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擋住刺向劉邦之劍,其中兇險無比。謀士張良眼見不妙,立即出帳找到樊噲,焦急地說:「現在形勢很危急!項莊拔劍起舞,目標之人就是沛公!」
  • 歷經五帝屹立不倒,「刀俎哲學」是陳平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
    一次,陳平主持裡中的祭祀儀式,儀式完成後由他來分配祭肉。由於他分肉「甚均」,因此受到了父老們交口稱讚,這讓陳平心中十分感慨,他不禁真情流露,脫口而出說:「如果我以後能治理天下,也會象今天分肉一樣。」這就是陳平所信奉的「刀俎哲學」的由來。
  • 明朝謀略與西漢張良、三國諸葛亮齊名的劉伯溫,為何沒當上丞相?
    在中國幾年的歷史上,智慧和謀略最受後人推崇的,當屬漢之張良、三國之諸葛亮和明之劉伯溫三人。劉伯溫原名劉基,字伯溫,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輔佐明太祖朱元璋,為其出謀劃策,平定天下,功勳卓著,成為明朝的開國元勳,多次被朱元璋稱讚為「吾之子房也」,將其比喻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