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指的是哪三個人?漢初三傑的結局是什麼

2021-03-05 歷史事件

 

 劉邦曾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又說「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所說的這三個人被稱為「漢初三傑」,那麼漢初三傑指的是哪三個人呢?他們各自的結局是什麼?

  漢初三傑指的是韓信、蕭何、張良。劉邦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漢初三傑的結局

  楚王韓信:韓信是西漢開國名將,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韓信是漢朝開國功臣,卻也是劉邦殺的第一個功臣。劉邦戰勝西楚霸王項羽後,就一直削弱韓信的勢力,有人告韓信謀反時,劉邦用計把他抓了。劉邦並不想殺韓信,所以只把他降為侯,並軟禁起來,雖然劉邦很忌憚韓信的軍事才能,但只要韓信沒有軍隊,也就沒有必要殺掉他。韓信被殺是因為,他的一個手下告他謀反,而此時劉邦在外平叛,呂后跟蕭何把他騙入宮中,然後處死了。

  張良: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作為劉邦的謀臣。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張良的下場比較好,封侯後選擇了功成身退,告老還鄉。

  蕭何:蕭為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被劉邦讚揚治國有方,「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蕭何智有餘而仁不足,有一句話說得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蕭何成就了韓信,也是他害死了韓信。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為了個人的利益與與呂后設圈套害死韓信。蕭何的結局是輔佐漢惠帝時老死了。

>>>分享是一種美德,轉載是一種智慧<<<

相關焦點

  •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
    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曾說,他之所以天下全靠這三個人,他曾說「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事,繳納賦稅,我不如蕭何、領兵打仗管理軍隊,我不如韓信」而這三位的結局大不相同,一個善終,一個退隱,一個被殺。今天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張良。
  • 漢初三傑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
  • 漢初三傑 人生結局為何完全不同
    劉邦能當上皇帝,以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功勞最大,這三個人被譽為「漢初三傑」,但最終三個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韓信因謀反的罪名被殺,蕭何明哲保身
  • 漢初三傑,一個善終一個退隱一個被殺,為何結局相差這麼大?
    西漢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這三人為漢高帝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然而這三位功臣的下場卻各自不同。
  • 漢初三傑,為何只有韓信被除掉
    韓信被誅,是因為謀反,證據確鑿漢十年,即公元前197年,陳豨叛亂,劉邦親自率兵討伐,韓信卻託病留在長安。等劉邦走後,韓信派人告訴陳豨:你只管起兵,我在長安協助你。隨後,韓信夜間假傳詔書,赦免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準備殺入宮內,幹掉呂后和太子。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是什麼狀況?
    那麼,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正在做什麼呢?漢初三傑之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的韓信,統一戰爭結束之時,大概10歲。從這段時間至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渡過長江投靠項梁,種種跡象表明應該是個貴族,原因有四:1、 當年對於韓信有「幾十飯之恩」(韓信連續吃了幾十天)的漂母,面對韓信日後必當重謝之言,反懟了這位年輕人一番,其稱道韓信為「王孫」。
  • 韓信 (西漢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淮陰侯)
    韓信 (西漢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淮陰侯) 韓信(約前231年-前196年),泗水郡淮陰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兵家四聖之一,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 「漢初三傑」三人封王,為啥只有韓信被殺?主要是其他兩人太聰明
    漢太祖劉邦本來只是個無賴混混,並且在壯年時期都還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在滅秦一戰的時候先是鑽了空子先進了鹹陽,按照當初懷王與眾人的約定,先進鹹陽者可以封王,所以劉邦因此被懷王封了漢王。之後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楚漢爭霸,而項羽這個時候又做了一件錯事,就是殺了義帝熊心讓劉邦有了理由號召六國勢力圍攻項羽。最終劉邦在漢初三傑的幫助下,成功的在垓下之戰中打敗了項羽,然後建立了漢朝兩百多年的基業。
  • 遊覽漢中古漢臺,了解劉邦逃離鴻門宴依靠漢初三傑建立漢王朝的事
    劉邦哪有心思喝酒呀,找個藉口逃之夭夭了。6、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項羽入駐鹹陽,封劉邦封為漢王,就是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那時的漢中可是一片蠻荒,只有一條險惡的棧道與關中相連。劉邦來漢中後,還把棧道給燒了,表示我再也不會回來與爭奪那個什麼王了。後來,劉邦在「西漢三傑」的幫助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逼得項羽自刎烏江(註:此烏江可不是貴州紅軍強渡過的那個烏江。)。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漢初三傑」中為何只有留侯張良善始善終,並博得「謀聖」之稱?
    作者:李大奎蕭何、韓信、張良並稱"漢初三傑",正因他們三人協助亭長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才有了赫赫有名的西漢王朝。故漢高祖劉邦曾評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劉邦出身低微,性情流氓,為何漢初三傑會甘心追隨?
    劉邦出身低微、性情流氓,卻為何能得到那麼多傑出之士,特別是漢初三傑的追隨? 其次,劉邦並不是什麼謙謙君子,滿嘴跑火車、一點都不務實,這點人格魅力能入了累世貴胄張良、全世界戰五渣的韓信二人的法眼? 人是一種自私而逐利的動物,平民出身的劉邦能籠絡那麼多英傑,更多是因為劉邦能洞察人心,知道自己的屬下想要什麼,所以在適時的時候,給了他們最想要的東西而已。
  • 同樣都是「漢初三傑」,張良為何最後不幫助韓信?
    然而,正是這麼一位對劉邦的漢家天下有著卓越功勳的頭等功臣,在劉邦統一天下坐穩江山後,劉邦的皇后呂后,還是暗地裡設計將韓信處死。當他知道韓信被呂后處死,幾乎就和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也沒有追究呂后的任何責任。只能說,對於有著「漢初三傑」、「兵家四聖」以及「兵仙」美譽的韓信來說,追其一生功過,結局可謂悲哉!對此,有人問,劉邦的開國功臣都被處死了嗎?張良不是一直都好好的?他為何不替韓信求個情?
  • 為何漢初三傑會追隨社會出身並不高的劉邦?而不選擇蕭何?
    初漢三傑他們看到了秦失其鹿,天下有能力的英雄豪傑都想追逐得之,以此來享受人生的華麗,人生的自我價值,認定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小人物吶喊出來的命題,他們也想在這個大動蕩,大變局的時代歷練自己的能力
  • 漢初三傑之韓信——行走的成語詞典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傑出的軍事家。在韓信短暫的三十五年人生之中,留下了不少成語典故,最廣為人知的有這幾個:胯下之辱韓信雖然落魄,但是仍然喜歡佩戴刀劍。面對二十萬大軍的強敵,一萬漢軍後無退路,只能奮勇拼殺以求擊敗敵軍搏得一線生機。而這時候兩千輕騎則從背後突襲,前後夾擊之下,趙軍大敗。
  • 漢初立下汗馬功勞的三人與劉邦間的故事與結局
    其中張良、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漢初三傑便是其本性顯露下的犧牲品。張良與劉邦的故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說的就是張良。他的出場是以狙擊秦始皇的方式。出身貴族的張良對秦朝之恨是亡國亡家的之仇,這也堅定了他的"反秦"之路,後面逃亡遇到黃石公,得其兵法,日夜研習,之後的足智多謀都是在此時積蓄了力量。
  • 漢初三傑之張良:集家國情懷與超然獨存於一身
    漢初三傑之張良:集家國情懷與超然獨存於一身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值得認真研究的人物。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將其列入世家,著《留侯世家》,一方面是張良的祖上在韓國任過五代國相,另一方面,就是協助劉邦建立西漢厥功至偉。漢高祖劉邦對他讚譽有加。
  • 漢初三傑中,僅有張良得到善終,他對漢朝做了什麼貢獻?
    但晚年的他始終還是受到劉邦的猜疑,畢竟蕭何他人太過優秀了,平時受到老百姓的愛戴甚至超過了漢高祖劉邦本人,因而蕭何在後方擁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力,這點對於劉邦來說必定是重大威脅。蕭何還是聰明之人,他也知道劉邦內心所想,於是他晚年的時候故意犯下一定罪行,威脅一部分老百姓將土地以低價轉讓給他,好讓他從中獲利。
  • 漢初三傑的後人如何,蕭何子孫當上開國皇帝,韓信被滅三族
    西漢的「開國三傑」蕭何、韓信、張良三人輔助劉邦奪得天下,功名流傳天下,哪怕千年以後仍然為世人傳頌不已,可謂是人中之雄,他們對於自己子孫後裔的情況也是很難把握得住的,其中蕭何的子孫中有當上開國皇帝的,張良的子孫中有成為道教領袖的,而韓信則沒有什麼後裔流傳下來。
  • 漢初三傑的韓信,為何落得身死的下場,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合稱為「漢初三傑」。就連漢高祖劉邦都說: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由於其在軍事上的卓越功績,被後人稱為「兵仙」。他早年很是貧寒,連飯都沒得吃,只得寄食於漂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