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一生戰無不勝,曾以3萬人大敗劉邦56萬人,最後為何敗給劉邦?

2020-12-12 秋澄小築

文:秋澄

彭城之戰,項羽領3萬人,大敗劉邦56萬人,他一生除最後一戰,從無敗績,為何最後輸給了劉邦?

項羽真當得上「霸王」二字,絕對的戰神,打了一輩子勝仗,更是能夠以少勝多。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項羽的傑作。

巨鹿之戰,項羽以5萬人對章邯40萬人,九戰九勝;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人對劉邦56萬人,把劉邦打得落花流水,一路打下來,劉邦幾乎全軍覆沒。

劉邦是經常打敗仗的。而項羽最後卻失敗了,為什麼呢?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有一次在雒陽南宮的酒宴上,問他的列侯諸將:「我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呢?都不要隱瞞,實話實說!」

高起和王陵蠻實在的,說道: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意思是說,跟著你幹,有戰功就能得賞;跟著項羽幹,啥也沒有!所以都願意跟你幹!

劉邦聽了,說道: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這是《史記》裡記載的。

劉邦非常有自知之明:我雖然不行,但我會用人!我有張良、蕭何、韓信,能人盡其用。所以我能得天下!

項羽呢?他自己非常厲害,但他只有一個範增還不能好好用,所以他才會失敗!

劉邦會識人、會用人!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吧!

項羽真英雄,很少有人能入得了他的眼,於是少人擁戴,所以最後落得個自刎烏江的結局!

所以說,真正的領導,最需具備的是識人、用人的能力,專業能力可以有所欠缺!

相關焦點

  • 彭城之戰,張良和韓信在哪,為何劉邦56萬大軍被項羽3萬人殺敗
    彭城之戰是劉邦一生少有的慘敗之仗,56萬聯軍居然一戰被項羽的3萬人打得丟盔棄甲、一潰千裡,劉邦不是有張良這樣運籌帷幄的謀士和韓信這樣戰無不勝的將軍,怎麼還會在彭城遭遇如此的慘敗,彭城之戰時, 張良和韓信到底在不在彭城?
  • 56萬人輸給項羽3萬人,為什麼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會慘敗?
    劉邦將關中拿到自己手裡之後,直接帶走56萬聯軍向函谷關出發,一直打到了西楚國都,這個時候還將彭城佔領。項羽在知道這一個消息之後,就從齊國調出來3萬精兵,準備去攻打劉邦,3萬人馬對應上56萬,大家第一印象應該就是以卵擊石,根本沒有取得勝利的可能。
  • 項羽曾帶領3萬擊潰劉邦56萬人,為何垓下之戰卻打不贏60萬人呢?
    亂世出英雄這句話,大家在一些歷史戰爭故事中一定都聽說過,而項羽就是這樣亂世中的一位英雄。相信有很多《三國演義》的書迷朋友們,也有看過影視作品《三國演義》的朋友們,大家說到項羽一定就會想起巨鹿之戰。這個在項羽一生的傳奇戰爭中最初嶄露頭角的戰爭,項羽率領6萬楚軍和40萬秦軍對抗,創下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敗給無賴劉邦?
    那麼,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一個混跡於底層的劉邦為何能跨過楚國貴族,力能舉鼎的西楚霸王項羽呢?出身並不決定結局我曾不止一次地提到過出身對一個人的影響。一個人的出身確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窮極一生的努力也許人家一出身就已經擁有了。
  • 劉邦領軍56萬來攻,被3萬人打得片甲不留,項羽是怎麼做到的?
    漢二年四月,項羽主力仍被田橫拖在齊地,楚都彭城空虛。劉邦抓住機會,率軍56萬直取彭城。劉邦兵分三路,曹參、周勃、樊噲、灌嬰及趙軍等部為北路,薛歐、王吸、王陵、為南路,劉邦親率主力為中路,由洛陽經雍丘、睢陽出彭城。蕭何留守後方,負責籌集軍資、糧草自渭水、黃河順流而下,以補給前方。劉邦三路大軍皆進展順利,不久就在肖、碭地區會師,殺至彭城。
  • 項羽一生英雄蓋世,楚漢戰爭為何敗給劉邦?毛主席給指出了原因
    秦朝軍隊如此以來讓我不經的在想項羽的一生英雄蓋世,楚漢戰爭為什麼會敗給劉邦呢?對於項羽的失敗,很多人都對他做出了評價和總結,楚漢戰爭項羽之所以敗給劉邦,原因有這麼幾點:第一、目光短淺沒有志向項羽和劉邦聯手推翻暴秦統治後,項羽仗著自己強大的實力,自封為王君領天下,還以王者的身份分封其他諸侯為王,將已經統一的天下再次分割開來,這無疑於是倒行逆施。推翻暴秦統治以後他自己沒能心存天下,而是帶著江東子弟回到他的家鄉彭城偏安一隅。
  • 釋讀中國歷史190:項羽3萬人擊敗劉邦56萬聯軍,彭城之戰堪稱經典
    項羽率3萬人擊敗劉邦56萬聯軍,彭城之戰堪稱軍事經典戰役04:52來自繽紛歷史清清講朋友們項羽居然信了,他重新立了一位韓王,讓張良幫著他抵抗劉邦,自己率領西楚的部隊北上,全力應付齊王田榮。但由於他只知道武力解決問題,沒想到反而越打敵人越多,一下子難以抽身了。劉邦既然跟項羽撕破臉了,那就要幹到底。不但韓王沒能擋住劉邦,連張良也跑回到劉邦的身邊了。
  • 張良和蕭何如此厲害,劉邦打不過項羽?直到韓信加入才扭轉局面?
    從整個楚漢戰爭來看,劉邦就一直被項羽追著打,劉邦與項羽正面對戰,從來沒有勝過,劉邦幾次差點被活捉,還中過項羽一箭,那麼在張良的謀略下,和蕭何的指揮下,劉邦為何打不過項羽?劉邦與項羽的第一仗——彭城之戰劉邦在謀士張良的建議下,拿下關中之地,以鹹陽為根據地,趁著項羽在齊地平叛,向楚國都城彭城進攻,劉邦一路召集了各路大軍共56萬人馬,氣勢洶洶,順利攻佔了彭城,項羽得知消息,大怒,立馬挑選3萬騎兵連夜殺回彭城,竟然把劉邦的56萬大軍打的四處逃竄,傷亡慘重達一半之多,劉邦收拾殘兵退居滎陽堅守,劉邦首戰失利。
  • 彭城之戰:項羽只有3萬兵馬,為何能擊敗劉邦的56萬大軍?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乘項羽膠著於城陽之際,率五諸侯軍約計五十六萬人,向楚都彭城進攻。由此,就彭城之戰來說,正式爆發了。在彭城之戰中,劉邦一方集中了56萬大軍,而項羽則只有3萬兵馬。那麼,問題來了,彭城之戰中,孰勝孰負呢?一首先,彭城之戰在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發生,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
  • 彭城之戰:項羽3萬對劉邦56萬!雖然完勝,卻也難改敗局
    雖然最終項羽敗給了劉邦,但是項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人物。在軍事才幹上與劉邦相比毫不遜色!彭城之戰發生的時間比較靠後,是在楚漢爭霸的後期,當時項羽所處的環境已經十分不妙。他手下最得力的首席智囊範增已經被逼走了,手下的人也是蠢蠢欲動,走的走,死的死,叛的叛。剩下的也是軍心不齊。
  • 西楚霸王項羽,實力碾壓劉邦,為何最終一敗塗地?
    隨著不斷的發展,項羽的軍隊人數越來越多。25歲那一年,項羽官拜上將軍,帶領2萬士卒在巨鹿與四十萬秦軍大戰九次,打敗了秦國三員大將,大破秦軍,威震天下。剛剛25歲的時候,項羽就成為了上將軍。在秦朝時期,上將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手握朝廷兵權。官拜上將軍的項羽在數月之後,,帶領2萬士卒在巨鹿與四十萬秦軍大戰九次。
  • 攻破項羽老巢,劉邦:「來呀,快活啊!」被教做人:「背水」別狂
    最終,劉邦率領56萬人馬勢如破竹,項羽的首都彭城不幸「淪陷」。劉邦自己也想不到勝利來得如此容易,想當然認為項羽無力回天,天下大事已定。劉邦把彭城內項羽的所有「家當」據為己有,每天酒池肉林、左擁右抱、歌舞昇平,過起了神仙般的日子。如此,也為劉邦後續的「背水」而戰埋下禍根。
  •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跳出常規思考
    訂閱「北大縱橫」,與千位諮詢師零距離==============================鴻門宴時,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記載: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田儋戰死之後,田榮成為齊地反秦武裝的首領。田榮對項梁請其出兵救趙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殺田假為先決條件,並在其先決條件得不到滿足時拒絕出兵,明顯不對,說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視。 但是,項羽因為田榮當年不與項梁合作,又不參加巨鹿之戰和聯軍入關,拒絕承認田榮反秦有功,拒絕封田榮為王,明顯有悖於「計功封王」的原則。因此,田榮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
  • 以3萬騎兵擊敗劉邦56萬大軍的項羽,為何會落得個烏江自刎下場?
    項羽的確是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是為人太過暴虐,寧願坑殺秦朝數萬騎兵,也不願意降服他們。項羽的暴虐終究使他失了民心。 楚漢爭天下時,項羽大敗,背腹受敵。楚軍也士氣大落,根本不可能戰勝民心所向的漢軍。走投無路下,項羽率領部下逃到烏江,面對奔流不息的烏江,項羽感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自刎於此。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英布與劉邦從英布派出部分人馬協助項羽,而沒有本人率領全部兵馬協助項羽開始,英布已經動搖了,至少開始保存實力,作壁上觀了,所以當劉邦率領聲勢浩大的56萬人馬攻打彭城之時,英布仍然選擇了作壁上觀和保存實力,眼看著劉邦打進了彭城
  • 劉邦在彭城戰敗後,項羽為何不趁勝追擊?
    不是項羽沒有追擊,而是追擊了,但是小混混劉邦命大,趁亂逃跑了。彭城之戰幾乎就是劉邦一生的噩夢,當時劉邦基本就是傾巢而出,將近五十六萬的軍隊最後被項羽打的是落花流水,那麼彭城之戰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事情,劉邦五十六萬的軍隊竟然被項羽三萬左右的軍隊擊潰了。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仿佛劉邦基本不做什麼。01 好字定天下垓下大戰之時,諸侯大兵四面合圍,項羽絲毫不懼,雖然當時他當時的兵力是 10 萬,但這對於善戰的項羽來說足夠了,劉邦也就五六十萬人。想當年在彭城,項羽三萬人就打得劉邦五十六萬人落花流水。項羽一馬當先,指揮若定。劉邦呢?
  • 項羽驍勇無敵百戰百勝,為何會敗給劉邦?韓信只用八個字道出原因
    項羽說他起兵八年,親身經歷七十餘場戰鬥,不曾敗北,這大抵是不錯的。項羽這麼猛,驍勇善戰,英雄好漢,天下無敵,百戰百勝,為何最後卻被困垓下,敗給劉邦呢?果真像項羽說的那樣,是天要亡他嗎?並不是的。早在韓信背楚投漢時,就已經預料了項羽必敗的結局,韓信用八個字總結了項羽必敗的緣由,這八個字折射出的邏輯,正是現代人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
  • 劉邦經常罵人,項羽一向仁而愛人,為何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
    秦漢之交,天下風雲激蕩,英雄輩出,其中劉邦與項羽最具領導能力,分別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隨。但對比劉邦與項羽的待人風格,卻又有違和之處:劉邦經常任性罵人,項羽待人一向恭敬慈愛,但最終結果卻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甚至韓信、陳平、英布等屬於反叛項羽投奔劉邦,是這些高人「賤骨頭」,還是另有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