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歷史上足智多謀的人物,可謂是車載鬥量,數不勝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臥龍諸葛,「六韜千載兵家頌,三界百神道氣揚」的飛熊姜尚,但就是在這一群以智謀揚名立萬的人傑之中,卻只有一個人被冠以「謀聖」之稱,他就是漢朝的開國功勳——留候張良。
張良的智謀是是被後世公認的,甚至「張良計」已經成為了一種形容詞,劉邦出身亭長,卻可以從西楚霸王的手中奪下江山,並且開創了歷朝之首的大漢天朝,張良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筆者就結合史料,來微述智者張良的千秋偉績。
張良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極具傳奇色彩。
博浪沙一擊驚天下,少年刺始皇。
張良年少時為韓國貴族,在秦始皇縱橫天下,統一六合時,他的故國被滅,同燕太子丹等人一樣,他心中也燃燒著對嬴政的憎恨,同樣的,他也選擇去刺殺秦始皇,但是與荊軻和高漸離不同,他雖然也以失敗告終,但是並未慘死,相反還做了一件影響他後世的大事。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在失敗之後,張良並沒有讓當時愚昧的英雄主義影響,而是選擇隱姓埋名,韜光養晦。後來的歷史證明了他的這個決定是多么正確,他為自己留下了一線生機,也為後來的漢朝留下了生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張良隱姓埋名的時候,救下了項羽的叔叔項伯,與他結下私交,為他後來攪清天下埋下了伏筆。張良敢在秦朝統治最黑暗的時候以一介平民之身刺殺千古一帝,也會在失敗時以大局為重,隱姓埋名,並且沒有因此而消沉,結交貴人,從黃石公手中收穫太公兵法,他的格局,謀略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精心謀劃,用智慧為劉邦打下了天下。
張良在謀刺秦始皇失敗之,就想著如何扳回一成,但是作為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軍事家,他並不以復興韓國作為自己的目標,他要的是「大一統」,所以他將賭注放在了善於聽言納諫的劉邦身上,《資治通鑑》記載:
「良亦聚少年百餘人,屬沛公。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長用其策」。
張良在得到了兵法之後,就帶領了百餘名人才去輔佐劉邦,他並沒有看錯人,劉邦確實是一個知人善用的人,他敏銳地發現了張良身上天才的智慧,把他作為自己的軍師,攜手開啟了風光無限的建漢之途。
不得不說,張良確實是亂世中寥若星辰的軍事天才,他的每一個計策幾乎都關乎著漢朝能否存亡與否。
在於項羽爭奪鹹陽時,張良以他的嗜血殘暴為警示,建議劉邦採取懷柔的攻心之計,不以武力徵伐,而是獲取民心,在他的建議下,劉邦果然獲得了許多賢士的投誠,早一步進入了鹹陽,並且善待百姓,另後來的項羽民心難卻。
在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之上,劉邦與項羽兵力懸殊,眾人都十分的恐懼,唯有張良獻上良策,先假意服軟,讓項羽放鬆警惕,離間其與範曾的關係,又藉助與項伯的私交化解「項莊舞劍」的險境,讓樊噲來掩護劉邦尿遁,最後獻上傳國玉璽安撫項羽,表明無意爭權。
這一套就環環相扣,稍有一步不慎,就會讓劉邦和自己命喪黃泉,但是他卻能冷靜自若看透所以有人的心態,讓項羽永遠失去了殺死劉邦的機會。並且在他離開鹹陽之前,還不忘散布「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的童謠,誘使項羽回故鄉彭城,為劉邦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一座城池。何其驚才豔豔!
還有歷史上著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張良在劉邦的大軍一路遭受伏擊,軍心渙散之際,一把火燒了棧道,一則讓士兵養精蓄銳,穩定軍心,二則迷惑項羽,讓他放鬆警惕,
然而卻在暗中與天下兵馬大元帥韓信和樊噲三人暗中修建陳倉小道,「殲滅三秦,直取關中,開逐鹿之戰,定乾坤輸贏」。
功成身退,不問朝政留名青史。
張良擅於識人,懂得帝王心態,他當初可以看出項羽的剛愎自用,後來也會看出劉邦的猜疑狠毒,「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而謀臣亡」,所以他在劉邦稱帝之初就為資金謀劃好了出路。
國之初立,劉邦為了表示自己善待功臣,所以論功行賞,對於張良這個國家的肱骨之臣他更是給了最高的榮耀——封萬戶侯,賞賜沃土。但張良拒接了,他選擇了他與劉邦的初識之地,一方面是隱去鋒芒,避世修道,另一方面是暗示劉邦,看在我輔佐你登上王位的份上,顧念舊情。
在後來劉邦治理國家的時候,他很少參與,更是不結交黨羽,為數不多的政治活動就是吸取前世經驗,阻止劉邦繼續實行分封制,而是建立中央集權,開創郡縣制,鼓勵將士建功立業,追隨唯一之主,保基業長久。
還有就是在劉邦想要廢掉劉盈立如意為太子時,他將商山四皓請來輔佐劉盈,讓劉邦放棄了這個想法。其實他的這一行為並不僅僅是想和呂后搞好關係,而是真的再為大漢江山著想,以後來戚夫人的下場來看,他們母子確實沒有治理江山的才能。後來歷史印證了張良的想法果然沒有錯,在劉邦的政權穩固之後,他就開始剪除威脅他地位的功臣,蕭何,樊噲······唯獨張良,可以平安度日,壽終正寢。
張良的一生驗證了一個道理,古往今來,情深不壽,慧極必傷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智慧為他們帶來了殺身的野心,只有學會審時度勢,才能將智慧這一王牌利器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資治通鑑》惜字如金,但是對於智慧謀略之事卻從不吝嗇筆墨,因而司馬光搜集了很多「謀臣智事,君臣亂鬥」之事,並且在之後加以分析,讓讀者共通透地明白事件始末,以達到「讀史使人明智」的道理。
《資治通鑑》中有太多的權謀、智慧之事,成功者我們可以學習其中智慧,失敗者我們可以引以為戒。因此,筆者在這裡建議大家讀一讀《資治通鑑》,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但是對於沒有文言文功底的人而言,文言文讀起來還是非常吃力的。因此,筆者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鑑》。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