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上了呂后的船是在劉邦的「易儲風波」中,呂后命呂釋之脅迫張良出主意,張良便受了脅迫向呂后推薦了「商山四皓」。然而,張良在被脅迫時說的話竟讓人一點看不出來這位是謀聖:
「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在法理上,皇帝的意思不能違背這是沒有商量的,同時,呂后要幹什麼,不需要張良的才思也很容易就能看出來,但張良的話說得這麼軟就說明他明顯慫了,「以愛欲易太子」這話一說就是想把鍋甩給劉邦,而劉邦就是始作俑者,這個鍋甩得了嗎?謀聖這次迷得有些莫名其妙。
站劉邦至少「上乘聖意」,得罪呂后那邊就得罪了,身處漩渦除非漩起來之前就退,卷進去就只能壓一頭,但他偏偏站了呂后,得罪劉邦是肯定的,從後面的事看劉邦也經常敲打他。但他站了呂后這邊也沒落一點好,因為是受脅迫才出謀劃策,呂后這邊也不會把他當自己人,這樣以來兩邊都被他得罪完,誰看他都是「首鼠兩端」。
這裡有個大問題:以張良的韜略為何會被脅迫住?
會被脅迫是因為「怕」,這和謀略沒有關係,項羽和韓信的本事都大,這也並不妨礙他們內心的匱乏,而「怕」是因為「有所求」。張良出山最早只是為了報私仇——刺殺秦始皇。若秦始皇被刺,天下會不會再度大亂,會不會再度生靈塗炭,彼時張良的格局大概還沒到,但亡國的怨氣一定有。有了這個種子在,就只待「開花結果」,哪怕他自己內心有一點點的不甘,那個「味道」就不一樣了。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強調自己不在乎就是因為太在乎」,這樣的毛病連張良都會犯,也正是因為露了這個怯才會被呂后抓住。陳平就沒有下手的地方,他把自己「陰」的地方全部都亮了出來,說自己「善陰謀,子孫的福德讓自己消耗得差不多了」,該怕的時候他也挺怕的,所以,倒是呂后會有所顧忌才沒有去為難他。
那呂后會顧忌什麼呢?
再毒辣的人也不會認為自己毒辣,而是事出都有因,呂后明知道和戚夫人的爭奪是你死我活的事,於是在她自己看來也頂多是自保,她對戚夫人有多很辣就說明自己有多怕。所以,從她的角度出發,太子上位還是用「陽謀」的好,也算是積德,擅「陽謀」的是張良,陳平太「陰」,且他自己都說耗盡了子孫福德,那呂后還會找他出主意嗎?
而張良頗有對自己韜略的自負感,要去做什麼仙人,他的祖師範蠡就「俗」得很,做起了生意,既然給自己本事大做起了廣告,那有事不找你找誰呢?退隱卻退得不乾淨,最終被呂后請去吃飯,破了「辟穀」的功夫,沒幾年就去世了,也算是被逼死的了。若是再轉念一想,如戚夫人最終勝出她會容得下張良嗎,這是個死局。而應對死局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入局,但不入局的關鍵卻是對人最高的要求——真正的乾淨,稍有塵埃都會吸來共性的東西。易云: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念」好斷,不留神的話一閃也就能過去,稍微強烈些的念頭人自己也可以著手處理,所謂「控制情緒」。但是,「控制情緒」這個話題已經是現下的熱門了,反而映射出這個問題並沒有因為各路的支招而被解決,只落得「在情緒中控制情緒」,越想對付它卻反彈得越強烈,那是因為「意」還在。
比如「恨意」,一念及某些人或者事,那個火就會起來,雖然尚能自控,卻非常痛苦。再比如有些人或者事,表面上看起來都會很好,而那個「意」卻會讓人不自在,張良的問題就是「意」沒有消解完,於是會留下一些「痕跡」。而「意」消解完畢會否就無虞了呢?不是的,還有「氣」,也就是一個人的氣場是藏不住的,比如「怨氣」,只要有「怨氣」在,「意」早晚會被勾出來。
我聽人說過一個自己的情況:
她給她的孩子安排什麼孩子都會照做,只不過孩子就是去走個過場,那背後的意思是「你給我安排的我做完總沒事了吧」。
這就是「怨氣」已經起來了,之前肯定是先牴觸,長期對抗不過就會把「意」深埋進去化作自己的一部分。身上自帶著「氣」,掩飾的是不想做的「意」,最終萌生了「對付過去就完事」的「念」。越往深了去越抽象,越不易把握,越難以具體操作,也就越難讓人相信。但有一條可以肯定,只從「行為」入手這對母女的問題是解決不掉的,「走過場」是這個孩子的一念,即使打壓下去還會有其它念頭冒出來。
所謂「詩情畫意」,「情」就是「氣」,沒有「情」又怎麼和萬事萬物發生聯繫呢。孟子云:
「萬物皆備於我。」
不正說明孟子的「氣」強大到足以和「萬物」關聯,所謂「萬物皆有靈」,只是自己的「靈」沒有被遮蓋。老子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但水卻不說話,只是靜靜地自己流淌。就像陳平平定「諸呂之亂」,默默地幹著自己的丞相,擁立漢文帝繼位,使得西漢初年的動蕩總算是平定了下來,和張良對秦朝的私怨不同: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張良所慮必然是劉邦要走在呂后的前面,於是要為自己的將來謀一謀,但他的心並沒有跟呂后在一起,這一點他們之間互相心知肚明,所以真到了時候就硬躲(做神仙)。從刺殺秦始皇開始到最後,張良始終沒有跨過「怨氣」這一關,於是才需要「謀略」來兜底。
然沒有謀略就沒有失算處,那個最大的謀略就是沒有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