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張良的一生:會審時度勢的人,有多順風順水!

2020-12-16 小宋古事匯

提到中國歷史上足智多謀的人物,可謂是車載鬥量,數不勝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臥龍諸葛,「六韜千載兵家頌,三界百神道氣揚」的飛熊姜尚,但就是在這一群以智謀揚名立萬的人傑之中,卻只有一個人被冠以「謀聖」之稱,他就是漢朝的開國功勳——留候張良。

張良的智謀是是被後世公認的,甚至「張良計」已經成為了一種形容詞,劉邦出身亭長,卻可以從西楚霸王的手中奪下江山,並且開創了歷朝之首的大漢天朝,張良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筆者就結合史料,來微述智者張良的千秋偉績。

張良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極具傳奇色彩。

博浪沙一擊驚天下,少年刺始皇。

張良年少時為韓國貴族,在秦始皇縱橫天下,統一六合時,他的故國被滅,同燕太子丹等人一樣,他心中也燃燒著對嬴政的憎恨,同樣的,他也選擇去刺殺秦始皇,但是與荊軻和高漸離不同,他雖然也以失敗告終,但是並未慘死,相反還做了一件影響他後世的大事。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在失敗之後,張良並沒有讓當時愚昧的英雄主義影響,而是選擇隱姓埋名,韜光養晦。後來的歷史證明了他的這個決定是多么正確,他為自己留下了一線生機,也為後來的漢朝留下了生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張良隱姓埋名的時候,救下了項羽的叔叔項伯,與他結下私交,為他後來攪清天下埋下了伏筆。張良敢在秦朝統治最黑暗的時候以一介平民之身刺殺千古一帝,也會在失敗時以大局為重,隱姓埋名,並且沒有因此而消沉,結交貴人,從黃石公手中收穫太公兵法,他的格局,謀略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精心謀劃,用智慧為劉邦打下了天下。

張良在謀刺秦始皇失敗之,就想著如何扳回一成,但是作為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軍事家,他並不以復興韓國作為自己的目標,他要的是「大一統」,所以他將賭注放在了善於聽言納諫的劉邦身上,《資治通鑑》記載:

「良亦聚少年百餘人,屬沛公。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長用其策」。

張良在得到了兵法之後,就帶領了百餘名人才去輔佐劉邦,他並沒有看錯人,劉邦確實是一個知人善用的人,他敏銳地發現了張良身上天才的智慧,把他作為自己的軍師,攜手開啟了風光無限的建漢之途。

不得不說,張良確實是亂世中寥若星辰的軍事天才,他的每一個計策幾乎都關乎著漢朝能否存亡與否。

在於項羽爭奪鹹陽時,張良以他的嗜血殘暴為警示,建議劉邦採取懷柔的攻心之計,不以武力徵伐,而是獲取民心,在他的建議下,劉邦果然獲得了許多賢士的投誠,早一步進入了鹹陽,並且善待百姓,另後來的項羽民心難卻。

在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之上,劉邦與項羽兵力懸殊,眾人都十分的恐懼,唯有張良獻上良策,先假意服軟,讓項羽放鬆警惕,離間其與範曾的關係,又藉助與項伯的私交化解「項莊舞劍」的險境,讓樊噲來掩護劉邦尿遁,最後獻上傳國玉璽安撫項羽,表明無意爭權。

這一套就環環相扣,稍有一步不慎,就會讓劉邦和自己命喪黃泉,但是他卻能冷靜自若看透所以有人的心態,讓項羽永遠失去了殺死劉邦的機會。並且在他離開鹹陽之前,還不忘散布「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的童謠,誘使項羽回故鄉彭城,為劉邦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一座城池。何其驚才豔豔!

還有歷史上著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張良在劉邦的大軍一路遭受伏擊,軍心渙散之際,一把火燒了棧道,一則讓士兵養精蓄銳,穩定軍心,二則迷惑項羽,讓他放鬆警惕,

然而卻在暗中與天下兵馬大元帥韓信和樊噲三人暗中修建陳倉小道,「殲滅三秦,直取關中,開逐鹿之戰,定乾坤輸贏」。

功成身退,不問朝政留名青史。

張良擅於識人,懂得帝王心態,他當初可以看出項羽的剛愎自用,後來也會看出劉邦的猜疑狠毒,「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而謀臣亡」,所以他在劉邦稱帝之初就為資金謀劃好了出路。

國之初立,劉邦為了表示自己善待功臣,所以論功行賞,對於張良這個國家的肱骨之臣他更是給了最高的榮耀——封萬戶侯,賞賜沃土。但張良拒接了,他選擇了他與劉邦的初識之地,一方面是隱去鋒芒,避世修道,另一方面是暗示劉邦,看在我輔佐你登上王位的份上,顧念舊情。

在後來劉邦治理國家的時候,他很少參與,更是不結交黨羽,為數不多的政治活動就是吸取前世經驗,阻止劉邦繼續實行分封制,而是建立中央集權,開創郡縣制,鼓勵將士建功立業,追隨唯一之主,保基業長久。

還有就是在劉邦想要廢掉劉盈立如意為太子時,他將商山四皓請來輔佐劉盈,讓劉邦放棄了這個想法。其實他的這一行為並不僅僅是想和呂后搞好關係,而是真的再為大漢江山著想,以後來戚夫人的下場來看,他們母子確實沒有治理江山的才能。後來歷史印證了張良的想法果然沒有錯,在劉邦的政權穩固之後,他就開始剪除威脅他地位的功臣,蕭何,樊噲······唯獨張良,可以平安度日,壽終正寢。

張良的一生驗證了一個道理,古往今來,情深不壽,慧極必傷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智慧為他們帶來了殺身的野心,只有學會審時度勢,才能將智慧這一王牌利器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資治通鑑》惜字如金,但是對於智慧謀略之事卻從不吝嗇筆墨,因而司馬光搜集了很多「謀臣智事,君臣亂鬥」之事,並且在之後加以分析,讓讀者共通透地明白事件始末,以達到「讀史使人明智」的道理。

《資治通鑑》中有太多的權謀、智慧之事,成功者我們可以學習其中智慧,失敗者我們可以引以為戒。因此,筆者在這裡建議大家讀一讀《資治通鑑》,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但是對於沒有文言文功底的人而言,文言文讀起來還是非常吃力的。因此,筆者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鑑》。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謀聖——張良
    所謂「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指的就是張良。張良被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14位聖人。不過,與眾不同的是,「漢初三傑」之中,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還誅滅其三族;蕭何也被治罪下獄,惟有留侯張良一生平平安安。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劉邦的疑心極大,張良陪伴皇帝左右還能夠自保,這確實是一大奇蹟!張良為什麼能夠在危機重重的宮廷鬥爭中得以善始善終,也成為一個千古之迷。
  • 謀聖:張良張子房!
    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裡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 謀聖----張良(一)
    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
  • 謀聖張良到底是道家的還是兵家的?
    文/曉夢閣主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是劉邦的重臣和謀臣,與蕭何、韓信一起被稱之為「初漢三傑」。後世人以「謀聖」來稱呼他,師承黃石公,有人說張良是道家的;諳熟兵法韜略,有人說張良是兵家的?那張良到底是道家還是兵家呢?
  • 中國第一謀聖——張良
    張良的虔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翁,覺得孺子可教,便授予《太公兵法》一書。從此張良日夜研習此書,俯仰天下大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終成王者師。張良歷史典故之三:巧遇沛公公元前209年,各地反秦勢力風起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予以響應。因勢單力薄,欲投靠自立為假楚王的景駒。途中遇到在下邳以西攻城掠地的沛公——劉邦。
  • 誰才是「謀聖」:陳平的「極陰」和張良的「殘陽」
    張良張良上了呂后的船是在劉邦的「易儲風波」中,呂后命呂釋之脅迫張良出主意,張良便受了脅迫向呂后推薦了「商山四皓」。然而,張良在被脅迫時說的話竟讓人一點看不出來這位是謀聖:「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在法理上,皇帝的意思不能違背這是沒有商量的,同時,呂后要幹什麼,不需要張良的才思也很容易就能看出來,但張良的話說得這麼軟就說明他明顯慫了,「以愛欲易太子」這話一說就是想把鍋甩給劉邦,而劉邦就是始作俑者,這個鍋甩得了嗎?謀聖這次迷得有些莫名其妙。
  • 「漢初三傑」中為何只有留侯張良善始善終,並博得「謀聖」之稱?
    作者:李大奎蕭何、韓信、張良並稱"漢初三傑",正因他們三人協助亭長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才有了赫赫有名的西漢王朝。故漢高祖劉邦曾評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謀聖-----張良(二)
    當年二月,劉邦派張良拿著印綬去齊地封韓信為王,並徵調韓信的軍隊擊楚。授印齊王,雖然是劉邦對韓信的暫時妥協,但這個順水人情和權宜之計,居然籠住了韓信,成功地解決了漢內部的權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
  • 張良為何有謀聖名號?看看立下的這些功勞,這是他應得的
    但是張良和這些人不一樣,他就依靠自己的智慧封侯,甚至還有謀聖這一外號。劉邦將項羽打敗之後,就總結了漢初三傑,那個時候他就表明,張良應該排名第一。而且劉邦和張良之間的關係特別好,對別人想罵的時候,直接就罵了,唯獨看到張良的時候會非常親切的將其稱呼為子房,就是張良的字。
  • 張良為何能成為千古謀聖?是他有冠絕古今的才華?很多人並沒讀懂
    張良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也被後世推崇為「謀聖」。我且不說這種評價是否完全過於浮誇,只說如果大家如果真的讀懂了張良,只會覺得這個評價並不完整。  我們時常在詫異為什麼劉邦這個老流氓最後能夠一統天下?除了呂雉家族給他的幫助和支持之外,劉邦一生最大的貴人就是張良,張良超過蕭何,更超過韓信!
  • 【郟縣】西漢留侯張良故裡歡迎您!
    張良故裡牌坊位於平郟東路南側,經過牌坊一路向南便進入山青水秀,一代謀聖張良的故裡。由於這裡是南北交通要道必經之地,張氏後人便在家開設門店,由於誠信經營,生意紅火,人們稱這些店鋪為張家店,簡稱張店,張店不僅走出了一代謀聖—張良,在重教啟智在影響下,兩千五百年來走出了許多達官貴人,僅明清兩代五品以上官員就有12人,受皇封者67人,這些人居官後回村修建的宅院被稱為官宅,至今尚保存官宅296間,這些官宅見證了張店昔日的輝煌。
  • 一位老人讓張良為他撿鞋,試探張良三次,之後贈其一份禮物
    《史記》這本書中,記載著很多人的故事,並且這些故事都是那種驚心動魄,無數的梟雄與英雄欲與天公試比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年的歷史。
  • 大話歷史人物之一——張良
    說起西漢張良,幾乎無人不知。他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後世尊其為「謀聖」。那麼,他的一生究竟經歷過什麼?他的智慧和謀略,千年以後,能給我們什麼啟示?張良隱姓埋名,亡命天涯。二、黃石授書張良逃到下邳,深居簡出。一日,他在橋上遇一老者,喊自己到橋下撿鞋。曾為貴族公子的他,雖然覺得為難,還是去撿了。
  • 張良的一生與黃石公
    即使殉葬,又有何意義呢?無非可以安慰你對死亡的恐懼,體現你生命的尊貴。即使把生前積累的一切都帶走,沒有任何意義,軀體、靈魂已不復存在,人走茶涼。多年後,白骨累累,躺在旁邊再多的白骨累累,也沒用。不能溝通,不能對話,不能交流,你躺你的我躺我的。每一代人,都會從世界上銷聲匿跡,而世界又是另外一幫人的狂歡。這幫人張牙舞爪幾十年後,世界又是下一幫人的。
  • 韓信功高蓋主,被誅,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及時隱退
    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與韓信,蕭何一同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還被後人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四位聖人。
  • 陳平在謀略上一點兒也不輸於張良,為何後世稱頌張良貶低陳平
    (張良劇照)一、陳平講術,張良講道。道德最高的人,被稱為「聖」。而在人的聰明上,卻並不做過高要求。比如曾國藩,他是很笨的。傳說有個小偷去他家偷東西,當時曾國藩正在背書,小偷只好伏在房梁上,想等曾國藩背完睡覺後,再去偷竊。誰知曾國藩反反覆覆背了好幾個時辰,天都要亮了,他還背不得。小偷很生氣,跳下來背給曾國藩聽。走的時候說了一句:「這麼一篇簡單的文章你都背不得,還讀什麼書!」這個故事也許並不是真的。
  • 張良和劉邦逃難時,是怎麼想到著名的下邑之謀的?
    帝王的概念是秦始皇時期才有,但秦始皇登基時,秦國已經建立幾百年了,是秦國歷代君主和他們的謀士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輔佐秦始皇成就秦王朝偉業的謀士很難把功勞算在一位謀士的頭上。而被張良輔佐成就大漢偉業的劉邦他的起點既不是諸侯王,不是越王也不是武王。
  • 為何張良被稱作「謀聖」?看似簡單的舉動,深含對人性的理解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能人志士,這些人很有智慧,他們可以看出目前局勢發展的如何,然後去幫助自己輔佐的人做出正確的舉措。這種人一般是一個領導團體中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歷史上很多事情的發展都會改變,結局也會改變,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就是這樣的人,可見這樣的聰慧之人的作用是十分大的,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人,他就是張良。
  • 同為開國功臣,為何張良和韓信的結局截然不同?
    張良和韓信,一個是有著「謀聖」之稱的文臣,一個是被譽為「兵仙」的將軍,他們共同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劉邦的左膀右臂。然而在天下平定之後,兩人的命運卻天壤之別:張良得以善終,韓信卻被呂后誅殺。這其中的緣由,與兩人的政治智慧有著極大的關係。
  • 年輕時的張良有多牛?散盡家財刺殺秦始皇,並能成功全身而退
    縱觀張良一生,最為耀眼的一刻不是他幫韓王復國的滿腔熱血,也不是助劉邦開創西漢的運籌帷幄,更不是最後全身而退,逍遙人間的灑脫智慧。而是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謀划過刺殺秦始皇的大事件。戰國時期,張良乃是韓國著名官二代。一表人才、學識不凡,家世顯赫、身份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