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
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 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 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 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 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云遊。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
攻克鹹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
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諡號「文終侯」。
免責聲明:文字 語音若虹媽媽撰寫朗讀。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刪
「若虹媽媽講故事」是若虹媽媽創建的自媒體平臺,
每天都有免費動聽的故事,
陪伴您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官 方 論 壇:滕雲的誦讀世界
◆荔 枝FM:FM473268
◆喜馬拉雅FM:搜索「若虹媽媽」
◆交 流 QQ 群: 564195503
下載音頻請點左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