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跳出常規思考

2021-02-13 北大縱橫

訂閱「北大縱橫」,與千位諮詢師零距離

==============================

鴻門宴時,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記載: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司馬遷的交代讓我們明白了劉、項兩大集團當時的力量懸殊,而且項羽勇武過人,所向披靡。那麼歷經四年的楚漢戰爭,佔盡優勢的霸王項羽為什麼會敗給漢王劉邦呢?

我們從七個方面為你揭開項羽失敗的原因!

1、誤封天下,沒有論功行賞

誤封和失封給項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項羽在分封問題上出現了那麼多失誤呢?

關於失封的原因。

第一,對田榮。

田儋、田榮是齊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戰死之後,田榮成為齊地反秦武裝的首領。田榮對項梁請其出兵救趙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殺田假為先決條件,並在其先決條件得不到滿足時拒絕出兵,明顯不對,說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視。

但是,項羽因為田榮當年不與項梁合作,又不參加巨鹿之戰和聯軍入關,拒絕承認田榮反秦有功,拒絕封田榮為王,明顯有悖於「計功封王」的原則。因此,田榮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

田榮叛楚給項羽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1.他資助了陳餘叛楚;

2.他煽動了彭越叛楚;

3.他誤導了項羽,讓項羽再次忽略還定三秦的劉邦,讓劉邦成為日後項羽的大麻煩。田榮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第二,對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盜出身,此人雖然在政治上極為糊塗,卻極有軍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與劉邦共同攻擊過秦軍。《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與彭越在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相遇。

彭越是昌邑人,當時他剛剛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與劉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軍。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來。此後,劉邦帶兵西進,彭越佔據巨野,聚眾萬餘。這是今存正史中有關彭越參加反秦的唯一記載。

項羽沒有和彭越共過事,對彭越的重視明顯不足。項羽沒有分封彭越基於兩點:一是彭越沒有大軍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諸侯王。

後來,對項羽未分封的不滿與劉邦的拉攏,使彭越成為劉邦的屬下,並且成為楚漢戰爭期間最著名的遊擊司令,成為困擾項羽的軍糧供應問題的最大障礙。這是項羽始料不及的。

項羽「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則並無錯,依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分封也是大勢所趨。忽略了彭越這位著名的遊擊將軍不能全怪項羽謀劃不周,只能說是項羽運氣不好。剛好這位不符合分封標準的人是如此優秀的一位遊擊戰專家。

第三,對陳餘。

陳餘早年是一位名士。陳涉一起義陳餘和張耳就面見陳涉,勸其立六國之後以培植反秦力量。後來,又隨武臣一塊來到趙地,使趙地發展成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戰中,他是駐守巨鹿城外的盟軍的主要力量之一。項羽消滅王離軍團之後,他與諸侯軍共同參加了對章邯的作戰,還親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弊,成為章邯最終決定降楚的原因之一。只是因為他後來與張耳反目,憤然出走,才沒有跟隨項羽入關。但是,陳餘在反秦中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項羽僅僅因為陳餘沒有跟隨自己入關而忽略了陳餘在反秦中的功勞,是不應該的,也是不明智的。

項羽的失封導致田榮、彭越、陳餘聯手叛楚,客觀上幫了劉邦。

2、最重自尊,不容逆耳

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之後,自封為「西楚霸王」。然後項羽一連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嬰給殺了;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鹹陽宮燒了;三是將秦鹹陽宮的珍寶、美女全部帶走了。

據史書記載,鹹陽宮這一把火整整燒了三個多月,整個宮殿全部燒成了灰燼,然後項羽準備東歸了。項羽自己西楚國的國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的徐州;燒了秦王的鹹陽宮後,他要從陝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當項羽要走的時候,有一個人來見他。這個人史籍上沒有留下名字,史書記載只有兩個字,叫「說者」,就是遊說他的人。這個人給項羽提了一個建議,說關中這個地方太可貴了,你不應該東歸到彭城去,而應當在關中建都。陝西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此地是一個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個重要的關口,東邊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關,南邊是靠近湖北的武關,西邊是大散關,北邊是蕭關,四個關口環繞,其他地方都進不來。所以自古以來陝西有一個別名叫「四塞」之地。

這個地方可以建都。你在這兒建都,要稱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項羽一聽,有道理;但再一看,整個鹹陽的宮殿已經叫他燒光了,他又覺得沒法待了,就把這個「說者」給打發走了。這個「說者」一出來,感覺很遺憾,脫口而出說了一句話:人們都說「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這個樣子。「說者」就是說說他自己心中的一點感慨,但是馬上有人打個了小報告,告訴了項羽。項羽一聽,這還了得,罵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這個「說者」抓起來,烹了。「烹」是一種很殘酷的刑罰:架一口大鍋,把水燒開,把人扔在裡面活活地煮死。

這件事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這個「說者」的建議對不對?很顯然,「說者」的建議是非常高明的一個見解,建都關中,易守難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則東西南北都是平原,無險可守。但是,項羽沒有聽進去。

第二,既然史籍沒有記載這個「說者」的姓名,應當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條意見,你採納也罷,不採納也罷,哈哈一笑就完了,這才是一種豁達的處事態度;即使罵個「沐猴而冠」,也不必計較。但是,項羽就很計較。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項羽這個人非常自尊,你稍微傷了他的自尊,他絕不會放過你。這個「說者」提了這麼一個好的建議,說了一個「沐猴而冠」,就落了這麼樣的一個下場,原因就在於他犯了項羽的大忌。項羽這個人容不得別人對他說個「不」字,別人說一個「不」,他一定很難接受。這樣一來,誰敢給項羽提意見啊?

3、剛愎自用,失察失人

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業,也可以損傷他的事業。項羽的性格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過於自信,剛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個優點。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什麼事情也完不成,因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克服在實現人生目標過程中的所有困難和障礙,所以,沒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過了頭,那就壞了,自信過了頭就成了謬誤,就是剛愎自用。

項羽剛愎自用,引起了一系列失誤,就是失察,失人,失態,失信等。

失察:韓信的寒心

項羽不是個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是一個軍隊的主帥,換句話說,他是西楚國的一把手。處於這樣顯赫的地位,又懷抱著稱霸天下的雄心,他有一個重大的任務,就是要善於考察和決定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韓信。韓信開始是跟著項梁的,項梁死後歸了項羽,他在項羽手下幹過,提過不少建議。他對自己在項羽手下那段生活很傷心。韓信攻佔了齊國以後,項羽派人去遊說他,勸他叛漢,要麼歸楚,要麼中立。

韓信當時很傷心地說了這麼幾句話:「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我韓信在項羽的手下幹事,官位最高的不超過郎中,職位只是執戟;言不為項王所聽,計不為項王所用。我的價值得不到體現。所以,韓信跳槽、轉會了。韓信是一位軍事天才。楚漢戰爭所有的軍事將領,能稱得上一流軍事天才的只有兩個人,就是韓信和項羽。劉邦充其量只是個二流。

韓信向項羽提過什麼建議我們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據我們對韓信的基本判斷,韓信給項羽的建議不會是毫無價值的。項羽聽不進去,為什麼?項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一個侍從,向他提建議,他能放到眼裡嗎?項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軍事天才,而且是決定他自己命運的軍事天才。這就是剛愎自用給項羽帶來的第一個致命傷:失察。

失人:範增的冷遇

如果我們熟悉楚漢戰爭的歷史的話,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劉邦手下謀士特別多,大家可以掰著指頭算算,張良,陳平,蕭何,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酈食其之類就不說了。還有那些草根、草民。反過來看項羽,項羽手下謀士有誰?大家只知道一個,「年七十,好奇計」的範增。

所以可以說,劉邦手下人才濟濟,項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說武將,單看文臣謀士,項羽手下基本無人。這個現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項羽手下沒有謀士,只有一個範增?這和項羽的剛愎自用太有關係了。

拿我們今天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項羽這個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觀性太強了。他不需要謀士,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們前面講過鴻門宴,決定第二天消滅劉邦的是誰?項羽。決定撤銷第二天軍事行動的是誰?項羽。他和誰商量過?沒有。他召集過會議嗎?沒有。他和他最信任的範增商量過嗎?還是沒有。所以項羽不要謀士。

以後我們講講陳平利用一桌飯菜離間項羽和範增的關係,其計謀水平非常普通。我們接著講這個故事:

過了不久,範增建議急攻滎陽。當時,項羽選準了劉邦的軟肋——糧道(甬道),集中兵力,斷了劉邦軍隊的糧道。劉邦被困在滎陽城中,斷了軍糧,陷入困境(楚急攻,絕漢甬道,圍漢王於滎陽城久之,漢王患之),只好提議:「請割滎陽以西以和」。滎陽以西是劉邦已經攻佔的土地,而且,佔了滎陽以西,就可進一步奪取關中。劉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絕對不會開出這樣的條件。

項羽因為懷疑範增,竟然不聽範增的建議。範增勃然大怒,請求告老還鄉。項羽竟然也答應了,於是範增離開了項羽。

項羽如此輕信,使他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謀士範增。範增臨走時說:大王好自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

項羽的剛愎自用,使他失去了範增,還失去了一大批可以為他出謀劃策的人。這就是他剛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惡果:失人。

失態:項羽的大怒

失態就更明顯了。如果我們翻翻《史記》,有關項羽的記載中用得最多的兩個詞是什麼呢?「怒」,「大怒」。項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細翻檢了《史記》,就找不到項羽的笑。找來找去,整個《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麼時候笑的呢?烏江自刎。烏江亭長划著船叫他過江,說你將來還可以東山再起啊,這個時候他仰天大笑,一笑之後,就自殺了。換句話說,在項羽的一生中間,隨處可見的就是項羽大怒,項王怒,項王大怒。我們不妨作個簡單列舉:

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

項王怒,欲殺之。

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

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於項羽的自尊受到了傷害。項羽是個極其自尊的人,一旦傷了他的自尊,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們日常生活中間那些最愛生氣的人,氣性大,愛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剛愎自用之人。別人做得不順心,別人說得不順心,馬上就發火。

4、項羽的天賦與不幸

項羽是要打天下的,他是要用人的,為什麼卻如此剛愎自用呢?他為什麼不能夠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過了頭?

原因大概有三點:

第一,能徵慣戰。項羽自己確實能幹,他的才幹我們概括成四個字:能徵慣戰。他自己說過:「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軍事家。一個沒有才幹的人,絕對不會剛愎自用;所有剛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項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項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趕上了。二十四歲起兵反秦,項梁是主帥,他就是副統帥;二十七歲,就做諸侯的總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國家大政。二十七歲當國家主席,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給他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他這一生,什麼好事都趕上了,什麼機會他都沒有失去,太順利了。我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閱歷跟經歷的豐富是不可或缺的,項羽的人生中磨鍊太少了,他太順了。一個人的人生,特別是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順,就會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內外失聰。項羽這個人是內無自知之明,外無逆耳之言。他個人太順利了,又不善於自省,於是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即使是做了錯事,也不認為是自己錯了。這叫內無自知之明。你看看,對一個說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說者」,稍微有一點逆耳之言,他就一個字:烹!這樣為人處事,誰敢給他進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聽啊。我們普通的人也都是這樣,聽到不順耳的話總是心裡不舒服,聽到吹吹拍拍的話總是飄飄然。

所以這三個原因:能徵慣戰、少年得志、內外失聰,導致了他的過度自信。

5、英布為什麼會叛楚

黥布,姓英,所以又稱英布。黥,是一種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英布曾因觸犯秦法在臉上刺字,所以又稱黥布。

九江王黥布是項羽手下第一驍將,能徵慣戰。他和項羽關係一向配合默契,項羽的功過之中都有黥布的份兒。率先渡河打響巨鹿之戰的是他,率先打入函谷關的是他,坑秦降卒二十萬的也是他。因此,黥布與項羽十分相似。

項羽在漢元年(前206)冬十二月入關,正月就封黥布為九江王,轄境為秦朝的九江郡,大體相當於今天安徽長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區;都城是六,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東北。黥布所封的九江郡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正好處在項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面。

但是,黥布在彭城大戰之後竟然被劉邦策反了!和項羽關係如此親密的黥布為什麼能被劉邦策反呢?

漢二年,齊王田榮叛楚,項羽平齊,向九江王黥布徵兵,黥布以有病為由沒有聽從項羽的調遣,只派了手下的將軍統兵四千人參戰。

彭城大戰時,黥布又稱病沒有幫助項羽。

項羽因此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責備黥布。黥布看見項羽責備他,內心恐慌,不敢去見項羽,致使兩人的矛盾愈來愈深。

人與人之間是很容易產生誤解的。而且,一旦誤解產生,又非常難以消除。

劉邦的使者就是利用了項羽和黥布之間的誤解,誇大項羽和黥布之間的矛盾,鼓吹劉邦最終一定能夠戰勝項羽,導致黥布動搖而叛楚。

黥布的叛楚,使項羽失去了一員猛將;也使彭城失去了南面屏障,陷入孤立。

其實,項羽在軍事上一直非常倚重黥布。如果項羽表現得寬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難,黥布未必會叛楚。

項羽軍事上的被動,政治上的幼稚,歸根結底是他個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導致了他政治和軍事上的失誤。

6、項羽為什麼不殺項伯

項伯是項羽的堂叔,鴻門宴時擔任項羽的左尹。左尹是楚國官名,「尹」在楚國官制中是丞相,「左尹」就是左丞相。這個職位是一個相當高的職位,是副總理級的國家領導人了。

此人屢屢幫助劉邦,當在必誅之列。可是,項羽卻始終沒有誅除這個項氏敗類。

第一件事,鴻門宴前夜,項伯私訪張良,洩露了重大軍事機密,項羽竟然不予追查。

第二件事,鴻門宴上,項伯以劍護衛劉邦,使範增、項莊刺殺劉邦的計劃未能實現。這兩件事前後關聯,都有項羽政治幼稚的因素在內,而且分量很重;但是,顧念項伯是自己的堂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換成他人,誰敢在大戰前夜私見敵軍?如果真有人為了私交夜入敵營、夜見敵將,誰能保證他不會受到項羽的嚴厲處罰?項伯之所以敢於在大戰前夜私見張良,就是因為他知道項羽重情念舊,對他這個官居高位的堂叔不會給予什麼嚴厲的懲罰。

我們可以拿項伯和範增作一個對比。範增是項羽手下唯一的謀士,項羽尊稱他為「亞父」。從年齡上看,鴻門宴時項羽二十七歲,範增已經七十多歲。但是,滎陽會戰中陳平一施反間計,項羽馬上疏遠範增,並逐步奪了他的權。範增其實並未通敵,真正通敵的是項羽的堂叔項伯。可是,通敵的項伯並未因私見張良受到任何懲罰,沒有通敵的範增卻被項羽懷疑猜忌,憤而出走。

如果範增是項羽的堂叔,項羽會這樣做嗎?為什麼陳平頻頻使用反間計,卻沒有一個反間計針對項氏宗族呢?

有人說:在鴻門宴上刺殺劉邦顯得項羽沒有度量,沒有胸懷。項伯的話顯出了項羽的度量。這純粹是胡扯!

項羽與劉邦在秦亡之後是爭奪天下的對手,劉、項兩大集團的利害關係嚴重衝突。誰殺誰,怎麼殺,都是枝節,關鍵是殺。

劉邦利用「鴻溝議和」,從項羽手中騙回來了老爸和老婆,馬上就翻臉,一路追殺項羽,必欲置項羽於死地而後快。這算什麼?這講信用嗎?這不明明是騙人嗎?要打就光明磊落地打,何必要以議和的名義將老爸和老婆騙回來再打?人們從不指責劉邦毀約殺人,又憑什麼苛責項羽鴻門宴殺戮劉邦是沒有度量呢?

第三件事,代劉邦求封漢中,這件事情性質就更加嚴重了。

劉邦最初被項羽封到巴蜀,後來劉邦和張良行賄項伯,項伯為劉邦說情,加封劉邦漢中之地。

關中之地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都是劉邦的根據地。劉邦得封漢中之地的好處是:第一,領土擴張。領土的擴張就意味著人員的增多,資源的增多。第二,便於出兵關中。關中自商鞅變法以來,非常富庶;又一直實行兵農合一的政策。因此,劉邦一有失利,蕭何就從關中為他調集兵員、糧餉。特別是劉邦彭城大敗,元氣大傷,全靠蕭何從關中補充兵員、糧餉,使劉邦迅速恢復元氣,才有了與項羽繼續周旋的資本。

滎陽之戰是長達兩年多的消耗戰,劉邦沒有關中之地的後勤支援是不可想像的。

項羽除了敗在戰略的失誤之外,還敗在後勤補給線沒有保障。劉邦就不同了,他奪取的關中成了他的黃金補給線,絲毫不用擔心項羽會切斷他的後勤補給線。

第四件事,代劉邦救父救妻。

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陣,項羽打算處死劉邦之父太公及其妻呂后,項伯勸項羽不要這樣做。項伯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這裡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天下事未可知。所謂天下事就是劉、項兩家之事;所謂未可知就是劉、項兩家到底誰可以得到天下還很難講。

想一想項伯所做的那麼多事情,再想一想這句話,就知道這句話含有很深的含義。這說明項伯已經在考慮一件事了:「後項羽時代怎麼辦」(也就是假如項羽敗給劉邦了,我項伯怎麼辦)。匪夷所思的是,項羽聽了項伯的話,竟然就放了太公、呂后。實際上,項伯是幫助劉邦救了其父、其妻兩條命。

7、用人不察,只圖報恩

曹咎和司馬欣是對項梁有大恩的人,他們曾經救過項梁的命,項梁因此躲過了一場血光之災。所以,項梁對曹咎、司馬欣一直非常感恩,項羽對曹咎、司馬欣也非常信任。

漢三年六月,項羽二奪成皋,劉邦狼狽逃竄。但劉邦奪了韓信手下的軍隊,重新振作起來,派兩萬士兵增援彭越,在項羽的軟肋——後勤補給線上大搞突襲戰。

漢三年八月,彭越完全切斷了項羽的後勤補給線,項羽不得不再次回援以打通補給線。

臨行之前,項羽把成皋戰區的指揮權交給了曹咎、司馬欣。曹咎當時是楚國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大司馬。項羽行前再三交代,我十五天必定掃平彭越,你們要在這十五天裡只守不戰,保住成皋。但項羽揮師東進不到五六天,曹咎就受不了羞辱,震怒之下出兵作戰,被劉邦打得大敗,使項羽又一次丟失了成皋。

項羽重用曹咎、司馬欣是一重大失策。

曹咎、司馬欣不是帥才,根本沒能力守住成皋。項羽出於對曹咎、司馬欣的舊情重用他們兩個人,導致辛辛苦苦才奪過來的成皋第二次失守,使自己在局部戰場上也沒有獲得應有的勝利,不能不說這是項羽自己打敗自己的重大失誤。

重用親信是人類無法克服的一種天性。因為,親信為人熟悉,熟悉帶來信任。但是,為了所謂的信任而重用無能的親信,特別是在關乎事業成敗、個人生死的重大問題上重用無能的親信,那可就是愚蠢至極!

對待親信可以給錢,不可給權——這就是項羽重用曹咎、司馬欣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轉自網際網路)

今日推薦

王璞微信號【wangpu1968】:跟隨智者腳步,聆聽管理思維。北大縱橫創始人王璞先生傾力打造,管理諮詢行業第一專家品牌。零距離,無縫隙,一對一與您分享與溝通。

中國EMBA俱樂部微信號【embaclub】:我不是心靈雞湯,我是管理加油站;我不廣交朋友,我僅凝聚管理者。MBA是一種學習理念,EMBACLUB是一個事業圈子。

===============================

點擊右上角圖標「…」,可

1.發送給朋友

2.分享到朋友圈

3.查看公眾(官方)帳號:關注往期內容

相關焦點

  •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敗給無賴劉邦?
    韓信很認真地說,陛下不善於帶兵,但是善於統領將領啊,這就是我為什麼在你手下打工的原因。韓信說這話並沒有太多阿諛奉承的意思,他說的是實話。劉邦雖然沒什麼文化,也不太會帶兵打仗,但他會拉攏有能力的人。而項羽則截然相反,項羽不僅對人才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對有功的將領,獎賞起來也是摳摳索索。有個很有趣的案例,手下人有了戰功,按照規則是要加官晉爵的,但是項羽每次都很猶豫,將一顆印章捏在手上思考良久,磨來磨去,由於他力氣也大,最終將印章由方的磨成圓的了,還是沒下定決心要不要給人家賞賜。一個人離職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兩個:幹的不開心,工資不高。
  • 項羽一生英雄蓋世,楚漢戰爭為何敗給劉邦?毛主席給指出了原因
    可能有人會說,推翻暴秦統治劉邦也在其中,這也的確如此,準確的說推翻暴秦統治,是劉邦和項羽聯合的功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論誰的功勞最大,那肯定是項羽。雖然說劉邦率先攻入鹹陽,但是因為有項羽牽制住秦軍的主力,才使得劉邦進攻鹹陽如此順利。
  • 毛主席評價楚漢爭霸:項羽敗給劉邦,是犯了這三個致命的錯誤
    劉邦走了之後,範增就說你們這一家人,早晚都是會成為劉邦的階下囚的。果然,這件事之後,項羽想要抓劉邦就已經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    項羽放棄關中,把都城定在彭城  毛主席認為項羽之所以會失敗,他把都城選錯了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們都知道項羽是楚人,他在滅秦之後,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
  • 項羽驍勇無敵百戰百勝,為何會敗給劉邦?韓信只用八個字道出原因
    項羽說他起兵八年,親身經歷七十餘場戰鬥,不曾敗北,這大抵是不錯的。項羽這麼猛,驍勇善戰,英雄好漢,天下無敵,百戰百勝,為何最後卻被困垓下,敗給劉邦呢?果真像項羽說的那樣,是天要亡他嗎?並不是的。早在韓信背楚投漢時,就已經預料了項羽必敗的結局,韓信用八個字總結了項羽必敗的緣由,這八個字折射出的邏輯,正是現代人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
  •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性格決定命運
    最後結果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項羽兵敗烏江自刎,劉邦稱帝建立漢朝。今天我們不來講述楚漢戰爭的詳細過程,而只是來說說,佔有絕對優勢的項羽,為什麼最後會輸給劉邦呢?之後,劉邦召集當地的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當地民心的支持。不久之後,項羽也率軍達到鹹陽。此時,項羽有四十萬精兵,而劉邦只有十萬。項羽謀士範增看出劉邦並非等閒之輩,建議項羽殺了劉邦,但項羽卻認為劉邦不過是個小角色,不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威脅,輕易放過了劉邦。
  • 項羽一生戰無不勝,曾以3萬人大敗劉邦56萬人,最後為何敗給劉邦?
    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項羽的傑作。巨鹿之戰,項羽以5萬人對章邯40萬人,九戰九勝;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人對劉邦56萬人,把劉邦打得落花流水,一路打下來,劉邦幾乎全軍覆沒。劉邦是經常打敗仗的。而項羽最後卻失敗了,為什麼呢?
  •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歷史上,鴻門宴很有名,暗藏殺機。在秦朝末年,以劉邦為首的集團與項羽集團匯聚一堂,經過了一場刀光劍影,最終和平結束。可是大家在思考,既然項羽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什麼沒有殺掉劉邦呢?
  • 劉邦、項羽都屠城,為什麼項羽獨擔罵名?
    ——《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也有記載,不贅述)6、屠參合。「漢使柴將軍擊之……柴將軍屠參合,斬韓王信。」——《韓信盧綰列傳》7、屠馬邑。「擊陳豨,屠馬邑」——《絳侯周勃世家》8、屠渾都。「燕王盧綰反……屠渾都。」——《絳侯周勃世家》為什麼我說是至少8次呢?
  • 項羽的文韜武略遠勝劉邦,為什麼在楚漢爭霸中劉邦能戰勝項羽?
    劉邦為什麼能在楚漢相爭中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從兩個人的對比來看,能力方面劉邦跟項羽比真的差太多了。楚漢爭霸的四年中,劉邦在對項羽的作戰從來就沒有贏過,而且輸得都是相當窩囊的。在彭城之戰中,項羽用三萬兵力對戰劉邦五十萬大軍,打得漢軍丟盔棄甲,四處逃竄。從中可以看出,劉邦的治軍水平,謀略方面遠遠不如項羽。
  • 劉邦對項羽恨之入骨,項羽死後,為什麼劉邦還三次哭祭項羽?
    項羽最後在同劉邦的垓下之戰中戰敗,走投無路,自刎於烏江。劉邦素來就把項羽當作自己最大的敵人,只有打敗了他,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天下。可是,明明是對敵的關係,項羽死後,劉邦還三次哭祭項羽。最為千古流傳的那次哭泣,則是劉邦在魯城項羽的墓前,不顧自己是最高統治者的身份,邊哭還邊說他們倆有兄弟之情,現在兄弟死了,自己很難受。
  • 楚漢相爭,是項羽吊打劉邦,還是劉邦吊打項羽?
    楚漢相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彭城之戰,項羽吊打劉邦。第二階段,滎陽成皋爭奪戰,劉邦項羽相持。第三階段,鴻溝議和後,劉邦吊打項羽。
  • 劉邦和項羽為什麼會有全然不同的命運與結局?
    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 56萬人輸給項羽3萬人,為什麼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會慘敗?
    不過劉邦為什麼這麼輕鬆,就將項羽的國都給拿下了呢?在這裡面也有幾點原因,劉邦手下人馬很多,要知道56萬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就算那個時候有無人機,進行拍攝都會拍出密集恐懼症,估計屏幕上面全部都是人頭,第2點就是這些士兵的士氣非常高昂。第3點就是那時候劉邦拿著正義旗幟,在中國一直都講究名正言順,只有站到正義這一面,才能取得成功。
  • 鴻門宴中項羽為什麼放過了劉邦?
    劉邦攻破鹹陽,派兵把守函谷關。項羽行帶兵被攔在關外,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劉邦手下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應有盡有。」項羽聽了很生氣,要去打劉邦。此時項羽的軍隊四十萬,在新豐鴻門;劉邦的軍隊十萬,在霸上。
  • 「楚漢相爭」劉邦為什麼會贏了項羽,從各自的詩歌就可以找到答案
    在兩千多年前,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各唱了一首歌,世人皆知流傳千年。1、項羽的《垓下歌》劉邦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境內)摧毀了項羽的政權,西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寫下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 西楚霸王項羽,實力碾壓劉邦,為何最終一敗塗地?
    作為歷史上的西楚霸王,項羽的能力毋庸置疑,只不過最終的項羽仍然是失敗的,天下最終被劉邦奪得。秦末時期,天下大亂,項羽異軍突起。作為歷史上最為年輕的霸主之一,項羽受到了後人的敬仰。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花時間最少但成就最高的霸主。項羽出生於公元前232年,23歲那一年,他跟著叔父項梁起義反秦。年紀輕輕的項羽就開始起義,從此之後,項羽走向了巔峰。
  • 九江王英布為什麼背叛項羽,歸順劉邦死後卻慘遭肢解!
    九江王英布曾是項羽的一員大將,可後來又成了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而英布為什麼背叛項羽,轉而歸順劉邦呢。而可笑的是,在英布歸順劉邦後,雖然立下很多的功勞,但最後九江王英布又一次造反了,這一次是真的慘,死後還被劉邦肢解成了八塊......說起九江王英布,他的一生可謂極度複雜。
  • 為什麼劉邦是天下最會當領導的人?
    那為什麼最後劉邦贏了? 在我看來,劉邦之所以能勝,因為他是俗人,小人,貪心之人。 蕭何曾問過韓信,你為什麼從項羽的陣營跳槽到劉邦的旗下?韓信的回是:「項羽是神,戰神。攻必克,戰必勝,所以不需要人幫他。劉邦是人,俗人一枚,所以需要人幫助。」
  • 項羽擊敗劉邦,韓信擊敗項羽,劉邦誅殺韓信,讀懂韓信之死與人性
    因為劉邦打不贏項羽,項羽被韓信擊敗,劉邦誅殺了韓信,從此,天下歸了劉邦。劉邦打不贏項羽是毋容置疑的,劉邦和項羽的兩次交鋒他都失敗了。第一次是鴻門宴。劉邦本來先入關中的,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本來大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稱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劉邦還有大軍扼守潼關的咽喉要道。
  • 項羽天下無敵,為何還是會輸給劉邦?
    畢竟張良跟劉邦之前,是個通緝犯;蕭何跟劉邦之前,是個縣幹部;韓信跟劉邦之前,也就是項羽麾下的執戟。同理,夏侯嬰跟劉邦前,不過是個車夫;樊噲跟劉邦前,不過是個屠戶;西漢初第一騎將灌嬰,還是個小販呢……比較少人提的一件事是:劉邦其實挺能打。當然不如項羽能打,但也算是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