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是劉邦一生少有的慘敗之仗,56萬聯軍居然一戰被項羽的3萬人打得丟盔棄甲、一潰千裡,劉邦不是有張良這樣運籌帷幄的謀士和韓信這樣戰無不勝的將軍,怎麼還會在彭城遭遇如此的慘敗,彭城之戰時, 張良和韓信到底在不在彭城?
先說張良,張良在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就沒有跟劉邦進入漢中,只是給劉邦出了一個計謀,叫劉邦進入漢中時燒毀棧道,劉邦聽從了,然後劉邦進入漢中,張良卻跟著韓王成一起被項羽扣押了,因為項羽認為韓王成沒有功勞,同時張良幫忙劉邦,因此不讓韓王成歸國,並把帶他彭城殺害了。
張良
張良終生的理想就是復國,現在韓王成被殺,張良也心灰意冷了,趁著項羽攻打北邊齊國的機會,張良從小路逃走了,回到了劉邦那裡,這個時候劉邦剛剛還定三秦,然後東出函谷關,於是張良開始專心輔佐劉邦,一直跟隨劉邦到達彭城。
所以彭城之戰時,張良就在彭城輔佐劉邦,史記也明確記載了張良跟隨劉邦到達彭城,劉邦大敗時,張良也逃到了下邑,這裡是呂澤駐軍的地方,這個地方在彭城的西邊,離彭城有一百公裡。
《史記 留侯世家》: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至彭城,漢敗而還。
再說韓信,韓信在漢中被劉邦拜為大將軍,隨後跟隨劉邦參與還定三秦之戰,但劉邦沒有讓韓信率軍,而是劉邦自己率軍作戰,韓信作為大將軍只給劉邦提供計策,因為這個時候張良不在,陳平也沒有投靠劉邦,劉邦身邊缺少謀士,所以韓信就允當了劉邦的謀士。
劉邦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整個還定三秦沒有任何關於韓信的記載,而劉邦手下其他將領參與平定三秦的基本上都有記載,況且真實歷史上也不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這都是虛構的,韓信真正率軍作戰的記載是從彭城之戰後開始的,韓信參與了京索之戰,收集潰兵,與其他漢軍將領一起擋住了項羽的楚軍。
楚漢戰爭初期,其實韓信一直是跟隨劉邦的,關於韓信的行蹤,看看韓信的傳記就會明白,韓信的傳記中明確地記載劉邦的行動,劉邦出陳倉,還定三秦,然後出函谷關,收復魏國、河南國、韓國、殷國,然後又聯合齊國與趙國一起攻打楚國,直到打到彭城,然後漢軍戰敗,韓信又收集了潰兵與劉邦在滎陽會合,參與京索之戰,阻擋楚軍進攻。
韓信
《史記 淮陰侯列傳》: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這唯一的解釋就是韓信一直跟隨劉邦,只是充當謀士,沒有獨立領軍作戰,不然把這些劉邦的行蹤記在淮陰侯列傳中做什麼,如果無關的話,不會記載的,況且韓信收復潰兵與劉邦會合,如果不是在劉邦軍中,如何能收復潰兵?
所以彭城之戰,韓信也在彭城輔佐劉邦,當時的彭城聚集了56萬大軍,而且劉邦還有韓信和張良兩員大將,為何輕易被項羽這麼少的人擊敗呢?
劉邦與項羽
因為這一戰,項羽的戰略戰術不僅超出了韓信和張良的想像,而且非常獨特。
劉邦在彭城之戰把重兵部署在彭城的北面,因為項羽在北邊的齊地,但是項羽攻打彭城的路線卻是先南下到彭城外圍,然後不驚動劉邦軍隊,再繼續西進,到達彭城的西北邊,再衝破樊噲的防線南下,最終項羽到達彭城的西邊。
項羽走了一條不同尋常路,因為彭城的西邊是劉邦的退路,項羽一下子堵住了劉邦的退路,同時避開了劉邦防守相當嚴密的彭城北邊,這叫避其鋒芒,攻其弱點,然後項羽在彭城西邊休息了一個晚上,天剛亮就發動了對彭城的攻擊,劉邦措手不及。
彭城之戰項羽進攻方向
要知道劉邦軍隊的主力全部擺在彭城以北,56萬大軍啊,想要換防或者調到部隊到西邊來戰項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而項羽根本就不給劉邦機會,發動突然攻擊,追著劉邦的指揮機構打,打亂了劉邦的指揮部,56萬諸侯聯軍群龍無首,任由項羽軍隊屠殺,劉邦大敗而逃。
此外,項羽率領的是3萬騎兵,中原地區大規模騎兵作戰,項羽是第一個,項羽的移動速度非常快,劉邦雖然知道有一支騎兵快速襲來,但並不知道這就是項羽的主力,這是一支以樓煩騎兵為主的精銳騎兵,項羽發動了一場閃電戰,速度快也是項羽成功擊敗劉邦大軍的關鍵。
項羽騎兵
所以綜合起來,項羽擊敗劉邦主要是幾個原因:避開漢軍重兵,從薄弱環節或者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動突然襲擊,利用騎兵快速突襲打擊劉邦的指揮部,使56萬大軍陷入癱瘓,從而贏得絕對勝利,雖然項羽大勝,但是由於兵力太少,所以劉邦手下主要將領基本上沒事,死的都是士卒。
項羽的這種作戰戰略,讓張良和韓信也沒有想到,或者他們有想勸說劉邦,劉邦沒有聽從,因為當時的劉邦已經頭腦發熱,要知道彭城可是項羽的都城,連西楚國的都城都拿了下來,劉邦能不興奮,因此在都城夜夜歡呼飲酒,劉邦想著只要擊敗項羽,天下就是他的了,況且劉邦手上有56萬大軍,怕什麼?怎麼打也不會輸,正是抱著這種思想,劉邦根本聽不進去任何人的意見,也就導致最後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