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謀聖」:陳平的「極陰」和張良的「殘陽」

2021-02-08 徙竹散人
張良

張良上了呂后的船是在劉邦的「易儲風波」中,呂后命呂釋之脅迫張良出主意,張良便受了脅迫向呂后推薦了「商山四皓」。然而,張良在被脅迫時說的話竟讓人一點看不出來這位是謀聖:

「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在法理上,皇帝的意思不能違背這是沒有商量的,同時,呂后要幹什麼,不需要張良的才思也很容易就能看出來,但張良的話說得這麼軟就說明他明顯慫了,「以愛欲易太子」這話一說就是想把鍋甩給劉邦,而劉邦就是始作俑者,這個鍋甩得了嗎?謀聖這次迷得有些莫名其妙。

站劉邦至少「上乘聖意」,得罪呂后那邊就得罪了,身處漩渦除非漩起來之前就退,卷進去就只能壓一頭,但他偏偏站了呂后,得罪劉邦是肯定的,從後面的事看劉邦也經常敲打他。但他站了呂后這邊也沒落一點好,因為是受脅迫才出謀劃策,呂后這邊也不會把他當自己人,這樣以來兩邊都被他得罪完,誰看他都是「首鼠兩端」。

害怕

這裡有個大問題:以張良的韜略為何會被脅迫住?

會被脅迫是因為「怕」,這和謀略沒有關係,項羽和韓信的本事都大,這也並不妨礙他們內心的匱乏,而「怕」是因為「有所求」。張良出山最早只是為了報私仇——刺殺秦始皇。若秦始皇被刺,天下會不會再度大亂,會不會再度生靈塗炭,彼時張良的格局大概還沒到,但亡國的怨氣一定有。有了這個種子在,就只待「開花結果」,哪怕他自己內心有一點點的不甘,那個「味道」就不一樣了。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強調自己不在乎就是因為太在乎」,這樣的毛病連張良都會犯,也正是因為露了這個怯才會被呂后抓住。陳平就沒有下手的地方,他把自己「陰」的地方全部都亮了出來,說自己「善陰謀,子孫的福德讓自己消耗得差不多了」,該怕的時候他也挺怕的,所以,倒是呂后會有所顧忌才沒有去為難他。

呂后劇照

那呂后會顧忌什麼呢?

再毒辣的人也不會認為自己毒辣,而是事出都有因,呂后明知道和戚夫人的爭奪是你死我活的事,於是在她自己看來也頂多是自保,她對戚夫人有多很辣就說明自己有多怕。所以,從她的角度出發,太子上位還是用「陽謀」的好,也算是積德,擅「陽謀」的是張良,陳平太「陰」,且他自己都說耗盡了子孫福德,那呂后還會找他出主意嗎?

而張良頗有對自己韜略的自負感,要去做什麼仙人,他的祖師範蠡就「俗」得很,做起了生意,既然給自己本事大做起了廣告,那有事不找你找誰呢?退隱卻退得不乾淨,最終被呂后請去吃飯,破了「辟穀」的功夫,沒幾年就去世了,也算是被逼死的了。若是再轉念一想,如戚夫人最終勝出她會容得下張良嗎,這是個死局。而應對死局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入局,但不入局的關鍵卻是對人最高的要求——真正的乾淨,稍有塵埃都會吸來共性的東西。易云: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念」好斷,不留神的話一閃也就能過去,稍微強烈些的念頭人自己也可以著手處理,所謂「控制情緒」。但是,「控制情緒」這個話題已經是現下的熱門了,反而映射出這個問題並沒有因為各路的支招而被解決,只落得「在情緒中控制情緒」,越想對付它卻反彈得越強烈,那是因為「意」還在。

情緒陷阱

比如「恨意」,一念及某些人或者事,那個火就會起來,雖然尚能自控,卻非常痛苦。再比如有些人或者事,表面上看起來都會很好,而那個「意」卻會讓人不自在,張良的問題就是「意」沒有消解完,於是會留下一些「痕跡」。而「意」消解完畢會否就無虞了呢?不是的,還有「氣」,也就是一個人的氣場是藏不住的,比如「怨氣」,只要有「怨氣」在,「意」早晚會被勾出來。

我聽人說過一個自己的情況:

她給她的孩子安排什麼孩子都會照做,只不過孩子就是去走個過場,那背後的意思是「你給我安排的我做完總沒事了吧」。

這就是「怨氣」已經起來了,之前肯定是先牴觸,長期對抗不過就會把「意」深埋進去化作自己的一部分。身上自帶著「氣」,掩飾的是不想做的「意」,最終萌生了「對付過去就完事」的「念」。越往深了去越抽象,越不易把握,越難以具體操作,也就越難讓人相信。但有一條可以肯定,只從「行為」入手這對母女的問題是解決不掉的,「走過場」是這個孩子的一念,即使打壓下去還會有其它念頭冒出來。

詩畫

所謂「詩情畫意」,「情」就是「氣」,沒有「情」又怎麼和萬事萬物發生聯繫呢。孟子云:

「萬物皆備於我。」

不正說明孟子的「氣」強大到足以和「萬物」關聯,所謂「萬物皆有靈」,只是自己的「靈」沒有被遮蓋。老子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但水卻不說話,只是靜靜地自己流淌。就像陳平平定「諸呂之亂」,默默地幹著自己的丞相,擁立漢文帝繼位,使得西漢初年的動蕩總算是平定了下來,和張良對秦朝的私怨不同: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張良所慮必然是劉邦要走在呂后的前面,於是要為自己的將來謀一謀,但他的心並沒有跟呂后在一起,這一點他們之間互相心知肚明,所以真到了時候就硬躲(做神仙)。從刺殺秦始皇開始到最後,張良始終沒有跨過「怨氣」這一關,於是才需要「謀略」來兜底。

然沒有謀略就沒有失算處,那個最大的謀略就是沒有謀略。

相關焦點

  • 陳平在謀略上一點兒也不輸於張良,為何後世稱頌張良貶低陳平
    陳平的計謀則是戰術性的,非常實用,劉邦拿來就可以用,而且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其實陳平無論在才能上,還是在所起的作用上,都不輸於張良。可是為什麼,後世對張良廣為稱讚,對陳平的評價卻不是很高。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謀聖——張良
    所謂「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指的就是張良。張良被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14位聖人。張良強壓怒火,跪在地上為老人穿上了鞋。穿好鞋後老人笑著離去,但走了一裡多地後,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小子有培養前途!5天後,你還來這裡見我。」5天後的一大早,張良依約來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滿臉怒色說:「年輕人和老年人相約,怎麼能遲到呢?回去!5天後再來!」又過了5天,張良雞鳴之時就前去赴約,但還是遲到了,老人又讓他5天後再來!
  • 陳平謀略在張良之上,職位也高,為何後世多稱讚張良而非陳平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劉邦之所以能夠登上帝位,張良可謂是功不可沒,其實劉邦的手下除了張良外,還有一個謀臣,單就謀略而言,他比張良還要高,而且漢朝建立後,他的官職也比張良要大,此人便是陳平。可是後世之人都在稱讚張良,而對於陳平的評價就怎麼樣了,這是為什麼呢?陳平的策略講術,張良計策講道。
  • 中國第一謀聖——張良
    本姓姬,其祖父和父親相繼為韓相國,侍奉過韓國五代君王,史稱「五世相韓」。張良以其出色的智謀,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是秦漢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歷史典故之一:椎秦報韓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 張良為何有謀聖名號?看看立下的這些功勞,這是他應得的
    但是張良和這些人不一樣,他就依靠自己的智慧封侯,甚至還有謀聖這一外號。劉邦將項羽打敗之後,就總結了漢初三傑,那個時候他就表明,張良應該排名第一。而且劉邦和張良之間的關係特別好,對別人想罵的時候,直接就罵了,唯獨看到張良的時候會非常親切的將其稱呼為子房,就是張良的字。
  • 謀聖-----張良(二)
    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 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發。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鬥。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
  • 陳平與張良一生較勁,始終一敗塗地,臨死才明白啥是小聰明
    陳平和張良是劉邦所有智囊中最優秀的兩位。張良的能力家喻戶曉,劉邦一句「決勝千之外」足以道盡其非凡的謀略。而陳平相較之下就有些盛名不顯了,但其一生為劉邦出謀劃策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後毅然支持劉氏奪政,成為後人尊崇的名相,其功勞比張良而言也不遑多讓。
  • 謀聖:張良張子房!
    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裡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 謀聖張良到底是道家的還是兵家的?
    文/曉夢閣主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是劉邦的重臣和謀臣,與蕭何、韓信一起被稱之為「初漢三傑」。後世人以「謀聖」來稱呼他,師承黃石公,有人說張良是道家的;諳熟兵法韜略,有人說張良是兵家的?那張良到底是道家還是兵家呢?
  •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陳平與張良,是劉邦最為得力的兩大謀士。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兩人鞍前馬後追隨劉邦,竭忠盡智效力良多。可以說,劉邦能夠戰勝強敵項羽,掃滅群雄一統河山,張良與陳平的貢獻不可或缺。他們兩人如果少了任何一個,只怕秦末漢初的歷史走向都會發生難以想像的逆轉。
  • 謀聖----張良(一)
    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
  • 愛子死了,呂后卻不流淚,張良兒子說:「陳平,你的小命要完」!
    左丞相陳平正痛哭流涕,忽然有人悄悄對他說:「陳叔,別哭了,再哭你的腦袋就保不住了。」陳平扭頭一看,嚇得冷汗涔涔!說話的是誰?張良的小兒子,張闢疆。這年,張闢疆只有15歲。別看這孩子歲數小,可是官職不低。什麼官呢?侍中。在秦漢時期,侍中乃皇上身邊人,能夠隨便出入禁宮,為親信貴重之職。
  • 劉邦如果沒有遇到張良、陳平,他未來會怎麼樣?
    劉邦身邊有兩大謀士,一個是張良,另外一個就是陳平。其中張良是韓國相門之後,其祖上五代在韓國為相,在六國貴族這個圈子裡有很大的影響力。而陳平也不是無能之輩,他能夠從楚軍處投奔漢軍陣營,並且得到劉邦的信任和倚重,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他本來在楚軍中就展現出了自己的能力;第二他得到了魏無知的推薦信,魏無知的認可比蕭何對於韓信的認同不須多讓。
  • 「漢初三傑」中為何只有留侯張良善始善終,並博得「謀聖」之稱?
    作者:李大奎蕭何、韓信、張良並稱"漢初三傑",正因他們三人協助亭長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才有了赫赫有名的西漢王朝。故漢高祖劉邦曾評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謀聖張良的一生:會審時度勢的人,有多順風順水!
    提到中國歷史上足智多謀的人物,可謂是車載鬥量,數不勝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臥龍諸葛,「六韜千載兵家頌,三界百神道氣揚」的飛熊姜尚,但就是在這一群以智謀揚名立萬的人傑之中,卻只有一個人被冠以「謀聖」之稱,他就是漢朝的開國功勳——留候張良。
  • 張良和劉邦逃難時,是怎麼想到著名的下邑之謀的?
    帝王的概念是秦始皇時期才有,但秦始皇登基時,秦國已經建立幾百年了,是秦國歷代君主和他們的謀士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輔佐秦始皇成就秦王朝偉業的謀士很難把功勞算在一位謀士的頭上。而被張良輔佐成就大漢偉業的劉邦他的起點既不是諸侯王,不是越王也不是武王。
  • 陳平智謀極高,卻不能獨當一面。劉邦對陳平的評價錯了嗎?
    陳平一人任丞相近兩年的時間已經宣告了劉邦對陳平的評價是不準確的。漢初三傑為何少了陳平?在劉邦的謀士陣營中,張良、蕭何可謂是一流的幕僚代表,張良擅長軍事戰略策劃、蕭何管後勤根據地建設,再加上韓信的軍事能力,這三個人被劉邦概括為事業成功的關鍵。陳平的謀略不輸於漢初三傑卻沒有能在劉邦的排行榜上留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 劉邦如何評價陳平?為什麼說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陳平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也是秦末漢初的五大謀士之一:範增、張良、陳平、酈食其、蒯通。漢高祖劉邦對陳平的評價是:「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範增、張良是戰略、戰術雙料性質的謀士,雖然他們不能帶兵,但是在謀略策劃方面,卻是可以高瞻遠矚極具戰略性眼光。陳平是戰術性質的謀士,基本沒有帶兵的能力,擅長離間、反間等計謀,基本沒有提出過戰略性質的謀劃。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我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指的張姓可以「免貴」且是大姓,才說張良家族輝煌。在我讀《史記》中看到的是張良的悽美與悲涼。劉邦:「子房,為之奈何?」劉邦離不開的謀士,當屬張良。然,這位開國功臣,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卻不得不在即將輝煌的時候,隱退弧守清寒。
  • 劉邦能得天下全靠用對張良蕭何韓信?大道至簡的用人方略才是關鍵
    所以,當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大封諸侯,張良選擇離開了被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區的劉邦,而義無反顧地跟隨了母國的韓王成,打算回到故土輔佐韓王。直到韓王成被項羽殺害了,失去寄託和希望,張良才偷偷跑回到劉邦身邊。張良這段經歷,站在劉邦的角度,是完全可以對張良有想法的。可以說張良是在劉邦最需要的時刻離開了他,而又在沒有去處的時候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