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殺時,張良為何不出手相救?原因令人無奈

2021-03-05 史學界的9527

韓信作為漢朝初期的著名將領,可以說漢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幫助劉邦打下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居功至偉的戰將,最終卻死在了劉邦妻子呂后和蕭何的算計當中。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開始了分封功臣,而韓信、張良和蕭何作為西漢三傑,無疑是功勞出眾。可後來,呂后用了蕭何的計謀誅殺韓信時,張良為何不出手相救呢?

首先,張良是站在劉邦這邊的,他跟隨劉邦較早,而韓信屬於後來加入的,他們二人之間沒有過多的瓜葛。要殺韓信的是劉邦夫婦,而出計謀的是蕭何,要知道韓信和蕭何的關係是最好的,這樣看來作為只是普通朋友的張良,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韓信。

其次張良阻止不了。劉邦夫婦其實對誰都不放心,一個登上皇帝寶座的人,看到哪個臣子都有篡位的嫌疑,劉邦甚至不放心自己的連襟樊噲,何況他人?張良是個聰明的人,自己本身是韓國貴族的後裔,幫助劉邦的目的是為了推翻暴秦,目的實現了,自然再也不去招惹是是非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張良本身就是劉邦的重要謀士,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如何要招惹劉邦夫婦,來引火燒身呢?

再次,韓信容易聽人教唆,有可殺的理由。當初劉邦和項羽大戰,劉邦在危難時,請求韓信出兵支援,而韓信卻趁火搶劫,要求劉邦封自己為王,雖然後來王是封了,劉邦也戰勝了項羽,可這事卻成了劉邦心中的一道坎。畢竟是韓信自己曾經做的事情不光彩,張良也難以救他。

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霸王項羽敗於其手,而「多多益善」四字也說明了韓信當兵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劉邦死了之後,誰能控制得了韓信呢?答案是手下的大臣無能為力,而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什麼大將之才,所以與其留個韓信來威脅大漢江山,還不如提前為後代處理了這心頭大患。張良作為漢朝的開國大臣,自然也不希望有人威脅到漢朝的江山,所以他不會去救韓信。

最後天下平定之後,韓信不懂得自身的危險。張良積極隱退,劉邦夫婦還要盡力挽留,這是多好的畫面。不貪戀朝中的權力,自然讓人敬佩你的高風亮節。韓信由齊王到楚王,由楚王再貶淮陰侯,居然看不出劉邦對自己的不放心。在京城裡偶爾一次遇到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可見韓信骨子裡的優越性,要知道樊噲可是劉邦手下一流戰將。歧視樊噲,你韓信的道路還能走多遠。

當曾經月下追韓信的蕭何,選擇了給呂后出謀劃策,自信地韓信這次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張良,無論是於公還是於私,都沒有必要去救韓信,畢竟這是劉邦的天下,什麼事基本上是他說了算

當年劉邦在街上胡吃海喝的時候,在泗水做亭長的時候,誰也沒想到以後能夠面南背北,稱孤道寡。做了皇帝之後,就和平常人不一樣,心靈有些扭曲,極端不相信別人。張良不制止劉邦夫婦殺韓信,也是為了自保,也是卻是阻止不了。

相關焦點

  • 劉邦靠張良韓信打天下,他要殺韓信的時候,為什麼張良不出手相救
    喜歡漢朝的朋友們都知道,漢初有三傑,有才幹的張良,識人的蕭何,有才幹的韓信。上述三人可說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曾說過,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人,所說的正是漢初三傑。而且劉邦這個人,雖有雄心壯志,但在得了天下後,卻還想要千秋萬代。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那麼謀聖張良他沒有預想到韓信之死帶來的後果嗎?天下大亂極有可能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轍,那麼張良為何對韓信的遭遇選擇冷眼旁觀?這恐怕要從韓信如何被殺說起。 陳豨謀反時,韓信為陳豨做內應,準備釋放囚徒攻打皇宮,卻被人出賣。呂后、蕭何謊稱劉邦在前線打了勝仗,邀請諸侯祝賀,把韓信誘騙到長樂宮殺害。 那麼韓信遇難,張良為何選擇袖手旁觀?筆者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連劉邦自己都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話說當初張良為什麼不阻止劉邦殺韓信呢?其實這一直都是個謎,但是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件事情甚是合理,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一、劉邦早已起了殺心公元前203年,劉、項兩家大戰於固陵,漢軍慘敗,本來先前與劉邦約好一起滅楚的韓信,卻負約不來。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許諾給韓信加封,韓信與劉邦達成協議以後立即出兵。
  • 張良足智多謀,為何韓信、蕭何遇難的時候,他卻冷眼旁觀?
    於是,問題來了:韓信、蕭何遇難的時候,為什麼張良袖手旁觀,冷眼相看,不出手相救?說到底,這三個同事多年來,加上惺惺相惜的英雄,所以怎麼張良也應該有所行動啊!公元196年,蕭何請韓信入宮與他會面,韓信因感激蕭何,遂應約而去。因此,剛進宮,就被呂后派來的人抓住,後來宮女們用竹子刀將其刺死。
  • 西漢功臣韓信被殺令人不勝唏噓,韓信究竟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
    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卻在西漢建立之後被呂后誘殺,關於韓信之死,一直以來都令人不勝唏噓。不過,站在劉邦和呂后的立場上,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韓信似乎又不得不殺。那麼,韓信到底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呢?
  • 張良與劉邦夫婦關係很鐵,為何在韓信被殺前,他沒有伸以援手呢?
    只能說,對於有著「漢初三傑」、「兵家四聖」以及「兵仙」美譽的韓信來說,追其一生功過,結局可謂悲哉! 對此,有人問,劉邦的開國功臣都被處死了嗎?張良不是一直都好好的?他為何不替韓信求個情?
  • 同樣都是「漢初三傑」,張良為何最後不幫助韓信?
    當他知道韓信被呂后處死,幾乎就和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也沒有追究呂后的任何責任。只能說,對於有著「漢初三傑」、「兵家四聖」以及「兵仙」美譽的韓信來說,追其一生功過,結局可謂悲哉!對此,有人問,劉邦的開國功臣都被處死了嗎?張良不是一直都好好的?他為何不替韓信求個情?
  • 張良、蕭何、韓信,為什麼死的是他?
    作為君王,劉邦能夠知人善任難能可貴,這也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但是千萬別忘了:「伴君如伴虎」、「功高震主」。如劉邦所言,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各有所長,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很難說他們三人之中誰的功勞最大。三人功高皆確定無疑、都足以震主;最終結局卻只有韓信招致殺身之禍。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筆者回答這個問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成也蕭何,一句話可以解釋清楚:劉邦要統一天下,需要韓信。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韓信為劉邦打下了大半個中國。當時的趙國、燕國、齊國等國家都是韓信帶兵佔領的。敗也蕭何,這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
  • 韓信、蕭何、張良:漢初三傑助劉邦奪得天下,卻得不到善終
    在建立西漢王朝的過程當中有三位人物居功至偉,韓信、蕭何、張良被稱之為漢初三傑,徵戰四方,過境安民,幫助才能平平的劉邦奪得天下,但是劉邦是一個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的人物,漢初三傑的結局都不是盡善盡美,都遭到了劉邦的打壓,為何居功至偉的三人在後期遭到了劉邦的打壓?
  • 劉邦說自己不殺韓信,不用鐵器殺韓信,為何最終還是殺了韓信
    韓信,太史公將其與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是劉邦的第一開國功臣。楚漢相爭的幾次關鍵戰役,都是韓信幫助劉邦打下來的。比方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暗度陳倉,井徑之戰等。最為經典的是,在垓下之戰中,韓信逼迫史上第一武將項羽自刎而死。
  •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換成別的帝王,可能也會殺他
    (《史記》) 韓信為劉邦打下了一大半的天下,為何劉邦卻任由呂后幹掉韓信呢? ▲韓信(影視劇形象) 就在劉邦要翻臉之際,一旁的張良、陳平提示劉邦,漢軍危難,如不答應韓信,恐怕難逃一劫,索性直接立他為王。
  • 彭城之戰,張良和韓信在哪,為何劉邦56萬大軍被項羽3萬人殺敗
    彭城之戰是劉邦一生少有的慘敗之仗,56萬聯軍居然一戰被項羽的3萬人打得丟盔棄甲、一潰千裡,劉邦不是有張良這樣運籌帷幄的謀士和韓信這樣戰無不勝的將軍,怎麼還會在彭城遭遇如此的慘敗,彭城之戰時, 張良和韓信到底在不在彭城?
  • 漢初三傑,呂后殺了韓信,為什麼不殺張良蕭何?不敢,還是不屑?
    其實也不一定真的「輔佐」太子,替劉盈出謀劃策、任勞任怨,只要在太子身後站一會兒,被劉邦看到了,就會認定「太子羽翼已成」,不敢再動「易儲」之念。這段故事,大家都熟悉。那麼問題來了,請「商山四皓」出山相助,是誰出的主意?是呂后自己想到的嗎?不是的,是張良給呂后提的建議。
  • 呂雉為什麼不殺張良?
    呂后之所以不殺張良,是因為張良還沒有被呂后殺的資格。別笑,認真的。劉邦曾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其實韓信、張良與蕭何也代表了劉邦集團三股勢力。
  • 楚漢爭霸劉邦當年立誓言 三不殺韓信,那麼韓信最後是怎麼慘死的
    劉邦建立漢朝離不開兩位貴人的幫助:武將韓信,文臣張良。然而漢朝建立不久,韓信被劉邦所殺,而張良卻得以善終。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邦對二人有如此差異呢?下面將為您揭曉。1,韓信功高震主引火燒身。韓信本來是項羽的手下,因為忍受不了項羽嗜殺而投奔劉邦,並逐步高升,成為了漢軍的統帥,楚漢戰爭中更是拼死為劉邦殺出一條血路,最終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然而韓信雖有軍事才能,但為人傲慢。
  • 韓信為何淪為犧牲品?張良四字評價,道出根源
    韓信為何淪為犧牲品?張良四字評價他,準確說出原因!說到韓信,大家一定會想到很多關於他的成語,我們如今還在引用的一些成語,有很多都與韓信有關,比如說一飯千金,十面埋伏,背水一戰,獨當一面等等。這些成語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如今,都被廣泛的引用。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有的人明明一開始並沒有什麼不同,可是後來走著走著,結局就截然相反了,雖然不排除一些時代影響,但更多的,還是事在人為。「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這一年,韓信剛剛出生沒多久,也許只有一兩歲,還處於在母親懷中吃奶的年齡。這一年,張良估計只有20多歲,雖然身為韓國貴族,但是韓國已經衰弱得厲害,張良的家族世代為韓國國相,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和父親張平都是韓國國相,父親張平在公元前250年去世,之後張良家族就不再是韓國國相了。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為何排第62位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然而讀了《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後,發現這個排名表有點不符合常理,人人都知道漢初三傑居功至偉,然而在排名表上,蕭何排第一,而兵仙韓信排第21位,神機妙算的張良居然排到了第62位。劉邦說:帶兵我不如韓信,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論謀略我比不上張良,有了這三個人,劉邦才得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