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是天下最會當領導的人?

2021-02-26 頂尖商戰思維

用優美的文字講述人生,用悅目的圖片洗滌靈魂

近期刪封無常,為防不測,請大家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我們的備用號,這樣就不會失聯了!

文/金澤

劉邦是古代屌絲逆襲的典範,是歷代君王中出身較為低下、也是最會當領導的人。


講個人發展,《厚黑學》裡有他;講領導力,專家學者研究中也有他。對於今天的創業者而言,劉邦也無疑是一位最好的老師。

劉邦,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被毛主席稱為封建時代最厲害的一位帝王。

他的故事婦孺皆知,最被後人歌頌的是關於劉邦的用人之道和傳奇經歷。

 

但客觀看,在秦末漢初,是英雄輩出的時代。論人才的多寡,劉邦手下人才不是最多的。戰,項羽是天下第一勇士,人稱戰神。謀,範增是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和蕭何加在一起都沒他一半的心眼多。

 

那為什麼最後劉邦贏了?

 

在我看來,劉邦之所以能勝,因為他是俗人,小人,貪心之人。

 蕭何曾問過韓信,你為什麼從項羽的陣營跳槽到劉邦的旗下?

韓信的回是:「項羽是神,戰神。攻必克,戰必勝,所以不需要人幫他。劉邦是人,俗人一枚,所以需要人幫助。」

 

劉邦打天下用了三批人,也就是他的組織結構升級了三次。

這些人有管家蕭何,跑腿的盧綰,打雜的夏侯嬰,戰將周勃,樊噲,曹參。這裡面除了蕭何有點知識水平,其它的個個都是普通人。他們信奉一句話,跟著大哥有肉吃。這些人跟劉邦親,但是劉邦不能單靠他們就贏得天下。因為他們的實力和水平都有限。

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能力強,屬於專用人才。張良出主意,韓信攻城掠地,陳平施離間計讓項羽棄用範增。第二批人的特點就是能力強。這批人的加入讓劉邦的團隊升級為最強戰鬥力。

 

像彭越,英布,張耳等。劉邦最終贏得天下也是靠著諸侯之間的合縱連橫。

說劉邦會用人,其實是用好了這三批人。

 

所以劉邦的用人之道是會審時度勢的分果果,依據時局和需求的變化進行親者疏,疏者親的分配。

因為劉邦是一個俗人,所以他知道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什麼。他更知道要想成事,最能依靠的是自己的親哥們弟兄,最能仰仗的是有能力的幹將,最能利用的就是合縱連橫的外協。

 

所以劉邦的組織管理法則是:

初級階段,用兄弟,心齊。

高級階段,用專家,強力。

完勝階段,用外協,集勢。

這是劉邦作為一個俗人管理者的分配策略。他的內心信奉一句話:「贏了,丟掉的可以再搶回來;輸了,擁有再多也會化為泡影,因為命沒了。」

項羽為什麼會輸,因為項羽是恩仇並報的君子。劉邦為什麼會贏,因為劉邦是一個因勢利導的小人。

 

項羽屠城,那是為報秦滅楚的國讎。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是心懷劉邦曾出兵救項梁的感激之情。劉邦評價項羽只用了兩個字:情,仇。然後用一句話做了闡述:「項羽這個人驕傲自大,婦人之仁。」

 

劉邦是個什麼人呢?今天滅秦有利,他就去滅秦。明天伐楚對他有利,他就高舉義旗,舉兵伐楚。未打仗之前先賞爵位,分封土地,提前預支明天的利潤。打得贏就打,打不贏跑的比誰都快。

 

而項羽是逢戰必勝,人生唯一一場敗仗就是自己的絕命戰,垓下之戰。打不贏也不跑,直接不打了,一抹脖子,自刎死了。

死之前還在掛念虞姬,烏騅馬,還有僅存的一小撮受傷的楚兵。

 

所以項羽是真爺們,真性情。快意情仇的代價是,殺掉20萬秦國降兵和秦國皇帝子嬰,失掉了秦國人民的民心。殺掉了假仁假義的楚懷王,失掉了楚國的民心。

 

相較之下,劉邦就顯得會做人多了。攻城但不傷民,滅國但不辱主。知道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

甚至最後團結各路諸侯,攻打項羽都打著為楚懷王報仇的旗號,作為項羽幹兄弟的劉邦為了忠君愛國,忍痛背信棄義,多麼「大公無私」啊!

另一方面,劉邦是出了名的狠,逃跑踹孩子下車,被項羽煮爹毫不在意,對女人見一個愛一個。

 

相比起來,項羽真的做到了一生只愛一個人。所以是男人中的典範,但是連個孩子也沒有留下。

劉邦是三妻四妾,見異思遷,但是娶女人也遵從實用主義。草莽之時,呂家有錢就娶呂雉。打天下的時候,貪戀美色而娶戚姬。

快打贏了,看別人老婆賢淑,連別人老婆也搶了過來(漢景帝的母親薄姬就是被劉邦這樣搞到手的)。

所以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講,劉邦做到了優良基因的最大半徑傳播。這也是實用主義的典範。所以劉邦是道德的小人,卻靠實用贏得了天下。

我曾經深深地思考過劉邦為什麼能贏這個問題。擅長用人,贏得民心這都是馬後炮式的廢話。

不說別的,就說項羽的乾爹範增,那是個謀定天下的人。如果說劉邦怕項羽,一多半是害怕範增。作為帝王,該想到的,範增都替項羽想到了。為什麼項羽還是不贏。最本質的原因,是因為劉邦最貪。

 

人人都知道劉邦一輩子最愛兩樣東西,一是酒,二是色。

但是劉邦更愛的是天下。

劉邦在沛縣當亭長的時候有一次出差,看到了秦始皇的儀仗隊,就跟自己的上司蕭何說了一句話:「大丈夫該當如此。」也就是說,在劉邦的心裡,當上皇帝才不枉為男兒身。但是劉邦的對手是怎樣想的呢?

 

劉邦這輩子最怕兩個人,一是項羽,二是韓信。因為劉邦知道這兩個人如果卯足了勁,劉邦是打不過他們的,而這兩個人也都有機會當皇帝。

 

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就沒有了後來的大漢王朝。如果項羽和劉邦在鴻溝對峙的時候,韓信一直觀望到底,或者倒戈項羽,幫著項羽打劉邦,然後再打項羽。韓信就有可能坐擁天下。

這兩個人都沒有這樣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兩個人都不想當皇帝。

項羽想當的是諸侯中的霸主,自己拳頭最大,誰不老實,或者他看誰不順眼他就揍誰。所以戰神的快樂建立在欺負人上。這也註定了他只能稱霸天下,而不能統一天下。

 

最後項羽死就死在疲憊作戰,孤注一擲上。用商業的語言說,他就是只當行業第一,但不想壟斷市場,最後被老二老三等合起來幹掉了。因為過分的依仗自己的長板,項羽最終輸在了自己最擅長的地方。

 

韓信也沒想過做皇帝,劉邦的天下一多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的能力比項羽都強,項羽還有一敗,韓信是百戰百勝,無一敗績。項羽打仗靠勇,韓信打仗靠謀。

 

所以楚漢在鴻溝對峙的時候,呈現了劉,項,韓,三足鼎立之勢。只要韓信腦袋往項羽那邊稍稍一斜,劉邦就完了。但是韓信沒有那麼做。不只是劉邦封官,封地。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1.韓信不想做皇帝。

只想從天下第一大將軍轉型做偏安一隅的諸侯王,也就是實踐了自己的人生抱負後,想好好享受餘生。

2.韓信太想贏項羽。

劉,項,韓,三人關係特別微妙。韓信曾是項羽的小弟,劉邦是項羽的把兄弟。當然劉邦與項羽結義是為了抱大腿。而韓信是為了成為馳騁沙場的第一將軍。但是只要不戰勝項羽,韓信這個第一將軍就只能排老二。

 

所以在心理層面他渴望戰勝項羽。這也是技能型人才相較於領導型人才先天的缺陷。

 

韓信也是個實用主義,能忍胯下之辱,也能夠收買人心。所以當日蕭何夜下追韓信就對韓信說了一句話:「如果你不跟我回去,我就拔劍殺了你,如果你不能為我漢軍所用,將來就會成為漢軍最危險的敵人。」

這也說明了韓信的能力和實力。只可惜這個人野心不足,且心存僥倖,劉邦給個甜頭他就相信了。沒有聽謀士蒯通之言與劉邦爭奪天下,最後落到被呂后暗殺的悲慘結局。

所以劉邦的勝出有術的層面,也有道的層面。但最本質的原因還是因為在項,劉,韓三人當中,劉邦是最想當皇帝的。所以他能把握時局,最終取得勝利。

 

一個草莽豪傑出身的人(實際上就是一半公務員加一半黑社會)竟能佔有天下,這的確讓血性男兒心潮澎湃。劉邦的勝利也留下了幾個淺顯卻深刻的道理:

1.人不能免俗,俗人能容人,也能用人。最重要的是不會讓手下人覺得自己變強後再和老大搶功;

2.小人站不上到道德的高地,卻能安身立命。圖存而後求勝;

3.貪心就是容納。想要的越多,容納的就越多。

劉邦的經驗再一次告訴我們:人可以失敗一百次,但一定要贏最後一次。

請點擊下面名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劉邦是天下最會當領導的人?[管理必備]
    劉邦是古代屌絲逆襲的典範,是歷代君王中出身較為低下、也是最會當領導的人。
  • 為什麼劉邦奪得天下以後,卻並沒有汙化他的競爭對手項羽呢?
    為什麼劉邦奪得天下以後,卻並沒有汙化他的競爭對手項羽呢? 出於對對手的尊重,和對一位偉大敵人的敬意,劉邦對項氏家族並沒有趕盡殺絕,反而對他們恩寵有加。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從劉邦的角度來看問題,抬高項羽才能體現劉邦的英明領導,才能體現劉邦的運籌帷幄,才能更深刻地體現劉邦的歷害,才更符合劉邦的政治利益。
  • 劉邦開闢漢朝天下:他靠什麼來領導漢初三傑?
    一:要對事做評價,不要對人做評價。如果有一天他把事情搞砸了,你去罵他說「你這人怎麼這麼笨」,員工聽了又會作何感想,僅僅一次的事情做錯了而已,這麼就涉及到人格和聰明笨了呢,所以員工聽了會不會覺得你是摻雜著個人情感做事呢?因此,作為領導一開始就要堅持對事做評價,只看某件事是做對還是做錯,做好還是做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事不對人」。
  • 劉邦的很多朋友,都是底層百姓,為何後來能夠幫劉邦爭霸天下?
    劉邦當年可能也想過要找一些專門的軍事將領,來幫自己爭奪天下,可他的大軍除了發展到了後期時,才有了韓信這個軍事天才,以及一些稍稍出名的軍事將領來特意投奔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前期陪在劉邦身邊徵戰的原班人馬。而且這些來投奔的人可能也是因為項羽不用,比如韓信。
  • 劉邦、呂后和朱元璋那麼狠毒,為何手下願意跟著他們?領導能力強
    劉邦、呂雉包括朱元璋,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領袖,為什麼他們能成為領袖呢?他們擁有毒辣的手段,為何還有那麼多人甘心跟隨他們呢?其實毒辣與否是相對來說的,我認為劉邦就是一個比較有人情味的君主,除了異姓王之外,他並沒有殺掉多少功臣。呂后之所以對戚夫人如此殘忍,那也是被戚夫人給逼的。至於朱元璋,的確有些殘忍,不過也是有他自己的目的。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主要是劉邦「善」字的吸引力。這個「善」,不是對自己說的,而是對別人說的,是對別人之謀之力之功的肯定。會說好字,這是劉邦最大的好處。毛主席評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主要是指劉邦用人馭人的本事。而這個本事,說起來竟然很簡單,就一個字。
  • 劉邦如果沒有遇到張良、陳平,他未來會怎麼樣?
    有人說劉邦能夠奪得天下,主要依靠了「漢初三傑」的幫助,這麼說沒錯,但是在放大「漢初三傑」作用的同時,劉邦的能力被漸漸漠視了,實際上沒有「漢初三傑」的輔佐,劉邦奪得天下也只是時間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就好比現在很多企業裡有很多技能出眾的業務骨幹,但是他們都沒有被提拔做領導,因此他們就牢騷滿腹,認為領導沒有識人之能,用了一些只會溜須拍馬的無能之人。
  • 為什麼埋頭苦幹的人當不了領導?違反三大權力原則,不改變沒機會
    很多人對於這種現象,感覺非常的不滿,也會痛罵這種現象,認為這是對那些踏實肯幹的人不公平。 然而,如果僅僅是從一個基層員工角度看,似乎是有一些不公平,但是如果從權力層面去看這個問題,其實就非常容易理解,也就能夠非常清楚的知道,為什麼不能讓那些只會埋頭苦幹的人稱為領導了。
  • 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跳出常規思考
    ,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於項羽的自尊受到了傷害。項羽是個極其自尊的人,一旦傷了他的自尊,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們日常生活中間那些最愛生氣的人,氣性大,愛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剛愎自用之人。
  • 劉邦最痛恨的人是雍齒,論功行賞時,為什麼第一個封賞雍齒為侯?
    劉邦消滅了項羽後,馬上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漢王朝。新政權成立後,擺在劉邦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對開國功臣論功行賞。眾所周知,功勞最大和最小的好封官,而功勞中等的就難以封官了。首先功勞最大的20多人得到了皇帝的封賞,如韓信被封為齊王,張良被封為留侯。剩下的皆是中等功勞大將們,他們暫時沒有進行封賞,因為涉及的人數較多,功勞誰大誰小評判難定。
  •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性格決定命運
    最後結果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項羽兵敗烏江自刎,劉邦稱帝建立漢朝。今天我們不來講述楚漢戰爭的詳細過程,而只是來說說,佔有絕對優勢的項羽,為什麼最後會輸給劉邦呢?當時的鹹陽是全國最富庶的城市,就這樣被一把大火給焚毀掉了。有人對項羽說鹹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鹹陽。但項羽卻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出。」於是便帶著從鹹陽搜刮來的大量金銀財寶和美女,返回自己的江東老家去了。從劉邦和項羽在鹹陽的表現就可以看出兩人大局觀上的不同。
  • 領導的心腹,必須要讓領導感受到權力的快感,通俗說就是會來事兒
    「 職場智謀 」 專注研究人性的規律與智慧,揭秘職場潛規則以及辦公室政治【參考書籍】《漢書》高帝紀第一下【事由】二月,皇上到長安,蕭何建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皇上認為太壯麗了,很生氣,對蕭何說:天下喧擾不安勞苦多年,成敗尚不可知,為什麼建造宮室這樣過度奢麗
  • 如何成為領導的左膀右臂?做到這三點,你就是領導心中最可靠的人
    劉邦幹掉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個時候,大家誰也不肯相讓,爭爭吵吵,一年多都沒法確定下來。毫無疑問,在劉邦心中蕭何功勞最大,想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是大家心裡很不服,議論紛紛。劉邦雖然是個大老粗,但是這個人,在賞罰這一塊確實做得非常好,他把一些跟他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工程比喻為「功狗」,而像蕭何這樣,發號施令、出謀劃策的比為「功人」,所以在劉邦的心中蕭何就是最重要的,所以分封最多,排位也最靠前。
  • 平民皇帝劉邦,為什麼會被很多人說成流氓?這是一種偏見
    一般來說,最不喜歡看到他人成功的人,都是身邊的人,熟悉他的人,比如像嶽飛這樣的愛國名將,天下人都很敬佩,唯獨他以前的一個老闆(因為嶽飛年輕的時候,給一個地主家當過保鏢,還打跑過強盜),就是這個地主,在嶽飛成名以後,還經常辱罵嶽飛,並對他人說,這不過是我們家的奴僕而以。
  • 劉邦給大臣封賞,張良獻計:先賞最討厭的人!結果發現此計真高明
    公元前二零二年,劉邦在各位兄弟的幫助下喜獲龍椅一把,從劉亭長變成了劉皇帝。領導的位置坐穩後,自然要輪到給下面的論功兄弟們分紅了。在劉邦眼中,蕭何、張良等人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因為他們的決策以及後勤供給,是劉邦得到天下的根本原因。於是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所受的食邑應該最多。
  • 項羽一生戰無不勝,曾以3萬人大敗劉邦56萬人,最後為何敗給劉邦?
    巨鹿之戰,項羽以5萬人對章邯40萬人,九戰九勝;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人對劉邦56萬人,把劉邦打得落花流水,一路打下來,劉邦幾乎全軍覆沒。劉邦是經常打敗仗的。而項羽最後卻失敗了,為什麼呢?劉邦做了皇帝以後,有一次在雒陽南宮的酒宴上,問他的列侯諸將:「我為什麼能得到天下?
  • 鴻門宴項羽婦人之仁放虎歸山,然而殺掉劉邦,項羽就能坐擁天下?
    項羽畫像其實即使項羽殺掉劉邦,項羽也難以成為一代帝王。除了兩人之間的差距,最主要的項羽自身的原因。但是項羽的格局和劉邦全然不同,這就是項羽之所以殺掉劉邦也不能成為的根本原因。項羽之所以起兵是為了反抗秦的統治,而恢復楚國以前的舊制,即諸侯分封,由他來做領導各諸侯國的霸主,諸侯國的內部管理都享有很大的獨立自主的權力,而只需要向項羽臣服即可。項羽在在滅亡秦國之後,就開始分封諸侯,而不是進行統一。他將秦國的疆域分封成十九個王共屬,劉邦就是其中的漢王。
  • 曹操為何耗費一生還是三分天下,劉邦、李淵不到七年就能統一天下
    公元前209年,劉邦於沛縣響應起義,最終於公元202年君臨天下,建立統一的大漢王朝,他從起義到建立王朝僅僅用了不到7年時間。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於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反隋,次年便消滅隋朝建立唐,隨後掃除群雄,一統天下,前後也花了不到5年時間。反觀曹操,耗費一生時間僅打下北方半壁江山,最終也只是三分天下,難道曹操不如劉邦、李淵?並不是這樣,這還需從他們身處的背景來看。
  • 厚道人 劉邦
    「以客從」,就是說全程跟在劉邦身邊,並沒有什麼攻城野戰之功。項羽分封天下,劉邦被封為漢王,手底下跟著他混的兄弟們也都加官進爵,尤其是沛縣的老兄弟們,封爵最多,也最重。曹參為建成侯,周勃為威武侯,樊噲為臨武侯,夏侯嬰為昭平侯。盧綰呢?沒有封爵,還是白身,為什麼?因為他也確實沒有攻城野戰之功。
  • 為什麼能力強的人,往往做不了領導?
    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本質上來說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搞定了利益,也就搞定了人心。作者:Juno本人來源:孤島(ID:gu_dao2015)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為什麼能力強的人,往往做不了領導?前兩天看《三叉戟》也有同樣的疑惑。