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中為何只有留侯張良善始善終,並博得「謀聖」之稱?

2021-01-08 寫乎

作者:李大奎

蕭何、韓信、張良並稱"漢初三傑",正因他們三人協助亭長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才有了赫赫有名的西漢王朝。

故漢高祖劉邦曾評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然,"狡兔死,走狗烹"。手握重兵的韓信因貪戀權位而被呂后誅殺,死於鍾室之內,其三族亦受連累被滅;推為首功的蕭何也險些被問罪,在晚年只好自毀名節求得自保。"漢初三傑"唯有留侯張良善始善終得到尊重,圓滿實現了壽終正寢的最好結局,還博得"謀聖"之稱。

留侯張良是怎樣做到的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俠客行》中有兩句詩: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恰好是張良之所以功德圓滿的最好注釋。

一、張良其人

張良的家庭背景很顯赫,他於公元前250年出生於穎川的貴族之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其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兩人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只因秦始皇平定六國一統山河後,張良顯赫的家景才中斷。

張良由此走上反秦的道路,史載"古博浪沙刺秦"的故事講的就是張良在公元前218年,散盡家資尋求勇士在武縣刺殺秦始皇的故事。

只是刺殺失敗,手拿一百二十斤重鐵錘的大力士僅匝中秦始皇的副車。

後來此事不了了之後,張良便隱於沂水之中。幸運的是,張良在此地得遇"圯上老人"即有名的高士黃石公,得其真傳《太公兵法》。

於是,張良潛心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數年後,張良深諳韜略,成為當世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一代名士"智囊"。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領農民起義後,失志不渝的張良也扯起反秦的大旗,在下邳一帶遇上劉邦的義軍隊伍後,張良毅然加入劉邦大軍,還大讚:"沛公劉邦大概是上天派到人間的吧"。

張良的這一"神話"吹捧,正是劉邦所需,便對張良產生了好感。

從此張良就堅定地追隨劉邦,得其信任與器重,為之南徵北戰建立大漢王朝不遺餘力地獻計獻策:勸諫劉邦撤出秦宮、籠絡韓信滅楚、封賞雍齒安定人心、虛撫韓彭、暗渡陳倉等等。

可以說,張良為劉邦立下了不朽之謀,他無愧"謀聖"之稱,其功不可沒。最有名的就是"智鬥鴻門",也就是"鴻門宴"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鹹陽郊外的鴻門設宴招待劉邦,意欲殺之。宴前,張良先悄悄賄賂了項羽的季父項伯,與之疏通好關係後,才與衛士樊噲陪著劉邦共赴"鴻門宴",一番鬥智鬥勇,使得劉邦此行有驚無險。

當項伯成功阻止"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後,衛士樊噲馬上保護著劉邦先行撤退,張良留下來處理善後工作,使得"婦人之仁"的項羽失去良機,埋下了後來"烏江自刎"的隱患。

二、張良懂得"功成身退",避免了被猜疑的風險

張良協助劉邦打下天下後,意識到可能"功高震主",便選擇了"功成身退",避免了被劉邦猜疑的風險。

在劉邦稱帝封賞有功之臣時,劉邦要張良"自擇齊三萬戶"。劉邦婉言謝絕,只選擇了"留"這一小塊地方,從此無欲無求地知足生活。

留侯張良的名號由此得來。劉邦一見張良此舉,便放了心,不再懷疑張良有不臣之心。從此一以貫之,對張良尊重有加:將張良譽為"漢初三傑"之首,從不直呼其名,皆使用敬稱"子房"。這是蕭何、韓信從未享受到的待遇。

張良得以安度晚年,隨師父黃石公雲遊四海,後來在黃袍山(今湖北鹹寧通城縣東南處,距張師山約50公裡距離)修建良山道觀隱居,修建伐桂書院教授孩子們讀書,直到61歲時病逝(公元前189年)。

北宋詩人黃庭堅就曾遊歷於此,賦詩大讚張良:

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張良死後,得贈諡號"文成",其子張不疑也得以封襲為侯。相傳,張良羽化後成仙,位為大玄童子,宋時奉為"凌虛真人",其八世孫就是張道陵,天師道的創建人。

三、張良懂得"疏不間親",避免了被算計的隱患

張良獻計,為劉邦贏得天下做出了卓越貢獻,但他一生並不"居功至偉",始終追求誠和隱忍。

在劉邦入都關中後,張良見劉邦的帝位已漸次穩固,便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到"帝者賓"的地位,從不貪戀權位。

這就是精通黃老之術的張良,他真正做到了"進退自如",踐行了"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立身處世原則。後來,劉邦稱帝後,掀起了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

張良便恪守"疏不間親"的古訓,通常情況都以老病纏身為由,閉門不出,不為雙方出謀劃策,也不參與其明爭暗鬥之中。

由此,張良避免了被人算計的隱患,沒有如蕭何那樣落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笑柄,還迎得漢室上下及朝廷大臣們的敬仰,視之為最靠譜之人。

四、張良懂得"明哲保身",還贏得呂后的敬重

劉邦後來寵信戚夫人,還一度打算立其子趙王如意為皇太子,讓呂后心慌不已。她深知,若自己的兒子已立為皇太子的劉盈太子之位不保,被廢後,她母子倆的下場可想而知。

呂后便問計於張良。因"立嫡立長"事關國本,含糊不得。在這個問題上,張良沒有迴避。更何況,這不僅是幫助呂后,還是自己能否"明哲保身"的需要。

於是,張良義不容辭地向呂后建議,可請"商山四皓"下山,待之為上賓,陪伴太子劉盈一段時間。

這"商山四皓",即有名的"商山四老":東園公、綺裡季、甪裡先生、夏黃公,均系當世德高望重、節義清高年過八十的隱士。劉邦見太子劉盈身邊有"商山四老"陪伴後,大驚,認為太子劉盈現在已"羽翼豐滿",這樣的高士都出來支持他,擅動不得,便放棄了改立太子之念。

太子劉盈成功躲過此劫,後來順利當上大漢的第二任皇帝,這就是漢惠帝。

張良由此得到呂后的敬重,也得到劉盈的感激。後來,劉邦死後(公元前189年),呂后掌權,對張良的愛惜認可更不亞於劉邦,還力勸張良不必那麼不食人間煙火,可以出山自由自在如"閒雲野鶴"一樣生活,大漢可保障他衣食無憂,一生平安。

張良的晚年,果真安然無恙,實現了壽終正寢的最好結局。

【作者簡介】李大奎,男,漢族,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相關焦點

  •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
    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曾說,他之所以天下全靠這三個人,他曾說「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事,繳納賦稅,我不如蕭何、領兵打仗管理軍隊,我不如韓信」而這三位的結局大不相同,一個善終,一個退隱,一個被殺。今天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張良。
  • 謀聖——張良
    秦末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 謀聖:張良張子房!
    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裡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 漢初三傑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
  • 中國第一謀聖——張良
    張良以其出色的智謀,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是秦漢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歷史典故之一:椎秦報韓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遊,張良為報國讎家恨,散盡家資尋得大力士,打制一百二十斤鐵椎,趁機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狙擊秦始皇。
  • 漢初三傑之張良:集家國情懷與超然獨存於一身
    漢初三傑之張良:集家國情懷與超然獨存於一身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值得認真研究的人物。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將其列入世家,著《留侯世家》,一方面是張良的祖上在韓國任過五代國相,另一方面,就是協助劉邦建立西漢厥功至偉。漢高祖劉邦對他讚譽有加。
  • 漢初三傑 人生結局為何完全不同
    劉邦能當上皇帝,以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功勞最大,這三個人被譽為「漢初三傑」,但最終三個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韓信因謀反的罪名被殺,蕭何明哲保身
  • 漢代名臣張良的留侯爵位在張家一共流傳了幾代人?答案出人意料
    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先輩在韓國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
  • 漢初三傑中,僅有張良得到善終,他對漢朝做了什麼貢獻?
    但晚年的他始終還是受到劉邦的猜疑,畢竟蕭何他人太過優秀了,平時受到老百姓的愛戴甚至超過了漢高祖劉邦本人,因而蕭何在後方擁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力,這點對於劉邦來說必定是重大威脅。蕭何還是聰明之人,他也知道劉邦內心所想,於是他晚年的時候故意犯下一定罪行,威脅一部分老百姓將土地以低價轉讓給他,好讓他從中獲利。
  • 同樣都是「漢初三傑」,張良為何最後不幫助韓信?
    只能說,對於有著「漢初三傑」、「兵家四聖」以及「兵仙」美譽的韓信來說,追其一生功過,結局可謂悲哉!對此,有人問,劉邦的開國功臣都被處死了嗎?張良不是一直都好好的?他為何不替韓信求個情?何況,張良與韓信二人並無過節,為何張良不願靠著自己和劉邦與呂后的「鐵關係」而出面救韓信一命呢?
  • 謀聖----張良(一)
    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 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云遊。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
  • 漢初三傑指的是哪三個人?漢初三傑的結局是什麼
    劉邦曾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又說「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劉邦論功封侯時,為何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卻屈居第62?
    張良、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他們也是知名度最高的西漢開國功臣。在世人眼中,張良運籌帷幄,蕭何坐鎮後方,韓信徵戰沙場,三人雖然擅長領域不同,但能力和功績不相上下。 不過,作為「漢初三傑」的直屬領導,漢高祖劉邦或許有不同看法。
  • 【郟縣】西漢留侯張良故裡歡迎您!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西漢留侯張良故裡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李口鎮張店村,這裡大部分居民是張良後裔,從六十六世到七十四世
  • 韓信、蕭何、張良:漢初三傑助劉邦奪得天下,卻得不到善終
    在建立西漢王朝的過程當中有三位人物居功至偉,韓信、蕭何、張良被稱之為漢初三傑,徵戰四方,過境安民,幫助才能平平的劉邦奪得天下,但是劉邦是一個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的人物,漢初三傑的結局都不是盡善盡美,都遭到了劉邦的打壓,為何居功至偉的三人在後期遭到了劉邦的打壓?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張良排名62,韓信第21,為何蕭何位列第1?
    劉邦能取得天下,並不是他自身的本事有多高,如果讓他和項羽單挑,或許十個也不是對手,但是劉邦會用人,不說別的,單單說劉邦手下的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隨便挑出一個,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人物。
  • 漢初第一謀士張良,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後,他的結局怎麼樣了?
    秦末漢初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這麼一位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橫空出世,幫助劉邦力挽狂瀾,還定三秦,智鬥鴻門,最後功成身退,他就是三傑之一的張良。他不僅被後人稱為謀聖,更是智慧的化身,跟文聖孔子,詩聖杜甫,武聖關羽等人並列為我國古代14位聖人。他一無實權,二無政績,為何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這麼高?
  • 謀聖張良到底是道家的還是兵家的?
    文/曉夢閣主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是劉邦的重臣和謀臣,與蕭何、韓信一起被稱之為「初漢三傑」。後世人以「謀聖」來稱呼他,師承黃石公,有人說張良是道家的;諳熟兵法韜略,有人說張良是兵家的?那張良到底是道家還是兵家呢?
  • 漢初三傑,為何只有韓信被除掉
    韓信被誅,是因為謀反,證據確鑿漢十年,即公元前197年,陳豨叛亂,劉邦親自率兵討伐,韓信卻託病留在長安。等劉邦走後,韓信派人告訴陳豨:你只管起兵,我在長安協助你。隨後,韓信夜間假傳詔書,赦免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準備殺入宮內,幹掉呂后和太子。
  • 兔死狗烹的悲劇輪迴中,張良何以獨善其身
    「漢初三傑」各有神通,何以張良獨善其身?玄妙神奇的背後是張良拒絕劉邦的智慧。先來認識一下這個人。張良,劉邦謀士之一,文武兼備,精通兵法,他是唯一善終的「漢初三傑」。奇蹟的背後,是張良拒絕的智慧,保全性命,從拒絕劉邦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