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張良和韓信在哪,為何劉邦56萬大軍被項羽3萬人殺敗

2020-12-12 騰訊網

彭城之戰是劉邦一生少有的慘敗之仗,56萬聯軍居然一戰被項羽的3萬人打得丟盔棄甲、一潰千裡,劉邦不是有張良這樣運籌帷幄的謀士和韓信這樣戰無不勝的將軍,怎麼還會在彭城遭遇如此的慘敗,彭城之戰時, 張良和韓信到底在不在彭城?

先說張良,張良在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就沒有跟劉邦進入漢中,只是給劉邦出了一個計謀,叫劉邦進入漢中時燒毀棧道,劉邦聽從了,然後劉邦進入漢中,張良卻跟著韓王成一起被項羽扣押了,因為項羽認為韓王成沒有功勞,同時張良幫忙劉邦,因此不讓韓王成歸國,並把帶他彭城殺害了。

張良

張良終生的理想就是復國,現在韓王成被殺,張良也心灰意冷了,趁著項羽攻打北邊齊國的機會,張良從小路逃走了,回到了劉邦那裡,這個時候劉邦剛剛還定三秦,然後東出函谷關,於是張良開始專心輔佐劉邦,一直跟隨劉邦到達彭城。

所以彭城之戰時,張良就在彭城輔佐劉邦,史記也明確記載了張良跟隨劉邦到達彭城,劉邦大敗時,張良也逃到了下邑,這裡是呂澤駐軍的地方,這個地方在彭城的西邊,離彭城有一百公裡。

《史記 留侯世家》: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至彭城,漢敗而還。

再說韓信,韓信在漢中被劉邦拜為大將軍,隨後跟隨劉邦參與還定三秦之戰,但劉邦沒有讓韓信率軍,而是劉邦自己率軍作戰,韓信作為大將軍只給劉邦提供計策,因為這個時候張良不在,陳平也沒有投靠劉邦,劉邦身邊缺少謀士,所以韓信就允當了劉邦的謀士。

劉邦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整個還定三秦沒有任何關於韓信的記載,而劉邦手下其他將領參與平定三秦的基本上都有記載,況且真實歷史上也不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這都是虛構的,韓信真正率軍作戰的記載是從彭城之戰後開始的,韓信參與了京索之戰,收集潰兵,與其他漢軍將領一起擋住了項羽的楚軍。

楚漢戰爭初期,其實韓信一直是跟隨劉邦的,關於韓信的行蹤,看看韓信的傳記就會明白,韓信的傳記中明確地記載劉邦的行動,劉邦出陳倉,還定三秦,然後出函谷關,收復魏國、河南國、韓國、殷國,然後又聯合齊國與趙國一起攻打楚國,直到打到彭城,然後漢軍戰敗,韓信又收集了潰兵與劉邦在滎陽會合,參與京索之戰,阻擋楚軍進攻。

韓信

《史記 淮陰侯列傳》: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這唯一的解釋就是韓信一直跟隨劉邦,只是充當謀士,沒有獨立領軍作戰,不然把這些劉邦的行蹤記在淮陰侯列傳中做什麼,如果無關的話,不會記載的,況且韓信收復潰兵與劉邦會合,如果不是在劉邦軍中,如何能收復潰兵?

所以彭城之戰,韓信也在彭城輔佐劉邦,當時的彭城聚集了56萬大軍,而且劉邦還有韓信和張良兩員大將,為何輕易被項羽這麼少的人擊敗呢?

劉邦與項羽

因為這一戰,項羽的戰略戰術不僅超出了韓信和張良的想像,而且非常獨特。

劉邦在彭城之戰把重兵部署在彭城的北面,因為項羽在北邊的齊地,但是項羽攻打彭城的路線卻是先南下到彭城外圍,然後不驚動劉邦軍隊,再繼續西進,到達彭城的西北邊,再衝破樊噲的防線南下,最終項羽到達彭城的西邊。

項羽走了一條不同尋常路,因為彭城的西邊是劉邦的退路,項羽一下子堵住了劉邦的退路,同時避開了劉邦防守相當嚴密的彭城北邊,這叫避其鋒芒,攻其弱點,然後項羽在彭城西邊休息了一個晚上,天剛亮就發動了對彭城的攻擊,劉邦措手不及。

彭城之戰項羽進攻方向

要知道劉邦軍隊的主力全部擺在彭城以北,56萬大軍啊,想要換防或者調到部隊到西邊來戰項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而項羽根本就不給劉邦機會,發動突然攻擊,追著劉邦的指揮機構打,打亂了劉邦的指揮部,56萬諸侯聯軍群龍無首,任由項羽軍隊屠殺,劉邦大敗而逃。

此外,項羽率領的是3萬騎兵,中原地區大規模騎兵作戰,項羽是第一個,項羽的移動速度非常快,劉邦雖然知道有一支騎兵快速襲來,但並不知道這就是項羽的主力,這是一支以樓煩騎兵為主的精銳騎兵,項羽發動了一場閃電戰,速度快也是項羽成功擊敗劉邦大軍的關鍵。

項羽騎兵

所以綜合起來,項羽擊敗劉邦主要是幾個原因:避開漢軍重兵,從薄弱環節或者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動突然襲擊,利用騎兵快速突襲打擊劉邦的指揮部,使56萬大軍陷入癱瘓,從而贏得絕對勝利,雖然項羽大勝,但是由於兵力太少,所以劉邦手下主要將領基本上沒事,死的都是士卒。

項羽的這種作戰戰略,讓張良和韓信也沒有想到,或者他們有想勸說劉邦,劉邦沒有聽從,因為當時的劉邦已經頭腦發熱,要知道彭城可是項羽的都城,連西楚國的都城都拿了下來,劉邦能不興奮,因此在都城夜夜歡呼飲酒,劉邦想著只要擊敗項羽,天下就是他的了,況且劉邦手上有56萬大軍,怕什麼?怎麼打也不會輸,正是抱著這種思想,劉邦根本聽不進去任何人的意見,也就導致最後的失敗。

相關焦點

  • 張良和蕭何如此厲害,劉邦打不過項羽?直到韓信加入才扭轉局面?
    從整個楚漢戰爭來看,劉邦就一直被項羽追著打,劉邦與項羽正面對戰,從來沒有勝過,劉邦幾次差點被活捉,還中過項羽一箭,那麼在張良的謀略下,和蕭何的指揮下,劉邦為何打不過項羽?劉邦與項羽的第一仗——彭城之戰劉邦在謀士張良的建議下,拿下關中之地,以鹹陽為根據地,趁著項羽在齊地平叛,向楚國都城彭城進攻,劉邦一路召集了各路大軍共56萬人馬,氣勢洶洶,順利攻佔了彭城,項羽得知消息,大怒,立馬挑選3萬騎兵連夜殺回彭城,竟然把劉邦的56萬大軍打的四處逃竄,傷亡慘重達一半之多,劉邦收拾殘兵退居滎陽堅守,劉邦首戰失利。
  • 彭城之戰:3萬騎兵大敗56萬大軍,項羽創造的另一個軍事奇蹟
    巨鹿之戰在此戰中,項羽親率三萬騎兵,在半日之內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而此時的項羽得知劉邦攻佔彭城的消息之後,立馬到了三萬精銳騎兵,晝夜不停,繞過劉邦重點設防的彭城東面和北面,插到彭城之西的蕭縣。而蕭縣距彭城只有 60 裡地,項羽到達蕭縣之後進行短暫的休整,拂曉時分,立馬對彭城裡面的劉邦聯軍發動突然襲擊。
  • 釋讀中國歷史190:項羽3萬人擊敗劉邦56萬聯軍,彭城之戰堪稱經典
    項羽率3萬人擊敗劉邦56萬聯軍,彭城之戰堪稱軍事經典戰役04:52來自繽紛歷史清清講朋友們現在韓信給劉邦出主意,大張旗鼓的修復棧道,讓敵人以為他們要從這條路出巴蜀,把敵人的防守力量都吸引過來。然後大軍主力繞道西北方向的陳倉悄悄殺進到關中平原。
  • 彭城之戰:項羽只有3萬兵馬,為何能擊敗劉邦的56萬大軍?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乘項羽膠著於城陽之際,率五諸侯軍約計五十六萬人,向楚都彭城進攻。由此,就彭城之戰來說,正式爆發了。在彭城之戰中,劉邦一方集中了56萬大軍,而項羽則只有3萬兵馬。那麼,問題來了,彭城之戰中,孰勝孰負呢?一首先,彭城之戰在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發生,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
  • 彭城之戰,項羽3萬鐵騎大破劉邦56萬大軍,為何垓下就不行了?
    公元前205年4月,劉邦以項羽殺害義帝為名,正式對項羽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戰爭,而劉邦方面一共有5國的諸侯聯軍,共計56人,而項羽當時正在平定齊國的叛亂,於是將主力部隊留在了齊國,親自帶領3萬鐵騎南下,和劉邦的諸侯聯軍在彭城展開了決戰。
  • 項羽曾帶領3萬擊潰劉邦56萬人,為何垓下之戰卻打不贏60萬人呢?
    亂世出英雄這句話,大家在一些歷史戰爭故事中一定都聽說過,而項羽就是這樣亂世中的一位英雄。相信有很多《三國演義》的書迷朋友們,也有看過影視作品《三國演義》的朋友們,大家說到項羽一定就會想起巨鹿之戰。這個在項羽一生的傳奇戰爭中最初嶄露頭角的戰爭,項羽率領6萬楚軍和40萬秦軍對抗,創下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 項羽一生戰無不勝,曾以3萬人大敗劉邦56萬人,最後為何敗給劉邦?
    文:秋澄彭城之戰,項羽領3萬人,大敗劉邦56萬人,他一生除最後一戰,從無敗績,為何最後輸給了劉邦?項羽真當得上「霸王」二字,絕對的戰神,打了一輩子勝仗,更是能夠以少勝多。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項羽的傑作。巨鹿之戰,項羽以5萬人對章邯40萬人,九戰九勝;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人對劉邦56萬人,把劉邦打得落花流水,一路打下來,劉邦幾乎全軍覆沒。劉邦是經常打敗仗的。而項羽最後卻失敗了,為什麼呢?
  • 以3萬騎兵擊敗劉邦56萬大軍的項羽,為何會落得個烏江自刎下場?
    楚軍士氣大振,以3萬騎兵擊敗劉邦56萬大軍 破釜沉舟一戰後,項羽名氣大振,但是並沒有貪戀關中的富饒生活,而是「楚人一句可憐焦土」之後,帶著楚軍回到了楚國。 項羽自年少時期,就有「彼可取而代之」的宏圖偉略,成為西楚霸王僅僅是他的第一個小目標。
  • 彭城之戰:項羽3萬對劉邦56萬!雖然完勝,卻也難改敗局
    文丨深度歷史觀說到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不在少數,而彭城之戰卻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最終項羽敗給了劉邦,但是項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人物。在軍事才幹上與劉邦相比毫不遜色!彭城之戰發生的時間比較靠後,是在楚漢爭霸的後期,當時項羽所處的環境已經十分不妙。他手下最得力的首席智囊範增已經被逼走了,手下的人也是蠢蠢欲動,走的走,死的死,叛的叛。剩下的也是軍心不齊。可以說,已經可以預見將來項羽的慘敗,但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利的環境下,項羽帶領三萬人的軍隊,與劉邦56萬人槓上了,而且還完勝,把劉邦嚇得逃跑了。
  • 56萬人輸給項羽3萬人,為什麼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會慘敗?
    劉邦將關中拿到自己手裡之後,直接帶走56萬聯軍向函谷關出發,一直打到了西楚國都,這個時候還將彭城佔領。項羽在知道這一個消息之後,就從齊國調出來3萬精兵,準備去攻打劉邦,3萬人馬對應上56萬,大家第一印象應該就是以卵擊石,根本沒有取得勝利的可能。
  • 彭城之戰,韓信和張良跑哪裡去了?
    可事實證明,張良的兵法實踐水平並不高,每次打下一座城,很快就會被秦軍奪回去,一來二去韓國成了打遊擊的。直到楚懷王派劉邦率軍西進,張良再度歸入劉邦麾下,重回戰必勝的人生巔峰,一路殺入鹹陽,滅亡了秦朝。秦亡後,項羽成了最大的實權派,主導了分封,先入關中的劉邦反而被發配到了巴蜀漢中。而張良送劉邦入漢中後,便返回了韓地,想延續韓相這份祖業。
  • 垓下之戰項羽卻為何沒能上演彭城之戰的奇蹟?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鹹陽會盟天下諸侯,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殺了秦王子嬰,宣告天下:秦朝完了.然後分封天下諸侯,劉邦撈了個漢王,而齊國的田榮什麼都沒有撈到,這兩個人十分不滿,所以項羽剛剛東歸彭城,劉邦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兵佔領關中;而田榮殺了項羽分封的膠東王田市,趕走齊王田都,自封齊王。
  •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英布與劉邦從英布派出部分人馬協助項羽,而沒有本人率領全部兵馬協助項羽開始,英布已經動搖了,至少開始保存實力,作壁上觀了,所以當劉邦率領聲勢浩大的56萬人馬攻打彭城之時,英布仍然選擇了作壁上觀和保存實力,眼看著劉邦打進了彭城
  • 垓下之戰,韓信如何打敗不可一世的萬人敵項羽?
    但是,項羽之所以能夠繼續同劉邦在成皋相持10 個月之久,關鍵在於劉邦集團內部也開始暴露出一些重大而深刻的矛盾,不能迅速地集中全力一舉而殲滅項羽。如前所述,劉邦自彭城敗後,即確定了借用韓信、彭越、英布的力量同項羽作戰的方針,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韓信,因而贏得了相持階段的勝利。
  •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捷,劉邦大敗,為什麼英布卻投靠劉項羽背叛?
    也就是說,在彭城之戰之前,劉邦的實力遠遠超過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的兵力已經遍布了巴國、蜀國、漢中、中原,一路殺到了與楚國接壤的彭城一帶,兩分天下有其一,這一切只不過是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從英布派了一些人來協助項羽,而沒有我率領所有的兵馬來協助項羽開始,英布就已經動搖了,至少開始保存實力,作壁上觀了,所以當劉邦率領龐大的56萬大軍攻打彭城的時候,英布還是選擇了觀望和保存實力,眼睜睜地看著劉邦攻入了彭城。
  • 垓下之戰,劉邦與韓信是如何把西楚霸王項羽逼上絕路的!
    但是,項羽之所以能夠繼續同劉邦在成皋相持10 個月之久,關鍵在於劉邦集團內部也開始暴露出一些重大而深刻的矛盾,不能迅速地集中全力一舉而殲滅項羽。如前所述,劉邦自彭城敗後,即確定了借用韓信、彭越、英布的力量同項羽作戰的方針,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韓信,因而贏得了相持階段的勝利。
  • 淺析彭城之戰:解析劉邦屢戰屢敗,卻敗而不亡,愈戰愈強的秘密
    彭城之戰是除了巨鹿之戰外,項羽創造的另外一個著名的戰役,彭城之戰是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楚漢戰爭中最大規模的陣地戰。
  • 彭城之戰,項羽率三萬楚軍打敗劉邦56萬漢軍,到底憑的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以少勝多」地戰役,比如說牧野之戰周武王以不足10萬兵力打敗了70萬商軍。淝水之戰東晉以8萬軍擊潰了前秦95萬兵力,白溝河之戰燕王朱棣以10萬軍擊潰了明朝60萬。還有楚漢戰爭中最轟轟烈烈的彭城之戰,項羽僅率領了3萬楚國騎兵便擊潰了劉邦56萬漢軍(包括諸侯聯軍)。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四、下邑之謀,重用韓信彭越,策反英布,建立同盟; 彭城之戰時,韓信和張良都是在彭城的,但不知是張良沒有預測到項羽的進攻,還是劉邦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預測到項羽敢帶著三萬鐵騎攻打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最終三萬楚國屠殺了56萬諸侯聯軍,劉邦狼狽逃竄上千公裡才一直逃到滎陽才站穩腳跟。
  • 劉邦在彭城戰敗後,項羽為何不趁勝追擊?
    不是項羽沒有追擊,而是追擊了,但是小混混劉邦命大,趁亂逃跑了。彭城之戰幾乎就是劉邦一生的噩夢,當時劉邦基本就是傾巢而出,將近五十六萬的軍隊最後被項羽打的是落花流水,那麼彭城之戰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事情,劉邦五十六萬的軍隊竟然被項羽三萬左右的軍隊擊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